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名句的誕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欲回舟,誤入藕花1深處。爭渡2,爭渡,驚起一灘鷗鷺3。

——李清照·如夢令

完全讀懂名句

1﹒藕花:芙蕖、荷花。2﹒爭渡:形容欲奪路而歸的樣子。3﹒鷗鷺:海鷗與鷺鷥。

我時常回憶著過去在溪亭邊欣賞落日,啜飲著小酒、沉醉得連回家的路都記不得了。等我玩得盡興想要劃舟回去,卻不小心誤入荷花密叢中。欲從中劃出去、劃出去,卻擾得湖中一群海鷗、鷺鷥驚慌拍翅飛起。

名句的故事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一闋詞,抒寫李清照少女時期的風流事蹟,記載她醉酒貪玩的頑皮情事,不知是真的醉酒抑或是兀自陶醉,讓她高興忘歸,誤入蓮藕池塘。不期而來的際遇,她不吃驚、不害怕,反而漾起玩心,興致勃勃地欣賞因為她的舉動而帶給池塘鳥禽們的一陣慌亂。整首詞筆調輕鬆、活潑,動感流暢自然、趣味盎然,彷彿是於眼簾前上演的一出小戲,天真爛漫的小姑娘躍然紙上,讓人讀之不禁會心一笑、流連忘返。

待字閨中的李清照不僅獨自一人出遊、盡興而歸,且於公開場合中小酌品酒,以當時人眼光視之已是特立獨行,但她不以為忤,恬適快然將之載於詩詞當中。較之當時其他拘禮的婦女同胞而言,其“正常”的規範是:“婦女婢妾無故不得出中門,只令鈴下小童通傳內外。”這項執禮規矩是由鼎鼎大名的司馬光所下,要求自家的僮僕若無緊急修咠之務,不得進入內院,且院內女眷不得任意外出露臉,即便要通傳奴僕,也僅能以鈴聲為遞;後世的書香世家所相繼承衍,且越往後發展越為狹隘。所幸李家並不堅守這種無謂的禮教,因而李清照得以如男孩子般恣意外出遊玩,保有赤子之心、翱翔天地,也保留下中國文壇裡閃爍的一顆星。

李清照的特殊行徑,尚有喝酒一事。古今文人皆飲酒自樂以為世俗之美談,然而女子於公開場合中暢飲則為一般世俗所拒,只有特殊行業的歌妓酒女,或特殊節日的閨婦才能品酒。即便同樣以女性詞聞名的朱淑真,寫到酒仍不脫女性賢淑溫良之姿,要求少飲、清飲。然而在李清照詞中,書寫到關於“酒”課題的詞句不亞於男性文人,甚至出現《如夢令》中“沉醉不知歸路”的特殊行徑,此舉在宋代可謂是驚世駭俗。也因為如此後世評論家認為李清照詞並非只限於“婉約”風,其實也夾有“丈夫氣”,有時豪邁、悲慨也夾於柔婉之中。

歷久彌新說名句

在“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我們看到一個小女兒栩栩如生的頑皮情事,捉弄那一群原本在一旁優遊自得的海鷗白鷺,彷彿也勾引起兒時的童玩記趣。歷史上除了那些從小勵志、聰明的童年故事外,我們似乎很難找到古人兒時的調皮事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或許就是沈復於《浮生六記》中所寫之《兒時記趣》一文,以赤子之心觀看自然萬物,明察秋毫的觀察與想象,讓他得到與眾不同的收穫。看他如何抓蚊子放在蚊帳中,用煙燻之,讓這些蚊子彷彿故事中登上青雲的白鶴般。又或者常在土牆邊,觀看昆蟲雜鬥,正在興頭上不巧逢遇龐然大物,拔山倒樹的癩蝦蟆,居然一吐舌就將兩隻蟲給吃掉了,沉復回過神後一氣之下,“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這種童稚舉動,是否也與“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有著雷同的心思?

現代作家冰心,在一次觀看兒童劇場表演後,寫下短篇的觀後感,其中就曾回憶:“記得我自己小的時候,為著看螞蟻搬家,就會津津有味地蹲上半天,看兩個交叉來往的隊伍,它們匆匆地用觸鬚對碰一下,又匆匆地各走各的路。那時我覺得,可惜自己聽不見也不懂得它們的言語,否則一定會知道許多關於它們搬家的有趣事情,當我把它們‘擬人化’了以後,我腳邊的石塊和花草,忽然都變得高大起來,螞蟻社會周圍的一切,都顯得異樣地美麗而鮮明。”這種想象是饒富趣味的,只有童僕赤子、未受現實洗禮的孩童才能如此看待世界,對一切事物感到不可思議與奇特。冰心就指出:“少年兒童是最富於幻想而又充滿了好奇心的,他們最喜歡觀察細小的生物,看它們的生活動態,替它們做種種的心理活動,在觀察和幻想中得到了無窮的樂趣。”正因為如此孩子能比大人用更靈澈的瞳眼觀察世界,才更能察看到上天賜予人類豐富的寶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