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
"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不知從何時起,“快樂教育”開始備受詬病。

我們常聽說的快樂教育就是減負,降低課業難度,不約束孩子,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不少人批判這種做法是放縱,只會讓孩子懶散,沒自律,是騙人的毒雞湯。

可真正的快樂教育並不是如此。

"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不知從何時起,“快樂教育”開始備受詬病。

我們常聽說的快樂教育就是減負,降低課業難度,不約束孩子,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不少人批判這種做法是放縱,只會讓孩子懶散,沒自律,是騙人的毒雞湯。

可真正的快樂教育並不是如此。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教育家斯賓塞

快樂教育是100多年前,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博士提出的,他倡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要快樂,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他強調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給孩子積極的心態,挫折面前培養孩子的勇氣,最終“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可見這種理念非常科學,值得借鑑。快樂教育不是隻給快樂,不給教育,而是教育孩子成為快樂的人。

事實上,這種方法很符合兒童心理,已經被後來的心理學研究證實。

01,孩子天生就在玩中學習

"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不知從何時起,“快樂教育”開始備受詬病。

我們常聽說的快樂教育就是減負,降低課業難度,不約束孩子,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不少人批判這種做法是放縱,只會讓孩子懶散,沒自律,是騙人的毒雞湯。

可真正的快樂教育並不是如此。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教育家斯賓塞

快樂教育是100多年前,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博士提出的,他倡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要快樂,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他強調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給孩子積極的心態,挫折面前培養孩子的勇氣,最終“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可見這種理念非常科學,值得借鑑。快樂教育不是隻給快樂,不給教育,而是教育孩子成為快樂的人。

事實上,這種方法很符合兒童心理,已經被後來的心理學研究證實。

01,孩子天生就在玩中學習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莉森·高普尼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研究兒童學習和發展的領導者。她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闡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其中有個研究是這樣的。

實驗人員拿出一個聲樂玩具,有各種功能:擠壓一個地方它會發出“滴”的一聲;再拉一下那個地方,它能播放音樂;另外它還可以說話、閃光等。

第一組實驗,實驗者把這個玩具拿給孩子們看,說自己不知道怎麼玩。然後假裝不經意碰到玩具,發出滴的一聲,再把玩具給了孩子們,讓他們自己玩。結果孩子們拿過來就開始搗鼓了,很快就把玩具的所有功能都找到了。

第二組實驗,實驗者像老師那樣,鄭重其事地告訴孩子們這個玩具可以發出滴的一聲,並演示給他們看。然後把玩具留給他們走了。結果孩子們就反覆模仿實驗者的動作去玩玩具,在很長時間裡沒有發現其他功能。

看到了嗎?所謂教學,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孩子非常敏感,如果我們是在教他,他就不探索了,他模仿我們。

"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不知從何時起,“快樂教育”開始備受詬病。

我們常聽說的快樂教育就是減負,降低課業難度,不約束孩子,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不少人批判這種做法是放縱,只會讓孩子懶散,沒自律,是騙人的毒雞湯。

可真正的快樂教育並不是如此。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教育家斯賓塞

快樂教育是100多年前,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博士提出的,他倡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要快樂,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他強調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給孩子積極的心態,挫折面前培養孩子的勇氣,最終“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可見這種理念非常科學,值得借鑑。快樂教育不是隻給快樂,不給教育,而是教育孩子成為快樂的人。

事實上,這種方法很符合兒童心理,已經被後來的心理學研究證實。

01,孩子天生就在玩中學習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莉森·高普尼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研究兒童學習和發展的領導者。她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闡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其中有個研究是這樣的。

實驗人員拿出一個聲樂玩具,有各種功能:擠壓一個地方它會發出“滴”的一聲;再拉一下那個地方,它能播放音樂;另外它還可以說話、閃光等。

第一組實驗,實驗者把這個玩具拿給孩子們看,說自己不知道怎麼玩。然後假裝不經意碰到玩具,發出滴的一聲,再把玩具給了孩子們,讓他們自己玩。結果孩子們拿過來就開始搗鼓了,很快就把玩具的所有功能都找到了。

第二組實驗,實驗者像老師那樣,鄭重其事地告訴孩子們這個玩具可以發出滴的一聲,並演示給他們看。然後把玩具留給他們走了。結果孩子們就反覆模仿實驗者的動作去玩玩具,在很長時間裡沒有發現其他功能。

看到了嗎?所謂教學,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孩子非常敏感,如果我們是在教他,他就不探索了,他模仿我們。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那麼反過來,如果我們投其所好,擺出一副探索的姿態,就能引導孩子一起探索。

