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生煎的味道'

生煎饅頭 糕點 上海 小吃 OliverWorlds 2019-09-12
"

OliverWorlds File 063

生煎饅頭這個在上海人人都吃過的點心,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相比起“四大金剛”、蟹殼黃等點心,有著肉餡的生煎饅頭明顯高了一個檔次,畢竟以前能吃到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在那個年代,如果能吃到一次生煎饅頭,那可真的是一件值得吹噓的事情,不亞於現在去米其林三星的餐廳吃上一頓大餐。

早年上海的生煎饅頭是分成兩大類,分別是“湯汁幫”和“肉芯幫”,“湯汁幫”以在虹口區的《蘿春閣》為代表,以湯汁多見長,而“肉芯幫”則是以在黃浦區的《大壺春》為代表,多肉少湯是其特色,而且味道非常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帶著一絲甜滋滋的味道,非常受歡迎。

"

OliverWorlds File 063

生煎饅頭這個在上海人人都吃過的點心,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相比起“四大金剛”、蟹殼黃等點心,有著肉餡的生煎饅頭明顯高了一個檔次,畢竟以前能吃到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在那個年代,如果能吃到一次生煎饅頭,那可真的是一件值得吹噓的事情,不亞於現在去米其林三星的餐廳吃上一頓大餐。

早年上海的生煎饅頭是分成兩大類,分別是“湯汁幫”和“肉芯幫”,“湯汁幫”以在虹口區的《蘿春閣》為代表,以湯汁多見長,而“肉芯幫”則是以在黃浦區的《大壺春》為代表,多肉少湯是其特色,而且味道非常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帶著一絲甜滋滋的味道,非常受歡迎。

「006」生煎的味道

因為以前物資短缺,老百姓的收入也很低,會“過日子”的上海人的生活技巧體現在方方面面,就連吃生煎饅頭也要會“過日子”,由於《大壺春》的生煎肉餡紮實,鬆軟發酵過的皮吸收了肉汁以後非常鮮美,所以上海人就在店裡蘸蘸醋,把生煎饅頭的皮吃掉,留下里面的肉餡,放在自己帶來的飯盒裡,帶回去,晚上燒湯的時候再把肉餡放到湯裡去,加一點青菜,一碗香噴噴的肉圓湯就做好了,一份生煎饅頭可以吃兩次,真是佩服當時上海人民的生活智慧,雖然,這是在收入低,物資少的前提下被迫逼出來的,也算是一種“心酸的智慧”吧。

我小時候因為住在浦東的關係,並沒有吃過很多次《大壺春》的生煎饅頭,因為那個年代從浦東到浦西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黃浦江上的輪渡,要去到靠近人民廣場的《大壺春》並不是一個很短的路程,所以我吃的更多的是上學路上的一家小吃店,我記得每天上學去的時候,做生煎饅頭的師傅總會拿著鏟子在生煎鍋子邊上一邊敲一邊叫喊“來來來,吃生煎咯”,有人買生煎的話,他就熟練的拿鏟子將生煎饅頭盛到搪瓷盤子裡,給客人,然後繼續邊敲邊叫著,現在想想十分的有感覺,不僅僅是那響亮的叫喊聲,還有那一隻搪瓷盤子,現在很少有店家再拿這種盤子來裝食物了吧,但是老上海的年代可是主流,搪瓷碗裝面妝餛燉,搪瓷盤裝生煎裝鍋貼,搪瓷杯子更是人手一隻,喝茶也好,在食堂代替飯盒也好,作用真是覆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OliverWorlds File 063

生煎饅頭這個在上海人人都吃過的點心,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相比起“四大金剛”、蟹殼黃等點心,有著肉餡的生煎饅頭明顯高了一個檔次,畢竟以前能吃到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在那個年代,如果能吃到一次生煎饅頭,那可真的是一件值得吹噓的事情,不亞於現在去米其林三星的餐廳吃上一頓大餐。

早年上海的生煎饅頭是分成兩大類,分別是“湯汁幫”和“肉芯幫”,“湯汁幫”以在虹口區的《蘿春閣》為代表,以湯汁多見長,而“肉芯幫”則是以在黃浦區的《大壺春》為代表,多肉少湯是其特色,而且味道非常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帶著一絲甜滋滋的味道,非常受歡迎。

