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京味兒——老北京人口頭裡的“南城帽兒”

明朝 嚴嵩 全聚德 燒鴨 佰潤文化 2017-04-05

過去提起北京的商業繁榮地段,習慣說:“西單東四鼓樓前”,其實這是文明人的說法,並不全面。真正論其商業繁榮,還得屬南城。別的不說,您就聽這地名吧:鮮魚口、菜市口、豬市口、糧食店、煤市街、珠寶市等等,當時人們吃燜爐烤鴨要上“便宜坊”,吃掛爐烤鴨得上“全聚德”,買綢緞上“瑞蚨祥”,買茶葉要上“張一元”。“花漢衝”的香粉,“同仁堂”的藥材,頭頂“同升和”,腳踩“步瀛齋”。買醬菜上“六必居”,尋古董上“琉璃廠”,消閒上天橋,解悶有茶園。您說吧,吃的用的,玩的樂的,哪樣不夠一絕?

地道的京味兒——老北京人口頭裡的“南城帽兒”

琉璃廠文化街,網絡用圖

南城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它政治、文化的獨有遺蹟:康有為等“公車上書”的大道,魯迅先生久居在紹興會館,毛澤東、李大釗等革命聚會在陶然亭。最早來中國留學的外國人居住地,最先在中國出現的賽馬場,以至第一家現代化書局,投一個開業的照相館,都在南城。可以說在許多地方,南城是北京開風氣之先所在。

這一切形成了南城特有的生活韻律,也生髮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圍。若研究北京的市井文化,南城可謂是一大派,可以深入探討北京,這裡有地道的京味兒。

地道的京味兒——老北京人口頭裡的“南城帽兒”

網絡用圖

南城,老北京人口頭管那一帶叫“南城帽兒”南城就南城得了唄,怎麼還加個“帽兒”?這裡其實是有一個典故的。

永樂年間初建的北京城,本來是京城"梅龍鎮"里正德皇帝說的那樣,是“大圈圈裡邊有個小圈圈,小圈圈裡面有個皇圈圈”京城,皇城,紫禁城一圈圈套著的,到了明朝中葉,也就是嘉靖年間,日子不那麼太平了。邊疆有外族侵犯,內地有農民起義。皇上覺著只有三層牆圍著這寶座還不保險,下令要在京城之外再加一圈。這事交給嚴嵩負責。嚴嵩雖是奸臣,可並不像京劇“打嚴嵩”說的那麼笨。他見災荒遍地。民不聊生,國庫也不富裕,心想:萬一修到一半沒錢了,怎麼交代呢?就留了一手,先從南邊開工,果不其然,剛修了不到一半,沒經費了,只得半路停工。可也不能沒頭沒腦撂著半截城牆,嚴嵩便按其胸中早作好的打算,把東西兩邊跟原來的東便門西便門兩個城角連接起來,好像北京城牆戴上了帽子,其形狀也確實像個“冒”字。

地道的京味兒——老北京人口頭裡的“南城帽兒”

網絡用圖

自有了這帽子,北京的城市面貌發生了變化,產生了南城特有的文化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