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的老家就在這些地方,掌握好了百試百靈!

釣魚 鯉魚 草魚 鯰魚 鯽魚 動物 植物 日照 化校釣魚上官相萬 2019-06-06

在圈子裡有這麼一句話,屁股決定漁獲;基本功也好,餌料也好,調漂也好,這些其實都只能佔很小的一部分因素,大頭,還得是看釣點放在那裡,而且,別說是野釣,就是黑坑也是如此,一直有圈子裡人推動釣魚進入全運,但是就是因為起步不一,無法以一個公平的起點,來營造一個每一個選手都接受的局面,所以一直都不得其法。

在實戰中,我們發現,越接近魚窩、魚道,漁獲就越好,但是,魚窩也好,魚道也罷,這也僅僅是我們釣魚人自娛自樂,一個圈內名詞,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有沒有這麼一種現象,都沒有一個科學的結論,所以我們只能用經驗來總結,來歸納,比如沿岸洄灣、蜿蜒、凹凸、鏵尖等各種地形,總是被大家反覆的強調,但是地形特殊的,有特色的,無不是人滿為患,那麼除了以地形來確定釣點,還有其他的方法麼?

魚兒的老家就在這些地方,掌握好了百試百靈!

任何水底,都有一些坑窪不平之處(當然,那些人工水泥池塘可能例外),尤其是郊野的自然水域,因各種不同原因,會使水底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洞穴溝渠。為什麼魚兒喜歡鑽這些水底洞穴呢?因為在這些地方大量擎生著水生動物,許多小魚小蝦蟲也愛往那裡鑽。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魚兒有一種趨陰避陽的習慣,喜歡往那些陰暗的洞穴中鑽,加之洞穴之中又有食物,更能吸引魚兒游到那裡去。魚兒其實是有領地意識的,不同的魚種它們生活棲息的地方是不一樣的,哪怕是同一種魚,它們也不會全部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成一個個小群體活動。比如說鯰魚,喜歡在弱光,有雜物能躲藏的地方棲息。鯉魚則喜歡安靜且水底腐質物較大的地方。鯽魚則喜歡待在近岸的水草從或近岸硬底地方。草魚喜歡水草豐富的地方和陡岸。總之一句話,不同的魚喜歡不同的棲息地,如果針對性的去找釣位,那就不難了。尤其那些底棲性的鯉、鯽、鯰,更以此為家,稍受驚擾,即鑽人這些溝窪洞穴之中,以此作為庇護所。釣手如果能找到這些地方.並將鉤餌投到這裡,當然會大有收穫。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氣溫為參照指標,總是忽略水溫,而且總會有個下意識的誤區,氣溫等於水溫,但是現實就比較有意思了,很多我們看似不錯的釣點,總是沒有多少魚,又或者是誘魚沒口,其實總結起來,還是水溫的原因。氣溫對魚的影響是間接的,而水溫的影響,則是直接的。那麼,在選擇釣點上,我們就要綜合日照、水草、風力等級、地形特點,根據這幾個綜合因素,可以大致判斷出來,哪裡的水溫,會相對較高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相鄰十幾米的河段,也會因為南北岸不同,導致水溫有細緻的差異;但是總體來說,深水比淺水水溫要高,較淺的淺水,經過長時間日照後,又比深水區水溫高;有風的時候,有水草、建築物遮擋的水域,比無遮擋的水域水溫要高。

魚兒的老家就在這些地方,掌握好了百試百靈!

從地形上例如說,長釣腰、方釣角、深釣淺、淺釣深、釣陡坎、釣斜坡、釣橋墩、釣樹樁、釣亂石、釣鏵尖、釣水草、春釣淺、夏釣深、秋釣蔭等等。類似的很多經驗,值得參考。但是,侷限於這些經驗卻遠遠不夠。因為,實際情況複雜得多,影響因素很多。我們能夠看到地形外觀,而對水底地勢地貌卻不能夠一眼看穿。因此,找魚窩,需要那些經驗作參考,小型魚成群的在一起能更好的尋找食物,另外遇到危險的時候存活下來的機率也會更大一些。當然了,也不是所有魚都有群居的特性,大個體的魚和某些肉食魚種是單獨行動的。其實很多魚兒都有洄游的特徵,尤其是在春季,很多魚兒都要產卵,使得洄游特徵特別明顯。這時候它們都會從深水區跑到淺水區來覓食產卵繁衍下一代,產卵結束後再回到深水區。或者從江河湖泊的大水面游到一些小溝岔產卵,結束之後再回到大江大河。覓食的洄游特徵也是一樣,魚兒經常會做某個特定的地方覓食和棲息,完成後再返回。