「006」生煎的味道

因為以前物資短缺,老百姓的收入也很低,會“過日子”的上海人的生活技巧體現在方方面面,就連吃生煎饅頭也要會“過日子”,由於《大壺春》的生煎肉餡紮實,鬆軟發酵過的皮吸收了肉汁以後非常鮮美,所以上海人就在店裡蘸蘸醋,把生煎饅頭的皮吃掉,留下里面的肉餡,放在自己帶來的飯盒裡,帶回去,晚上燒湯的時候再把肉餡放到湯裡去,加一點青菜,一碗香噴噴的肉圓湯就做好了,一份生煎饅頭可以吃兩次,真是佩服當時上海人民的生活智慧,雖然,這是在收入低,物資少的前提下被迫逼出來的,也算是一種“心酸的智慧”吧。

我小時候因為住在浦東的關係,並沒有吃過很多次《大壺春》的生煎饅頭,因為那個年代從浦東到浦西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黃浦江上的輪渡,要去到靠近人民廣場的《大壺春》並不是一個很短的路程,所以我吃的更多的是上學路上的一家小吃店,我記得每天上學去的時候,做生煎饅頭的師傅總會拿著鏟子在生煎鍋子邊上一邊敲一邊叫喊“來來來,吃生煎咯”,有人買生煎的話,他就熟練的拿鏟子將生煎饅頭盛到搪瓷盤子裡,給客人,然後繼續邊敲邊叫著,現在想想十分的有感覺,不僅僅是那響亮的叫喊聲,還有那一隻搪瓷盤子,現在很少有店家再拿這種盤子來裝食物了吧,但是老上海的年代可是主流,搪瓷碗裝面妝餛燉,搪瓷盤裝生煎裝鍋貼,搪瓷杯子更是人手一隻,喝茶也好,在食堂代替飯盒也好,作用真是覆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006」生煎的味道

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去浦東公園(現在的陸家嘴)郊遊,老師們給我們這些小朋友每人一個生煎饅頭做點心,對,你沒看錯,不是一兩生煎饅頭,而是一個,畢竟年紀小,又只是一頓點心而已,所以一個生煎饅頭也足夠了。

那個生煎饅頭雖然已經冷掉了,但是“肉芯幫”的生煎就有這個好處,因為湯汁幾乎都被皮吸收,所以冷掉的生煎也很好吃,從小喜歡吃油炸食物和香的東西的我,一個生煎饅頭怎麼也不夠我解饞,也許我老爸和兩個老師的關係很好,又或者是我小時候活潑好動,兩個老師都十分的喜歡我,在我看著老師的時候,她們和藹可親的又拿出一個給我吃,讓我幼小的心靈滿足的不得了。

似乎從小開始我就很受比自己年長女性的喜歡,也不知道是個什麼原因。

"

OliverWorlds File 063

生煎饅頭這個在上海人人都吃過的點心,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相比起“四大金剛”、蟹殼黃等點心,有著肉餡的生煎饅頭明顯高了一個檔次,畢竟以前能吃到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在那個年代,如果能吃到一次生煎饅頭,那可真的是一件值得吹噓的事情,不亞於現在去米其林三星的餐廳吃上一頓大餐。

早年上海的生煎饅頭是分成兩大類,分別是“湯汁幫”和“肉芯幫”,“湯汁幫”以在虹口區的《蘿春閣》為代表,以湯汁多見長,而“肉芯幫”則是以在黃浦區的《大壺春》為代表,多肉少湯是其特色,而且味道非常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帶著一絲甜滋滋的味道,非常受歡迎。

「006」生煎的味道

因為以前物資短缺,老百姓的收入也很低,會“過日子”的上海人的生活技巧體現在方方面面,就連吃生煎饅頭也要會“過日子”,由於《大壺春》的生煎肉餡紮實,鬆軟發酵過的皮吸收了肉汁以後非常鮮美,所以上海人就在店裡蘸蘸醋,把生煎饅頭的皮吃掉,留下里面的肉餡,放在自己帶來的飯盒裡,帶回去,晚上燒湯的時候再把肉餡放到湯裡去,加一點青菜,一碗香噴噴的肉圓湯就做好了,一份生煎饅頭可以吃兩次,真是佩服當時上海人民的生活智慧,雖然,這是在收入低,物資少的前提下被迫逼出來的,也算是一種“心酸的智慧”吧。