有個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實驗者想讓4歲的孩子認識各種幾何形狀,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孩子們被分成三組,可以看不同形狀的東西來學習。

第一組,實驗者像老師一樣鄭重其事地講課,告訴孩子們這是什麼形狀、每個形狀有什麼特點等等。

第二組,實驗者帶上一頂偵探帽出場,神祕地對孩子們說我們要一起去發現“形狀的祕密”。然後拿出各種東西,引導孩子們找東西的特點。如果孩子們說對了,比如孩子說一些東西都有四個邊,實驗者就重點重複孩子的話。

等孩子們找完了特徵,實驗者在幫助總結規律,還提出問題。這個探索式的教法,就類似孩子的“玩”。

第三組,沒有任何引導,讓孩子純粹地玩。實驗者把各種形狀的東西給了孩子們就不管了。

一星期之後,實驗者再去測驗孩子們記住了多少形狀。結果可想而知,第二組引導組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科學家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是用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搭建知識,教育者只起到腳手架的作用,而不是全盤灌輸孩子知識。

這和100多年前斯賓塞博士提出的“快樂教育”不謀而合。

"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不知從何時起,“快樂教育”開始備受詬病。

我們常聽說的快樂教育就是減負,降低課業難度,不約束孩子,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不少人批判這種做法是放縱,只會讓孩子懶散,沒自律,是騙人的毒雞湯。

可真正的快樂教育並不是如此。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教育家斯賓塞

快樂教育是100多年前,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博士提出的,他倡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要快樂,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他強調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給孩子積極的心態,挫折面前培養孩子的勇氣,最終“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可見這種理念非常科學,值得借鑑。快樂教育不是隻給快樂,不給教育,而是教育孩子成為快樂的人。

事實上,這種方法很符合兒童心理,已經被後來的心理學研究證實。

01,孩子天生就在玩中學習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莉森·高普尼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研究兒童學習和發展的領導者。她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闡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其中有個研究是這樣的。

實驗人員拿出一個聲樂玩具,有各種功能:擠壓一個地方它會發出“滴”的一聲;再拉一下那個地方,它能播放音樂;另外它還可以說話、閃光等。

第一組實驗,實驗者把這個玩具拿給孩子們看,說自己不知道怎麼玩。然後假裝不經意碰到玩具,發出滴的一聲,再把玩具給了孩子們,讓他們自己玩。結果孩子們拿過來就開始搗鼓了,很快就把玩具的所有功能都找到了。

第二組實驗,實驗者像老師那樣,鄭重其事地告訴孩子們這個玩具可以發出滴的一聲,並演示給他們看。然後把玩具留給他們走了。結果孩子們就反覆模仿實驗者的動作去玩玩具,在很長時間裡沒有發現其他功能。

看到了嗎?所謂教學,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孩子非常敏感,如果我們是在教他,他就不探索了,他模仿我們。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那麼反過來,如果我們投其所好,擺出一副探索的姿態,就能引導孩子一起探索。

有個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實驗者想讓4歲的孩子認識各種幾何形狀,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孩子們被分成三組,可以看不同形狀的東西來學習。

第一組,實驗者像老師一樣鄭重其事地講課,告訴孩子們這是什麼形狀、每個形狀有什麼特點等等。

第二組,實驗者帶上一頂偵探帽出場,神祕地對孩子們說我們要一起去發現“形狀的祕密”。然後拿出各種東西,引導孩子們找東西的特點。如果孩子們說對了,比如孩子說一些東西都有四個邊,實驗者就重點重複孩子的話。

等孩子們找完了特徵,實驗者在幫助總結規律,還提出問題。這個探索式的教法,就類似孩子的“玩”。

第三組,沒有任何引導,讓孩子純粹地玩。實驗者把各種形狀的東西給了孩子們就不管了。

一星期之後,實驗者再去測驗孩子們記住了多少形狀。結果可想而知,第二組引導組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科學家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是用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搭建知識,教育者只起到腳手架的作用,而不是全盤灌輸孩子知識。

這和100多年前斯賓塞博士提出的“快樂教育”不謀而合。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02,教孩子時別忘了戴上一頂偵探帽

對於上面說的教法,我深有體會。

女兒小時候學穿衣服襪子,我的教法就不同。她穿衣服穿不好,我樂呵呵地跟她說:“你看,我們的衣服有三個隧道,中間這個隧道最大,是給小腦袋鑽的,兩邊兩個小隧道是給小手鑽的。鑽出三個隧道衣服就穿好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變魔術吧!”

