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生理、病理、藥物治療和養生保健內容。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提出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五個方面,是養生保健的基本法則,對我們日常養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生理、病理、藥物治療和養生保健內容。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提出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五個方面,是養生保健的基本法則,對我們日常養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我先來為您解讀一番:懂得踐行養生之道的人,會效法於天地陰陽自然界的變化,恰當地運用各種養生保健方法,飲食上既有節制又有節律,起居生活作息很有規律,能夠適度地進行勞作,生命既有質量亦有規律,所以形體與精神都很健旺,能夠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以後才會去世。

具體的養生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踐行

法於陰陽

法,效法、遵守的意思;陰陽,指陰陽變化的規律。

由於“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即陰陽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因此每天晝夜的運轉、每月月亮的改變、每年季節與節氣的往復、每60年甲子運氣的變化等,這些陰陽自然界變化的規律我們都必須遵守、效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提及的四季養生法和《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的一日養生法等,都是“法於陰陽”的具體體現。如四季飲茶方面,春季養生宜養“生髮之氣”,疏肝補血,飲茶宜喝桂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夏季養生宜養“生長之氣”,清心補津,飲茶宜喝龍井、毛峰、碧螺春等綠茶;秋季養生宜養“收斂之氣”,潤肺補氣,飲茶宜喝鐵觀音即烏龍茶;冬季養生宜養“閉藏之氣”,補腎溫陽,飲茶宜喝紅茶、黑茶、普洱等發酵茶。

"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生理、病理、藥物治療和養生保健內容。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提出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五個方面,是養生保健的基本法則,對我們日常養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我先來為您解讀一番:懂得踐行養生之道的人,會效法於天地陰陽自然界的變化,恰當地運用各種養生保健方法,飲食上既有節制又有節律,起居生活作息很有規律,能夠適度地進行勞作,生命既有質量亦有規律,所以形體與精神都很健旺,能夠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以後才會去世。

具體的養生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踐行

法於陰陽

法,效法、遵守的意思;陰陽,指陰陽變化的規律。

由於“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即陰陽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因此每天晝夜的運轉、每月月亮的改變、每年季節與節氣的往復、每60年甲子運氣的變化等,這些陰陽自然界變化的規律我們都必須遵守、效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提及的四季養生法和《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的一日養生法等,都是“法於陰陽”的具體體現。如四季飲茶方面,春季養生宜養“生髮之氣”,疏肝補血,飲茶宜喝桂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夏季養生宜養“生長之氣”,清心補津,飲茶宜喝龍井、毛峰、碧螺春等綠茶;秋季養生宜養“收斂之氣”,潤肺補氣,飲茶宜喝鐵觀音即烏龍茶;冬季養生宜養“閉藏之氣”,補腎溫陽,飲茶宜喝紅茶、黑茶、普洱等發酵茶。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和於術數

“術數”,指養生保健的方法。“和於術數”指運用中醫藥方法養生,如恰當運用針刺、艾灸、藥物(包括內服藥物、外敷藥物)、食療、藥膳、氣功、按摩、刮痧、足療、洗浴等中醫藥適宜技術,達到增進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譬如艾灸養生:《素問·髒氣法時論》之“髒寒⋯⋯,其治宜灸”、《靈樞·經脈》之“灸則強食生肉(增強食慾、生肌長肉)”,開了保健灸療的先河。如艾灸足三裡穴,足三裡穴屬於胃經,位於膝蓋骨下三寸外一寸的位置,有調理三焦、強壯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經常艾灸或按摩該穴位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增強體力與肌力、消除或改善疲勞、減少疾病、預防衰老。養生諺語“要想身體安,三裡常不幹”,告訴我們日常保健可常灸足三裡,每次當以局部皮膚溼潤為度。

又如藥物養生:藥物包括內服藥物、外敷藥物。內服藥物應當按照“損益使平”的原則來使用,虛證宜補益,藥物如人蔘、西洋參補氣,阿膠、地黃補血,枸杞子、石斛補陰,鹿茸、蟲草補陽;藥方如補中益氣丸補氣、烏雞白鳳丸補血、六味地黃丸補陰、金匱腎氣丸補陽。實證宜祛邪,藥物如大黃通大便、三七化血瘀;藥方如麻子仁丸通大便、複方丹蔘片(滴丸)化血瘀。外敷藥物,如臍貼(丁香、肉桂等)可用於小兒寒溼洩瀉的調理、白芥子泥丸貼敷背腧穴可用於慢性支氣管炎的防治

