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荏苒一枝春,恨東風、天似人遠

荏苒一枝春,恨東風、天似人遠

名句的誕生

層綠1峨峨,纖瓊2皎皎,倒壓波痕清淺。過眼年華,動人幽意,相逢幾番春換。記喚酒尋芳處,盈盈褪妝晚。

已消黯。況淒涼、近來離思,應忘卻明月,夜深歸輦3。荏苒4一枝春5,恨東風、天似人遠。縱有殘花,灑征衣、鉛淚6都滿。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王沂孫·法曲獻仙音

完全讀懂名句

1﹒層綠:指綠萼梅。2﹒纖瓊:指細玉般的白梅。3﹒歸輦:指南宋帝室遊幸聚景園,皇帝乘輦晚歸。4﹒荏苒:柔弱貌。5﹒一枝春:指梅花。6﹒鉛淚:形容眼淚沉重如鉛水。

綠萼層層像翠峰重疊,白梅瓊瓊如瑩玉皎然,繁麗的花枝倒壓西湖,波痕清淺。逝去的年華似過眼雲煙,動人的意韻清淡悠遠,再相逢已變換了幾度春天。記得當年呼酒暢飲,賞梅尋芳的地方,她像盈盈雅立的佳人,佇立於黃昏,褪掉殘妝。

這情景令人銷魂黯然。更何況近來離思深切,淒涼難堪,大概已淡忘昔日月明遊宴、夜深歸返、駕車乘輦的賞樂流連。可惜辜負這一枝柔弱春色,恨春風吹起時,你還在那遙遠的天邊。縱然還有殘花點點,飄灑在我的衣襟上,似點點粉淚落在胸前。我深情地折取一枝梅花,聊以排遣滿腔的幽憤和抑鬱。

詞人背景小常識

王沂孫(生卒年不詳),字聖興,號碧山,又號中仙,宋末元初會稽人,其著作收於《碧山樂府》,又名《花外集》。南宋滅亡後他曾擔任元朝學正,以夷夏之防的傳統眼光來看,王沂孫不僅上無殉節表忠,下無隱逸守節,甚至還服務於蠻夷政權,是為失節的亡國士人,因此歷來對於王詞的評價並不高。王沂孫曾和當時著名詞人周密、張炎來往密切,且一同結社填詞,但其詞名遠不如周密、張炎之遠播。王沂孫寫詞工於詠物,以物來迂迴隱諱表達真意,託意隱約來呈現其絕望的哀怨,對現實雖無實際警世之用,但仍發出些微遺民的呻吟、苦痛。

然而,清代士大夫對於王沂孫的詞相當推崇,清人陳廷焯於《白雨齋詞話》評:“王碧山詞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將王詞推到至上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在於清朝士人所面臨的處境同於王沂孫,皆為亡國士大夫,因此更能對王詞感同身受、心有慼慼焉,也多喜猜測推敲王詞中晦澀之句,甚至常有牽強附會之處,但也因而更激起不同處境之輩的認同。近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將王沂孫放在文學脈絡的“詠物”傳統中,認為其地位甚為重要,近人不應小覷。葉嘉瑩的評論甚為中肯,也將王詞歸放於歷史上該有之評價。

名句的故事

《法曲獻仙音》寫於聚景亭,題為詠梅詞,實則借梅抒懷其思故人之情,他這首詞是與周密相互合作。周密與王沂孫是歷經南宋亡國之痛的詞人,他們與張炎、仇遠等人共同組成一個詞社,常借詠物之詞來寄託遺民之志。王沂孫《法曲獻仙音》上片先描景入情,他不改其精雕詞句之手法,不落俗套地以“層綠峨峨,纖瓊皎皎”形容梅樹上尚未凋零的白梅花與初發的青嫩綠芽枝相互交映的模樣。詩題詠述後,才從外物轉至思友之情,回憶過去一起於亭中喝酒吟詩,如今過眼年華,已經不知過了幾年春。

周密所寫之《法曲獻仙音》題為“吊雪香亭梅”,同是詠梅之作,也雲“嘆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同樣將己身遭遇投射至梅花,再由梅花凋零轉回悼嘆光陰逝去、年華老去。王沂孫與周密所作之最大差別,在於前者雖寫梅,但情景交融,實借梅寫故人之思、故國之念,筆法甚為委婉、含蓄;周密所作則盡為一片淒涼,他只嘆花謝,卻無意識春已到人間,僅一傾內心之悲愴,立意相較之下不如王沂孫來得深遠、清麗。

歷久彌新說名句

“荏苒一枝春,恨東風、天似人遠”,寫的是伊人仍在遠方,即便春已到來,也無法一起歡度,思念於是冒上心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人生在世難免有幾位知心好友,卻因為現實種種因素而往往無法常聚首。韓愈在一次送別弟子李翱時,也曾感慨道:“寧懷別時苦,勿作別後思。”(《送石洪處士赴河陽幕得起年》)他寧可於送人離去時心懷苦楚,再怎麼難過,好歹還見得著人,別離之後的兩地相思,卻只能盈盈環繞於胸懷,無可慰藉、無以忘卻。

人常言思念總是在分離以後,是這樣嗎?總是詩意盎然的席慕蓉,曾在作品《渡口》中吟道:“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從此生根/浮雲白日/山川莊嚴溫柔/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華年從此停頓/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同樣寫的是離別,席慕蓉的作品充滿溫情與傳神。思念何時生根?不是從離別開始,而是在握別當中已深種在內心。即便內心有重重的不捨,也努力將眼淚埋藏在心裡,僅在眼神中依稀吐露著無奈,但說出口中的卻是一串串祝福,即便明日即將與你相隔天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