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

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為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


"

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為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中醫養生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這樣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單是四時氣候變化必須適應與順從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質空氣等,包括人體也必須很好地加以保護並順從它、適應它。這些都是養生防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上古知道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養生之法就是讓自身的陰陽保持平衡(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產生疾病),飲食上要有節制(不能飲食單一,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樣要有規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會造成人體內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不能過於讓身體疲勞透支。

清淨內守,調和情緒


主張以調養精神思維活動,作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 、益壽延年。認為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老、延年益壽。人的思 、慮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

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為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中醫養生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這樣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單是四時氣候變化必須適應與順從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質空氣等,包括人體也必須很好地加以保護並順從它、適應它。這些都是養生防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上古知道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養生之法就是讓自身的陰陽保持平衡(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產生疾病),飲食上要有節制(不能飲食單一,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樣要有規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會造成人體內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不能過於讓身體疲勞透支。

清淨內守,調和情緒


主張以調養精神思維活動,作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 、益壽延年。認為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老、延年益壽。人的思 、慮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人有三寶精、氣、神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精、氣、神;養生,從根本上說,只有也只需養精、養氣、養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只有精氣神一起養,用“氣”來連通“精”和“神”,我們的身體才能“陰平陽祕”,我們的健康才能持久。

清積除弊,血脈暢通


中醫有個概念叫“積聚”。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於經絡則經絡湮瘀,犯於血脈則血脈阻塞,犯於五髒則五臟受累,犯於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中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所謂外因,中醫認為是“風、寒、暑、溼、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鬱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洩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後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症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係,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

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為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中醫養生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這樣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單是四時氣候變化必須適應與順從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質空氣等,包括人體也必須很好地加以保護並順從它、適應它。這些都是養生防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上古知道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養生之法就是讓自身的陰陽保持平衡(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產生疾病),飲食上要有節制(不能飲食單一,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樣要有規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會造成人體內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不能過於讓身體疲勞透支。

清淨內守,調和情緒


主張以調養精神思維活動,作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 、益壽延年。認為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老、延年益壽。人的思 、慮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人有三寶精、氣、神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精、氣、神;養生,從根本上說,只有也只需養精、養氣、養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只有精氣神一起養,用“氣”來連通“精”和“神”,我們的身體才能“陰平陽祕”,我們的健康才能持久。

清積除弊,血脈暢通


中醫有個概念叫“積聚”。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於經絡則經絡湮瘀,犯於血脈則血脈阻塞,犯於五髒則五臟受累,犯於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中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所謂外因,中醫認為是“風、寒、暑、溼、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鬱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洩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後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症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係,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形勞而不倦


生命在於運動,但是要運動的適度,即“形勞而不倦”。一方面其認為人體是需要運動的,即“形勞”。因為人身的氣血要流通運動,就像江河裡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滯了,水就會發臭、腐敗,或者由於淤積而衝開河堤氾濫成災。因此人不能貪圖安逸,運動不足。另一方面,運動不能過度,即是其言“勞而不倦”;若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謹和五味、食飲有節


《黃帝內經》的“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此學派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 、延年益壽的目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是這個學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綜合調攝


《黃帝內經》認為,影響人體健康是由諸多複雜因素構成的,除上述天時氣候、地理環境、水質空氣等外界因素外,人體自身的精神情態、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勞逸房事等內在因素也相當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壽,就必須採取各種措施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調攝。正如《靈樞·本神》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這充分說明,人體養生必須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強調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強調順從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強調調和情志、安定居處、節制房事、調節飲食等來保養身體。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自身各方面條件及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各種養生術,綜合調理,全面攝養,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因為“肝開竅於目“而“肝受血而能視“,所以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過度臥床,易使肺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肺的機能不強健,而肺主一身之氣,所以人體的“氣“由此受傷;

久坐傷肉:長時間久坐,不活動,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可使肌肉鬆弛無力,而“動則不衰“,動則氣血可週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養;

久立傷骨:久立傷腰腎,腎藏精,而精生髓、髓為骨之液,可養骨,故久立會損傷人體骨骼的功能;

久行傷筋:久行能使膝關節過度疲倦,而膝為筋之府,所以說久行傷筋。

"

