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解體已經近30年了。然而,是什麼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可以說是百家之言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1979年蘇聯發動的侵略阿富汗戰爭,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那麼為什麼有人持這種觀點呢?讓我們從阿富汗說起。

"

蘇聯解體已經近30年了。然而,是什麼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可以說是百家之言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1979年蘇聯發動的侵略阿富汗戰爭,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那麼為什麼有人持這種觀點呢?讓我們從阿富汗說起。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地處帕米爾高原以西,境內自東向西有龐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貫穿其中,八成的領土是海拔數千米的山脈。北部為山麓平原與阿姆河沿岸平原,是阿富汗的糧倉。南部為高原和沙漠。中部是高聳的山地和深狹的河谷。其地形極為複雜,而當地人強悍善戰又桀驁不馴,部落組織嚴密,自給自足,分散獨立於彼此隔絕的山谷、峽谷、河谷和沙漠綠洲當中。正是有這些特點,所以阿富汗一直以來都有“帝國的墳場”之稱。換言之,就是外部勢力征服阿富汗不難,但是想要長期統治它卻難上加難。所以那些外部勢力基本上都是來一個栽一個,都沒有實現有效的統治。

然而,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屬於中亞國家,卻溝通東西方,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有通往南亞大陸的“鎖鑰”之稱,地緣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讓它的鄰國都或多或少對它產生佔有慾,特別是那些世界級的大國對征服阿富汗的有著濃厚的興趣。

事實上,阿富汗不單是外部勢力難以統治,其實其內部自己治理也極不容易,所以一直未形成穩定的政治秩序,原因就是前文說到的特點太突出,造成統治成本太高。所以,歷史上的阿富汗地區基本都是不夠穩定,處在動盪紛爭之中。而今天的阿富汗也是在十九世紀後期,英國與沙俄在中亞進行的角逐博弈中打造出來的。

"

蘇聯解體已經近30年了。然而,是什麼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可以說是百家之言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1979年蘇聯發動的侵略阿富汗戰爭,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那麼為什麼有人持這種觀點呢?讓我們從阿富汗說起。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地處帕米爾高原以西,境內自東向西有龐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貫穿其中,八成的領土是海拔數千米的山脈。北部為山麓平原與阿姆河沿岸平原,是阿富汗的糧倉。南部為高原和沙漠。中部是高聳的山地和深狹的河谷。其地形極為複雜,而當地人強悍善戰又桀驁不馴,部落組織嚴密,自給自足,分散獨立於彼此隔絕的山谷、峽谷、河谷和沙漠綠洲當中。正是有這些特點,所以阿富汗一直以來都有“帝國的墳場”之稱。換言之,就是外部勢力征服阿富汗不難,但是想要長期統治它卻難上加難。所以那些外部勢力基本上都是來一個栽一個,都沒有實現有效的統治。

然而,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屬於中亞國家,卻溝通東西方,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有通往南亞大陸的“鎖鑰”之稱,地緣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讓它的鄰國都或多或少對它產生佔有慾,特別是那些世界級的大國對征服阿富汗的有著濃厚的興趣。

事實上,阿富汗不單是外部勢力難以統治,其實其內部自己治理也極不容易,所以一直未形成穩定的政治秩序,原因就是前文說到的特點太突出,造成統治成本太高。所以,歷史上的阿富汗地區基本都是不夠穩定,處在動盪紛爭之中。而今天的阿富汗也是在十九世紀後期,英國與沙俄在中亞進行的角逐博弈中打造出來的。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當時的沙俄想南下中亞,去印度洋獲得溫暖的出海口,以實現彼得大帝的夢想,這樣一來,沙俄就會直接跟大英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印度接壤,這對大英帝國來說是極其危險的,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兩國就在中亞發生了利益上碰撞,也就自然產生一系列的角逐和博弈,但是雙方打起來又不符合各自的利益,所以最後在雙方認為都能滿足各自利益的情況下展開談判,並達成協議,就是在雙方中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約定誰也不能再往前走。這個緩衝地帶所在地便被動地成為一個國家,這就是現在的阿富汗。

剛剛成立的阿富汗是一個君主制國家,二戰後,阿富汗一位叫做查希爾的國王,大力推動現代化改革。當時的阿富汗是一個非常開放、自由的國家。但是這種改革需要有外部勢力的支持,才能對抗國內的保守力量,然而阿富汗坐擁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所以沒過多久就把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美國和蘇聯吸引過來,從此兩大國在阿富汗暗暗較起力來,而由此也讓當時阿富汗高層也產生了親美和親蘇兩派。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親蘇派發動政變推翻了國王而佔了上峰。

