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名句的誕生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1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2分為千里雁,辭根3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居易·自河南經亂

完全讀懂名句

1羈旅:流落異鄉。2弔影:形影相弔,比喻孤單。3辭根:離開根部,比喻兄弟離鄉背井。

我們的家產在兵災和荒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們各分東西尋找自己的前程。田園荒蕪,只留下戰爭的創傷;骨肉離散,受盡長途跋涉的折磨。我們像失群的旅雁,只有孤單的影子相隨;也像深秋乾枯的蓬草,離根飄轉,漂泊不定。同時看見明亮的月色,誰能不掉下眼淚?我們分散在五個地方,卻有著同樣懷念故鄉的心情。

名句的故事

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二月和三月,河南道境內連著發生兩次藩鎮叛亂,戰爭的規模都很大,時間也很長。當時南方漕運需經過河南才能運達關內,由於戰亂而無法順利運送生活物資。加上貞元十四、十五年,關中連年乾旱,田地荒蕪,民不聊生。

白居易跟幾個兄弟姊妹,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南北奔走,備嘗艱辛。大約在唐德宗貞元十六年的秋天,白居易與弟妹流落到符離(今安徽宿縣),當時白居易的大哥幼文是浮樑縣(今江西省景德鎮市)主簿,堂兄二人分別擔任於潛縣(今浙江省臨安縣附近)縣尉和烏江縣(今安徽省和縣)主簿,加上住在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的弟妹,一家人竟分散在五個地方。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不難看出當時社會是多麼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戰爭給每一個家庭都帶來巨大的痛苦。

一個秋天的晚上,月懸中天,思鄉之愁使白居易難以入眠。他仰望圓圓的明月,想起自己和兄弟因為天災人禍而無法固守祖先傳下來的產業,只能各奔東西,到外地去謀生;然而無依無靠,生計艱難不說,還要忍受親人分散在異鄉的孤寂與痛苦。兄弟遠隔千里,誰也見不著誰,卻都可以望見高懸在空中的明月。那麼,自己望月時所想到的,必然也是兄弟望月時所想的。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起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滿心鄉愁,潸潸垂淚吧?

這飽含深情的詩句,勾畫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白居易擅長把自己的情感“推己及人”,他還寫過“一夕高樓月,萬里故園心”(《江樓聞砧》)、“憐君獨向澗中立,一把紅芳三處心”(《和王十八薔薇澗花時有懷蕭侍御兼見贈》)、“我厭宦遊君失意,可憐秋思兩心同”(《縣西郊秋寄贈馬造》)等句,都是藉著懷想某件事物,表現出分隔異地親友的共同感情。

歷久彌新說名句

經歷過骨肉離散的人,往往對故鄉的種種有特別強烈的渴盼。在這份渴望中,蘊含一種力量,構成離鄉背井的人獨特的心態。“鄉心”不只是自己跟故鄉的關係而已,還聯繫著那些來自同一故土、同一宗族但卻像失根的蓬草般散至各地、重新落地生根的人們。那是一種既懷念原鄉又紮根於現在家園的心情。兩邊都是我的家,一邊有我們的祖先,而另一邊有我們的生活,無論哪一邊都難以捨棄。

不管故鄉的距離有多遙遠,也不管離鄉已經多久,“複製”故鄉氣味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從家鄉帶來的飲食習慣了。據說客家鑲豆腐就是一道源於懷鄉之情、因地制宜而發明出的菜色。當古代中原人因逃避戰亂而一路南下,遷徙到惠州東江流域後,儘管生活上已融入嶺南習俗,但常有思鄉之情。中原人喜歡吃餃子,可是古代南方不容易取得麥面,於是將豆腐鑲以肉餡,權充餃子,以解思鄉之情。

對那些移居嶺南的客家人而言,真正的餃子是再也吃不到了,但西晉吳郡人張翰思念家鄉美食,卻可以連官也不幹,辭官還鄉,享受江南青蔬的清淡樸實真味。《晉書·文苑傳·張翰》裡寫道:“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江南人稱菰為茭,以其根交結也。”“菰菜”亦即菰根,就是我們也常吃的茭白筍,跟江南水鄉的蓴菜和鱸魚一樣,都是北方吃不到的美味。“蓴鱸之思”後來便成了因思鄉而辭官的典故。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晉朝的宦途多凶險,張翰不過是抓到機會,提早抽身隱退,把食物當成託詞罷了。蘇東坡卻為此爽快地說:“不須更說知機早,直為鱸魚也自饞。”(《吳江三賢畫像詩》)真是率直可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