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為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中醫養生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這樣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單是四時氣候變化必須適應與順從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質空氣等,包括人體也必須很好地加以保護並順從它、適應它。這些都是養生防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上古知道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養生之法就是讓自身的陰陽保持平衡(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產生疾病),飲食上要有節制(不能飲食單一,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樣要有規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會造成人體內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不能過於讓身體疲勞透支。

清淨內守,調和情緒


主張以調養精神思維活動,作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 、益壽延年。認為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老、延年益壽。人的思 、慮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人有三寶精、氣、神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精、氣、神;養生,從根本上說,只有也只需養精、養氣、養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只有精氣神一起養,用“氣”來連通“精”和“神”,我們的身體才能“陰平陽祕”,我們的健康才能持久。

清積除弊,血脈暢通


中醫有個概念叫“積聚”。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於經絡則經絡湮瘀,犯於血脈則血脈阻塞,犯於五髒則五臟受累,犯於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中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所謂外因,中醫認為是“風、寒、暑、溼、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鬱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洩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後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症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係,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形勞而不倦


生命在於運動,但是要運動的適度,即“形勞而不倦”。一方面其認為人體是需要運動的,即“形勞”。因為人身的氣血要流通運動,就像江河裡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滯了,水就會發臭、腐敗,或者由於淤積而衝開河堤氾濫成災。因此人不能貪圖安逸,運動不足。另一方面,運動不能過度,即是其言“勞而不倦”;若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謹和五味、食飲有節


《黃帝內經》的“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此學派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 、延年益壽的目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是這個學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綜合調攝


《黃帝內經》認為,影響人體健康是由諸多複雜因素構成的,除上述天時氣候、地理環境、水質空氣等外界因素外,人體自身的精神情態、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勞逸房事等內在因素也相當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壽,就必須採取各種措施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調攝。正如《靈樞·本神》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這充分說明,人體養生必須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強調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強調順從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強調調和情志、安定居處、節制房事、調節飲食等來保養身體。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自身各方面條件及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各種養生術,綜合調理,全面攝養,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因為“肝開竅於目“而“肝受血而能視“,所以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過度臥床,易使肺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肺的機能不強健,而肺主一身之氣,所以人體的“氣“由此受傷;

久坐傷肉:長時間久坐,不活動,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可使肌肉鬆弛無力,而“動則不衰“,動則氣血可週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養;

久立傷骨:久立傷腰腎,腎藏精,而精生髓、髓為骨之液,可養骨,故久立會損傷人體骨骼的功能;

久行傷筋:久行能使膝關節過度疲倦,而膝為筋之府,所以說久行傷筋。

《黃帝內經》九條精華,健康之道(收藏版)

常見疾病:感冒、咳嗽、打嗝、牙痛、鼻炎、失眠、頭痛、便祕、痛經、腰痛、胃痛、痔瘡、高血脂、高血壓、低血壓、咽喉炎、冠心病、心絞痛、糖尿病、空調病、神經衰弱、心臟病、腦出血、慢性支氣管炎、皮膚病、更年期、扁桃體炎、口腔潰瘍、補腎、肝病、脂肪肝、癲癇、耳鳴、內分泌失調、上火、腎虛、腎結石、肝硬化、白髮、養肝、解酒、脫髮、溼氣重、手麻、痛風、腦血栓、靜脈曲張

關節疾病:膝關節痛、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腰肌勞損、肩周炎、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中風、足跟痛、踝關節扭傷、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腱鞘炎、關節炎

小兒知識:夜啼、小兒推拿、小兒發燒、小兒腹瀉、小兒常識

兩性疾病:乳腺增生、婦科、經期保養、坐月子、宮頸炎、子宮肌瘤、遺精、閉經、乳腺炎、卵巢囊腫、盆腔炎、陽痿、早洩、前列腺增生、包皮、補腎、白帶異常、乳腺癌

亞健康食補:四君子湯 、四物湯、脾虛、氣血不足

養顏塑身:豐胸 、黃褐斑、痘痘、刮痧、十二經絡、淋巴排毒、減肥、小腹突出、肥胖

診斷:脈診、汗診、目診、指甲、體查表、青筋、面診、手診、臀診、痧診、胸診、腿診、背診、 罐診

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更多關於《黃帝內經》信息,關注公眾號:北京十三陵藥王谷景區 獲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