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名句的誕生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1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完全讀懂名句

1一片冰心:指存心明潔,有如一塊冰。

在寒雨滿江的夜晚,我來到吳地。一大清早我送朋友上路,我倆離別,連楚山也顯得孤獨。你到洛陽後,親友如果問起我,你就告訴他們,我的心境明潔,好比一塊冰放在玉壼中那樣的清明透澈。

名句的故事

此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為江寧(在今南京市)丞,辛漸是他的朋友。辛漸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就此分手。這首詩原題為兩首,此首寫的是大清早詩人送行的情形,另一首則是寫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感懷。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從詩的頭兩句,便可以知道兩人的交情極為深厚。首先,寒雨滿江的夜晚烘托出離別的氣氛。清晨,天色將明,辛漸也即刻要乘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楚山,想到好友不久後就要隱沒在山的另一邊,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心裡感到一陣孤寂。一個“孤”字帶出了預想中親友的關心並表明心志,於是而有下半段的叮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曾因為不拘小節而兩遭貶謫,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到嶺南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後,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到更遠的龍標,可見得當時詩人正處於眾口交攻的惡劣環境中。冰心、玉壺,都是晶瑩剔透、素淨清白的東西,於是詩人在此借喻為自己高潔清白的品格,也塑造了他在後人心中的形象。《唐詩新賞》裡這麼解釋:“詩人在這裡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相互信任,這絕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情景相生、情景相融,這是從先秦《詩經》就有的詩歌共同特點。此詩於寒雨滿江的景象與孤立的楚山,寓含了詩人此刻的心境及感受,之後提到冰心玉壺,更令人聯想到詩人孤高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如此深遠的用意便融化在一片清潔明澈的意境之中,情景相合、含蓄蘊藉,而韻味無窮。

歷久彌新說名句

以“冰心玉壺”比喻人心的光明純潔,可說以王昌齡這首詩最為出名,但卻不是最早這麼用的。早在六朝鮑照的《代白頭吟》裡就有這樣的句子:“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題目是從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而來,當時司馬相如將續娶茂陵一女為妾,卓文君於是作《白頭吟》以自絕,此事才作罷。而詩文頭兩句,作者正是以玉壺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

唐朝宰相姚崇曾作《冰壺誡序》:“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光是從序名以冰壺為誡,便可以知道其中的喻義。裡頭又明白地說出冰壺之德性,儼然將冰壺當作是效法的對象了。至於盛唐詩人王維、崔顥、李白,都曾以玉壺自勵,推崇這光明磊落、清白純潔的形象。

中國近代女大詩人冰心,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縣人。她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湧現出的第一批現代作家。時至今日,她對於現代文學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冰心的名言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巴金在為《冰心傳》一書所作序中,稱她是“我們新文學的最後一位元老”;同時又說“她的頭腦比好些年輕人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銳,對國家和人民她有更深的愛”。她的作品、言行,都是讚美母愛、童心,她對她的國家、人民及大自然的深情,或許這正是她取筆名為“冰心”的由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