我小時候因為住在浦東的關係,並沒有吃過很多次《大壺春》的生煎饅頭,因為那個年代從浦東到浦西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黃浦江上的輪渡,要去到靠近人民廣場的《大壺春》並不是一個很短的路程,所以我吃的更多的是上學路上的一家小吃店,我記得每天上學去的時候,做生煎饅頭的師傅總會拿著鏟子在生煎鍋子邊上一邊敲一邊叫喊“來來來,吃生煎咯”,有人買生煎的話,他就熟練的拿鏟子將生煎饅頭盛到搪瓷盤子裡,給客人,然後繼續邊敲邊叫著,現在想想十分的有感覺,不僅僅是那響亮的叫喊聲,還有那一隻搪瓷盤子,現在很少有店家再拿這種盤子來裝食物了吧,但是老上海的年代可是主流,搪瓷碗裝面妝餛燉,搪瓷盤裝生煎裝鍋貼,搪瓷杯子更是人手一隻,喝茶也好,在食堂代替飯盒也好,作用真是覆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006」生煎的味道

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去浦東公園(現在的陸家嘴)郊遊,老師們給我們這些小朋友每人一個生煎饅頭做點心,對,你沒看錯,不是一兩生煎饅頭,而是一個,畢竟年紀小,又只是一頓點心而已,所以一個生煎饅頭也足夠了。

那個生煎饅頭雖然已經冷掉了,但是“肉芯幫”的生煎就有這個好處,因為湯汁幾乎都被皮吸收,所以冷掉的生煎也很好吃,從小喜歡吃油炸食物和香的東西的我,一個生煎饅頭怎麼也不夠我解饞,也許我老爸和兩個老師的關係很好,又或者是我小時候活潑好動,兩個老師都十分的喜歡我,在我看著老師的時候,她們和藹可親的又拿出一個給我吃,讓我幼小的心靈滿足的不得了。

似乎從小開始我就很受比自己年長女性的喜歡,也不知道是個什麼原因。

「006」生煎的味道

現在的生煎饅頭店要比以前多的多了,不僅有像《大壺春》這些老字號,《小楊生煎》作為新生代的生煎饅頭也是紅遍整個中國,《小楊生煎》是傳承了之前《蘿春閣》,以湯汁多聞名,但是又做了改良,《小楊生煎》的皮完全沒有發酵,很薄,吃起來更加有點像小籠饅頭的感覺,只不過它是油煎出來的,在沒有改建過的吳江路上我曾經吃過一次,覺得很一般,自從它成為連鎖店後我就再也沒吃過了,因為連鎖店的東西都是中央廚房製作,大批量的供貨必須依靠機械生產,這和手工製作的食物完全無法相提並論,感覺已經徹底沒有了生煎饅頭的味道。

說到生煎饅頭就不得不說另一家生煎老店,《東泰祥》生煎,據說多年前是與《蘿春閣》齊名的老店,風格有點像《大壺春》和《蘿春閣》的集合體,做出的生煎饅頭個頭不是很大,半發酵的麵皮加上肉餡的湯汁也十分的美味,是目前少數幾家我非常喜歡的生煎店。

"

OliverWorlds File 063

生煎饅頭這個在上海人人都吃過的點心,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相比起“四大金剛”、蟹殼黃等點心,有著肉餡的生煎饅頭明顯高了一個檔次,畢竟以前能吃到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在那個年代,如果能吃到一次生煎饅頭,那可真的是一件值得吹噓的事情,不亞於現在去米其林三星的餐廳吃上一頓大餐。

早年上海的生煎饅頭是分成兩大類,分別是“湯汁幫”和“肉芯幫”,“湯汁幫”以在虹口區的《蘿春閣》為代表,以湯汁多見長,而“肉芯幫”則是以在黃浦區的《大壺春》為代表,多肉少湯是其特色,而且味道非常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帶著一絲甜滋滋的味道,非常受歡迎。

「006」生煎的味道

因為以前物資短缺,老百姓的收入也很低,會“過日子”的上海人的生活技巧體現在方方面面,就連吃生煎饅頭也要會“過日子”,由於《大壺春》的生煎肉餡紮實,鬆軟發酵過的皮吸收了肉汁以後非常鮮美,所以上海人就在店裡蘸蘸醋,把生煎饅頭的皮吃掉,留下里面的肉餡,放在自己帶來的飯盒裡,帶回去,晚上燒湯的時候再把肉餡放到湯裡去,加一點青菜,一碗香噴噴的肉圓湯就做好了,一份生煎饅頭可以吃兩次,真是佩服當時上海人民的生活智慧,雖然,這是在收入低,物資少的前提下被迫逼出來的,也算是一種“心酸的智慧”吧。

