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第一次會面是採用共餐的形式,希望通過會餐來調節談判過程中的僵化局面,但是吃飯的過程中首先是文化上的衝突,耆英首先就問在場美國人的年齡,接著他出於尊重,用自己的筷子給所有美國人夾菜。顧盛等人客氣地吃下了耆英夾過來的菜,同時禮節性的都給耆英添了一道菜,讓耆英桌前堆積如山。

耆英當時看到美國的西餐是帶著血的牛肉,以及散發腥味的奶酪,而美國人呢,看到的是中國人真膽大,什麼都敢吃,蝦、鹿、猴、熊等,甚至還有豹子胎盤,讓他們看著十分作嘔。要知道當時上的菜品是最奢華的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也吃不到的最高規格中餐。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第一次會面是採用共餐的形式,希望通過會餐來調節談判過程中的僵化局面,但是吃飯的過程中首先是文化上的衝突,耆英首先就問在場美國人的年齡,接著他出於尊重,用自己的筷子給所有美國人夾菜。顧盛等人客氣地吃下了耆英夾過來的菜,同時禮節性的都給耆英添了一道菜,讓耆英桌前堆積如山。

耆英當時看到美國的西餐是帶著血的牛肉,以及散發腥味的奶酪,而美國人呢,看到的是中國人真膽大,什麼都敢吃,蝦、鹿、猴、熊等,甚至還有豹子胎盤,讓他們看著十分作嘔。要知道當時上的菜品是最奢華的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也吃不到的最高規格中餐。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當美國第一艘船靠近廣東珠江口岸的時候,他們記錄了這樣的場景:中國人的菜市場裡有人賣狗肉,貓肉,甚至還有老鼠肉,青蛙肉,而且這些老鼠奇大無比。顧盛把這些對中國飲食的固有印象帶到了滿漢全席的餐桌上。

李鴻章炒雜碎

美國人對中國飲食有新的認識要等到半個世紀後,1896年,李鴻章為了宣傳洋務運動出訪美國,同時也是改善中美關係,以及爭取當時眾多華人在美國的利益。70多歲的李鴻章在當時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要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最早去談判的兩撥人都被伊藤博文給趕了回來,認為其公信力不夠,讓已經退休的李鴻章簽署,可見當時李鴻章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第一次會面是採用共餐的形式,希望通過會餐來調節談判過程中的僵化局面,但是吃飯的過程中首先是文化上的衝突,耆英首先就問在場美國人的年齡,接著他出於尊重,用自己的筷子給所有美國人夾菜。顧盛等人客氣地吃下了耆英夾過來的菜,同時禮節性的都給耆英添了一道菜,讓耆英桌前堆積如山。

耆英當時看到美國的西餐是帶著血的牛肉,以及散發腥味的奶酪,而美國人呢,看到的是中國人真膽大,什麼都敢吃,蝦、鹿、猴、熊等,甚至還有豹子胎盤,讓他們看著十分作嘔。要知道當時上的菜品是最奢華的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也吃不到的最高規格中餐。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當美國第一艘船靠近廣東珠江口岸的時候,他們記錄了這樣的場景:中國人的菜市場裡有人賣狗肉,貓肉,甚至還有老鼠肉,青蛙肉,而且這些老鼠奇大無比。顧盛把這些對中國飲食的固有印象帶到了滿漢全席的餐桌上。

李鴻章炒雜碎

美國人對中國飲食有新的認識要等到半個世紀後,1896年,李鴻章為了宣傳洋務運動出訪美國,同時也是改善中美關係,以及爭取當時眾多華人在美國的利益。70多歲的李鴻章在當時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要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最早去談判的兩撥人都被伊藤博文給趕了回來,認為其公信力不夠,讓已經退休的李鴻章簽署,可見當時李鴻章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次造訪,吸引了無數美國人前來圍觀這位清朝的要員,據記載當時整個紐約萬人空巷,從唐人街到第五大道,圍滿了慕名而來的美國人。李鴻章每走一步,都有大批的美國記者拍照記錄他的一言一行。

