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齊魯大地,濟南、青島號稱"雙璧"。青島,曾經孕育了浸潤千年道文化的"嶗茶"(見中國茶韻| 源自道家 揚名天下 江北第一茶——嶗山香茗)。而山東不僅是道茶的發祥地,濟南長清靈巖寺的"禪茶",也是禪宗茶文化的發祥地。

僧人飲茶,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有一位敦煌僧人叫單道開,東晉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在鄴城(今河北臨漳一帶)昭德寺內坐禪,修行功法很深。禪師除了日常食物外,"時復飲茶蘇一二升而已"。這種"茶蘇",就是一種混合茶湯,將茶和姜、桂、橘、棗等香料一起熬煮形成的"藥飲",有助於強身健體,達到不畏寒暑的境界。

《宋錄》中記載,"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曇濟禪師是南北朝時期高僧,在八公山東山寺設立道場,山寺附近(今安徽淮南壽縣)出產徽州名品"壽州黃芽"。來拜訪禪師的可不是普通人,他們是南朝宋孝武帝的王子,禪師用寺院裡的茶奉敬,豫章王喝了覺得清雅怡人,說這分明是觀音菩薩淨瓶裡的"甘露",這是有文字記載僧寺以茶敬客的開端。

《續名僧傳》記載了另一位高僧,北魏時期的法瑤禪師,他因避永嘉難,遷居江南,駐錫在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一帶)的寺院裡。這位禪師戒律精研,長期茹素,生活清苦簡樸,"飯所飲茶",就是用膳時經常飲茶代飯。而吳興郡早在三國時已經是"御荈"的產地。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長清靈巖:北派禪茶的開山鼻祖

據唐代封演撰寫的《封氏聞見錄》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藏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相仿效,逐成風俗。"

唐開元年間的降魔藏禪師,是神秀大師的弟子,受神秀大師的委託,到靈巖寺弘揚禪法。神秀是達摩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的弟子,號稱"第一上首",後來在北方傳道,被尊稱為禪宗北派之祖,時人稱之"北秀"。

降魔藏禪師是趙郡人(今河北邯鄲),俗家姓王,自幼膽大,且與佛法有緣,自號"降魔藏"。聽聞禪宗北派鼎盛,就去拜師,投到神秀座下。初次相見時,神秀以機鋒詰問,降魔藏禪師從容應對,眾多弟子"莫不異而欽之",很驚訝又很欽佩。

神秀大師對降魔藏說,"汝與少皞之墟有緣。"《禮記·明堂位》中載"封周公於曲阜少皞之墟。"少皞之墟就是今天的曲阜一帶。按照師父的指點,降魔藏法師就來到了曲阜周邊的第一山——泰山,在這裡尋求弘法的機緣。經過了幾年的努力,他的身邊聚集了許多學習禪法的信眾,與同在此處講法的西域高僧佛圖澄弟子——竺僧朗並駕齊驅。"學者臻萃,供億克周",北宗禪法由此在泰山靈巖寺得到傳播,這裡也成為了北派禪宗的重要中心。

按照北派禪宗的修行規則,學禪要做到"不寐,不夕食",這對於許多禪門弟子,是很難堅守的,每天困得不行,肚子餓得咕嚕咕嚕。為了幫助弟子們度過這些修行中的困難,降魔藏法師想出了變通的做法,允許弟子們飲茶。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降魔藏大師為什麼要提倡僧人飲茶?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可抑制雜欲。作為佛教中的重要分支,禪宗的日常功課之一就是坐禪,坐禪的基本要求,是靜坐、斂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境界。坐禪時,要求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而且坐禪的時間比較長,通常一坐就三月,修行不足的僧人自然難熬。

此時茶飲可以幫助提神、生津化食和清心收斂,實在是非常合適的佛門飲料。因此,當降魔藏法師推薦茶飲的時候,好多弟子都"人自懷挾,到處煮飲",走到哪兒都帶著,沒事衝上一杯,逐漸形成一些規則。這就是北派禪茶的起源,後來世人爭相效法,這一味就傳了出來。成為風俗。

