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灘的“漿水面”'

"
"
西河灘的“漿水面”

西河灘的“漿水面”(散文)

在我的家鄉西河灘,一提到漿水面,年長的人會用一種陶醉的神情告訴你:“漿水面真好吃!”

漿水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一種風味吃法。在物質貧乏年代,做漿水成了家庭主婦必備的廚藝,那些年,不會做針線活和做花樣吃法的女人,會被人瞧不起的,沒有豐富的食材,灶上的伙食全憑巧婦粗糧細作,變著花樣改善一家人的伙食。在莊稼人的田間地頭,製作漿水的食材隨處可見,這一廉價的美食,很快被農家小院認可。

在勒緊褲腰帶度日如年的日子裡,漿水安撫了味覺,也取代了醋的位置,省了一筆開銷,漿水消暑生津開胃口,又是一味廉價良藥。記得小時候聽奶奶講,村東口的董叔小兒子,大熱天不知吃了啥吃壞了脾胃,伴著低燒日漸黃瘦,吃藥也不咋管用,奶奶隔三差五的將燒好的漿水湯,給孩子嘴裡灌些,從開始不張嘴到後來自己端著碗喝,一個禮拜之後孩子竟然進食正常了。漿水最主要的功能在於消暑解渴。那些年,夏季去較遠的地裡幹活,通常會提上一罐子透涼酸爽的漿水放在地頭,豔陽高照,熱火朝天地割著麥子,揮汗如雨之際,趁著歇氣的間隙,捧起漿水罐子咕嚕咕嚕喝上幾大口漿水,你就不由得渾身舒坦,渾身的暑氣熱氣頓時一掃而光。春夏秋季節,黃土地冒岀的綠葉菜,都是泡製的漿水菜的原林料,春天的野菜、夏天的芹菜,秋天的蘿蔔纓纓,白菜等,都是泡漿水的食材,灶屋擱置的缸或瓷壇,時常吃了再續,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漿水和漿水菜。

"
西河灘的“漿水面”

西河灘的“漿水面”(散文)

在我的家鄉西河灘,一提到漿水面,年長的人會用一種陶醉的神情告訴你:“漿水面真好吃!”

漿水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一種風味吃法。在物質貧乏年代,做漿水成了家庭主婦必備的廚藝,那些年,不會做針線活和做花樣吃法的女人,會被人瞧不起的,沒有豐富的食材,灶上的伙食全憑巧婦粗糧細作,變著花樣改善一家人的伙食。在莊稼人的田間地頭,製作漿水的食材隨處可見,這一廉價的美食,很快被農家小院認可。

在勒緊褲腰帶度日如年的日子裡,漿水安撫了味覺,也取代了醋的位置,省了一筆開銷,漿水消暑生津開胃口,又是一味廉價良藥。記得小時候聽奶奶講,村東口的董叔小兒子,大熱天不知吃了啥吃壞了脾胃,伴著低燒日漸黃瘦,吃藥也不咋管用,奶奶隔三差五的將燒好的漿水湯,給孩子嘴裡灌些,從開始不張嘴到後來自己端著碗喝,一個禮拜之後孩子竟然進食正常了。漿水最主要的功能在於消暑解渴。那些年,夏季去較遠的地裡幹活,通常會提上一罐子透涼酸爽的漿水放在地頭,豔陽高照,熱火朝天地割著麥子,揮汗如雨之際,趁著歇氣的間隙,捧起漿水罐子咕嚕咕嚕喝上幾大口漿水,你就不由得渾身舒坦,渾身的暑氣熱氣頓時一掃而光。春夏秋季節,黃土地冒岀的綠葉菜,都是泡製的漿水菜的原林料,春天的野菜、夏天的芹菜,秋天的蘿蔔纓纓,白菜等,都是泡漿水的食材,灶屋擱置的缸或瓷壇,時常吃了再續,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漿水和漿水菜。

西河灘的“漿水面”