在華爾道夫酒店的高級晚宴上,李鴻章對於高規格的法國大餐碰都沒有碰,當僕從端上來中餐的時候,他才吃了起來,當時端上來的中餐有三道菜,一份切雞,一碗清湯,一碗米飯。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第一次會面是採用共餐的形式,希望通過會餐來調節談判過程中的僵化局面,但是吃飯的過程中首先是文化上的衝突,耆英首先就問在場美國人的年齡,接著他出於尊重,用自己的筷子給所有美國人夾菜。顧盛等人客氣地吃下了耆英夾過來的菜,同時禮節性的都給耆英添了一道菜,讓耆英桌前堆積如山。

耆英當時看到美國的西餐是帶著血的牛肉,以及散發腥味的奶酪,而美國人呢,看到的是中國人真膽大,什麼都敢吃,蝦、鹿、猴、熊等,甚至還有豹子胎盤,讓他們看著十分作嘔。要知道當時上的菜品是最奢華的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也吃不到的最高規格中餐。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當美國第一艘船靠近廣東珠江口岸的時候,他們記錄了這樣的場景:中國人的菜市場裡有人賣狗肉,貓肉,甚至還有老鼠肉,青蛙肉,而且這些老鼠奇大無比。顧盛把這些對中國飲食的固有印象帶到了滿漢全席的餐桌上。

李鴻章炒雜碎

美國人對中國飲食有新的認識要等到半個世紀後,1896年,李鴻章為了宣傳洋務運動出訪美國,同時也是改善中美關係,以及爭取當時眾多華人在美國的利益。70多歲的李鴻章在當時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要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最早去談判的兩撥人都被伊藤博文給趕了回來,認為其公信力不夠,讓已經退休的李鴻章簽署,可見當時李鴻章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次造訪,吸引了無數美國人前來圍觀這位清朝的要員,據記載當時整個紐約萬人空巷,從唐人街到第五大道,圍滿了慕名而來的美國人。李鴻章每走一步,都有大批的美國記者拍照記錄他的一言一行。

在華爾道夫酒店的高級晚宴上,李鴻章對於高規格的法國大餐碰都沒有碰,當僕從端上來中餐的時候,他才吃了起來,當時端上來的中餐有三道菜,一份切雞,一碗清湯,一碗米飯。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在李鴻章造訪美國一個星期裡,整個紐約都掀起了中國熱,人們紛紛去唐人街看中國的器物,吃中國的中餐。當時吃最多的居然是炒雜碎,這其實是當時媒體的誤解,在當時美國媒體眼裡,能瞭解到的中國食品只有炒雜碎,於是當李鴻章造訪美國時候,美國媒體就把炒雜碎,命名為“李鴻章炒雜碎”,更加加深了美國人民對於炒雜碎的印象。

中國餐飲在美國進化史

19世紀50年代,中國沿海有不少中國人,橫跨大西洋到美國西部淘金,他們首先到的地方就是舊金山,後來他們陸續遷移到美國的各個地方。這些華人寡言少語,吃苦耐勞,並且很善於適應美國各處的環境。有些人從事挖礦工作,有些人從事修鐵路,他們乾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第一次會面是採用共餐的形式,希望通過會餐來調節談判過程中的僵化局面,但是吃飯的過程中首先是文化上的衝突,耆英首先就問在場美國人的年齡,接著他出於尊重,用自己的筷子給所有美國人夾菜。顧盛等人客氣地吃下了耆英夾過來的菜,同時禮節性的都給耆英添了一道菜,讓耆英桌前堆積如山。

耆英當時看到美國的西餐是帶著血的牛肉,以及散發腥味的奶酪,而美國人呢,看到的是中國人真膽大,什麼都敢吃,蝦、鹿、猴、熊等,甚至還有豹子胎盤,讓他們看著十分作嘔。要知道當時上的菜品是最奢華的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也吃不到的最高規格中餐。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當美國第一艘船靠近廣東珠江口岸的時候,他們記錄了這樣的場景:中國人的菜市場裡有人賣狗肉,貓肉,甚至還有老鼠肉,青蛙肉,而且這些老鼠奇大無比。顧盛把這些對中國飲食的固有印象帶到了滿漢全席的餐桌上。