這一傳統傳承不衰,與文人茶交相輝映。北宋著名大詞人蘇東坡嗜茶成"癖",曾經寫下《贈包安靜先生》"建茶三十斤,不審味如何。奉贈報居士,僧房戰睡魔"的詩句,東坡居士贈茶,一出手就是三十斤,自己都沒有嚐到味道,直接送與居士"戰睡魔",可見僧人對茶葉的需求量有多大。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百丈清規》:禪茶禮儀和規則的集大成者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俗人愛酒,只有淨心修行的僧人們才能識的品茶的箇中三味。禪宗飲茶的習俗,起源於靈巖寺的降魔藏禪師,而真正把"禪茶"作為名詞提出來的,卻是唐代的另一位高僧——百丈懷海禪師。

這位與降魔藏禪師同時代的法師,俗家也姓王,祖籍山西太原,因先祖躲避永嘉之亂,遷居閔地福州長樂。懷海大師童年出家,精研佛法,跟隨大寂禪師馬祖道一學習禪法,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二位禪師並稱座下"三大士"。

懷海禪師開悟較晚,後在江西百丈山傳播禪法,提倡"農禪並舉",時人稱之"百丈懷海"。四方各地想要學習禪法的僧眾都到百丈山來,懷海禪師的座下弟子無算,很多弟子後來成就斐然,如倡導"心即是法、法即是心"的黃檗希運禪師,開啟臨濟宗一脈;撥火開悟的溈山靈佑禪師,與其弟子慧寂開創溈仰宗,被稱為"禪宗一花五葉"的第一葉。

懷海禪師根據禪宗的特點,制定一部專門規範僧人言行舉止的"僧禁",後世稱為《百丈清規》,裡面把僧人坐臥起居、長幼次序、飲食坐禪和行事禮儀等都作了明確規範。今天看到的《清規》,是元代元通三年,懷海法師第十八代法孫東陽德輝禪師重修,其中就有關於飲茶的規定。據資料,《清規》中提及"茶"的有325處、"茶湯"有65處、"吃茶"有15處,在做出規範的同時,也把"禪茶"文化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清規》中提到一個"職業"管茶務的人,叫"茶頭",燒水煮茶、獻茶款客等等,所有關於廟中茶事的打點操持,都是他的工作。比如"入寮出寮茶"一則中有"令茶頭預報寮主掛點茶牌","新掛搭人點入寮茶"中有"茶頭即鳴寮前板","列職雜務·寮元"條目中有"(茶頭)鳴板集眾,燒香行湯如常禮"。可以看到茶頭不僅要煮茶奉茶,還要執行清點茶牌、敲板集合以及燒香、分派茶湯等日常禮儀。

按照禪宗清規,在各種典儀、佛事、慶典、祭日等都要有飲茶、奉茶的環節,即使僧人每天清早起床,也要先飲茶,然後在進行各種規定佛事,每天也要在佛像前供奉清茶。此外,寺廟內有僧客到訪,迎送、坐禪、談話等都要配合茶飲。可以說,禪茶已經深入到僧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佛教禮儀的組成部分,並非最初單純作為墊飢解乏的目的。

禪林中,飲茶有不同的場合和用途,《清規》中也規定了不同的"行茶禮",如兩序交代茶、入寮出寮茶、方丈四節特為首座大眾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等。還有茶禮和湯禮同時進行的情況,稱為"茶湯禮",如新命辭眾上堂茶湯、受請人辭眾升座茶湯、堂司特為新舊侍者湯茶等。各有不同,不及詳述。

對寺院行茶禮,《清規》有近乎繁瑣的嚴謹規範,如"大眾章第七·赴茶湯"載,"既受請已依時候赴。先看照牌明記位次。免致臨時倉遑",按時到場,記住自己的座位,免得到時候慌亂無序;"有病患內迫不及赴者。託同赴人白知。惟住持茶湯不可免,"如果有身體問題不能去,可以請假,但是住持的茶湯活動不可請假;"大眾章第七·日用軌範"載,"若有茶就座不得垂衣。不得聚頭笑語。不得隻手揖人。不得包藏茶末。"這是關於飲茶禮的規範。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吃茶禪機:由"禪茶"到"茶禪"的轉變

《五燈會元》卷四中,記載了一個著名的禪宗機鋒故事,叫做"趙州和尚吃茶去":

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雲:"不曾到。"師雲:"吃茶去!"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雲:"曾到。"師雲:"吃茶去!"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麼教伊吃茶去?"師雲:"院主。"院主應諾。師雲:"吃茶去!"