對此,蘇聯當然高興,但是新上臺的親蘇派政黨太不爭氣,統治非常殘暴,在1979年又發生了一場政變而被推翻。這時的蘇聯就坐不住了,就在1979年底出兵阿富汗,推翻了這個反蘇政權,又扶植了一個新的親蘇政權。至此,阿富汗戰爭正式爆發,蘇聯的噩夢也隨之開始。

"

蘇聯解體已經近30年了。然而,是什麼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可以說是百家之言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1979年蘇聯發動的侵略阿富汗戰爭,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那麼為什麼有人持這種觀點呢?讓我們從阿富汗說起。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地處帕米爾高原以西,境內自東向西有龐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貫穿其中,八成的領土是海拔數千米的山脈。北部為山麓平原與阿姆河沿岸平原,是阿富汗的糧倉。南部為高原和沙漠。中部是高聳的山地和深狹的河谷。其地形極為複雜,而當地人強悍善戰又桀驁不馴,部落組織嚴密,自給自足,分散獨立於彼此隔絕的山谷、峽谷、河谷和沙漠綠洲當中。正是有這些特點,所以阿富汗一直以來都有“帝國的墳場”之稱。換言之,就是外部勢力征服阿富汗不難,但是想要長期統治它卻難上加難。所以那些外部勢力基本上都是來一個栽一個,都沒有實現有效的統治。

然而,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屬於中亞國家,卻溝通東西方,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有通往南亞大陸的“鎖鑰”之稱,地緣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讓它的鄰國都或多或少對它產生佔有慾,特別是那些世界級的大國對征服阿富汗的有著濃厚的興趣。

事實上,阿富汗不單是外部勢力難以統治,其實其內部自己治理也極不容易,所以一直未形成穩定的政治秩序,原因就是前文說到的特點太突出,造成統治成本太高。所以,歷史上的阿富汗地區基本都是不夠穩定,處在動盪紛爭之中。而今天的阿富汗也是在十九世紀後期,英國與沙俄在中亞進行的角逐博弈中打造出來的。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當時的沙俄想南下中亞,去印度洋獲得溫暖的出海口,以實現彼得大帝的夢想,這樣一來,沙俄就會直接跟大英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印度接壤,這對大英帝國來說是極其危險的,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兩國就在中亞發生了利益上碰撞,也就自然產生一系列的角逐和博弈,但是雙方打起來又不符合各自的利益,所以最後在雙方認為都能滿足各自利益的情況下展開談判,並達成協議,就是在雙方中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約定誰也不能再往前走。這個緩衝地帶所在地便被動地成為一個國家,這就是現在的阿富汗。

剛剛成立的阿富汗是一個君主制國家,二戰後,阿富汗一位叫做查希爾的國王,大力推動現代化改革。當時的阿富汗是一個非常開放、自由的國家。但是這種改革需要有外部勢力的支持,才能對抗國內的保守力量,然而阿富汗坐擁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所以沒過多久就把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美國和蘇聯吸引過來,從此兩大國在阿富汗暗暗較起力來,而由此也讓當時阿富汗高層也產生了親美和親蘇兩派。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親蘇派發動政變推翻了國王而佔了上峰。

對此,蘇聯當然高興,但是新上臺的親蘇派政黨太不爭氣,統治非常殘暴,在1979年又發生了一場政變而被推翻。這時的蘇聯就坐不住了,就在1979年底出兵阿富汗,推翻了這個反蘇政權,又扶植了一個新的親蘇政權。至此,阿富汗戰爭正式爆發,蘇聯的噩夢也隨之開始。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從此,在阿富汗產生了各種反抗蘇聯扶植起來的傀儡政權的力量。而傀儡政權根本沒有能力去解決,所以蘇聯就不得不親自動手。前文說到,阿富汗是一個易征服難統治的國家。那麼,為什麼阿富汗這麼難以統治?問題出在那了呢?也就是說當時的蘇聯人面對的具體敵人到底是誰呢?當然這與阿富汗內部的民族構成和複雜的地形地貌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興都庫什山橫貫阿富汗全境,把阿富汗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居住著塔吉克、烏茲別克等族的人,南部居住的主要是普什圖人。雖然南北都有反抗力量,但最讓蘇聯棘手的是南部的普什圖人。為了反抗蘇聯,普什圖人成立了一個由一群宗教學生和宗教人士組成的“塔利班”組織。他們自稱是最虔誠的信徒,要以聖戰的精神來對抗蘇聯。