她聽了特別開心,就跟著我一起“鑽隧道”了。看她笨拙地弄來弄去,我只耐心地等著,很不順的地方就悄悄幫著扯一下。折騰了一陣,她總算穿好了,非常高興,覺得很好玩,又玩了幾次,很快就學會了穿衣服。

但是學穿襪子時,我就沒注意這麼多。看她總找不準腳後跟的位置,我直接說要這樣這樣,並且演示給她看,三下五除二搞定,然後讓她自己穿。她不得要領,總是穿不對。我也沒動什麼腦筋,只是說,“你多練習吧,多練就會了。”結果就是她穿襪子一直比較慢,到現在還不利索。

相信很多爸媽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認真嚴肅地教一件事,孩子也就怯生生地跟著模仿,如果我們輕鬆愉快,像玩一樣,孩子就更放得開,學得也更快。我們營造快樂輕鬆的氣氛,能讓孩子更有學習的慾望和成就感。

所以,平時跟孩子玩也好,教孩子學習也好,別忘了帶上一頂偵探帽。

"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不知從何時起,“快樂教育”開始備受詬病。

我們常聽說的快樂教育就是減負,降低課業難度,不約束孩子,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不少人批判這種做法是放縱,只會讓孩子懶散,沒自律,是騙人的毒雞湯。

可真正的快樂教育並不是如此。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教育家斯賓塞

快樂教育是100多年前,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博士提出的,他倡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要快樂,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他強調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給孩子積極的心態,挫折面前培養孩子的勇氣,最終“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可見這種理念非常科學,值得借鑑。快樂教育不是隻給快樂,不給教育,而是教育孩子成為快樂的人。

事實上,這種方法很符合兒童心理,已經被後來的心理學研究證實。

01,孩子天生就在玩中學習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莉森·高普尼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研究兒童學習和發展的領導者。她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闡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其中有個研究是這樣的。

實驗人員拿出一個聲樂玩具,有各種功能:擠壓一個地方它會發出“滴”的一聲;再拉一下那個地方,它能播放音樂;另外它還可以說話、閃光等。

第一組實驗,實驗者把這個玩具拿給孩子們看,說自己不知道怎麼玩。然後假裝不經意碰到玩具,發出滴的一聲,再把玩具給了孩子們,讓他們自己玩。結果孩子們拿過來就開始搗鼓了,很快就把玩具的所有功能都找到了。

第二組實驗,實驗者像老師那樣,鄭重其事地告訴孩子們這個玩具可以發出滴的一聲,並演示給他們看。然後把玩具留給他們走了。結果孩子們就反覆模仿實驗者的動作去玩玩具,在很長時間裡沒有發現其他功能。

看到了嗎?所謂教學,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孩子非常敏感,如果我們是在教他,他就不探索了,他模仿我們。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那麼反過來,如果我們投其所好,擺出一副探索的姿態,就能引導孩子一起探索。

有個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實驗者想讓4歲的孩子認識各種幾何形狀,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孩子們被分成三組,可以看不同形狀的東西來學習。

第一組,實驗者像老師一樣鄭重其事地講課,告訴孩子們這是什麼形狀、每個形狀有什麼特點等等。

第二組,實驗者帶上一頂偵探帽出場,神祕地對孩子們說我們要一起去發現“形狀的祕密”。然後拿出各種東西,引導孩子們找東西的特點。如果孩子們說對了,比如孩子說一些東西都有四個邊,實驗者就重點重複孩子的話。

等孩子們找完了特徵,實驗者在幫助總結規律,還提出問題。這個探索式的教法,就類似孩子的“玩”。

第三組,沒有任何引導,讓孩子純粹地玩。實驗者把各種形狀的東西給了孩子們就不管了。

一星期之後,實驗者再去測驗孩子們記住了多少形狀。結果可想而知,第二組引導組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科學家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是用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搭建知識,教育者只起到腳手架的作用,而不是全盤灌輸孩子知識。

這和100多年前斯賓塞博士提出的“快樂教育”不謀而合。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02,教孩子時別忘了戴上一頂偵探帽

對於上面說的教法,我深有體會。

女兒小時候學穿衣服襪子,我的教法就不同。她穿衣服穿不好,我樂呵呵地跟她說:“你看,我們的衣服有三個隧道,中間這個隧道最大,是給小腦袋鑽的,兩邊兩個小隧道是給小手鑽的。鑽出三個隧道衣服就穿好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變魔術吧!”