李鴻章炒雜碎

美國人對中國飲食有新的認識要等到半個世紀後,1896年,李鴻章為了宣傳洋務運動出訪美國,同時也是改善中美關係,以及爭取當時眾多華人在美國的利益。70多歲的李鴻章在當時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要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最早去談判的兩撥人都被伊藤博文給趕了回來,認為其公信力不夠,讓已經退休的李鴻章簽署,可見當時李鴻章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次造訪,吸引了無數美國人前來圍觀這位清朝的要員,據記載當時整個紐約萬人空巷,從唐人街到第五大道,圍滿了慕名而來的美國人。李鴻章每走一步,都有大批的美國記者拍照記錄他的一言一行。

在華爾道夫酒店的高級晚宴上,李鴻章對於高規格的法國大餐碰都沒有碰,當僕從端上來中餐的時候,他才吃了起來,當時端上來的中餐有三道菜,一份切雞,一碗清湯,一碗米飯。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在李鴻章造訪美國一個星期裡,整個紐約都掀起了中國熱,人們紛紛去唐人街看中國的器物,吃中國的中餐。當時吃最多的居然是炒雜碎,這其實是當時媒體的誤解,在當時美國媒體眼裡,能瞭解到的中國食品只有炒雜碎,於是當李鴻章造訪美國時候,美國媒體就把炒雜碎,命名為“李鴻章炒雜碎”,更加加深了美國人民對於炒雜碎的印象。

中國餐飲在美國進化史

19世紀50年代,中國沿海有不少中國人,橫跨大西洋到美國西部淘金,他們首先到的地方就是舊金山,後來他們陸續遷移到美國的各個地方。這些華人寡言少語,吃苦耐勞,並且很善於適應美國各處的環境。有些人從事挖礦工作,有些人從事修鐵路,他們乾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最早這批勞工,能吃的葷菜非常有限,其中雜碎就是他們最喜歡的一道菜,在當時中餐館裡,雜碎不但便宜而且量也很大,很適合這些辛苦工作的平民,當時中餐被看成是平民的餐廳。相對於高檔西式大餐,簡單的中餐只要1美元就能吃個飽。同時那些自稱波西米亞人的作家和藝術家俱樂部,具有反叛精神的美國人也來到中餐館,他們在這裡縱情歡笑,讓這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餐廳雜碎店有了鋼琴,舞蹈,娛樂表演,百老匯大街上已經有了14家大型雜碎爵士樂餐廳。這些雜碎店不僅僅給大家提供了炒麵,雜碎,還提供了各類歌舞表演,幾乎是年輕人的樂園。在這裡魚龍混雜,是底層百姓,各類美國人的天堂。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第一次會面是採用共餐的形式,希望通過會餐來調節談判過程中的僵化局面,但是吃飯的過程中首先是文化上的衝突,耆英首先就問在場美國人的年齡,接著他出於尊重,用自己的筷子給所有美國人夾菜。顧盛等人客氣地吃下了耆英夾過來的菜,同時禮節性的都給耆英添了一道菜,讓耆英桌前堆積如山。

耆英當時看到美國的西餐是帶著血的牛肉,以及散發腥味的奶酪,而美國人呢,看到的是中國人真膽大,什麼都敢吃,蝦、鹿、猴、熊等,甚至還有豹子胎盤,讓他們看著十分作嘔。要知道當時上的菜品是最奢華的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也吃不到的最高規格中餐。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當美國第一艘船靠近廣東珠江口岸的時候,他們記錄了這樣的場景:中國人的菜市場裡有人賣狗肉,貓肉,甚至還有老鼠肉,青蛙肉,而且這些老鼠奇大無比。顧盛把這些對中國飲食的固有印象帶到了滿漢全席的餐桌上。

李鴻章炒雜碎

美國人對中國飲食有新的認識要等到半個世紀後,1896年,李鴻章為了宣傳洋務運動出訪美國,同時也是改善中美關係,以及爭取當時眾多華人在美國的利益。70多歲的李鴻章在當時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要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最早去談判的兩撥人都被伊藤博文給趕了回來,認為其公信力不夠,讓已經退休的李鴻章簽署,可見當時李鴻章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次造訪,吸引了無數美國人前來圍觀這位清朝的要員,據記載當時整個紐約萬人空巷,從唐人街到第五大道,圍滿了慕名而來的美國人。李鴻章每走一步,都有大批的美國記者拍照記錄他的一言一行。

