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普洱茶,為什麼我們需要“工匠精神”,而不是“工匠”?

普洱 福特汽車 普洱世家 2017-05-27

做普洱茶,為什麼我們需要“工匠精神”,而不是“工匠”?

■ 文|小小發酵師 圖片來源於網絡

做普洱茶,為什麼我們需要“工匠精神”,而不是“工匠”?

做普洱茶,為什麼我們需要“工匠精神”,而不是“工匠”?

這個世界最奇妙的誤會是我說驢子,你說驢毛,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政府強調“工匠精神”,民間就搞起了“工匠”,普洱茶行業尤甚,什麼炒茶大師、發酵大師、拼配大師,普洱茶匠人瞬間遍地,這不免有點荒腔走板,離題千里了!

“工匠精神”就非得讓你搞一堆工匠出來嗎,“匠人精神”是期望全民有嚴謹、鑽研、勤奮的國民品質,而不是其他!難怪這些年電視上,什麼技能大賽,技術評比越來越多了,也許這樣比強調精神、品質更加具體一點吧!

可惜錯了,有人總喜歡拿日本、德國的工匠舉例,覺得這兩個國家進步和輝煌,就是因為尊重和延續了各行各業的匠人,從而導致經濟騰飛的,但事實上,整個西方經濟的起飛恰恰是因為拋棄匠人開始的。

這就是流程化的操作和流水線作業的肇始!

以前的匠人,可以獨立完成一件生產和生活用品,不過效率是可想而知的,整個農業社會就是在匠人佔絕對的手工業上緩慢發展的。18世紀,亞當斯密發現在一家釦針廠裡,生產一枚釦針需要經過18道工序。這家工廠由10個工人分別承擔1~2道工序,每天共生產48000枚釦針,平均每人生產4800枚。如果讓工人各自獨立完成全部工序,那麼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一天連20枚釦針也生產不出來,這就是所謂工匠的效率,再牛逼的工匠就算效率提高十倍,也僅僅每天只能生產200多枚釦針,而這個假設也僅僅只存在與想象中。

匠人開始逐漸退出社會源於福特汽車流水線的開始,這是個標誌性的事件!

1913年,福特應用創新理念和反向思維邏輯提出在汽車組裝中,汽車底盤在傳送帶上以一定速度從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裝上發動機,操控系統,車廂,方向盤,儀表,車燈,車窗玻璃、車輪,一輛完整的車組裝成了.第一條流水線使每輛T型汽車的組裝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28分鐘縮短至90分鐘,生產效率提高了8倍!

流水線是把一個重複的過程分為若干個子過程,每個子過程可以和其他子過程並行運作,這樣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過去少數技術工人,甚至是傳承幾代的匠人才可以辦到的事情,一個只有普通技能的工人也可以辦到,這從根本上瓦解了匠人的生存土壤,那些我們年幼以及中補鍋匠、補碗匠、鐵匠、木匠都是因為在社會生產效率極大提高的情況下逐漸消失的。

所以,匠人退出歷史是大勢所趨,即使到現在強調個性化定製的時代,匠人的生存都是難以為繼,相反如果一個行業匠人扎堆,那隻能說明這個行業生產效率極低,普洱茶就是,這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只能證明普洱茶還處在初級的手工業時代,還很落後!

而隨著普洱茶機械化、自動化、流程化的發展,匠人退出江湖是遲早的事情,當然也會有少部分匠人傳承,或者走高端手工路線,猶如現在的大宗綠茶,基本機械生產,高端的上萬的才是全手工!

所以不要害怕匠人的消逝,那是時代的進步,因此我們的口號應該是“少點匠人,多點匠人精神”,如是而已!

作者簡介:小小發酵師,中立客觀的普洱茶界觀察人,資深評論員;大益行情網特約市場行情分析師,擅長髮酵工藝和技術的研究與改進外,更專注於普洱茶產業、市場的動向和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