她聽了特別開心,就跟著我一起“鑽隧道”了。看她笨拙地弄來弄去,我只耐心地等著,很不順的地方就悄悄幫著扯一下。折騰了一陣,她總算穿好了,非常高興,覺得很好玩,又玩了幾次,很快就學會了穿衣服。

但是學穿襪子時,我就沒注意這麼多。看她總找不準腳後跟的位置,我直接說要這樣這樣,並且演示給她看,三下五除二搞定,然後讓她自己穿。她不得要領,總是穿不對。我也沒動什麼腦筋,只是說,“你多練習吧,多練就會了。”結果就是她穿襪子一直比較慢,到現在還不利索。

相信很多爸媽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認真嚴肅地教一件事,孩子也就怯生生地跟著模仿,如果我們輕鬆愉快,像玩一樣,孩子就更放得開,學得也更快。我們營造快樂輕鬆的氣氛,能讓孩子更有學習的慾望和成就感。

所以,平時跟孩子玩也好,教孩子學習也好,別忘了帶上一頂偵探帽。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03,學習是辛苦的,但不能痛苦

也許你會說,快樂教育法只適合小孩子,孩子大了,這種教法就太幼稚。而且,學習本身是件辛苦的事,哪能一直快樂。

沒錯,孩子是成長的、發展的,教育也要跟上。學習是辛苦的,過程充滿挫折,這就更不能讓孩子感到痛苦,而是要引導孩子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自我滿足的快樂。

自我滿足的快樂,就是讓孩子體驗到戰勝困難的成就感,實實在在體驗到自己的力量,為自己自豪,看到自己的成長而持續地快樂

我認識一位媽媽就是這樣做的。她兒子不愛閱讀,一開始她並沒在意。等到孩子三年級時,她發現不讀書還是不行。可是逼孩子讀書效果不好,而且讓孩子更厭惡閱讀。於是她精心挑選,買來好看的故事書,每天讀給孩子聽。

孩子聽著聽著就開始自己看了,還根據自己的興趣找來相關的書來看。這位媽媽沒有限制,讓孩子自主選擇,同時沒有停止每天給孩子朗讀。

孩子自己選的書就自己看,她選的書主要用來讀給孩子聽,還經常和孩子討論書。現在孩子五年級,成了愛閱讀的孩子。

可以看到,這位媽媽做了孩子的專屬閱讀老師。她放棄娛樂享受時間,每天給孩子讀書,引導孩子閱讀,這樣的重複考驗耐心和耐力,是自律的良好示範。讀書是辛苦,但是我陪你一起面對這辛苦,你會看到這並不痛苦,你完全可以做得到。

"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不知從何時起,“快樂教育”開始備受詬病。

我們常聽說的快樂教育就是減負,降低課業難度,不約束孩子,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不少人批判這種做法是放縱,只會讓孩子懶散,沒自律,是騙人的毒雞湯。

可真正的快樂教育並不是如此。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教育家斯賓塞

快樂教育是100多年前,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博士提出的,他倡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手段要快樂,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他強調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給孩子積極的心態,挫折面前培養孩子的勇氣,最終“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可見這種理念非常科學,值得借鑑。快樂教育不是隻給快樂,不給教育,而是教育孩子成為快樂的人。

事實上,這種方法很符合兒童心理,已經被後來的心理學研究證實。

01,孩子天生就在玩中學習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莉森·高普尼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研究兒童學習和發展的領導者。她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闡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其中有個研究是這樣的。

實驗人員拿出一個聲樂玩具,有各種功能:擠壓一個地方它會發出“滴”的一聲;再拉一下那個地方,它能播放音樂;另外它還可以說話、閃光等。

第一組實驗,實驗者把這個玩具拿給孩子們看,說自己不知道怎麼玩。然後假裝不經意碰到玩具,發出滴的一聲,再把玩具給了孩子們,讓他們自己玩。結果孩子們拿過來就開始搗鼓了,很快就把玩具的所有功能都找到了。

第二組實驗,實驗者像老師那樣,鄭重其事地告訴孩子們這個玩具可以發出滴的一聲,並演示給他們看。然後把玩具留給他們走了。結果孩子們就反覆模仿實驗者的動作去玩玩具,在很長時間裡沒有發現其他功能。

看到了嗎?所謂教學,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孩子非常敏感,如果我們是在教他,他就不探索了,他模仿我們。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那麼反過來,如果我們投其所好,擺出一副探索的姿態,就能引導孩子一起探索。

有個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實驗者想讓4歲的孩子認識各種幾何形狀,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孩子們被分成三組,可以看不同形狀的東西來學習。

第一組,實驗者像老師一樣鄭重其事地講課,告訴孩子們這是什麼形狀、每個形狀有什麼特點等等。

第二組,實驗者帶上一頂偵探帽出場,神祕地對孩子們說我們要一起去發現“形狀的祕密”。然後拿出各種東西,引導孩子們找東西的特點。如果孩子們說對了,比如孩子說一些東西都有四個邊,實驗者就重點重複孩子的話。