在華爾道夫酒店的高級晚宴上,李鴻章對於高規格的法國大餐碰都沒有碰,當僕從端上來中餐的時候,他才吃了起來,當時端上來的中餐有三道菜,一份切雞,一碗清湯,一碗米飯。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在李鴻章造訪美國一個星期裡,整個紐約都掀起了中國熱,人們紛紛去唐人街看中國的器物,吃中國的中餐。當時吃最多的居然是炒雜碎,這其實是當時媒體的誤解,在當時美國媒體眼裡,能瞭解到的中國食品只有炒雜碎,於是當李鴻章造訪美國時候,美國媒體就把炒雜碎,命名為“李鴻章炒雜碎”,更加加深了美國人民對於炒雜碎的印象。

中國餐飲在美國進化史

19世紀50年代,中國沿海有不少中國人,橫跨大西洋到美國西部淘金,他們首先到的地方就是舊金山,後來他們陸續遷移到美國的各個地方。這些華人寡言少語,吃苦耐勞,並且很善於適應美國各處的環境。有些人從事挖礦工作,有些人從事修鐵路,他們乾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最早這批勞工,能吃的葷菜非常有限,其中雜碎就是他們最喜歡的一道菜,在當時中餐館裡,雜碎不但便宜而且量也很大,很適合這些辛苦工作的平民,當時中餐被看成是平民的餐廳。相對於高檔西式大餐,簡單的中餐只要1美元就能吃個飽。同時那些自稱波西米亞人的作家和藝術家俱樂部,具有反叛精神的美國人也來到中餐館,他們在這裡縱情歡笑,讓這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餐廳雜碎店有了鋼琴,舞蹈,娛樂表演,百老匯大街上已經有了14家大型雜碎爵士樂餐廳。這些雜碎店不僅僅給大家提供了炒麵,雜碎,還提供了各類歌舞表演,幾乎是年輕人的樂園。在這裡魚龍混雜,是底層百姓,各類美國人的天堂。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尼克松訪華對中美餐飲的影響

1969年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稱自己胃病發作,突然失蹤,悄悄和助手登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在前期基辛格訪問溝通中,其實氣氛非常緊張的,當時基辛格下榻的是釣魚臺國賓館,為了緩解緊張的氣氛,當時周總理建議:“中南半島的事,又得談很久了。不如我們先休息一會兒吧。不然的話,您會太過緊張,而鴨肉也會變涼的。”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第一次會面是採用共餐的形式,希望通過會餐來調節談判過程中的僵化局面,但是吃飯的過程中首先是文化上的衝突,耆英首先就問在場美國人的年齡,接著他出於尊重,用自己的筷子給所有美國人夾菜。顧盛等人客氣地吃下了耆英夾過來的菜,同時禮節性的都給耆英添了一道菜,讓耆英桌前堆積如山。

耆英當時看到美國的西餐是帶著血的牛肉,以及散發腥味的奶酪,而美國人呢,看到的是中國人真膽大,什麼都敢吃,蝦、鹿、猴、熊等,甚至還有豹子胎盤,讓他們看著十分作嘔。要知道當時上的菜品是最奢華的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也吃不到的最高規格中餐。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當美國第一艘船靠近廣東珠江口岸的時候,他們記錄了這樣的場景:中國人的菜市場裡有人賣狗肉,貓肉,甚至還有老鼠肉,青蛙肉,而且這些老鼠奇大無比。顧盛把這些對中國飲食的固有印象帶到了滿漢全席的餐桌上。

李鴻章炒雜碎

美國人對中國飲食有新的認識要等到半個世紀後,1896年,李鴻章為了宣傳洋務運動出訪美國,同時也是改善中美關係,以及爭取當時眾多華人在美國的利益。70多歲的李鴻章在當時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要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最早去談判的兩撥人都被伊藤博文給趕了回來,認為其公信力不夠,讓已經退休的李鴻章簽署,可見當時李鴻章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次造訪,吸引了無數美國人前來圍觀這位清朝的要員,據記載當時整個紐約萬人空巷,從唐人街到第五大道,圍滿了慕名而來的美國人。李鴻章每走一步,都有大批的美國記者拍照記錄他的一言一行。