漿水的製作有一套工藝,也有區域特色。石頭河流域統稱西河灘,古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我的家鄉積穀寺方圓幾十裡,在五十年代前後大量遷來的四川人落腳,這裡也被稱為“小四川”,四川人素有好吃好喝的嗜好,對美食的製作通常精益求精。對漿水製作選材也要求專一,本土傳統泡菜過程得到改進,其實漿水菜和酸菜也有一些相似之處,西河灘的漿水泡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借鑑了川菜的風味,泡製岀的具有獨特口感的美食。

第一次做漿水通常在夏季,精選頭茬麥芹,割新鮮的麥芹菜二斤左右,淘淨將水分晾乾放在壇中備用,然後將下過麵條的麵湯澆於麥芹菜上,將菜全部淹沒,然後可再添些麵湯,將罈子蓋住存放二十四個小時,次日,酸爽的漿水菜就做成功了。

吃漿水也有套工藝,用不沾水的筷子將漿水菜搭一些,在案板切碎,再切些蔥花、紅線辣椒環環、蒜片、薑末,然後用炒鍋燒一些菜籽油,將漿水菜、蔥、姜,辣椒與蒜片加鹽爆炒之後,再將罈子裡的漿水湯用勺倒進鍋裡熗湯,添夠適量的湯,然後鍋加蓋燒湯。等湯燒開之後,再小火熬三到五分鐘,以起到殺菌作用。

做好的漿水湯加適量的鹽與雞精,一碗酸辣爽口的漿水湯就可以下肚了。在西河灘有漿水湯沒長麵條配,那就等於沒吃漿水。吃西河灘的“漿水面”,那可是吃漿水的另一種境界。西河灘的人大多習慣了吃大米飯,而漿水湯與米飯天生不搭,卻與麵條是絕配,一碗南北通透的漿水面,中和了南北口味,吃一碗二碗絕對還要咥第三碗。

"
西河灘的“漿水面”

西河灘的“漿水面”(散文)

在我的家鄉西河灘,一提到漿水面,年長的人會用一種陶醉的神情告訴你:“漿水面真好吃!”

漿水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一種風味吃法。在物質貧乏年代,做漿水成了家庭主婦必備的廚藝,那些年,不會做針線活和做花樣吃法的女人,會被人瞧不起的,沒有豐富的食材,灶上的伙食全憑巧婦粗糧細作,變著花樣改善一家人的伙食。在莊稼人的田間地頭,製作漿水的食材隨處可見,這一廉價的美食,很快被農家小院認可。

在勒緊褲腰帶度日如年的日子裡,漿水安撫了味覺,也取代了醋的位置,省了一筆開銷,漿水消暑生津開胃口,又是一味廉價良藥。記得小時候聽奶奶講,村東口的董叔小兒子,大熱天不知吃了啥吃壞了脾胃,伴著低燒日漸黃瘦,吃藥也不咋管用,奶奶隔三差五的將燒好的漿水湯,給孩子嘴裡灌些,從開始不張嘴到後來自己端著碗喝,一個禮拜之後孩子竟然進食正常了。漿水最主要的功能在於消暑解渴。那些年,夏季去較遠的地裡幹活,通常會提上一罐子透涼酸爽的漿水放在地頭,豔陽高照,熱火朝天地割著麥子,揮汗如雨之際,趁著歇氣的間隙,捧起漿水罐子咕嚕咕嚕喝上幾大口漿水,你就不由得渾身舒坦,渾身的暑氣熱氣頓時一掃而光。春夏秋季節,黃土地冒岀的綠葉菜,都是泡製的漿水菜的原林料,春天的野菜、夏天的芹菜,秋天的蘿蔔纓纓,白菜等,都是泡漿水的食材,灶屋擱置的缸或瓷壇,時常吃了再續,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漿水和漿水菜。

西河灘的“漿水面”