上文中的"師",就是趙州禪師。大師法號從諗,祖籍山東臨淄,出生於曹州(今菏澤),他生活在唐代中晚期,世壽一百二十歲。因為自幼出家兼之高壽,所以禪學造詣極深湛,他的禪風獨特,人稱"趙州眼光爍破天下",尊為"趙州和尚"。趙州禪師的恩師是南泉普願禪師,也就是百丈懷海禪師的徒孫,按照譜系溯源,趙州禪師是達摩禪宗六祖慧能的第五代傳人。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年),年逾八旬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長達四十年之久,人稱其為"趙州古佛"。

《趙州禪師語錄》中記載,趙州和尚最初尋訪南泉普願禪師時,,曾經提問"什麼是道",南泉普願禪師回答"平常心是道。"趙州和尚追問"還可趣向也無?"就是說,如何達到"平常心"這個境界。南泉禪師回答"擬向即乖!"告訴趙州,當你準備向平常心走去的時候,就已經錯了。平常心是道,道,就在每個人的心中,"本自具足",不必再向外面尋找。

這番開悟,是南泉普願禪師的"平常心是道",但是趙州並不明白,他接著問"不擬爭知是道?"我不去看看,怎麼知道是不是想要的"道"呢?南泉普願禪師回答,"道不屬知,也不屬不知。"說關於"道",它不屬於知,也不屬於不知,說知,那就進入了虛妄境界,說不知,那就進入迷茫境界。"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真正達到道的境界,猶如一輪明月,高高地懸掛在天空,怎麼能強行分辨個是非對錯呢?南泉普願禪師說的這個"朗月孤圓"境界,就是平常心。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再說《五燈會元》的這個機鋒。有一日,兩位掛單僧人來找趙州禪師請教禪法。趙州禪師就問其中一人,以前來過這裡沒有。那人回答沒來過,趙州禪師就讓他"吃茶去"。接著又問另一人,以前來過這裡沒有,回答說來過,趙州禪師依舊讓他"吃茶去"。這時候,身邊的院主(寺院監院)就糊塗了,問禪師說,"新來的僧人叫他吃茶,來過的僧人為啥也叫他吃茶?"趙州禪師不回答,突然叫了一聲"院主",監院下意識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你也"吃茶去"吧。

對於這段公案,至今還有許多不同的解讀。對於剛到、曾到和常住三個不同狀態的人,趙州禪師沒有區別,一概讓他們統統"吃茶去"。三聲"吃茶",代表著趙州禪師點化開悟的一種方式,只是三人修行淺薄,還不明白,這是禪師的心印傳法。這杯茶,歷代禪林公案譽為"趙州茶",從它傳世以來,無數人因之成就功德,也有無數人苦思不得其解。

生活中有茶,茶中亦有禪,禪的智慧又包容在日常生活中。趙州柏林禪寺裡有一通"禪茶一味"碑,碑記中有"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問吃茶,還是吃茶"十六字,記載了"趙州茶"的典故,有如一杯香茗,雖然清淡,卻韻味無窮。趙州柏林禪寺作為"吃茶去"公案誕生地,也是"禪茶一味"的肇始源頭,趙州禪師發出了"吃茶去"的邀請,讓"禪茶"正式完成了"茶禪"的轉變,"禪宗茶道"由此形成。

因茶悟禪,因禪悟心,茶心禪心,心心相印,這就是茶與禪相互交融的最高境界。"茶禪一味"的概念起於唐代,積澱至宋代終於有所成就,宋代休齋居士陳知柔的"我來不作聲聞想,聊試茶甌一味禪",就是"茶禪一味"一語的最好註解。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中國茶韻| 禪茶鼻祖在山東 從身體到精神,跟僧人學學怎麼喝茶

(文中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侵權即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