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茶界從未有過“臺地茶”的說法

普洱 綠茶 茶樹 吳疆說普洱 2017-05-09

雲南茶界從未有過“臺地茶”的說法

最近有一篇帖子在茶界刷屏,是關於茶樹基因的,我沒有看,因為我知道我看不懂,我相信絕大部分轉發這個帖子的人也和我一樣,看不懂。之所以有些人轉發,無非表示,你看看,我很科學,茶葉很科學,普洱茶很科學,我賣的茶很科學,如此而已。

茶葉需要科學否?

我現在越來越懷疑。

至少,現在的茶葉發展不是專家來推動的,純粹是資本家來推動的,無非是驅動力導入了文化的因素。你跑到大街上,問任何一個人,你因為什麼喝茶?大部分的回答肯定不是說因為科學喝茶。答案可能千奇百怪,比如習慣,比如增值,比如養生,比如茶藝,比如茶空間、、、等等等等。

雲南茶界從未有過“臺地茶”的說法

而諸如此類的回答,肯定都是與科學無關,或者說無直接的關聯。搞懂茶樹基因是科學家的事情,與當下的一杯茶湯好喝不好喝,恐怕沒有太大的關係。

前一段在勐海,我臨時要去思茅,剛好在辦茶葉節,就在裡面轉了一圈,臺子上一堆專家在評茶,大家爭先恐後在嘗茶湯,我直接懷疑,這種臨時起意式的評茶,這種儀式化的評茶,真的能在那短短的時間內把上百種茶分出三六九等?那要得是什麼舌頭呢?據我所知,絕大部分專家的舌頭,與我的舌頭相差無幾,並無天賜神賦。

而且,專家評茶有一套標準,嫩度咋樣,條索咋樣,香氣滋味咋樣,一大堆綠茶審評標準,按照綠茶標準打分即可,與實際中的喝茶有很大出入,專家也分很多種,並非都是審評專家,往往是研究界和教育界的精英,在研究領域和教育都是高手,至於喝茶評茶,未必就能劃等號。

我對於某些專家學養的質疑,始於一本書,1995年臺灣鄧時海先生出版的《普洱茶 》,鄧先生在書中歷史造假和茶品造假一塊,原雲南省茶葉協會會長鄒家駒先生所著《普洱茶漫話》和吳疆著《普洱茶營銷》二書中批判很多,在此不贅言。

鄧時海先生的一書中,有一些理論套路,無論是江湖,還是武術,還是宗教,沒有套路,其實難以成型。普洱茶同樣如是,要請君入甕,自然需要套路。套路一多,套路一複雜,不要說普通人無法辨別,往往專家也要上當。

普洱茶在2007年處於一個高潮期,這時節我統計過,國內有關普洱茶的著作26本當中都引用鄧時海一書中的錯誤茶史,這種影響甚至至於現在的茶葉學術專業論文。

舉個例子,雲南茶葉界從未有過“臺地茶”這一說法。鄧時海先生不知從哪部理論中總結出雲南是喬木茶好,臺地灌木茶不好,也許是其在《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一書中看到:雲南茶葉矮化,呈灌木狀。灌木狀和灌木有本質的區別。望文生義,而導致錯誤的論斷。

鄧先生曾經在政府主辦的專家論壇中做過演講:“雲南大葉種臺地灌木茶不好,喬木茶才好。”一堆雲南茶葉專家在堂下靜聽,無不啞口無言,對於這種無稽之談,搖頭不是點頭不是。結果還是省外的普洱茶權威劉勤晉教授在央視作出嚴厲的批判:

雲南大葉種都是喬木,無論扦插種植還是種子種植,模糊中小葉種和大葉種茶概念,究竟是什麼目的?

劉教授話音未落,2007年四川、貴州、湖南,甚至遠至安徽的烘炒青過期綠茶一車一車拉入勐海,壓成餅,作為普洱茶銷售。所以,市場上行家基本對於07年的茶品慎之又慎。

但是,普洱茶如今實在流行,各類茶葉專家都急需貼上普洱茶專家的標籤,無奈學術的理論化固化思維,為貼近市場而不顧學術水準,乃至於“臺地茶和古樹茶的對比”,如此荒唐的論文標題比比皆是。

臺地是指一種種植方式,雲南茶葉絕大部分面積都是臺地種植方式,包含的品種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然而,理論的畸形,導致如今的市場畸形,普洱茶,彷彿踏入了一種怪圈。


視屏完整版:普洱茶生活

雲南茶界從未有過“臺地茶”的說法

編者注:吳疆,作家,茶文化學者。2008年寫作震動普洱茶界的《普洱茶營銷》一書,其書批判了普洱眾多偽概念,被稱為業界第一奇書,也是唯一被盜版最多的專業性書籍。時至今日,淘寶上銷售其盜版的商家,多達150餘家,成為專業書籍類被盜版第一人。其作品之觀點,自出版之日至今持續引發茶行業多年大討論,屢屢引發軒然大波。其行文特點在於用獨立、新穎的視角觀察普洱茶現象,受到國內媒體、業界重視,其文字展現了一個本真、獨立人格的魅力。其新作《七子餅鑑茶實錄》現已公開發行,再次引發市場震動。

雲南茶界從未有過“臺地茶”的說法

如需預定吳疆新作《七子餅鑑茶實錄》,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