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與五味是怎麼對應的?

中醫 黃帝內經 養生 食療 白吃主義 2017-08-01

白瑋/文(頭條號簽約文章)

從思想的本源上來說,其實,中國的飲食理論和中醫理論都是建立在“五行理論”和“陰陽和合理論”基礎之上的理論體系。無論是日常飲食還是日常治病都完全按照這一體系的法則來實施。

五行與五味是怎麼對應的?

根據“五行學說”和“陰陽和合學說”,中國古代的賢者、聖人和思想家們都把食物的屬性認定為“陰性”和“陽性”,而中醫理論則更往前一步,把食物的屬性界定為“寒、涼、溫、熱”四性,在此基礎上來指導人們的飲食生活、治病實踐和養生法則。

成書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無疑是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和奠基之作,就像我們在前面的篇章裡所說的,它將食物的陰陽屬性和五味屬性與人體對應起來,從而將食物的“藥性”確立起來,形成了獨特的“食醫”理論體系。

五行與五味是怎麼對應的?

生氣通天篇是這樣說的——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為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篇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藥物可以驅逐病邪,這裡的毒藥就是藥物的意思。五穀之氣可以滋養五臟之氣;五果能輔助五穀充養人體;五畜能補益五臟,五菜能滋養臟腑。根據五行對應理論,這一段話很清晰地說明了日常我們說吃的食物都具有不同的“藥性”,食之對人體的作用。

五行與五味是怎麼對應的?

緊接著,在宣明五氣篇開篇裡又補充說: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

所以,《黃帝內經》推導出的食療理論是: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可食之。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可食之。

肺色白,宜食苦,麥子、羊肉、杏、薤皆苦,可食之。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豬肉、慄、藿皆鹹,可食之。

腎色黑,宜食辛,小米、雞肉、桃、蔥皆辛,可食之。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

這一段話說的簡直是再明白不過了。這既是各種食物的五味之性,也是各種食物所具有的藥性,在充飢的同時,還可補益身體,具有醫療的作用。

五行與五味是怎麼對應的?

對於夏天來說,脾容易發生惡溼潤,溼盛會損傷脾,而苦味可以燥溼。因此,夏季應多吃苦味食物來燥溼健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