在華爾道夫酒店的高級晚宴上,李鴻章對於高規格的法國大餐碰都沒有碰,當僕從端上來中餐的時候,他才吃了起來,當時端上來的中餐有三道菜,一份切雞,一碗清湯,一碗米飯。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在李鴻章造訪美國一個星期裡,整個紐約都掀起了中國熱,人們紛紛去唐人街看中國的器物,吃中國的中餐。當時吃最多的居然是炒雜碎,這其實是當時媒體的誤解,在當時美國媒體眼裡,能瞭解到的中國食品只有炒雜碎,於是當李鴻章造訪美國時候,美國媒體就把炒雜碎,命名為“李鴻章炒雜碎”,更加加深了美國人民對於炒雜碎的印象。

中國餐飲在美國進化史

19世紀50年代,中國沿海有不少中國人,橫跨大西洋到美國西部淘金,他們首先到的地方就是舊金山,後來他們陸續遷移到美國的各個地方。這些華人寡言少語,吃苦耐勞,並且很善於適應美國各處的環境。有些人從事挖礦工作,有些人從事修鐵路,他們乾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最早這批勞工,能吃的葷菜非常有限,其中雜碎就是他們最喜歡的一道菜,在當時中餐館裡,雜碎不但便宜而且量也很大,很適合這些辛苦工作的平民,當時中餐被看成是平民的餐廳。相對於高檔西式大餐,簡單的中餐只要1美元就能吃個飽。同時那些自稱波西米亞人的作家和藝術家俱樂部,具有反叛精神的美國人也來到中餐館,他們在這裡縱情歡笑,讓這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餐廳雜碎店有了鋼琴,舞蹈,娛樂表演,百老匯大街上已經有了14家大型雜碎爵士樂餐廳。這些雜碎店不僅僅給大家提供了炒麵,雜碎,還提供了各類歌舞表演,幾乎是年輕人的樂園。在這裡魚龍混雜,是底層百姓,各類美國人的天堂。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尼克松訪華對中美餐飲的影響

1969年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稱自己胃病發作,突然失蹤,悄悄和助手登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在前期基辛格訪問溝通中,其實氣氛非常緊張的,當時基辛格下榻的是釣魚臺國賓館,為了緩解緊張的氣氛,當時周總理建議:“中南半島的事,又得談很久了。不如我們先休息一會兒吧。不然的話,您會太過緊張,而鴨肉也會變涼的。”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是一桌傳統的北京烤鴨宴,主菜是飽滿多油的鴨肉,配上鹹甜交織的濃郁醬汁,再和著蔥絲和黃瓜絲,裹在薄薄的荷葉餅裡吃,味道既鮮嫩又酥脆。除了鴨肉外,脆皮、鴨掌、鴨胗和鴨頭也都各自做成菜品,骨頭也做成了湯。成熟老練的東道主周恩來熟練地包好肉卷,拿給這些貴客享用。人們吃著肥嫩的鴨肉,漸漸地,先前的緊張氣氛開始緩和,隨後便煙消雲散。回到談判桌前,人們依然回味烤鴨的香味,談判也輕鬆了很多。因此後來經過多次談判,期間大家都會享用北京烤鴨宴。

1972年2月,尼克松正式對中國進行訪問,這一次可以說是震動世界,它標誌著兩個曾經勢不兩立的敵對國家開始朝著友好的關係邁進。像上次李鴻章訪美一樣,這次訪華被記者全程記錄了下來。這一次讓全世界看到的還有中國的椰子蒸雞、炸春捲、梅花餃子等食品。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第一次會面是採用共餐的形式,希望通過會餐來調節談判過程中的僵化局面,但是吃飯的過程中首先是文化上的衝突,耆英首先就問在場美國人的年齡,接著他出於尊重,用自己的筷子給所有美國人夾菜。顧盛等人客氣地吃下了耆英夾過來的菜,同時禮節性的都給耆英添了一道菜,讓耆英桌前堆積如山。