"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生理、病理、藥物治療和養生保健內容。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提出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五個方面,是養生保健的基本法則,對我們日常養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我先來為您解讀一番:懂得踐行養生之道的人,會效法於天地陰陽自然界的變化,恰當地運用各種養生保健方法,飲食上既有節制又有節律,起居生活作息很有規律,能夠適度地進行勞作,生命既有質量亦有規律,所以形體與精神都很健旺,能夠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以後才會去世。

具體的養生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踐行

法於陰陽

法,效法、遵守的意思;陰陽,指陰陽變化的規律。

由於“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即陰陽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因此每天晝夜的運轉、每月月亮的改變、每年季節與節氣的往復、每60年甲子運氣的變化等,這些陰陽自然界變化的規律我們都必須遵守、效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提及的四季養生法和《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的一日養生法等,都是“法於陰陽”的具體體現。如四季飲茶方面,春季養生宜養“生髮之氣”,疏肝補血,飲茶宜喝桂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夏季養生宜養“生長之氣”,清心補津,飲茶宜喝龍井、毛峰、碧螺春等綠茶;秋季養生宜養“收斂之氣”,潤肺補氣,飲茶宜喝鐵觀音即烏龍茶;冬季養生宜養“閉藏之氣”,補腎溫陽,飲茶宜喝紅茶、黑茶、普洱等發酵茶。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和於術數

“術數”,指養生保健的方法。“和於術數”指運用中醫藥方法養生,如恰當運用針刺、艾灸、藥物(包括內服藥物、外敷藥物)、食療、藥膳、氣功、按摩、刮痧、足療、洗浴等中醫藥適宜技術,達到增進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譬如艾灸養生:《素問·髒氣法時論》之“髒寒⋯⋯,其治宜灸”、《靈樞·經脈》之“灸則強食生肉(增強食慾、生肌長肉)”,開了保健灸療的先河。如艾灸足三裡穴,足三裡穴屬於胃經,位於膝蓋骨下三寸外一寸的位置,有調理三焦、強壯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經常艾灸或按摩該穴位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增強體力與肌力、消除或改善疲勞、減少疾病、預防衰老。養生諺語“要想身體安,三裡常不幹”,告訴我們日常保健可常灸足三裡,每次當以局部皮膚溼潤為度。

又如藥物養生:藥物包括內服藥物、外敷藥物。內服藥物應當按照“損益使平”的原則來使用,虛證宜補益,藥物如人蔘、西洋參補氣,阿膠、地黃補血,枸杞子、石斛補陰,鹿茸、蟲草補陽;藥方如補中益氣丸補氣、烏雞白鳳丸補血、六味地黃丸補陰、金匱腎氣丸補陽。實證宜祛邪,藥物如大黃通大便、三七化血瘀;藥方如麻子仁丸通大便、複方丹蔘片(滴丸)化血瘀。外敷藥物,如臍貼(丁香、肉桂等)可用於小兒寒溼洩瀉的調理、白芥子泥丸貼敷背腧穴可用於慢性支氣管炎的防治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食飲有節

節,有節制、節律、節度的意思。首先是食飲有節制,即飲食定量。

飲食既不可過飢又不可過飽,根據現今社會的實際情況,尤其要注意不可過飽,這樣就不至損傷脾胃。這麼做,近則可保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提高對攝取食物的消化、吸收;遠則無營養缺乏或過剩之憂,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可減少肥胖乃至於動脈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

其次是食飲有節律,即飲食定時。我國傳統的習慣是一日早、中、晚三餐,要按照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這樣即可保證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節律地進行。而脾胃協調配合、有張有弛,飲食在體內才能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輸佈於全身。

第三是食飲有節度,種類齊全,比例恰當,謹和氣味,即膳食平衡。謹和氣味,指膳食需要謹慎地調和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以使人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確保身體健康。

"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生理、病理、藥物治療和養生保健內容。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提出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五個方面,是養生保健的基本法則,對我們日常養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我先來為您解讀一番:懂得踐行養生之道的人,會效法於天地陰陽自然界的變化,恰當地運用各種養生保健方法,飲食上既有節制又有節律,起居生活作息很有規律,能夠適度地進行勞作,生命既有質量亦有規律,所以形體與精神都很健旺,能夠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以後才會去世。

