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茶詞,告訴你宋朝人是怎麼喝茶的

蘇軾的茶詞,告訴你宋朝人是怎麼喝茶的

行香子(茶詞)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 鬥贏一水,功敵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這首詞作於元祐四年(1089),是一首寫當時飲茶習俗的詞,有許多專門術語和典故,所以要略作解釋。

起手三句寫酒宴才罷,但參加宴席的人興致高漲,酒意正濃,君王所賜的貢茶在這個時候,正好聊以醒醉。

接下來五句寫打開皇帝賞賜的茶餅,準備煎茶。

北宋時,建州向皇宮進貢的茶,是用研碎的茶沫製成的圓形茶餅,煎茶時必須將用茶刀將茶餅切開,詞中稱為"分香餅"。歐陽修《歸田錄》雲:皇帝賜大臣茶餅,"宮人往往縷金花於上,以貴重之。"所以,黃金縷、密雲龍,都是裝茶餅的袋子上縷有金花、龍紋的裝飾,都是宮裡賞賜的茶餅,比較貴重,味道自然非常好了。

過片寫鬥茶。宋代的茶道非常講究,也有茶道比賽,稱為"鬥茶"如今日本的茶道,即來源於唐宋時代。川端康成的小說《千鶴》對茶道有細緻的描寫,可以參看。

蔡襄《茶錄·點茶》曰:"建安人鬥茶,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說,曰'相去一水'、'兩水'。"茶有解酒之效,所以詞中說鬥贏一水的茶,抵得過千鍾酒。

"覺涼生、兩腋清風",出之於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劉過的茶詞《臨江仙》裡亦有"飲罷清風生兩腋,餘香齒頰猶存"之句。

"暫留紅袖,少卻紗籠",即是紅袖添香的意思,劉過的茶詞開首即寫道:"紅袖扶來聊促膝,龍團共破春溫。"美人相伴,共品香茗。但裡面的句子有一個典故。

據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記載:寇準和魏野少年時代曾經一同在長安的一座寺廟裡遊覽,兩人都在牆壁上題了詩。後來寇準做鳳翔知府時,和魏野重遊那座寺廟,尋覓當年的題詩。寇準已經是一方大員,題詩之處被用碧紗籠罩起來。魏野還是隱士,題詩之處落滿灰塵,無人理會。隨行的一位歌妓用袖子揩去灰塵,露出了魏野的題詩。魏野對寇準道:"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著碧紗籠。"蘇軾這裡用的即是這個典故。

串起來講,下片是說,茶事勝酒事,幾許清醉,漸漸退去,兩腋生涼,飄然欲仙。紅袖添香,笙歌消散,庭院歸於寧靜,唯餘愜意的從容。

蘇軾還有一首七律《汲江煎茶》,描寫了從取水、煎茶到飲茶的全過程:

蘇軾的茶詞,告訴你宋朝人是怎麼喝茶的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蘇軾的茶詞,告訴你宋朝人是怎麼喝茶的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煮茶最好用流動的江水,並用猛火來煎煮。於是我提著水桶,帶著水瓢,到江邊釣魚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我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貯藏到瓢裡了,一起提著回來倒在水缸裡,再用小水杓將江水舀入煎茶的陶瓶裡。

茶湯中的茶沫隨著煎得翻轉的茶腳漂了上來。茶湯煮好後,茶水倒進茶碗中颼颼作響,像風吹過鬆林所發出的松濤聲。喝完茶,就在這春夜裡,靜坐著挨時光,只聽海南島邊荒城裡,傳來那打更人長短不齊的鼓聲。

這首詩作於蘇軾被貶往海南的時期。蘇軾一生嗜酒,但尤其愛茶,寫了一百多首關於茶道的詩詞。這首茶詩的特點是描寫細膩生動,將水、火、瓢、勺、枯腸等俗物,與江雪、明月、松風高雅之物相比襯;將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等俗事與想象與夢境相融合,俗物俗事在不知不覺中轉化為曠達的胸襟和豪放的人生境界。通過這些細節的描寫,詩人被貶後寂寞無聊的心理,很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道:"此詩奇甚,道盡烹茶之要。且茶非活水則不能發其鮮馥。東坡深知此理矣。"清代吳喬《圍爐詩話》道:"子瞻煎茶詩'活水還須活火烹',可謂之茶經,非詩也。"對於飲茶,吳喬的這句話非常有道理。煎茶要求要適當的火候,現代人喝茶一般不用煎熬,而是用開水泡茶,而泡茶的水溫非常講究。據我自己的經驗,鐵觀音可以用接近100度的水來泡,龍井則不行。龍井宜用90度左右的水來浸泡,才能得到清香四溢的茶湯,溫度太高,則茶味變得苦澀,失去龍井的韻味。蘇軾深得茶道三昧,對用水、火候、茶具等等都非常講究。喝酒講究昂揚的氣氛,喝茶則須清靜,是一種雅緻的修身養性的功夫。只可惜茶道在中國久已失傳,現代人喝茶唯有解渴而已,早已失去了文化的底蘊。

蘇軾的茶詞,告訴你宋朝人是怎麼喝茶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