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濟南打滷麵

打滷麵全國都有,尤以山東的打滷麵最為著名和正宗,隨著魯菜文化的傳播,山東打滷麵傳遍北方各地。吃打滷麵貴在其湯,本來濟南的高湯歷來聞名,乃用雞、鴨、肘子熬製,湯清味正,頂呱呱。打滷時,鍋內倒入高湯,湯微開後,放進白煮的肘子片,蒸雞蛋糕片,焯過的筍片、木耳、金針、苔菜心等,加清醬油、南酒、鹽,滷子呈淡茶色,鍋開後,撇去浮沫,略勾薄芡,出鍋前還要點上幾滴花椒油才夠味。這時麵條剛好撈出來,澆上滷子即可上桌。

2、濟南涼麵

涼麵,濟南也叫“麻汁面”,是濟南傳統的麵食。每年夏季飲食市場不論大小都有經營,每戶家庭時不時也要吃麻汁面,經濟實惠,食用涼爽。將麵條煮熟後,撈出放入冷水中浸涼(可多換兩次涼水),最後一次用涼白開水撈過,盛入碗中,碗勿盛滿;然後加鹽水、醋、醬油、蒜泥、芝麻醬汁,以及香椿芽、胡蘿蔔絲、黃瓜絲等,食時拌勻。此種麵條涼爽,各味都由自選,有嗜辣者還可加紅油汁等,都隨人意。

3、濰坊雞鴨和樂

和樂原為蕎麵餄餎,據 說起源於山西,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蕎麥麵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麵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坊人對此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蕎麥麵,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滷子,用其諧音取名“和樂”,因滷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

濰坊雞鴨和樂是一種滷麵條,料高工精。它的製作方法是:把麵粉和澱粉和成的面用和樂床子壓入老田雞、鴨共煮的湯內,熟後撈出,再配入原湯、雞鴨肉、憨肉、甜蒜、鹹香椿、鹹韭菜、辣椒油等即可。它的特點是和樂條柔韌有勁,肉香、湯醇,別有風味。

4、濰坊風味金絲面

金絲面是濰坊安丘傳統名吃,始於景芝,歷史久遠,與三頁餅堪稱景芝白案佳品的孿生姊妹,為販酒客商常用食品。金絲面色黃絲細,猶如金絲,軟硬適度,清香可口,食者無不交口稱讚。金絲面以精麵粉、雞蛋為原料。先把雞蛋打入盆內調勻,再加入精麵粉和適量細鹽,和為硬麵,揉勻揉好,擀成透明薄皮,以熟練巧妙的刀工,切為細絲。麵條煮熟撈出後,放入雞湯內,加適量食醋、芝麻油、蝦米、胡椒麵、香椿末、香菜或者嫩韭菜等。

5、福山拉麵

福山拉麵,又名福山大面,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它以柔滑鮮美、細如銀絲、品種繁多、工藝性強而著稱於世。福山拉麵的面坯分圓條和扁條兩種。圓條又有綠豆條、勻條、細勻條、一窩絲、龍鬚條等;扁條則有帶子條、燈草皮、扁條、韭菜扁、一窩絲韭菜扁等20多種。滷汁分大滷、溫滷、炸醬、肉絲、蝦仁、三鮮、海味、清湯、幹拌、燴勺等幾十種,並且條與滷也有一定的配合規格。使用的盛器最早是用香油浸泡過的砂陶碗,因此被稱為中國四大面條之一。

6、蓬萊小面

蓬萊小面是蓬萊傳統名吃,歷史悠久。麵條為人工拉制(抻面,當地俗稱“摔面”),條細而韌,滷為真鯛(俗稱加吉魚)熬湯兌制,加適量綠豆澱粉,配以醬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佐料,每碗一兩,具有獨特的海鮮風味。

民國時期,傳人衣福堂製做的蓬萊小面遐邇聞名(俗稱“衣福堂小面”)。衣福堂祖籍棲霞,13歲學廚,自營過挑擔拉麵,與人合開過兼營小面的飯店,1945年自營“衣記”飯館。他製做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極其考究,故供應量不大,每晨僅售百碗,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鮮美遠近聞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為憾事。

