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

通過《戰狼2》與《敦刻爾克》的對比,可以很好解答“應該如何在電影中表達愛國主義”這個問題。

《戰狼2》和《敦刻爾克》都有戰爭描寫,但這兩部電影對待戰爭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戰狼2》表現出一種不受控的狂熱,無節制的悲壯煽情。平心而論,這部電影的情節雖然足夠緊湊,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可觀賞性,但也存在許多漏洞,完全經不起推敲,隨便就能舉出好幾個邏輯問題。

"

通過《戰狼2》與《敦刻爾克》的對比,可以很好解答“應該如何在電影中表達愛國主義”這個問題。

《戰狼2》和《敦刻爾克》都有戰爭描寫,但這兩部電影對待戰爭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戰狼2》表現出一種不受控的狂熱,無節制的悲壯煽情。平心而論,這部電影的情節雖然足夠緊湊,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可觀賞性,但也存在許多漏洞,完全經不起推敲,隨便就能舉出好幾個邏輯問題。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首先,陳博士的新藥從哪裡來?其次,當勝利唾手可得時,僱傭兵為何要撤退?再次,打中國國旗能安全通過交戰區?最後,“老爹”的槍法實在不夠穩定。就算主角都是有光環的,“老爹”的“放水”也像硬性植入的廣告一般令人尷尬不解。除此之外,還有飽受詬病的“中國護照”。

電影中護照背面出現的那段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猶如一管雞血,將“愛國”氛圍推上又一個高潮。然而,諷刺的是,事實上我國現有的護照背面並沒有這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文字。

"

通過《戰狼2》與《敦刻爾克》的對比,可以很好解答“應該如何在電影中表達愛國主義”這個問題。

《戰狼2》和《敦刻爾克》都有戰爭描寫,但這兩部電影對待戰爭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戰狼2》表現出一種不受控的狂熱,無節制的悲壯煽情。平心而論,這部電影的情節雖然足夠緊湊,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可觀賞性,但也存在許多漏洞,完全經不起推敲,隨便就能舉出好幾個邏輯問題。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首先,陳博士的新藥從哪裡來?其次,當勝利唾手可得時,僱傭兵為何要撤退?再次,打中國國旗能安全通過交戰區?最後,“老爹”的槍法實在不夠穩定。就算主角都是有光環的,“老爹”的“放水”也像硬性植入的廣告一般令人尷尬不解。除此之外,還有飽受詬病的“中國護照”。

電影中護照背面出現的那段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猶如一管雞血,將“愛國”氛圍推上又一個高潮。然而,諷刺的是,事實上我國現有的護照背面並沒有這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文字。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面對漏洞百出的故事情節,恐怕很難摸著良心誇讚《戰狼2》是一部藝術精品,它只是一部製作上乘的商業片,屬於電影工業的流水線產品。《戰狼2》也的確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第一滴血2》高度相似。冷鋒深入淪陷區拯救落難同胞,蘭博深入越南拯救美國戰俘。冷鋒與蘭博都是孤膽英雄,是“將自身從受害者或迷惑不解的局外人轉變為超級戰士”的英雄老兵。兩部電影的矛盾衝突都是拯救者與邪魔反派之間的博弈,並在贏得勝利的自豪之中結束。無怪乎有網友戲謔《戰狼2》是中國版的《第一滴血》。

凱爾納在《媒體文化》一書中評價《第一滴血2》是“保守派對在越南消失的戰俘的偏執幻想”,之後還有更多的“蘭博”電影出現在美國人的大熒幕上,如《滾雷》、《火狐》等,體現出一種不能接受國家失敗的症狀。時隔多年,蘭博居然在中國的電影熒幕上“復活”,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戰狼2》呈現出來的究竟是它所宣傳的“愛國主義”還是“民族主義”?這兩種概念需要仔細區分。愛國主義是一種防禦性的精神,而民族主義會推動霸權追求。這令人想起不久之前在社交網絡上受到熱烈追捧,同時也引發激烈爭論的演說視頻:《原來世上還有巴基斯坦這樣的地方,對你好只因你是中國人!》,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演講者去買裙子的時候,保護她的大兵端起AK47對著老闆砍價,“你,買一條,送一條,她,中國人!”這讓聽眾感到十分受用,演講者也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並在節目中表示這是國家給她的底氣。無論事件真假與否,從它所激起的反應卻能夠瞥見一種對特權的憧憬與追求。如果愛國主義是通過在其他地區擁有特權才引起廣泛反響,那還叫防禦性的精神嗎?