所有動物都對自己的窩很重視,魚兒也是一樣,它們不會隨隨便便找個地方就做窩。它們選我一定會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安全性高,(2)溫度適宜,(3)方便出去覓食,(4)水中的溶氧量比較高(野釣這個影響比較小)。只要滿足這幾個條件,那十有八九都是魚窩了。滿足這幾個條件的地方一般都是環境比較複雜的。因為在自然水域,安全感是第一的,然後就是方便找吃的,然後水溫舒適,住的舒服。

魚兒的老家就在這些地方,掌握好了百試百靈!

野釣尋找釣點時,應該優先選擇適合的溫度來決定垂釣的深度,然後再依據魚類的覓食習慣和藏匿習慣去判斷哪些位置魚類的密度較大,可以作為釣點。同時我們可以看水的顏色略深,周圍的水草密度大,有沒有魚星等去判斷,一些老釣點我們也可以去嘗試一下,因為這是釣魚人多年的經驗!在正常情況下,水中的溶氧,是有固定比例的,但是遇到大風、流速改變、下雨,等現象是會發生變化的,這些現象出現時,水域整體的溶氧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但是在一些位置,影響會特別大一些,如下風處的水域溶氧,相對就會偏高,近岸處的溶氧,在下雨時就比較高,淺水區流速快的時候,溶氧就比深水區高。如小溝叉匯入河道主幹道的位置,湖庫、渠道主幹道洩水口,這些則是因為地形改變流速,從而導致水中溶氧增加的;除此之外,還有水草增加溶氧的,光合作用下,植物會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暗草多的水域,溶氧就比明草多的水域溶氧高;順便提一嘴,有釣友昨天留言,說是暗草都長在水面下,怎麼才能看到呢?最好的方法是帶一個偏光鏡,有暗草的水域,在偏光鏡折射後,看上去黑乎乎的一團,和周圍的水域有明顯的區別;沒有偏光釣魚眼鏡,可以用找底的方法,看看掛草的輕開判斷。

淡水魚大多數是有消化系統而沒有胃袋,因為不能做食物存儲,所以會一路遊、一路吃,很少會在某一固定位置駐留很久,但是整體來說,會沿著食物來源地,不停的洄游,這種食物來源地,並不固定,因為魚的主食,是水藻、水草、浮游生物、草籽、昆蟲等,但並不是說有這些東西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魚,因為魚群,大多數是按照一個相對固定的路線,巡遊過程中,進食、消化,再進食、再消化,可能食物來源多,會駐留時間久一點,食物少,或者沒有食物的時候,魚群會快速遊走。

魚兒的老家就在這些地方,掌握好了百試百靈!

除了水草是固定的,其他所有適合魚群進食的物品,都是無根的, 一般說來,魚窩總是在水底地勢地貌有特殊之處或者在有某種障礙物之處。地勢地貌依舊,魚窩依舊。一個好釣場有那麼幾個最好的釣點,那裡經常都是最好的釣點,所以有搶佔好釣位的情況。到一個陌生的釣場,可以觀察哪些釣位是老釣位(草踏平了,地蹓光了)。老釣位是別人找到魚窩的標誌,在那裡釣魚是明智的選擇,特別是地勢地貌複雜、水深、氣溫低的情況,魚窩特別少,找到魚窩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找釣位的時候還要注意一些外界因素,比如說水溫,氣壓,水流,漲水退水等等。每種魚都有自己適合的溫度區間,不同的水溫下每種魚兒的活躍度也不一樣,有的比較活躍,有點食慾不振,有的行動遲緩甚至死亡,所以在選釣位的時候,這些條件也是要考慮到的。總之一句話,選釣位就是要先明白你的對象魚在當前天氣下是否適合作釣,最合適的水溫在多深的水層,它們喜歡待在哪裡棲息和覓食,它們的食物源在什麼地方,魚道和魚窩就不難找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