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四季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集四時養生理論之大成,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一重要觀點,總結出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的四時養生規律,並從形體活動、精神調攝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論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春季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夏季應“夜薩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秋季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冬季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o這些論述對後世的四時養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綿延不絕。

一、《黃帝內經》中的四季養生之道

1.春季養生之道白話解

內經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口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白話解:

春季寅卯辰,也就是農曆一、二、三這三個月,這個季節叫做發陳,為一年之始。發陳,為藏久外達之勢,天地萬物欣欣向榮,一派生機盎然景象。此時人與天地之氣相應,應該逐漸減少睡眠,晚睡早起,起來之後在門前院中昂首闊步,頭髮散亂,穿著寬鬆,以使志氣外達,勇於任事。這個時候無論對自己還是別人的願望,都應該儘量滿足,使生長、渴求、付出,都能得到相應的回報,使一切所求如願。這是春氣仁性好生的體現,屬於養生之道。如果與之相逆就會傷肝,到夏季不能化火,造成心氣內寒,供奉夏季生長壯大的資源就缺少了。

2.夏季養長之道白話解

經原::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話解:

夏季巳午未,也就是農曆四、五、六三個月,這個季節叫做蕃秀。蕃者,繁衍茂盛之象;秀者,精氣外達之象。

此時地氣上交於天,萬物開花結果。人與夏氣相應,應該晚睡早起,儘量接受陽光的照耀,不要過分貪陰。要使情志舒暢,不要鬱結成怒。要像花開結果一樣,令生氣能夠外達。要像所愛之物在外一樣,儘量早出晚歸。這是夏季之氣與人體相應的規律,為養長之道。不能順應夏氣的成長則傷心,秋天會發為寒熱往來之病,供秋氣收斂的精微就少了,到冬季就會發為內虛的重病。

3.秋季養收之道白話解

內經原文: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白話解:

秋季申酉戌,也就是農曆七、八、九三個月,這個季節叫做容平。容者,土之德也,厚德載物之象也;平者,金之勢也,心平氣和之象也。容則寬綽有餘,平則神不躁擾。

這個季節表現在天地之氣上,特點是降大於升,收斂過於生髮,天氣下降,地氣內斂,外現清明,所謂秋高氣爽就是指的這個氣象。

人在這個季節,應該早睡早起,與雞同步。使腎之志安寧穩定,以緩和秋氣的肅殺(順生水氣也)o令心之神氣收斂內藏,使秋氣得以平和(順承火氣也)。不要志向外露,以使肺氣清明。

這是秋季之氣與人體相應的規律,為養收之道。不能順應秋氣的收斂則傷肺,金傷則不能生水,腎氣不藏,冬季變為飧瀉,頑固不化,令奉藏的精微稀少。

4.冬季養藏之道白話解

內經原文: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a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白話解:

冬季亥子醜,也就是農曆十、十一、十二這三個月,這個季節叫做閉藏。閉者,斂也,陰氣內收陽不外散之象;藏者,聚也,陽氣內收陰氣外斂之象。陽氣入於陰中,潛藏於內,在卦為坎,外陰而內陽,正潛龍勿用,養精蓄銳之時也a

這個季節寒水結冰,地表乾裂,一派生機閉塞之象口人在此時千萬不要擾動陽氣的收藏,起居應該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陽出來了才起來活動。令自己的志向內藏,像潛伏隱匿一樣不露於外,像祕密隱私一樣不示於人,像已經獲得想要之物一樣不再外出尋覓。一定要注意保暖,遠離寒氣,接近溫氣,不要令皮膚洩露於風寒之中,使已經收藏的陽氣向外散失。

這是與冬三月氣機相應的養藏之道,如果不能順應,與之相逆,則會損傷腎中陽氣,到春季水寒不能生木,則筋失所養,痿軟弛縱,用來上奉生機的精微就不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