具體的養生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踐行

法於陰陽

法,效法、遵守的意思;陰陽,指陰陽變化的規律。

由於“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即陰陽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因此每天晝夜的運轉、每月月亮的改變、每年季節與節氣的往復、每60年甲子運氣的變化等,這些陰陽自然界變化的規律我們都必須遵守、效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提及的四季養生法和《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的一日養生法等,都是“法於陰陽”的具體體現。如四季飲茶方面,春季養生宜養“生髮之氣”,疏肝補血,飲茶宜喝桂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夏季養生宜養“生長之氣”,清心補津,飲茶宜喝龍井、毛峰、碧螺春等綠茶;秋季養生宜養“收斂之氣”,潤肺補氣,飲茶宜喝鐵觀音即烏龍茶;冬季養生宜養“閉藏之氣”,補腎溫陽,飲茶宜喝紅茶、黑茶、普洱等發酵茶。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和於術數

“術數”,指養生保健的方法。“和於術數”指運用中醫藥方法養生,如恰當運用針刺、艾灸、藥物(包括內服藥物、外敷藥物)、食療、藥膳、氣功、按摩、刮痧、足療、洗浴等中醫藥適宜技術,達到增進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譬如艾灸養生:《素問·髒氣法時論》之“髒寒⋯⋯,其治宜灸”、《靈樞·經脈》之“灸則強食生肉(增強食慾、生肌長肉)”,開了保健灸療的先河。如艾灸足三裡穴,足三裡穴屬於胃經,位於膝蓋骨下三寸外一寸的位置,有調理三焦、強壯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經常艾灸或按摩該穴位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增強體力與肌力、消除或改善疲勞、減少疾病、預防衰老。養生諺語“要想身體安,三裡常不幹”,告訴我們日常保健可常灸足三裡,每次當以局部皮膚溼潤為度。

又如藥物養生:藥物包括內服藥物、外敷藥物。內服藥物應當按照“損益使平”的原則來使用,虛證宜補益,藥物如人蔘、西洋參補氣,阿膠、地黃補血,枸杞子、石斛補陰,鹿茸、蟲草補陽;藥方如補中益氣丸補氣、烏雞白鳳丸補血、六味地黃丸補陰、金匱腎氣丸補陽。實證宜祛邪,藥物如大黃通大便、三七化血瘀;藥方如麻子仁丸通大便、複方丹蔘片(滴丸)化血瘀。外敷藥物,如臍貼(丁香、肉桂等)可用於小兒寒溼洩瀉的調理、白芥子泥丸貼敷背腧穴可用於慢性支氣管炎的防治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食飲有節

節,有節制、節律、節度的意思。首先是食飲有節制,即飲食定量。

飲食既不可過飢又不可過飽,根據現今社會的實際情況,尤其要注意不可過飽,這樣就不至損傷脾胃。這麼做,近則可保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提高對攝取食物的消化、吸收;遠則無營養缺乏或過剩之憂,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可減少肥胖乃至於動脈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

其次是食飲有節律,即飲食定時。我國傳統的習慣是一日早、中、晚三餐,要按照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這樣即可保證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節律地進行。而脾胃協調配合、有張有弛,飲食在體內才能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輸佈於全身。

第三是食飲有節度,種類齊全,比例恰當,謹和氣味,即膳食平衡。謹和氣味,指膳食需要謹慎地調和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以使人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確保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常,度也,規律、法度的意思,包括作息有常和居所有常。

前者指作息時間應遵循自然界客觀規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的一日養生法以及由其衍生的十二時辰養生、子午覺養生等。後者指家居環境與工作環境亦應符合法度,像《素問·異法方宜論》即記載了地域居所環境與易發病證的關係: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爇。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病攣痺,其治宜微針。

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生理、病理、藥物治療和養生保健內容。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提出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五個方面,是養生保健的基本法則,對我們日常養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我先來為您解讀一番:懂得踐行養生之道的人,會效法於天地陰陽自然界的變化,恰當地運用各種養生保健方法,飲食上既有節制又有節律,起居生活作息很有規律,能夠適度地進行勞作,生命既有質量亦有規律,所以形體與精神都很健旺,能夠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以後才會去世。

