單臺車利潤最高的,估計是被香港"保姆車"文化炒起來的豐田埃爾法了。很多人說富人過了那種低級趣味的階段開始不攀比了,開玩笑,沒當過富人對吧?

富人圈子裡面是看不起打折車的,所以那些20萬的阿爾法·羅密歐Giulia、40萬的沃爾沃V60 Polestar都是不入流的角色。當年路虎極光加價20萬才能提,現在豐田埃爾法加價30萬到100萬一臺才能提,都是買的附加值。

埃爾法的技術含量和奢華用料沒法跟奔馳S350L比,但肯多花30萬買埃爾法的人,絕對比S350L車主更讓人矚目。加價不是犯傻,加價是"千金難買心頭好"的市場表現,是經濟杆槓的一部分,是證明自己"高尚品位"的一部分(雖然我不太認同哈),而且富人花不花這30萬也與小民無關,不信你問問自己老闆能不能放棄買這埃爾法然後給你加個薪……

換到雷克薩斯身上也是一個邏輯。雷克薩斯本來就不是刷銷量的一個牌子。之前說"年銷量超過10萬輛就考慮國產化",你看他們2018年在中國大陸都賣掉16萬臺新車了,國產化都喊了千八百遍了,各種主流和不入流汽車媒體都刷屏虛構故事都寫了一萬八千篇了,一個正兒八經的簽約儀式都沒看到!

為什麼說雷克薩斯單車利潤僅次於保時捷?

大家應該都看過《豪華車品牌特性研究白皮書:九大豪華車品牌車主形象特徵分析》這篇文章了,裡頭根據大數據列出了雷克薩斯車主群體的基本組成是"中性偏男性、年齡偏年長、學歷偏高學歷",社會身份是"中小企業家、外企高層、外企中層",性格特徵、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是"自我奮鬥、獨立、積極進取"。

為什麼說雷克薩斯單車利潤僅次於保時捷?

換成人話來說就是:雷克薩斯車主擁有非常充足的資金、非常高的自我滿足信念、非常強的品牌認同感,他們支付得起"品牌溢價",並且在奔馳/寶馬/奧迪的同級國產化競品更實惠的前提下繼續選擇雷克薩斯,說到底就是買了這個品牌背後的故事。

再換句更通俗的人話來說就是:雷克薩斯車主不想聽汽車媒體人跟他們說這樣這樣買才省錢,BBA牌子更響亮、動力更強大什麼的。

最近也過農曆新年了,我見過有人用100萬一臺的埃爾法運年桔的,見過有人用上一代雷克薩斯LS大V8車子運蘭花的(一大個花瓶就擱後座那裡)。在富人眼裡,汽車的本質就是工具而已,但品牌是身份名銜,工具可以隨便豁,名銜不能隨便用。

為什麼說雷克薩斯單車利潤僅次於保時捷?

關鍵在中國的市場裡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現象:越是看起來稀罕的東西,越招人稀罕(中文博大精深,請自行領會)。比如商場裡的喜茶,比如車圈裡的雷克薩斯。

ES為啥遲遲不國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進口身份"。量少、進口、品質好,令人趨之若鶩。看看有多少ES車主是心甘情願等上三五個月提車的?人就願意原價甚至加點裝潢錢去排隊等著,就不願意它國產打折。要的就是這份"稀罕"。

所以你說,雷克薩斯的溢價高不高?

再說說保時捷。

保時捷不同於雷克薩斯。保時捷是有一些打折的。但懂行的人都知道,保時捷的"選裝文化"根深蒂固,這個文化才是它高溢價的根本所在。即使保時捷某些車型的某些重要零部件的確來自同集團的奧迪,用血緣上來說總有對標ABB的可能,但在"選裝文化"面前,零部件上的那點溢價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就拿最"平民化"的Macan車系來說吧,保時捷的單車利潤基本多是靠選裝件做上去的:66.8萬的3.0T車型(Macan S)起售價僅具備觀賞性,20英寸車身同色輪轂要4.8萬,邁阿密藍車漆要3萬,最貴的一套真皮內飾要5.5萬,最貴的一組內飾縫線要7.4萬,陶瓷制動系統要10萬,Burmester音響要6萬……

為什麼說雷克薩斯單車利潤僅次於保時捷?

還有我之前試駕過的某位朋友的718 Cayman。指導價才55.8萬。看起來夠便宜吧?選裝件算上去,光是裸車價就70萬出頭了。

你覺得很坑嗎?我並不覺得坑,交不起選裝費的完全可以去買奧迪Q5L,買得起保時捷的也不會糾結Burmester究竟值不值花6萬塊。貧窮限制了想象力?不止,貧窮只是篩選器,把"咬咬牙做個保時捷車主"的群體篩選掉,以保證品牌用戶的確就如車企所定位的那樣。

為什麼說雷克薩斯單車利潤僅次於保時捷?

而且你別說,保時捷車主還就好這一口。怎麼講呢,對選擇保時捷的人來說,真正體現身價的可不是裸車指導價,而是你這臺車上擁有多少選裝件。比如車輪上的車標,一套彩色車標價格差不多2500元,你以為車主花這個錢想表現得自己很有個性?那是車主為了讓人知道自己身價有多少!

難怪有人說,要看保時捷車主是不是真土豪,看他的車上選裝件有多少就知道了。

那麼,對比雷克薩斯和保時捷就會發現,雷克薩斯提升單車利潤的方式,是限量保價,賺的是車價的利潤,而保時捷則更仰仗選裝件,動輒十幾二十萬,真是比車價的利潤更高。雷克薩斯單車利潤僅次於保時捷這樣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