等孩子們找完了特徵,實驗者在幫助總結規律,還提出問題。這個探索式的教法,就類似孩子的“玩”。

第三組,沒有任何引導,讓孩子純粹地玩。實驗者把各種形狀的東西給了孩子們就不管了。

一星期之後,實驗者再去測驗孩子們記住了多少形狀。結果可想而知,第二組引導組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科學家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是用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搭建知識,教育者只起到腳手架的作用,而不是全盤灌輸孩子知識。

這和100多年前斯賓塞博士提出的“快樂教育”不謀而合。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02,教孩子時別忘了戴上一頂偵探帽

對於上面說的教法,我深有體會。

女兒小時候學穿衣服襪子,我的教法就不同。她穿衣服穿不好,我樂呵呵地跟她說:“你看,我們的衣服有三個隧道,中間這個隧道最大,是給小腦袋鑽的,兩邊兩個小隧道是給小手鑽的。鑽出三個隧道衣服就穿好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變魔術吧!”

她聽了特別開心,就跟著我一起“鑽隧道”了。看她笨拙地弄來弄去,我只耐心地等著,很不順的地方就悄悄幫著扯一下。折騰了一陣,她總算穿好了,非常高興,覺得很好玩,又玩了幾次,很快就學會了穿衣服。

但是學穿襪子時,我就沒注意這麼多。看她總找不準腳後跟的位置,我直接說要這樣這樣,並且演示給她看,三下五除二搞定,然後讓她自己穿。她不得要領,總是穿不對。我也沒動什麼腦筋,只是說,“你多練習吧,多練就會了。”結果就是她穿襪子一直比較慢,到現在還不利索。

相信很多爸媽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認真嚴肅地教一件事,孩子也就怯生生地跟著模仿,如果我們輕鬆愉快,像玩一樣,孩子就更放得開,學得也更快。我們營造快樂輕鬆的氣氛,能讓孩子更有學習的慾望和成就感。

所以,平時跟孩子玩也好,教孩子學習也好,別忘了帶上一頂偵探帽。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03,學習是辛苦的,但不能痛苦

也許你會說,快樂教育法只適合小孩子,孩子大了,這種教法就太幼稚。而且,學習本身是件辛苦的事,哪能一直快樂。

沒錯,孩子是成長的、發展的,教育也要跟上。學習是辛苦的,過程充滿挫折,這就更不能讓孩子感到痛苦,而是要引導孩子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自我滿足的快樂。

自我滿足的快樂,就是讓孩子體驗到戰勝困難的成就感,實實在在體驗到自己的力量,為自己自豪,看到自己的成長而持續地快樂

我認識一位媽媽就是這樣做的。她兒子不愛閱讀,一開始她並沒在意。等到孩子三年級時,她發現不讀書還是不行。可是逼孩子讀書效果不好,而且讓孩子更厭惡閱讀。於是她精心挑選,買來好看的故事書,每天讀給孩子聽。

孩子聽著聽著就開始自己看了,還根據自己的興趣找來相關的書來看。這位媽媽沒有限制,讓孩子自主選擇,同時沒有停止每天給孩子朗讀。

孩子自己選的書就自己看,她選的書主要用來讀給孩子聽,還經常和孩子討論書。現在孩子五年級,成了愛閱讀的孩子。

可以看到,這位媽媽做了孩子的專屬閱讀老師。她放棄娛樂享受時間,每天給孩子讀書,引導孩子閱讀,這樣的重複考驗耐心和耐力,是自律的良好示範。讀書是辛苦,但是我陪你一起面對這辛苦,你會看到這並不痛苦,你完全可以做得到。

“快樂教育”不是毒雞湯,而是孩子的剛需,父母別再誤解了

快樂教育中,我們也可以批評和管教,但這不等於貶低和壓制。這裡面的區別就是,當我們帶著挑剔和嫌棄管教,潛臺詞是:“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你這孩子就這是這麼懶,得管!”

而帶著相信和期許管教,潛臺詞是:“不行,你可以做得更好的。”“你只是暫時這樣,相信你可以更好。”“很不錯,再做到這一點,你就更棒了。”

成長的本能是向上的。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被期許,被相信,被認可。他期待看到自己的進步,期待在困境中有人鼓勵他別放棄。

一旦孩子感受到過被人相信和自我進步的喜悅,那麼他將不再把努力視為痛苦,他有能力應對這辛苦。

這能力也是孩子未來戰勝挫折、破繭成蝶的力量,是最長久快樂的源泉。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