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如何養生?(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春季如何養生?(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春季中國習慣上是指自立春到立夏的3個月時間,歷經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穀雨共6個節氣。春季的特點是暖榮、升發。春季養生應注重生髮之陽氣,著眼一個“生”字。春季五行屬木,對應人體五臟之肝臟。《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春季養生的重點是,注重起居的暖與涼、飲食的升與降、情志的舍與得、鍛鍊的動與靜。

(一)起居的暖與涼

在經過由寒到暖的氣候轉變後,春令之氣舒發向上升、出現百花盛開,春風化雨向下降、出現雨溼涼意。在穿著上,要按《千金要方》主張:春時人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人體機能也要順應春令舒暢生髮之氣,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

春季容易出現“春困”現象時,睏倦乏力,精神不振。此時可走出去,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會有神清氣爽感覺,且可幫助機體吐故納新,循環無阻。

(二)飲食的升與降

《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有云,“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如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黃豆、春筍、胡蘿蔔、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大棗、山藥等;不宜食酸收之味。此外,要多吃大蔥、生薑、大蒜、韭菜、洋蔥等溫性食物,可起到祛陰散寒的作用。

春季陽氣升發導致人體肝火旺盛,表現為脾氣急躁,眼乾發紅。《金匱要略》雲:“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以春季飲食還要吃些低脂肪、高纖維素能潤腸通便的食物,如薺菜、油菜、芹菜、菠菜、枸杞頭、蜂蜜、芝麻、蒲公英等,這對於因冬季過食膏樑厚味所致內熱偏亢者,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的作用。

(三)情志的舍與得

春季五行屬木,與肝臟相對應。肝主情志。肝的生理特點喜疏洩通達、惡抑鬱發怒,怒則傷肝。生氣發怒使肝木衝心火,木火刑肺金,對心肺也造成不良影響。而生氣確實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功能有著一定的影響。

調理情緒最好的辦法不是壓制怒鬱,而是順春天升發之氣把心情舒發出去。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多唱歌,少爭吵。把各種情緒化作動力奉獻給社會,這樣自然而然心胸開闊、心情舒暢,氣血調暢,精神旺盛。

(四)鍛鍊的動與靜

春季,萬木吐翠,空氣清新,花紅葉綠,百鳥爭鳴,正是採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而“動則生陽”,如散步、慢跑、放風箏等或到風景區去春遊。如此,則暢達心胸、怡情養性,而且還能使氣血通暢、精神愉悅。

1、慢散步:散步是最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可以很快消除疲勞。這裡推薦自然換氣的散步方法:即走步與呼吸配合著鍛練,一般吸一口氣走三至六步、呼氣任其自然。具體方法為:先吸氣至口走三至六步,一會兒口中氣滿降至雙肺、再吸氣至雙肺走三至六步,一會兒肺中氣滿降至胃、再吸氣至胃走三至六步,一會兒胃中氣滿降至下田,再吸氣至下田走三至六步。在走路時加快速度,儘可能大幅擺動和舒展手臂,促進全身毛孔呼吸,通過毛孔換氣達到吸清排濁的效果,如此運動也可降低膽固醇和預防高血壓。

2、解春困:此時應該閉目養神,調理情緒,舒緩精神,佐以悠閒悅耳的音樂,靜靜感受來自春的暖陽。也可適當服維生素B族。這裡特推薦站樁養神,輕輕靜靜一站、氣血運行、春困自解。

春困時,推薦在腳上肝經的大敦、行間和太沖3個穴位,及背上肝俞穴進行按摩調理。“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灸,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頭腦清晰,神清氣爽。“行間穴”以把心火散出去。“太沖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通過按揉“太沖穴”,可以讓人體鬱結的氣最大限度地衝出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