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喔'~嗯,是福州日漸消逝的古早味沒錯了 |魚說榕城

吃一口'喔'~嗯,是福州日漸消逝的古早味沒錯了 |魚說榕城

在所有關於福州的記憶裡,吃是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誰叫我是個吃貨呢)

小時候住在大院,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店家騎著自行車進來售賣。

越長大越少見到它們,只好以不同的方式來記述。

食慾被喚醒多半是從每天下午開始的。瓷碗和瓷湯匙碰撞的聲音——調羹放到小碗中上下搖動,發出清脆的響聲傳來,隨之而來的還有叫賣聲“魚丸魚湯,魚丸魚湯”,彷彿鬧鐘一般將我吃貨的靈魂喚醒,這是沿街叫賣魚丸的小商販代代相傳的睞客手法。

賣魚丸的大叔的自行車後座裝著兩個銀白色鐵箱,一邊裝著魚丸、魚湯、清湯,一邊木質的擋板上放置著一次性碗勺和調料。一碗魚丸或者魚湯,加上醋和胡椒粉還有羅星塔味精,再添上幾粒青蔥,成了午睡後的小點心。

吃一口'喔'~嗯,是福州日漸消逝的古早味沒錯了 |魚說榕城

爺爺說,以前在福州賣魚丸的小販,都是挑著扁擔來叫賣的。扁擔一頭,另一頭裝著碗勺和調料,另一頭裝著食材,後來才逐漸發展成騎著自行車,價格也在變化,但是始終不變的,是小販手中的叫賣工具。

吃一口'喔'~嗯,是福州日漸消逝的古早味沒錯了 |魚說榕城

小時候,只要一聽到“空隆空隆”的聲音,就知道是賣魚丸的來了。

賣魚丸的大叔前腳剛走,賣“ō”糕的師傅就來了。

“ō”糕是推著“卡拉恰”(福州話:自行車)運著賣的片狀雪白色米糕,老人小孩都愛吃。

"喔...喔..." 腦中想起熟悉的叫賣聲,思緒也被帶回到從前。

吃一口'喔'~嗯,是福州日漸消逝的古早味沒錯了 |魚說榕城

纖細的自行車上放置著一個木質感似大盆的圓木筒,有時候也會置於甑子中售賣。福州的冬天雖不下雪,但冷起來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熱乎乎的“ō”糕,趁熱吃味道才最好,鬆軟,淡甜。甑的保溫性極好,當賣糕人翻開甑蓋掀起紗布時,熱騰騰的蒸汽會頓時瀰漫,香氣也隨之飄來。

聽老一輩的人說,賣“ō”糕的師傅有一絕活,他的甑子既不用肩挑亦不是手提,而是頂在頭上。一路走著,一路高呼“喔”(音ō)。這聲音拖得很長,且渾厚而低沉。

軟糯香甜的它,對於我這種糯米星人來說實在是美味。小時候爺爺還會告誡我,說這東西吃多了嘴麻,雖然現在我也沒搞懂是為什麼。(難道是想讓我少吃點?)

除了隨處叫賣,在以前能固定買到“ō”糕的場所是——醫院。醫院門口人頭攢動,因此也成為了“ō”糕的固定售賣點之一,同款“卡拉恰”載著盛滿軟糕的圓木筒,熟悉的叫賣聲、熟悉的配置、熟悉的味道。現在已經越來越少看到街上有賣這些了,每次看到都會想著去買。

叫賣聲雖然簡單,但是每每聽到都讓人感嘆,感嘆在時間的長河裡,叫賣者依舊做著同樣的工作,而我們在長大。

讓人驚訝的是,我長大後才發現原來這在福州賣的“ō”糕,並不是福州本土特色。經過各方搜索查證後,我才知它是莆田的特色糕點,以前大多數是莆田人,興化人在販售。

莆田叫“馬糕”、“寶糕”,又叫軟寶糕、興化軟糕。廈門有稱為茯苓糕的,雖然和茯苓完全沒關係。操此生意的是清一色的莆田人,因此很流行一句順口溜:“興化兄,賣軟糕。”

吃一口'喔'~嗯,是福州日漸消逝的古早味沒錯了 |魚說榕城

“ō”糕熱時鬆軟,冷後就會變硬了,如果想吃軟的就要用鍋蒸一會兒,存放一星期左右是沒什麼問題的。想來以前的人也常常將它用作乾糧吧。不過我還是覺得現吃的口感最佳,可惜這個小工藝鮮少人傳承,如今市面上所售賣的大多也沒有完全按古法打製,放置久了就能感覺出些許的差別。

最初它是以薄荷鋪於蒸籠中蒸制而成的一種韌性強的多層米糕。其做法據傳始於明代,現在已經不太用薄荷葉。據說當年做馬糕的作坊是以馬代替人力碾米漿,民間訛傳稱馬糕。如今製作馬糕最好的數莆田涵江的鹹頭頂和梧塘的林外,所制馬糕格外清香。

沿街叫賣已經很少能聽見了,能固定買到“ō”糕的地方也越來越少。三坊七巷南后街上,兩三家賣著

福州傳統糕餅的糕餅店中現在每日還會供應售賣。當你看到黃米糕,興許也就能見到“ō”糕的身影。

不論是大院裡的魚丸還是“ō”糕,甚至還有小時候稱斤售賣的牛奶,長大以後再吃覺得好像沒有那麼美味了,是食物變了嗎?我想也許是我長大了。

有人說:”我們的生活已經縮小到,只要用手指頭就能解決好一切了。其實,最有味兒的生活還是在城市的街頭上,所有的懷念都源於世事更迭的不再擁有。“

•End•

責任編輯 | 大白

圖文來源 | 蔡一一·傳家茗作、kaichi的博客

該文謹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條內容歸福州小魚網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