不管《戰狼2》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它的愛國主義宣傳無疑是成功的。電影上映之後,票房大賣,縱觀豆瓣微博等社交媒體,對《戰狼2》的批評往往會被上升到“你不愛國”的層面,頗有些道德綁架的意味。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講個故事,王小波早年在北方小城遇到一群耍猴子的人,向觀眾推銷自己: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豐富大家的精神需求,現在給大家耍場猴戲。

"

通過《戰狼2》與《敦刻爾克》的對比,可以很好解答“應該如何在電影中表達愛國主義”這個問題。

《戰狼2》和《敦刻爾克》都有戰爭描寫,但這兩部電影對待戰爭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戰狼2》表現出一種不受控的狂熱,無節制的悲壯煽情。平心而論,這部電影的情節雖然足夠緊湊,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可觀賞性,但也存在許多漏洞,完全經不起推敲,隨便就能舉出好幾個邏輯問題。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首先,陳博士的新藥從哪裡來?其次,當勝利唾手可得時,僱傭兵為何要撤退?再次,打中國國旗能安全通過交戰區?最後,“老爹”的槍法實在不夠穩定。就算主角都是有光環的,“老爹”的“放水”也像硬性植入的廣告一般令人尷尬不解。除此之外,還有飽受詬病的“中國護照”。

電影中護照背面出現的那段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猶如一管雞血,將“愛國”氛圍推上又一個高潮。然而,諷刺的是,事實上我國現有的護照背面並沒有這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文字。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面對漏洞百出的故事情節,恐怕很難摸著良心誇讚《戰狼2》是一部藝術精品,它只是一部製作上乘的商業片,屬於電影工業的流水線產品。《戰狼2》也的確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第一滴血2》高度相似。冷鋒深入淪陷區拯救落難同胞,蘭博深入越南拯救美國戰俘。冷鋒與蘭博都是孤膽英雄,是“將自身從受害者或迷惑不解的局外人轉變為超級戰士”的英雄老兵。兩部電影的矛盾衝突都是拯救者與邪魔反派之間的博弈,並在贏得勝利的自豪之中結束。無怪乎有網友戲謔《戰狼2》是中國版的《第一滴血》。

凱爾納在《媒體文化》一書中評價《第一滴血2》是“保守派對在越南消失的戰俘的偏執幻想”,之後還有更多的“蘭博”電影出現在美國人的大熒幕上,如《滾雷》、《火狐》等,體現出一種不能接受國家失敗的症狀。時隔多年,蘭博居然在中國的電影熒幕上“復活”,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戰狼2》呈現出來的究竟是它所宣傳的“愛國主義”還是“民族主義”?這兩種概念需要仔細區分。愛國主義是一種防禦性的精神,而民族主義會推動霸權追求。這令人想起不久之前在社交網絡上受到熱烈追捧,同時也引發激烈爭論的演說視頻:《原來世上還有巴基斯坦這樣的地方,對你好只因你是中國人!》,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演講者去買裙子的時候,保護她的大兵端起AK47對著老闆砍價,“你,買一條,送一條,她,中國人!”這讓聽眾感到十分受用,演講者也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並在節目中表示這是國家給她的底氣。無論事件真假與否,從它所激起的反應卻能夠瞥見一種對特權的憧憬與追求。如果愛國主義是通過在其他地區擁有特權才引起廣泛反響,那還叫防禦性的精神嗎?

不管《戰狼2》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它的愛國主義宣傳無疑是成功的。電影上映之後,票房大賣,縱觀豆瓣微博等社交媒體,對《戰狼2》的批評往往會被上升到“你不愛國”的層面,頗有些道德綁架的意味。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講個故事,王小波早年在北方小城遇到一群耍猴子的人,向觀眾推銷自己: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豐富大家的精神需求,現在給大家耍場猴戲。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王小波一聽,嚇得趕緊開溜,哪裡還敢看猴戲?萬一看了不喜歡,豈不是要背上反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罪名麼?這遭遇也不知是不是王小波杜撰出來的,但他的觀點筆者倒是很贊同:“電視劇、小說作者會把自己的動機神聖化,然後把自己的作品神聖化,最後把自己也神聖化”,這種順嘴神聖化自己的風氣如今真是吹遍大江南北。

說完《戰狼2》,再看《敦刻爾克》。這部電影諾蘭選用了大量新人演員來飾演,因為歷史資料表明當時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大多是剛上戰場的新兵蛋子。新人的青澀、緊張,能夠更真實地反應戰爭帶來的傷害。在《敦刻爾克》中,暴力和血腥被放入背景,前景是小孩對戰爭的恐懼。這部電影沒有主角,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表演和故事,它用逼真的記錄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戰爭狀態:無時無刻不緊張絕望,卻又掙扎著想要活下來。

"

通過《戰狼2》與《敦刻爾克》的對比,可以很好解答“應該如何在電影中表達愛國主義”這個問題。

《戰狼2》和《敦刻爾克》都有戰爭描寫,但這兩部電影對待戰爭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戰狼2》表現出一種不受控的狂熱,無節制的悲壯煽情。平心而論,這部電影的情節雖然足夠緊湊,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可觀賞性,但也存在許多漏洞,完全經不起推敲,隨便就能舉出好幾個邏輯問題。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首先,陳博士的新藥從哪裡來?其次,當勝利唾手可得時,僱傭兵為何要撤退?再次,打中國國旗能安全通過交戰區?最後,“老爹”的槍法實在不夠穩定。就算主角都是有光環的,“老爹”的“放水”也像硬性植入的廣告一般令人尷尬不解。除此之外,還有飽受詬病的“中國護照”。

