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名句典故詳解: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名句的誕生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1。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2勞夢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完全讀懂名句

1.閒敞:閒暇而敞亮。2.中宵:半夜。

山上的太陽漸漸西落了,池上的月兒也漸漸東昇。我披散著頭髮在夜裡乘涼,推開窗戶,閒適地躺臥在南亭裡。夏夜的清風吹送著荷花的香氣,夜深了,露水從竹葉尖滴下,發出聲響。我想要拿琴來撥弄,卻沒有知音的人來欣賞。我有感於此,想到以前的老朋友,甚至到了半夜,也苦苦地想念著他。

詩人背景小常識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一說名浩,字浩然,以字行,是盛唐時期與王維齊名的大詩人。他與王維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出生於一個傳統的書香門第之家,“家世重儒風”,世代讀“詩”遵“禮”,總是以“君子當自強不息”為勉。在40歲以前,他一直在襄陽硯山附近的澗南園及鹿門山過著隱居生活。

40歲那年,孟浩然進京考試,與一批詩人賦詩作會。他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愛好文學的京官都來和他交朋友;雖然如此,榜單一貼出來,孟浩然卻名落孫山。他在落第後,牢騷滿腹,於是寫下了《歲暮歸南山》一詩。據說孟浩然曾被王維邀至內署,恰巧遇到唐玄宗到來,玄宗請孟浩然吟詩,孟浩然就誦讀了這首《歲暮歸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二句。玄宗聽後很生氣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看來玄宗還是從他那含蘊婉曲的語句中聽出了他滿腹的牢騷和抱怨,並且認為他在“誣”自己,因而龍顏不悅;一個可能直接得到皇帝賞識與提拔的進仕機會就這樣錯失掉了。

孟浩然晚年還是過著安居家園的日子,有時也和幾位知心的好友見見面。有一次,王昌齡從嶺南北返,與孟浩然再一次會面,這時孟浩然“疾疹發背”,病剛痊癒,見到老朋友自遠方來,心裡十分高興,於是設宴熱情款待,盡情暢飲,結果“食鮮疾動”,因為舊病復發,不久就去世了,享年51歲。

名句的故事

對於浩然詩,晚唐文學家皮日休以為“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雖只就閒情逸致作輕描淡寫,卻往往能漸入佳境。這首詩便是具代表性的名篇。

詩的內容大致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寫的是詩人在夏夜裡於南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後半部分則表達對友人的懷念之情。對於詩文前半段的描寫,散發乘涼、開窗閒臥的恬適,不難想起田園詩人陶潛在《與子儼等疏》中的一段話:“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羲皇上人是伏羲氏之前的人,即太古時代的人。當時人恬淡無營,心無俗念,生活十分悠閒,所以隱士常以此自喻。如此的閒散瀟灑、恬淡自然,可以說是此詩的基調,亦是孟浩然的人格特質。詩文後半部分,詩人因“取鳴琴”彈奏,而恨身邊無知音欣賞,亦由此懷想起許久不見的故人。詩人在此以鳴琴興起對故人的思念,亦可說是對懷念故人的一種新穎而深刻的描寫。

對於此詩,清朝詩人沈德潛於《唐詩梗裁》中以為詩的境界“一時嘆為清絕”;而宋朝詩評家嚴羽更從這幽靜恬淡中讀出它的韻味,聽出它的和諧合律,以為“有金石宮商之聲”,都是很深入的評論。

歷久彌新說名句

一談到“知音”、“至交”,那種好友之間的至情,便很難讓人不聯想到範式與張劭兩人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東漢時候。名太守範式(字巨卿)少年時候曾在京師太學裡讀書,和同學張劭感情十分要好。一次學校放假,兩人分別回家,臨別的時候,範式對張劭說:“兩年之後,我要到你家去,拜訪令慈及你的兒子。”約訂好日期後,便各自回鄉了。

後來約定的日期就快到了,張劭於是跟母親說明情況,請求母親預備飯菜、招待範式。張母半信半疑地說:“兩年沒見了,後此相距千里,他怎麼可能還記得這事兒呢?”張劭回答:“巨卿是守信用的人,我倆感情又深,憑我對他的認識,他絕不會爽約的。”到了約定那天,母親雖然懷疑,但看到兒子興奮的樣子,也配合著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到了中午,範式果然準時赴約。他登堂拜過張母,便受到張劭殷勤的招待,大家歡飲暢談,盡興而別。

幾年過去了。一天夜晚,範式忽然夢到張劭鬆戴著官帽,對他說:“我已經死了,當依時埋葬,我也將與你訣別。我知道你依然惦記著我,希望你能來奔喪。”範式醒後,便趕緊飛馬往赴,果然正值張劭入葬之時。

或許天地間最真摯的友情,就是這種超越宇宙時空、人鬼之界的友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