這樣看來,對於蘇聯問題就簡單了,只要收拾了塔利班就解決問題了。但在這過程中,又有一個更麻煩的問題捲入了進來。這還是大英帝國當年在阿富汗埋下的“雷”。當時大英帝國為了順利擴張,把難以調叫普什圖人給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在阿富汗,一部分在巴基斯坦。

"

蘇聯解體已經近30年了。然而,是什麼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可以說是百家之言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1979年蘇聯發動的侵略阿富汗戰爭,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那麼為什麼有人持這種觀點呢?讓我們從阿富汗說起。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地處帕米爾高原以西,境內自東向西有龐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貫穿其中,八成的領土是海拔數千米的山脈。北部為山麓平原與阿姆河沿岸平原,是阿富汗的糧倉。南部為高原和沙漠。中部是高聳的山地和深狹的河谷。其地形極為複雜,而當地人強悍善戰又桀驁不馴,部落組織嚴密,自給自足,分散獨立於彼此隔絕的山谷、峽谷、河谷和沙漠綠洲當中。正是有這些特點,所以阿富汗一直以來都有“帝國的墳場”之稱。換言之,就是外部勢力征服阿富汗不難,但是想要長期統治它卻難上加難。所以那些外部勢力基本上都是來一個栽一個,都沒有實現有效的統治。

然而,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屬於中亞國家,卻溝通東西方,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有通往南亞大陸的“鎖鑰”之稱,地緣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讓它的鄰國都或多或少對它產生佔有慾,特別是那些世界級的大國對征服阿富汗的有著濃厚的興趣。

事實上,阿富汗不單是外部勢力難以統治,其實其內部自己治理也極不容易,所以一直未形成穩定的政治秩序,原因就是前文說到的特點太突出,造成統治成本太高。所以,歷史上的阿富汗地區基本都是不夠穩定,處在動盪紛爭之中。而今天的阿富汗也是在十九世紀後期,英國與沙俄在中亞進行的角逐博弈中打造出來的。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當時的沙俄想南下中亞,去印度洋獲得溫暖的出海口,以實現彼得大帝的夢想,這樣一來,沙俄就會直接跟大英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印度接壤,這對大英帝國來說是極其危險的,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兩國就在中亞發生了利益上碰撞,也就自然產生一系列的角逐和博弈,但是雙方打起來又不符合各自的利益,所以最後在雙方認為都能滿足各自利益的情況下展開談判,並達成協議,就是在雙方中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約定誰也不能再往前走。這個緩衝地帶所在地便被動地成為一個國家,這就是現在的阿富汗。

剛剛成立的阿富汗是一個君主制國家,二戰後,阿富汗一位叫做查希爾的國王,大力推動現代化改革。當時的阿富汗是一個非常開放、自由的國家。但是這種改革需要有外部勢力的支持,才能對抗國內的保守力量,然而阿富汗坐擁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所以沒過多久就把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美國和蘇聯吸引過來,從此兩大國在阿富汗暗暗較起力來,而由此也讓當時阿富汗高層也產生了親美和親蘇兩派。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親蘇派發動政變推翻了國王而佔了上峰。

對此,蘇聯當然高興,但是新上臺的親蘇派政黨太不爭氣,統治非常殘暴,在1979年又發生了一場政變而被推翻。這時的蘇聯就坐不住了,就在1979年底出兵阿富汗,推翻了這個反蘇政權,又扶植了一個新的親蘇政權。至此,阿富汗戰爭正式爆發,蘇聯的噩夢也隨之開始。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從此,在阿富汗產生了各種反抗蘇聯扶植起來的傀儡政權的力量。而傀儡政權根本沒有能力去解決,所以蘇聯就不得不親自動手。前文說到,阿富汗是一個易征服難統治的國家。那麼,為什麼阿富汗這麼難以統治?問題出在那了呢?也就是說當時的蘇聯人面對的具體敵人到底是誰呢?當然這與阿富汗內部的民族構成和複雜的地形地貌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興都庫什山橫貫阿富汗全境,把阿富汗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居住著塔吉克、烏茲別克等族的人,南部居住的主要是普什圖人。雖然南北都有反抗力量,但最讓蘇聯棘手的是南部的普什圖人。為了反抗蘇聯,普什圖人成立了一個由一群宗教學生和宗教人士組成的“塔利班”組織。他們自稱是最虔誠的信徒,要以聖戰的精神來對抗蘇聯。