電影中護照背面出現的那段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猶如一管雞血,將“愛國”氛圍推上又一個高潮。然而,諷刺的是,事實上我國現有的護照背面並沒有這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文字。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面對漏洞百出的故事情節,恐怕很難摸著良心誇讚《戰狼2》是一部藝術精品,它只是一部製作上乘的商業片,屬於電影工業的流水線產品。《戰狼2》也的確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第一滴血2》高度相似。冷鋒深入淪陷區拯救落難同胞,蘭博深入越南拯救美國戰俘。冷鋒與蘭博都是孤膽英雄,是“將自身從受害者或迷惑不解的局外人轉變為超級戰士”的英雄老兵。兩部電影的矛盾衝突都是拯救者與邪魔反派之間的博弈,並在贏得勝利的自豪之中結束。無怪乎有網友戲謔《戰狼2》是中國版的《第一滴血》。

凱爾納在《媒體文化》一書中評價《第一滴血2》是“保守派對在越南消失的戰俘的偏執幻想”,之後還有更多的“蘭博”電影出現在美國人的大熒幕上,如《滾雷》、《火狐》等,體現出一種不能接受國家失敗的症狀。時隔多年,蘭博居然在中國的電影熒幕上“復活”,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戰狼2》呈現出來的究竟是它所宣傳的“愛國主義”還是“民族主義”?這兩種概念需要仔細區分。愛國主義是一種防禦性的精神,而民族主義會推動霸權追求。這令人想起不久之前在社交網絡上受到熱烈追捧,同時也引發激烈爭論的演說視頻:《原來世上還有巴基斯坦這樣的地方,對你好只因你是中國人!》,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演講者去買裙子的時候,保護她的大兵端起AK47對著老闆砍價,“你,買一條,送一條,她,中國人!”這讓聽眾感到十分受用,演講者也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並在節目中表示這是國家給她的底氣。無論事件真假與否,從它所激起的反應卻能夠瞥見一種對特權的憧憬與追求。如果愛國主義是通過在其他地區擁有特權才引起廣泛反響,那還叫防禦性的精神嗎?

不管《戰狼2》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它的愛國主義宣傳無疑是成功的。電影上映之後,票房大賣,縱觀豆瓣微博等社交媒體,對《戰狼2》的批評往往會被上升到“你不愛國”的層面,頗有些道德綁架的意味。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講個故事,王小波早年在北方小城遇到一群耍猴子的人,向觀眾推銷自己: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豐富大家的精神需求,現在給大家耍場猴戲。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王小波一聽,嚇得趕緊開溜,哪裡還敢看猴戲?萬一看了不喜歡,豈不是要背上反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罪名麼?這遭遇也不知是不是王小波杜撰出來的,但他的觀點筆者倒是很贊同:“電視劇、小說作者會把自己的動機神聖化,然後把自己的作品神聖化,最後把自己也神聖化”,這種順嘴神聖化自己的風氣如今真是吹遍大江南北。

說完《戰狼2》,再看《敦刻爾克》。這部電影諾蘭選用了大量新人演員來飾演,因為歷史資料表明當時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大多是剛上戰場的新兵蛋子。新人的青澀、緊張,能夠更真實地反應戰爭帶來的傷害。在《敦刻爾克》中,暴力和血腥被放入背景,前景是小孩對戰爭的恐懼。這部電影沒有主角,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表演和故事,它用逼真的記錄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戰爭狀態:無時無刻不緊張絕望,卻又掙扎著想要活下來。

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敦刻爾克》比《戰狼2》評分高?

電影有三條時間線:民眾自發組織“無敵艦隊”穿過海峽、英國空軍攔截德軍空襲、等待撤退的士兵努力自救。這三條時間線穿插交織,一系列情節自然推動,最終引出“Home”的概念。當英國老百姓響應號召,開著遊艇出現在敦刻爾克時,相信電影院中的觀眾會像熒幕裡的士兵一樣激動到不能自已。電影放映到尾聲,疲憊的士兵回到祖國,以為會因為吃了敗仗逃回來而遭到責罵,卻受到國人的熱烈歡迎。這時觀眾能夠再一次感受到“國家”這個概念,它不需要通過戰爭勝利的熱血來烘托、煽情,反而像魚雷投入深海後水面漾起的一個小小波浪,這樣推動了觀眾的心。

愛國主義必須是理性的、文明的,同時具有國際關懷。電影作為現代傳媒的一種,可以通過塑造形象、肯定某種行為或時尚來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樹立某種認同性的規範。所以電影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必須是藝術的自然呈現,而不能通過貼標籤、打雞血這樣簡單粗暴且毫無啟迪性的方式。一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藝術家,必須是真誠的藝術創新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