耆英當時看到美國的西餐是帶著血的牛肉,以及散發腥味的奶酪,而美國人呢,看到的是中國人真膽大,什麼都敢吃,蝦、鹿、猴、熊等,甚至還有豹子胎盤,讓他們看著十分作嘔。要知道當時上的菜品是最奢華的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也吃不到的最高規格中餐。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當美國第一艘船靠近廣東珠江口岸的時候,他們記錄了這樣的場景:中國人的菜市場裡有人賣狗肉,貓肉,甚至還有老鼠肉,青蛙肉,而且這些老鼠奇大無比。顧盛把這些對中國飲食的固有印象帶到了滿漢全席的餐桌上。

李鴻章炒雜碎

美國人對中國飲食有新的認識要等到半個世紀後,1896年,李鴻章為了宣傳洋務運動出訪美國,同時也是改善中美關係,以及爭取當時眾多華人在美國的利益。70多歲的李鴻章在當時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要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最早去談判的兩撥人都被伊藤博文給趕了回來,認為其公信力不夠,讓已經退休的李鴻章簽署,可見當時李鴻章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次造訪,吸引了無數美國人前來圍觀這位清朝的要員,據記載當時整個紐約萬人空巷,從唐人街到第五大道,圍滿了慕名而來的美國人。李鴻章每走一步,都有大批的美國記者拍照記錄他的一言一行。

在華爾道夫酒店的高級晚宴上,李鴻章對於高規格的法國大餐碰都沒有碰,當僕從端上來中餐的時候,他才吃了起來,當時端上來的中餐有三道菜,一份切雞,一碗清湯,一碗米飯。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在李鴻章造訪美國一個星期裡,整個紐約都掀起了中國熱,人們紛紛去唐人街看中國的器物,吃中國的中餐。當時吃最多的居然是炒雜碎,這其實是當時媒體的誤解,在當時美國媒體眼裡,能瞭解到的中國食品只有炒雜碎,於是當李鴻章造訪美國時候,美國媒體就把炒雜碎,命名為“李鴻章炒雜碎”,更加加深了美國人民對於炒雜碎的印象。

中國餐飲在美國進化史

19世紀50年代,中國沿海有不少中國人,橫跨大西洋到美國西部淘金,他們首先到的地方就是舊金山,後來他們陸續遷移到美國的各個地方。這些華人寡言少語,吃苦耐勞,並且很善於適應美國各處的環境。有些人從事挖礦工作,有些人從事修鐵路,他們乾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最早這批勞工,能吃的葷菜非常有限,其中雜碎就是他們最喜歡的一道菜,在當時中餐館裡,雜碎不但便宜而且量也很大,很適合這些辛苦工作的平民,當時中餐被看成是平民的餐廳。相對於高檔西式大餐,簡單的中餐只要1美元就能吃個飽。同時那些自稱波西米亞人的作家和藝術家俱樂部,具有反叛精神的美國人也來到中餐館,他們在這裡縱情歡笑,讓這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餐廳雜碎店有了鋼琴,舞蹈,娛樂表演,百老匯大街上已經有了14家大型雜碎爵士樂餐廳。這些雜碎店不僅僅給大家提供了炒麵,雜碎,還提供了各類歌舞表演,幾乎是年輕人的樂園。在這裡魚龍混雜,是底層百姓,各類美國人的天堂。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尼克松訪華對中美餐飲的影響

1969年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稱自己胃病發作,突然失蹤,悄悄和助手登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在前期基辛格訪問溝通中,其實氣氛非常緊張的,當時基辛格下榻的是釣魚臺國賓館,為了緩解緊張的氣氛,當時周總理建議:“中南半島的事,又得談很久了。不如我們先休息一會兒吧。不然的話,您會太過緊張,而鴨肉也會變涼的。”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是一桌傳統的北京烤鴨宴,主菜是飽滿多油的鴨肉,配上鹹甜交織的濃郁醬汁,再和著蔥絲和黃瓜絲,裹在薄薄的荷葉餅裡吃,味道既鮮嫩又酥脆。除了鴨肉外,脆皮、鴨掌、鴨胗和鴨頭也都各自做成菜品,骨頭也做成了湯。成熟老練的東道主周恩來熟練地包好肉卷,拿給這些貴客享用。人們吃著肥嫩的鴨肉,漸漸地,先前的緊張氣氛開始緩和,隨後便煙消雲散。回到談判桌前,人們依然回味烤鴨的香味,談判也輕鬆了很多。因此後來經過多次談判,期間大家都會享用北京烤鴨宴。