這樣看來,對於蘇聯問題就簡單了,只要收拾了塔利班就解決問題了。但在這過程中,又有一個更麻煩的問題捲入了進來。這還是大英帝國當年在阿富汗埋下的“雷”。當時大英帝國為了順利擴張,把難以調叫普什圖人給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在阿富汗,一部分在巴基斯坦。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因為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交界處有一座大山。大山中間有個叫開伯爾的山口,英國當年在統治印度時,為了防止中亞的遊牧民族從開伯爾山口進入襲擾南亞次大陸,就把英屬印度的領土一直向北推進到了開伯爾山口,只要守住這個山口,就確保了印度的安全。

這樣,就意味著南北的普什圖人要被分開,有一部分普什圖人被劃到英屬印度去了。後來印度獨立、印巴分治,這部分普什圖人就成了巴基斯坦人。但是因為這裡地形地貌複雜,交通十分不便,使巴基斯坦政府鞭長莫及,這些普什圖人只是名義上的巴基斯坦國民,而現實中與阿富汗的普什圖人的聯繫相當緊密。而對於蘇聯來說,麻煩恰恰就出在了這裡。

而塔利班主要活動在普什圖人地區,這樣他們就可以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地區來去自由。蘇聯加大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打擊,他們就跑到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居住區躲避,等到阿富汗那邊的壓力減小,他們就又會通過開伯爾山口回去,繼續與蘇軍游擊戰。如此循環往復。

那麼有人會問,蘇聯為什麼不直接到巴基斯坦打塔利班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蘇聯擔心進入巴基斯坦打擊塔利班,會給美國介入阿富汗戰爭以藉口,為此蘇聯輕易不敢冒這個險。

"

蘇聯解體已經近30年了。然而,是什麼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可以說是百家之言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1979年蘇聯發動的侵略阿富汗戰爭,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那麼為什麼有人持這種觀點呢?讓我們從阿富汗說起。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地處帕米爾高原以西,境內自東向西有龐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貫穿其中,八成的領土是海拔數千米的山脈。北部為山麓平原與阿姆河沿岸平原,是阿富汗的糧倉。南部為高原和沙漠。中部是高聳的山地和深狹的河谷。其地形極為複雜,而當地人強悍善戰又桀驁不馴,部落組織嚴密,自給自足,分散獨立於彼此隔絕的山谷、峽谷、河谷和沙漠綠洲當中。正是有這些特點,所以阿富汗一直以來都有“帝國的墳場”之稱。換言之,就是外部勢力征服阿富汗不難,但是想要長期統治它卻難上加難。所以那些外部勢力基本上都是來一個栽一個,都沒有實現有效的統治。

然而,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屬於中亞國家,卻溝通東西方,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有通往南亞大陸的“鎖鑰”之稱,地緣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讓它的鄰國都或多或少對它產生佔有慾,特別是那些世界級的大國對征服阿富汗的有著濃厚的興趣。

事實上,阿富汗不單是外部勢力難以統治,其實其內部自己治理也極不容易,所以一直未形成穩定的政治秩序,原因就是前文說到的特點太突出,造成統治成本太高。所以,歷史上的阿富汗地區基本都是不夠穩定,處在動盪紛爭之中。而今天的阿富汗也是在十九世紀後期,英國與沙俄在中亞進行的角逐博弈中打造出來的。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當時的沙俄想南下中亞,去印度洋獲得溫暖的出海口,以實現彼得大帝的夢想,這樣一來,沙俄就會直接跟大英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印度接壤,這對大英帝國來說是極其危險的,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兩國就在中亞發生了利益上碰撞,也就自然產生一系列的角逐和博弈,但是雙方打起來又不符合各自的利益,所以最後在雙方認為都能滿足各自利益的情況下展開談判,並達成協議,就是在雙方中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約定誰也不能再往前走。這個緩衝地帶所在地便被動地成為一個國家,這就是現在的阿富汗。