具體的養生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踐行

法於陰陽

法,效法、遵守的意思;陰陽,指陰陽變化的規律。

由於“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即陰陽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因此每天晝夜的運轉、每月月亮的改變、每年季節與節氣的往復、每60年甲子運氣的變化等,這些陰陽自然界變化的規律我們都必須遵守、效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提及的四季養生法和《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的一日養生法等,都是“法於陰陽”的具體體現。如四季飲茶方面,春季養生宜養“生髮之氣”,疏肝補血,飲茶宜喝桂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夏季養生宜養“生長之氣”,清心補津,飲茶宜喝龍井、毛峰、碧螺春等綠茶;秋季養生宜養“收斂之氣”,潤肺補氣,飲茶宜喝鐵觀音即烏龍茶;冬季養生宜養“閉藏之氣”,補腎溫陽,飲茶宜喝紅茶、黑茶、普洱等發酵茶。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和於術數

“術數”,指養生保健的方法。“和於術數”指運用中醫藥方法養生,如恰當運用針刺、艾灸、藥物(包括內服藥物、外敷藥物)、食療、藥膳、氣功、按摩、刮痧、足療、洗浴等中醫藥適宜技術,達到增進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譬如艾灸養生:《素問·髒氣法時論》之“髒寒⋯⋯,其治宜灸”、《靈樞·經脈》之“灸則強食生肉(增強食慾、生肌長肉)”,開了保健灸療的先河。如艾灸足三裡穴,足三裡穴屬於胃經,位於膝蓋骨下三寸外一寸的位置,有調理三焦、強壯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經常艾灸或按摩該穴位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增強體力與肌力、消除或改善疲勞、減少疾病、預防衰老。養生諺語“要想身體安,三裡常不幹”,告訴我們日常保健可常灸足三裡,每次當以局部皮膚溼潤為度。

又如藥物養生:藥物包括內服藥物、外敷藥物。內服藥物應當按照“損益使平”的原則來使用,虛證宜補益,藥物如人蔘、西洋參補氣,阿膠、地黃補血,枸杞子、石斛補陰,鹿茸、蟲草補陽;藥方如補中益氣丸補氣、烏雞白鳳丸補血、六味地黃丸補陰、金匱腎氣丸補陽。實證宜祛邪,藥物如大黃通大便、三七化血瘀;藥方如麻子仁丸通大便、複方丹蔘片(滴丸)化血瘀。外敷藥物,如臍貼(丁香、肉桂等)可用於小兒寒溼洩瀉的調理、白芥子泥丸貼敷背腧穴可用於慢性支氣管炎的防治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食飲有節

節,有節制、節律、節度的意思。首先是食飲有節制,即飲食定量。

飲食既不可過飢又不可過飽,根據現今社會的實際情況,尤其要注意不可過飽,這樣就不至損傷脾胃。這麼做,近則可保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提高對攝取食物的消化、吸收;遠則無營養缺乏或過剩之憂,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可減少肥胖乃至於動脈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

其次是食飲有節律,即飲食定時。我國傳統的習慣是一日早、中、晚三餐,要按照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這樣即可保證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節律地進行。而脾胃協調配合、有張有弛,飲食在體內才能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輸佈於全身。

第三是食飲有節度,種類齊全,比例恰當,謹和氣味,即膳食平衡。謹和氣味,指膳食需要謹慎地調和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以使人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確保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常,度也,規律、法度的意思,包括作息有常和居所有常。

前者指作息時間應遵循自然界客觀規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的一日養生法以及由其衍生的十二時辰養生、子午覺養生等。後者指家居環境與工作環境亦應符合法度,像《素問·異法方宜論》即記載了地域居所環境與易發病證的關係: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爇。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病攣痺,其治宜微針。

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五大經典法則

不妄作勞

“不妄作勞”:妄,亂也,與常相對,有違背常規之意。作勞,狹義指形體勞作,廣義包括勞力、勞心與房勞。

《黃帝內經》既主張勞動和鍛鍊,又反對過度勞累,而“形勞而不倦”則是對勞動和鍛鍊養生的原則要求。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就有相關記載。說的是長期站立會傷骨骼、長時間行走會傷筋膜、長時間坐著不動會傷肌肉、長期臥床休息引起氣虛。平時我們在攝生保養的時候不可不注意這些方面。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大醫本草堂問診諮詢,請私信或文章的評論區留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