1972年2月,尼克松正式對中國進行訪問,這一次可以說是震動世界,它標誌著兩個曾經勢不兩立的敵對國家開始朝著友好的關係邁進。像上次李鴻章訪美一樣,這次訪華被記者全程記錄了下來。這一次讓全世界看到的還有中國的椰子蒸雞、炸春捲、梅花餃子等食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經過媒體的大肆宣傳,在當時美國掀起了一股學做中國美食的風潮,北京烤鴨這個時候成為了熱門菜品,而且連中國元素的中山裝也被銷售一空。

到了70年代,美國人逐漸接受了中餐,並且也喜歡上了中餐,到現在中餐的餐飲店是美國快餐店的總和還要多,接近5萬家,而且每年營業額達到200多億美元。

"

在所有中餐裡,最高規格就是滿漢全席了,這道兼具南北風味的大菜,融合了扒、炸、炒、熘、燒等各種烹調工藝,108道菜品中,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需要三天才能吃完。然而當滿漢全席第一次呈現到美國人面前的時候,他們卻驚詫不已,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滿漢全席的誤會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隨後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美國跟在英國後面,要求只要是英國在中國獲得的權力,美國也要獲得。隨後在1844年7月,當時清朝的欽差大臣耆英和美國代表顧盛,在澳門和美國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這是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美國打著機會均等的旗號,提出要尊重中國土地和行政的完整,在列強各自勢力範圍內,必須對其他列強的商品和資本開放,不能獨佔,不能排他。因此耆英和顧盛的會面並沒有劍拔弩張,但是卻十分的尷尬。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第一次會面是採用共餐的形式,希望通過會餐來調節談判過程中的僵化局面,但是吃飯的過程中首先是文化上的衝突,耆英首先就問在場美國人的年齡,接著他出於尊重,用自己的筷子給所有美國人夾菜。顧盛等人客氣地吃下了耆英夾過來的菜,同時禮節性的都給耆英添了一道菜,讓耆英桌前堆積如山。

耆英當時看到美國的西餐是帶著血的牛肉,以及散發腥味的奶酪,而美國人呢,看到的是中國人真膽大,什麼都敢吃,蝦、鹿、猴、熊等,甚至還有豹子胎盤,讓他們看著十分作嘔。要知道當時上的菜品是最奢華的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老百姓一輩子都見不到,也吃不到的最高規格中餐。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當美國第一艘船靠近廣東珠江口岸的時候,他們記錄了這樣的場景:中國人的菜市場裡有人賣狗肉,貓肉,甚至還有老鼠肉,青蛙肉,而且這些老鼠奇大無比。顧盛把這些對中國飲食的固有印象帶到了滿漢全席的餐桌上。

李鴻章炒雜碎

美國人對中國飲食有新的認識要等到半個世紀後,1896年,李鴻章為了宣傳洋務運動出訪美國,同時也是改善中美關係,以及爭取當時眾多華人在美國的利益。70多歲的李鴻章在當時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要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最早去談判的兩撥人都被伊藤博文給趕了回來,認為其公信力不夠,讓已經退休的李鴻章簽署,可見當時李鴻章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次造訪,吸引了無數美國人前來圍觀這位清朝的要員,據記載當時整個紐約萬人空巷,從唐人街到第五大道,圍滿了慕名而來的美國人。李鴻章每走一步,都有大批的美國記者拍照記錄他的一言一行。

