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名句的誕生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1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柳宗元·漁翁

完全讀懂名句

1.欸乃:行船櫓聲。

漁翁夜晚傍著河的西邊岩石過夜,清早打著湘江的水,用楚竹來燒。太陽出來,煙霧就消散了,仍然不見人的蹤影,聽得欸乃一聲,從水面上劃出一條碧綠山水。回頭看去,水流從遙遠的天邊奔下,岩石上的白雲,無心地相互追逐著。

詩人背景小常識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是唐代思想家兼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歲登進士第,初任集賢殿校書郎,後調藍田(今屬陝西)尉,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擢升監察御史。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等人執政,欲裁抑宦官勢力,整頓朝政,史稱“永貞革新”,引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不過數月,順宗病倒,憲宗即位,政局驟變,所有親信王叔文者皆受牽連,柳宗元因而被貶永州(今屬湖南)司馬,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召回長安,來年調任柳州(今屬廣西)刺史,四年之後,病死柳州,卒年47歲,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好友劉禹錫整理其遺稿,編成“柳先生文集”。

據《新唐書·柳宗元傳》所記,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從長安被調柳州之前,劉禹錫也同時遭貶播州(今貴州遵義),柳宗元一聽聞消息,認為播州為“煙瘴之地”,絕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居住,況且劉禹錫尚有高齡母親,他決定上奏用自己被派任的柳州和劉禹錫的播州交換,後來其他大臣也為劉禹錫說情,才將劉禹錫改任連州(今廣東連縣),柳宗元一樣赴柳州上任。當時的播州是朝廷用來流放罪犯以及分發失勢官員的所在,柳宗元寧可犧牲自己到偏僻、瘴氣的播州,也不忍心劉禹錫前去,足見對好友的惜護摯情。

柳宗元去世之後,柳州居民感懷他的德政,還為其立廟紀念,一代文宗韓愈作《柳子厚墓誌銘》,後來也成為一傳世名篇。

名句的故事

《漁翁》為七言古詩,作於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期。政治上的失意,使詩人在精神方面,尋求寄託秀麗山水,永州位在南嶺山脈北麓,瀟水和湘江的匯合處,依山傍水,正好提供一處排遣憂懷的絕佳環境。

《漁翁》刻畫一個徜徉在青山綠水間、獨往獨來的漁翁,清晨時分,夜宿西巖的他睡醒後,燃起炊煙,做起早餐,所汲的是清澈湘水,燒的是楚地竹子,等到炊煙和江上晨霧散去,只回蕩著他離去的櫓槳聲和放歌聲,綠水青山,早已空無一人;最後,詩人拉回漁翁離開後的山水景色作結:“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回身轉望,水流從天邊奔流直下,高山旁的白雲,無所用心地追逐嬉動,宛若眼前呈現一幅動中有靜的山水圖畫。

“漁翁”在中國文學上,幾乎都被塑造成遺世獨立形象,如《楚辭·漁父》記述的雖是戰國楚大夫屈原不流於世俗的傳說,但其中漁父,卻是主張明哲保身、與世推移,其豁然開朗的胸懷,正與屈原剛正不阿的固執形成對比;到了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能夠進得了作者筆下世外桃源的也是一個捕魚人;唐人張志和作詞令《漁歌子》,描繪漁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又是何等的自在瀟灑。

後出的柳宗元寫《漁翁》,也有幾分自許漁夫孤清飄逸的意味,大唐經過“安史之亂”的劇烈動盪,國運逐漸日沒西山,政治上又有宦官和藩鎮各種亂源,使得生長在這一世代的文人,開始懷抱清逸之風,書寫其心靈神往的太平樂土。

歷久彌新說名句

北宋蘇軾晚年貶謫海南島,他將柳宗元的詩文視為精神支柱,其《評柳子厚詩》言“柳子厚晚年詩,極似陶淵明”,意指柳宗元晚年詩作,與田園詩人陶淵明極為神似。

陶淵明在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甫辭彭澤令,歸返家園後,寫下一首《歸去來兮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返。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描寫天上雲層不經心地冒出山峰,鳥群飛得疲倦,即將歸返巢穴,日落西山,陽光漸暗,詩人手撫松木,仍佇留在山裡徘徊思考,當他浸淫山水天色,仰望雲鳥移動變化,心中充滿對家鄉景物的鐘情熱愛,也思索著過去何苦委身去做那些違背己志的事。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其散曲《沉醉東風·漁父》雲:“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白樸生長在金末元初,亡國之痛,使他的行為放浪自適,有人薦舉他入朝為官,一概被其推拒,曲中的漁父,心情愉悅地在江岸綠堤邊釣魚,根本不把那些當朝大官放在眼裡,因為那些所謂的“萬戶侯”,哪裡比得上不識字的漁翁,能夠如此悠然地生活。隱逸作家白樸,同樣用山水漁人,勾畫他心中嚮往的寫意人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