漿水的製作有一套工藝,也有區域特色。石頭河流域統稱西河灘,古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我的家鄉積穀寺方圓幾十裡,在五十年代前後大量遷來的四川人落腳,這裡也被稱為“小四川”,四川人素有好吃好喝的嗜好,對美食的製作通常精益求精。對漿水製作選材也要求專一,本土傳統泡菜過程得到改進,其實漿水菜和酸菜也有一些相似之處,西河灘的漿水泡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借鑑了川菜的風味,泡製岀的具有獨特口感的美食。

第一次做漿水通常在夏季,精選頭茬麥芹,割新鮮的麥芹菜二斤左右,淘淨將水分晾乾放在壇中備用,然後將下過麵條的麵湯澆於麥芹菜上,將菜全部淹沒,然後可再添些麵湯,將罈子蓋住存放二十四個小時,次日,酸爽的漿水菜就做成功了。

吃漿水也有套工藝,用不沾水的筷子將漿水菜搭一些,在案板切碎,再切些蔥花、紅線辣椒環環、蒜片、薑末,然後用炒鍋燒一些菜籽油,將漿水菜、蔥、姜,辣椒與蒜片加鹽爆炒之後,再將罈子裡的漿水湯用勺倒進鍋裡熗湯,添夠適量的湯,然後鍋加蓋燒湯。等湯燒開之後,再小火熬三到五分鐘,以起到殺菌作用。

做好的漿水湯加適量的鹽與雞精,一碗酸辣爽口的漿水湯就可以下肚了。在西河灘有漿水湯沒長麵條配,那就等於沒吃漿水。吃西河灘的“漿水面”,那可是吃漿水的另一種境界。西河灘的人大多習慣了吃大米飯,而漿水湯與米飯天生不搭,卻與麵條是絕配,一碗南北通透的漿水面,中和了南北口味,吃一碗二碗絕對還要咥第三碗。

西河灘的“漿水面”

漿水面的做法也是有講究的,在案板上將揉光擀好的手工面,切細面也可切寬片面,煮好的麵條撈進碗裡少許,取燒開的漿水湯澆在面中,湯多面少,白的如魚骨伏水,綠如青苔浮面游來游去,紅的是勾引讒蟲的誘餌若隱若現,在撲鼻而來的酸爽中,蔥香、蒜醇、姜入味,剛入口微微一辣,菜脆生生的一嚼,湯飄著撲閃撲閃的油花花,迫不及待地入喉,酸爽醇香直搗胃底,再咬幾口筋道的手擀麵,口齒生津食慾大增。

吃漿水面最佳時節是暑期,漿水性涼,降高血糖與高血壓,是盛夏一種好吃又保健的美食,也是一種節儉又實惠的吃法。吃過麵條的麵湯,可以再添進漿水壇,以備下一頓吃,菜撈完後,在原汁中再泡菜添湯,底湯留著一直循環著續菜續湯,這樣漿水會越吃越有味。

農家院裡吃漿水也根據口味變通,漿水拌湯老少皆宜,漿水魚魚也是另一種吃法,漿水菜也做為一盤特色小菜,在飯桌佔有一席之地。西河灘人念念不忘的還是“漿水面”,它就像泛著泥土味的黃土地溢出的原汁原味,深入人心。現在農村人吃穿不愁,對傳統的美食總是念念不忘,美美咥一頓漿水面,神清氣爽,回味了過去又豐富了當下的餐桌。漿水面也做為一種飲食文化,被大力推廣,成了飲食行業一道特色口味,受到美食家的喜愛。

在鄉里,西河灘的“漿水面”,保持著本土地道的口味,成了老百姓舌尖上家的味道。

審閱:陳玉花

簡評:一篇優秀的美食散文。從取材到製作,寫出了“漿水面”可藥可食的價值。四川人的智慧、善良及對面情有獨鍾的感情,現代生活中,它變身成一種飲食文化。如果有機會去四川,我一定先吃一頓這樣的面。

作者:李亞紅

編輯:趙一

組稿:那冰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