在華爾道夫酒店的高級晚宴上,李鴻章對於高規格的法國大餐碰都沒有碰,當僕從端上來中餐的時候,他才吃了起來,當時端上來的中餐有三道菜,一份切雞,一碗清湯,一碗米飯。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在李鴻章造訪美國一個星期裡,整個紐約都掀起了中國熱,人們紛紛去唐人街看中國的器物,吃中國的中餐。當時吃最多的居然是炒雜碎,這其實是當時媒體的誤解,在當時美國媒體眼裡,能瞭解到的中國食品只有炒雜碎,於是當李鴻章造訪美國時候,美國媒體就把炒雜碎,命名為“李鴻章炒雜碎”,更加加深了美國人民對於炒雜碎的印象。

中國餐飲在美國進化史

19世紀50年代,中國沿海有不少中國人,橫跨大西洋到美國西部淘金,他們首先到的地方就是舊金山,後來他們陸續遷移到美國的各個地方。這些華人寡言少語,吃苦耐勞,並且很善於適應美國各處的環境。有些人從事挖礦工作,有些人從事修鐵路,他們乾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最早這批勞工,能吃的葷菜非常有限,其中雜碎就是他們最喜歡的一道菜,在當時中餐館裡,雜碎不但便宜而且量也很大,很適合這些辛苦工作的平民,當時中餐被看成是平民的餐廳。相對於高檔西式大餐,簡單的中餐只要1美元就能吃個飽。同時那些自稱波西米亞人的作家和藝術家俱樂部,具有反叛精神的美國人也來到中餐館,他們在這裡縱情歡笑,讓這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餐廳雜碎店有了鋼琴,舞蹈,娛樂表演,百老匯大街上已經有了14家大型雜碎爵士樂餐廳。這些雜碎店不僅僅給大家提供了炒麵,雜碎,還提供了各類歌舞表演,幾乎是年輕人的樂園。在這裡魚龍混雜,是底層百姓,各類美國人的天堂。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尼克松訪華對中美餐飲的影響

1969年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稱自己胃病發作,突然失蹤,悄悄和助手登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在前期基辛格訪問溝通中,其實氣氛非常緊張的,當時基辛格下榻的是釣魚臺國賓館,為了緩解緊張的氣氛,當時周總理建議:“中南半島的事,又得談很久了。不如我們先休息一會兒吧。不然的話,您會太過緊張,而鴨肉也會變涼的。”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這是一桌傳統的北京烤鴨宴,主菜是飽滿多油的鴨肉,配上鹹甜交織的濃郁醬汁,再和著蔥絲和黃瓜絲,裹在薄薄的荷葉餅裡吃,味道既鮮嫩又酥脆。除了鴨肉外,脆皮、鴨掌、鴨胗和鴨頭也都各自做成菜品,骨頭也做成了湯。成熟老練的東道主周恩來熟練地包好肉卷,拿給這些貴客享用。人們吃著肥嫩的鴨肉,漸漸地,先前的緊張氣氛開始緩和,隨後便煙消雲散。回到談判桌前,人們依然回味烤鴨的香味,談判也輕鬆了很多。因此後來經過多次談判,期間大家都會享用北京烤鴨宴。

1972年2月,尼克松正式對中國進行訪問,這一次可以說是震動世界,它標誌著兩個曾經勢不兩立的敵對國家開始朝著友好的關係邁進。像上次李鴻章訪美一樣,這次訪華被記者全程記錄了下來。這一次讓全世界看到的還有中國的椰子蒸雞、炸春捲、梅花餃子等食品。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經過媒體的大肆宣傳,在當時美國掀起了一股學做中國美食的風潮,北京烤鴨這個時候成為了熱門菜品,而且連中國元素的中山裝也被銷售一空。

到了70年代,美國人逐漸接受了中餐,並且也喜歡上了中餐,到現在中餐的餐飲店是美國快餐店的總和還要多,接近5萬家,而且每年營業額達到200多億美元。

美國人見滿漢全席,為何感慨中國人怎麼什麼東西都往嘴裡送

雖然中餐在世界飲食中的地位讓我們自豪,但是目前的中餐館依然給人快餐店的印象,餐廳評級當中大都在B級,普遍達不到西餐的A級。而且中餐缺乏用餐過程中的儀式感,這就給中餐貼上了沒有文化底蘊的標籤,未來隨著我們對中餐的逐步改進,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喜歡我們的中餐。

參考資料

安德魯·科伊《來份雜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