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的美食和這塊土地一樣

無處不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

上到皇宮貢品下到田間地頭

誕生出一樣又一樣的人間美味

這些美食都有自己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下

部分玉溪美食背後的歷史故事

讓我們做個有文化的吃貨

涼米線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涼米線的故事

陳表(公元1490年——1573年),玉溪北城人,是玉溪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擔任過明朝嘉靖皇帝的“欽差大臣”,任浙江道監察御史,有“鐵面御史”之稱。嘉靖十七年(1538年)回到玉溪,他為家鄉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聯合父老鄉紳,呈請明穆宗隆慶批准,辦起了州辦官學,結束了玉溪沒有官學的歷史;第二件是興修水利,澤及子孫。

陳表除了是玉溪文化教育的先驅,還在興修水利方面做出了傑出的成就,他自己籌錢,鑿靈照山下石崗十餘丈,由隧道引撒喇河水灌田,沿用至今,受到了村民的稱讚。據民間傳說,玉溪涼米線的發明與陳表有關。當年,陳錶帶領鄉親興修水利,每天非常辛苦。陳表就想,滇中氣候溫和,適宜吃酸涼食品,就取新鮮米線,加入一塊豌豆粉、香菜、芝麻、蒜泥、醬油、姜水、酸醋等,再放韭菜、辣椒、花椒油等製成涼米線。送上山後,大家勞動疲勞,見到酸辣的東西,胃口大開,吃了後覺得味道清涼爽口,香郁鮮美,醒腦提神。涼米線滷攜帶方便,由此傳開,成為人們上山勞動,下田耕作,上街趕集時較為理想的美味佳餚。

鱔魚米線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鱔魚米線的故事

民間流傳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戶窮苦人家晚年得子,親朋紛紛前來祝賀。可是,他家窮得半年沒吃肉,只有些許米線,但哪來的米線“帽子”呢,急得沒法,老人就捉了些鱔魚來做“帽子”待客。誰知,米線一端上桌,香味四溢,客人們嚐了後讚不絕口,連問這種米線叫什麼名字,主人隨口答道:“鱔魚米線”。從此,鱔魚米線便逐漸流傳開了。

三道菜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三道菜的故事

在風光如畫的江川壩子中,有一個叫左衛的美麗村子,村裡世代居住著李氏人家,一天李氏兄弟兩碰到一個落魄的書生,三人一見如故,三天中李氏兄弟都以極具特色的家庭風味款待他,一天一道菜,三天三道菜。三年後李家收到了一封來自遙遠異邦的信,寫信人就是當年的書生,而今投身時代洪流,成了一名報國救民的的仁人志士。讀罷來信,李家兄弟恭恭敬敬香朝天而拜,認認真真揣摩家傳三道菜技藝。然後修臺築灶,添盅置盤;飼羊育雞,下湖捕魚,正式開始了三道菜的傳承。

鹽水魚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鹽水魚的故事

康熙年間,滇臣趙氏回鄉省親曾帶撫仙湖特產鹽水魚返京,一日退朝在家款待同僚,席間盛上鹽水魚,香溢四方,眾人盛讚味美。恰逢天子巡遊至牆外,忽聞異香撲鼻,探知乃院內傳出此香,即進院詳查,群臣跪迎,天子責道:眾愛卿聚此品何佳餚?竟不怕朕問爾等欺君之罪?滇臣急獻鹽水魚,奏曰:此乃微臣家鄉土產,不敢上獻。天子嘗而不言,半晌方道: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怎得幾回嘗?當為貢品!此後,鹽水魚被列為貢品,每歲上貢。

太極鱔魚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太極鱔魚的歷史故事

傳說在元代太極鱔魚是滇南蒙古軍中的一道美食,蒙古兵在曲陀關駐紮時,常到通海境內的杞湖畔牧馬,順便也就掌握了逮黃鱔(當地方言)的本領,黃鱔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鮮食品,怎麼吃一條鱔魚,沒人告訴他們,因為蒙古人把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分成了三六九等,關係搞得很糟,杞湖邊的村莊動不動還會發生“殺韃子(蒙古人)”的事件。無奈之下這些蒙古大兵用荷葉包著、塗上泥巴,活跳跳的黃鱔投到火堆裡烤,烤熟後,大兵們發現這種食物奇香無比,更為奇特的是,鱔魚全部曲蜷成一個圈,看著有點像太極圖案,於是“太極鱔魚“的名字就叫開了。(via:旭東詞典)