我小時候因為住在浦東的關係,並沒有吃過很多次《大壺春》的生煎饅頭,因為那個年代從浦東到浦西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黃浦江上的輪渡,要去到靠近人民廣場的《大壺春》並不是一個很短的路程,所以我吃的更多的是上學路上的一家小吃店,我記得每天上學去的時候,做生煎饅頭的師傅總會拿著鏟子在生煎鍋子邊上一邊敲一邊叫喊“來來來,吃生煎咯”,有人買生煎的話,他就熟練的拿鏟子將生煎饅頭盛到搪瓷盤子裡,給客人,然後繼續邊敲邊叫著,現在想想十分的有感覺,不僅僅是那響亮的叫喊聲,還有那一隻搪瓷盤子,現在很少有店家再拿這種盤子來裝食物了吧,但是老上海的年代可是主流,搪瓷碗裝面妝餛燉,搪瓷盤裝生煎裝鍋貼,搪瓷杯子更是人手一隻,喝茶也好,在食堂代替飯盒也好,作用真是覆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006」生煎的味道

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去浦東公園(現在的陸家嘴)郊遊,老師們給我們這些小朋友每人一個生煎饅頭做點心,對,你沒看錯,不是一兩生煎饅頭,而是一個,畢竟年紀小,又只是一頓點心而已,所以一個生煎饅頭也足夠了。

那個生煎饅頭雖然已經冷掉了,但是“肉芯幫”的生煎就有這個好處,因為湯汁幾乎都被皮吸收,所以冷掉的生煎也很好吃,從小喜歡吃油炸食物和香的東西的我,一個生煎饅頭怎麼也不夠我解饞,也許我老爸和兩個老師的關係很好,又或者是我小時候活潑好動,兩個老師都十分的喜歡我,在我看著老師的時候,她們和藹可親的又拿出一個給我吃,讓我幼小的心靈滿足的不得了。

似乎從小開始我就很受比自己年長女性的喜歡,也不知道是個什麼原因。

「006」生煎的味道

現在的生煎饅頭店要比以前多的多了,不僅有像《大壺春》這些老字號,《小楊生煎》作為新生代的生煎饅頭也是紅遍整個中國,《小楊生煎》是傳承了之前《蘿春閣》,以湯汁多聞名,但是又做了改良,《小楊生煎》的皮完全沒有發酵,很薄,吃起來更加有點像小籠饅頭的感覺,只不過它是油煎出來的,在沒有改建過的吳江路上我曾經吃過一次,覺得很一般,自從它成為連鎖店後我就再也沒吃過了,因為連鎖店的東西都是中央廚房製作,大批量的供貨必須依靠機械生產,這和手工製作的食物完全無法相提並論,感覺已經徹底沒有了生煎饅頭的味道。

說到生煎饅頭就不得不說另一家生煎老店,《東泰祥》生煎,據說多年前是與《蘿春閣》齊名的老店,風格有點像《大壺春》和《蘿春閣》的集合體,做出的生煎饅頭個頭不是很大,半發酵的麵皮加上肉餡的湯汁也十分的美味,是目前少數幾家我非常喜歡的生煎店。

「006」生煎的味道

其實要看一家生煎饅頭店是不是做的正宗,就是要看裡面的客群,如果這家生煎饅頭店裡面老一輩的人很多,那味道肯定不會差,而且就是那種傳統的味道,因為這些老一輩的人他們才知道真正的傳統老味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我相信年輕人的品味能力,但是在老傳統上,這個是年紀帶來的沉澱,不一樣的概念。

我相信生煎饅頭這個傳統小吃是有未來的,因為它在發展,從最早單單只是鮮肉的生煎,發展到現在有蝦仁餡、蛤蜊餡、鮑魚餡等等各種餡料的生煎,從傳統的大鍋生煎發展到小鍋生煎,我始終相信,有發展的東西就有未來,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發展,讓生煎饅頭這個人人都喜歡的小吃點心,以後會更好更美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