7、泰山豆腐面

豆腐面老少皆宜,是泰山斗姆宮、尼姑庵待客的素面。泰山豆腐面色澤黃、綠、白相映,清鮮爽口。麵條、豆腐、雞蛋、苔菜、木耳、筍片、茭白、紹酒、醬油、精鹽等。麵條選用人工擀成的切面。將大鍋燒沸後,再將麵條下鍋內煮熟,撈出盛入5個碗中。其次炒勺內放在花生油,燒至七成熱,加入切好的豆腐丁,炸至呈金黃色撈出控油;苔菜洗淨切段;木耳洗淨撕碎;筍切片,茭白切片。除豆腐外均放入沸水中氽過撈出。最後鍋裡放豆芽湯,加入豆腐丁、苔菜段、木耳、筍片、茭白、紹酒、醬油、精鹽,開鍋後把攪打好的雞蛋灑入湯中,使其成碎蛋片。

8、臺兒莊黃花牛肉麵

黃花牛肉麵主要原料有黃花菜、黃牛肉、黃牛大骨頭和麵條。精選上等焙乾黃花菜,用冷水浸泡六七個小時,手工洗淨捋成把兒,用刀切成寸斷,備用。精選本地成年黃牛精肉,浸洗到水清,精刀切成釐米見方的肉丁,放到油鍋裡炒熟,加入佐料調味燉透。將黃牛大骨頭洗淨敲斷放入冷水鍋中文火燉煮15個小時,熬成牛奶樣的高湯。將精切的黃花、精炒的牛肉,配以十餘種溫胃暖中、理氣通竅的名貴中藥材和調味佐料一同匯入牛骨頭高湯,繼續燉煮,至湯、肉、菜、料完全融合,形成油而不膩、味感厚重、芬芳撲鼻的黃花牛肉湯。

北方人愛吃牛肉但不產黃花,南方人愛吃黃花但不愛牛肉。是大運河的淵源,給了江南江北飲食習俗融合的機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經山東棗莊臺兒莊宋師傅苦思冥想,最終根據其原料特點將其正式命名為“黃花牛肉麵”並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就其製作工藝及佐料的配製等環節,進行深入細緻的整理與研究,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花牛肉麵。

9、滕州大肉手擀麵

滕州的大肉手擀麵,其大肉,是用五花肉在鐵鍋裡醬成的。現今,不光有大肉,也有醬豆腐卷與醬海帶卷,還有燉醬雞蛋,全憑吃麵的客人喜好,自由選擇,感覺有些像濟寧的甏肉。

在滕州吃麵,小菜都是免費的。店主每天都把早就醃製好的、翠綠綠、散發清香的雪裡蕻,放在一個大瓷盆裡,邊上是一摞小碟子,供吃麵的人用小碟子隨吃隨夾,不限量。除此之外,還得準備好一個石蒜臼子、一些蒜瓣、辣椒。

滕州的大肉手擀麵,肉多厚肥,面寬硬實,味香濃厚,不僅老少皆宜,也是貧富皆宜。所有的食客,坐下後,先就著雪裡蕻、蒜泥,挑起顫巍巍、滾燙燙、白晶晶的麵條,撂下肚,然後再舀來兩碗鍋裡下面的麵湯,大口喝下去(這麵湯是隨便喝的,老闆絕不阻攔)。一塊肉,一碗麵,三兩碗湯下肚後,長出口氣,通體舒泰,勝似神仙。

10、日照濤雒羊肉面

濤雒羊肉麵條,久負盛名,是日照的傳統風味麵食之一。清朝末年,濤雒商賈雲集,貿易繁榮,高、黃兩家辦起了飯館,創出了“羊肉麵條”的名吃。

濤雒羊肉面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麵粉由人工石磨研成標準“七五”面,每百斤麵粉加鹼粉0.5斤、食鹽0.5斤、水30斤,攪拌均勻用手揉制,次數越多,面色越白,彈力愈大。然後,用擀麵杖手工擀碾放皮,擀至麥皮薄如紙透明發亮,然後用刀切成四稜形。高、黃兩家飯館用羊,多系五蓮山、喬子山及嶝山的優良品種。

烹調羊肉湯時,將原湯、原肉(切好的肉片置於大鍋)加醬油、大蒜、薑片、蔥等佐料,進行製作。吃時再加香油、醋少許,並加香菜或韭黃藉以調味,並襯青頭。好的羊肉湯,清澈透底,湯肉分明,清香撲鼻,深受顧客歡迎,俗話說:“吃了濤雒羊肉面,甭再圍著天下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