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名句的誕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1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2家。

——韓翃·寒食

完全讀懂名句

1.御柳:宮中所植之楊柳。2.五侯:侯爵高官,代指唐代宦官。

暮春的長安城處處飄舞著落花,寒食節氣的春風款款吹拂著宮柳條。日落黃昏皇宮內傳點著蠟燭,嫋嫋飛煙也紛紛散入王公貴人家。

詩人小常識

韓翃,字君平,南陽人,於玄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進士及第,是中唐大曆十才子之一。大曆十才子是一群中唐文士,由於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改變了詩歌創作風氣,寫詩不再重視格律對仗,而重敘事、心志抒發,他們以詩歌互相唱和、贈酬,成為當時著名的詩歌團體。這群人都歷經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政治動盪、社會亂象等都深深打擊著大曆十才子的身心,他們處於這個過渡期,內心隱藏著悲傷、感慨,充滿眷念回首著盛唐過往,初期作品多呈現出感時傷懷、鍼砭時弊、懷才不遇等種種喟嘆、惋惜之作。後期由於大曆年間出現似乎相對承平的氣象,他們的詩歌風格又從暮色沉沉抹上了一層亮彩,高低起伏的心情點滴也反映於他們的詩文創作中。

韓翃在文學上的成就,最大特色即是將敘事為主體的創作手法融入詩歌當中,且發揮到極致,在他所存的作品當中,敘事寫景之詩即佔有大部分。雖然早年進士及第,但前半生仕途並不坦順,他多流竄於各地藩鎮幕下任職。直到唐德宗在位時十分欣賞《寒食》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因而特別下旨要讓韓翃擔任駕部郎中知制誥。但是當時有兩個同叫韓翃的官員,宰相於是再次請問皇帝,官究竟要給何人?德宗回答得相當有趣,他說道:“就是那個‘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可見《寒食》這首詩在當時流行之盛,竟連宮城內的皇帝也有耳聞。這件事蹟也傳為當時佳話,韓翃的宦途也以此為契機,此後一帆風順,最後還當到中書舍人的高官。

名句的故事

寒食節,在每年冬至過後的105天,再隔一兩天就是清明節,因此古代往往將這兩個節日合併一起慶祝、放假。古人相當重視這個節日,宋代理學家邵雍曾經說道:“人間佳節唯寒食。”直到現今所謂的“春假”亦承繼著古來對寒食與清明節合併慶祝之傳統。

寒食節的起因,早就已經分不清楚了,要是仔細讀完韓翃《寒食》,他言:“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原本應該是所有人都不準點火、只能吃涼冷食物,然而從宮中開始點燃蠟燭,且依序連公卿貴族也准許他們燃燭,清楚點出其文中所帶有的輕蔑與諷刺。因此韓翃以“寒食”為題寫詩,並不僅僅要彰顯寒食在中國傳統節慶上的重要性,其實更帶出反諷的意味來。

歷久彌新說名句

漢朝早於開國祖劉邦就已下令非劉姓宗親不得封王,非有大功不得封侯,但整個兩漢這項規定不斷遭到破壞,其中又以東漢末年最為嚴重。韓翃詩中所言之“五侯”,大多認為是東漢晚期桓帝一次封五個宦官為侯之事,這項措施造成朝廷大權旁落。東漢桓帝之所以要大舉封宦官侯爵,事實上也有其考慮,由於他幼年即位,大權操握在外戚宰輔樑冀手上,當他長大後想要奪權復位,唯一可以信賴的當然是身旁的這群太監。桓帝找來了貼身宦官唐衡、單超、左綰、徐璜、具瑗五人,共謀收復政權,由於當時樑冀的勢力很大,即便是宦官也多勾結攀附於他,因此桓帝只能誘之以利,約定事成之後將大大封賞他們。果真這次反擊相當成功,事後桓帝也按照約定封侯給這五人,卻也種下東漢滅亡的導火線。韓翃在詩中特地將此事點了出來,也是想借此勸諫、嘲諷當時宦官小人擅權之情事。

吟到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眼簾彷彿映上春花飛舞的模樣,詩景動人,莫怪乎唐德宗會因為此句記住韓翃這個人。善“以花入詩”且描述飄舞之情景,尚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由清朝才子紀曉嵐所寫,《詠雪》詩云:“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這首詩相當簡易有趣,在當時不斷被傳唱,後世的電影戲劇也不斷改寫沿用,以致字詞方面出現多個版本,然大體仍不出以數字符串寫的方式。若就詩文體裁而言,前面幾句是戲謔,若無最後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來畫龍點睛,就很難躍升到詩的境界。據說這個故事是發生於紀曉嵐夜訪和珅,和珅要求來人需寫詩晉見,於是紀曉嵐每寫一句就讓門口的僕役拿去給和珅,和珅乍讀“一片一片又一片”還頗覺得有意思,等到“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開始覺得這能叫詩嗎?連小朋友初學詩也寫得比這還好,不過等和珅看到“飛入蘆花都不見”,不禁讚道:“好詩!好詩!”原來是紀大才子來訪,果然出手不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