銅炊鍋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via:禮樂名邦通海)

通海炊鍋的歷史故事

相傳,銅炊鍋的出現,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元朝,忽必烈率大軍征討雲南,戰場上,忽必烈要廚子煮羊肉,但軍情緊急,來不及把羊肉煮熟,廚子就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滾湯裡一涮就熟,忽必烈吃後大喜,涮羊肉就此誕生。忽必烈打下雲南,常吃涮羊肉,他用雲南盛產的銅,製成當時蒙古頭盔模樣的炊鍋來涮羊肉,這個把鍋灶連為一體的炊具,很適合行軍旅行,一種特殊的銅質炊具就這樣誕生了。

豆末糖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豆末糖的故事

豆末糖的形成到成品,都很偶然,是古人在行軍途中得到啟發後,經過幾代人的加工改良而成的。相傳為蒙古鐵騎所創。驍勇彪悍的蒙古鐵騎在長期征戰、遠程奔襲中,不能攜帶更多的食物,只好將青稞、大豆搗成面與潮溼的紅糖放在乾糧袋內。顛簸中,炒麵將紅糖一層一層裹起來形成塊狀,此為豆末糖之雛形也。

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部南征,屯兵曲陀關統轄南疆,此糖遂流入通海,製作工藝由當代名師代代相傳改進提高。蒙古族大軍入雲南後,他們同樣喜歡用它作零食。在他們的駐地,這一做法簡單的零食,逐漸為其他民族所效法,大家也樂意用它作為上山下海勞作完後充飢的乾糧。就這樣,在輾轉相傳中,人們不斷加工改進,終於成了一種美食,被人們冠以“豆末糖”之名。清中期,豆末糖製作業(原河西縣九龍鎮)批量生產,一時聞名遐邇。時至今日,已逾七百五十餘載,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戛灑湯鍋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戛灑湯鍋的歷史故事

新平戛灑自古以來就是茶馬古道途經的重鎮,是連接景東、鎮沅、雙柏等五縣的通道。其湯鍋因馬幫而出名,成了令過往商賈難以忘懷的美味佳餚。茶馬古道興盛時期,每天都會有大批的馬幫在戛灑江邊會合,稍作歇息,宰牛烹製美味的牛湯鍋,然後一起大快朵頤,一天就要吃掉無數頭牛。不只是填飽了肚子,也是慰藉靈魂的使者,湯鍋的豐盛和美味,讓馬幫人風裡來雨裡去的辛苦,和一路上日夜兼程、風餐露宿的辛酸,全都隨著湯鍋中嫋嫋升起的蒸氣,拋在了腦後、化為了烏有,剩下的只有飽餐一頓後簡單滿足的幸福感。

寧州香腸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寧州香腸的故事

提起滇味風乾香腸,不得不提這樣兩個人,那就是朱家寶和慈禧。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慈禧倉惶逃離北京前往西安,經過保定時舟車勞頓飢寒交迫,時任保定知府的寧州人朱家寶,為落難慈禧獻上了一桌寧州家宴,慈禧吃過大為讚賞,尤其對寧州的風乾香腸讚不絕口。沒想到,戰敗議和回到北京後,慈禧居然一直對朱家寶獻上的滇味風乾香腸念念不忘,不但欽定此物為宮廷貢品,更是乾脆叫了一個寧州廚子進宮,專門給自己烹飪這道美食。能讓嚐遍天下珍饈的慈禧回味無窮,這滇味風乾香腸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via:華寧發佈)

舂雞

玉溪特色美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舂雞的傳說

有一年,西鄉壩的一位老奶奶牙齒掉光了,吃什麼東西都不方便,她兒子就用嘴把東西嚼碎了喂她,就像小時候母親喂他一樣。然而有一天,兒子生病了,他怕自己的病傳染給母親,再也不敢嚼東西喂她,怎麼辦呢?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看到了家門前的石頭,他靈機一動,搬了一大一小兩塊石頭到家裡,把它們洗乾淨,把吃的東西放在大石頭上,用小石頭敲碎了喂母親。左鄰右舍看見了,對這個孝子讚不絕口,並且都學著他敲碎食物給家裡的老人吃。一傳十,十傳百,這一方法就這樣流傳開來,並最後演變成了現在的舂菜系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