剛剛成立的阿富汗是一個君主制國家,二戰後,阿富汗一位叫做查希爾的國王,大力推動現代化改革。當時的阿富汗是一個非常開放、自由的國家。但是這種改革需要有外部勢力的支持,才能對抗國內的保守力量,然而阿富汗坐擁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所以沒過多久就把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美國和蘇聯吸引過來,從此兩大國在阿富汗暗暗較起力來,而由此也讓當時阿富汗高層也產生了親美和親蘇兩派。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親蘇派發動政變推翻了國王而佔了上峰。

對此,蘇聯當然高興,但是新上臺的親蘇派政黨太不爭氣,統治非常殘暴,在1979年又發生了一場政變而被推翻。這時的蘇聯就坐不住了,就在1979年底出兵阿富汗,推翻了這個反蘇政權,又扶植了一個新的親蘇政權。至此,阿富汗戰爭正式爆發,蘇聯的噩夢也隨之開始。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從此,在阿富汗產生了各種反抗蘇聯扶植起來的傀儡政權的力量。而傀儡政權根本沒有能力去解決,所以蘇聯就不得不親自動手。前文說到,阿富汗是一個易征服難統治的國家。那麼,為什麼阿富汗這麼難以統治?問題出在那了呢?也就是說當時的蘇聯人面對的具體敵人到底是誰呢?當然這與阿富汗內部的民族構成和複雜的地形地貌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興都庫什山橫貫阿富汗全境,把阿富汗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居住著塔吉克、烏茲別克等族的人,南部居住的主要是普什圖人。雖然南北都有反抗力量,但最讓蘇聯棘手的是南部的普什圖人。為了反抗蘇聯,普什圖人成立了一個由一群宗教學生和宗教人士組成的“塔利班”組織。他們自稱是最虔誠的信徒,要以聖戰的精神來對抗蘇聯。

這樣看來,對於蘇聯問題就簡單了,只要收拾了塔利班就解決問題了。但在這過程中,又有一個更麻煩的問題捲入了進來。這還是大英帝國當年在阿富汗埋下的“雷”。當時大英帝國為了順利擴張,把難以調叫普什圖人給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在阿富汗,一部分在巴基斯坦。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因為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交界處有一座大山。大山中間有個叫開伯爾的山口,英國當年在統治印度時,為了防止中亞的遊牧民族從開伯爾山口進入襲擾南亞次大陸,就把英屬印度的領土一直向北推進到了開伯爾山口,只要守住這個山口,就確保了印度的安全。

這樣,就意味著南北的普什圖人要被分開,有一部分普什圖人被劃到英屬印度去了。後來印度獨立、印巴分治,這部分普什圖人就成了巴基斯坦人。但是因為這裡地形地貌複雜,交通十分不便,使巴基斯坦政府鞭長莫及,這些普什圖人只是名義上的巴基斯坦國民,而現實中與阿富汗的普什圖人的聯繫相當緊密。而對於蘇聯來說,麻煩恰恰就出在了這裡。

而塔利班主要活動在普什圖人地區,這樣他們就可以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地區來去自由。蘇聯加大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打擊,他們就跑到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居住區躲避,等到阿富汗那邊的壓力減小,他們就又會通過開伯爾山口回去,繼續與蘇軍游擊戰。如此循環往復。

那麼有人會問,蘇聯為什麼不直接到巴基斯坦打塔利班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蘇聯擔心進入巴基斯坦打擊塔利班,會給美國介入阿富汗戰爭以藉口,為此蘇聯輕易不敢冒這個險。

為什麼有人說蘇聯解體的導火索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

所以,當年大英帝國出於自己地緣考慮所畫的這條杜蘭德線,使得塔利班與蘇軍作戰有了一個迴旋空間,而礙於給美國介入以口實,使蘇聯始終沒敢邁出去巴基斯坦打擊塔利班這一步。

總之,蘇聯與阿富汗的戰爭,讓蘇聯身處窘境,舉步維艱。撤又不能撤,因為蘇聯還糾結一旦要撤會導致蘇聯在整個蘇聯陣營中威信掃地,導致陣營渙散,最終崩盤。所以蘇聯當時的處境極為悲催尷尬,進不能進,退又退不起,深陷阿富汗而不能自拔,進退維谷,而這一拖就是十年,使蘇聯耗盡國力,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然而最終擔心的事情該發生的都發生了。退出之時距其解體的1991年12月還不到三年的時間。因此,在很多人看來蘇聯、阿富汗戰爭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