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不完美媽媽 政治 新聞 和男孩一起成長 2019-09-18
"

多年前,重慶10歲女孩電梯內摔打男童案,還讓我們歷歷在目吧。那個小小年紀就暴虐的10歲女孩,對一個不到2歲的男童拳打腳踢,還將男童由25樓拋下。新聞一出,引起一片譁然。其實翻翻女孩的成長經歷就知道,女孩的爸爸媽媽經常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女孩,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暴力的一面。這其實是女孩不知道如何表達她的情緒,近而採用了父母經常對待她的方式。這種情緒暴發式失控,只是因為孩子同理心的缺失,她就像父母的縮影,很早就學會了殘暴的迴應方式。

同理心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這也是一種能瞭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但是“同理心”與“同情心”又不盡相同,同情心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並沒有體會到和別人一樣的感受。

小到與人交往,養兒育女,大到政治談判、商業交流等,同理心都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很多場合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能力其實在小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一直持續到童年期的後期,如果父母能夠抓住這段培養同理心的最佳時期,就可以讓孩子擁有一顆良好的同理心,進而用更健康的方式來回應情感。

"

多年前,重慶10歲女孩電梯內摔打男童案,還讓我們歷歷在目吧。那個小小年紀就暴虐的10歲女孩,對一個不到2歲的男童拳打腳踢,還將男童由25樓拋下。新聞一出,引起一片譁然。其實翻翻女孩的成長經歷就知道,女孩的爸爸媽媽經常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女孩,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暴力的一面。這其實是女孩不知道如何表達她的情緒,近而採用了父母經常對待她的方式。這種情緒暴發式失控,只是因為孩子同理心的缺失,她就像父母的縮影,很早就學會了殘暴的迴應方式。

同理心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這也是一種能瞭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但是“同理心”與“同情心”又不盡相同,同情心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並沒有體會到和別人一樣的感受。

小到與人交往,養兒育女,大到政治談判、商業交流等,同理心都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很多場合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能力其實在小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一直持續到童年期的後期,如果父母能夠抓住這段培養同理心的最佳時期,就可以讓孩子擁有一顆良好的同理心,進而用更健康的方式來回應情感。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原因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在出生的時候,嬰兒如果聽到別的嬰兒啼哭,他們也會感到不安而哭泣,有專家把這叫做同理心的萌芽期。一歲大的寶寶在看到媽媽哭泣的時候,也會去抹自己的眼睛,感到緊張和不安,儘管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哭泣。

我們更多的會把嬰兒的這種行為叫做“動作模仿”,這其實是同理心的原始含義。小嬰兒通過動作模仿,引發相同的感受。

大約在兩歲半的時候,在這個時期的寶寶能夠區分出別人的痛苦不是自己的痛苦,動作模仿現象就消失了,寶寶在這個時候,面對別人的痛苦,有的寶寶能夠積極做出反應,他們會去安慰哭泣的同伴, 而有的寶寶反應則遲鈍一些。

同理心的最高水平出現在童年期後期,孩子們已經能夠分清,是別人的因素使自己困擾,還能夠很好的解讀別人非語言情緒,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能夠更受歡迎,也是情緒最穩定的人。但是如果在童年期前期家長沒有呵護好孩子的同理心,就會引起同理心錯誤的偏差,甚至缺失。

經過研究發現,同理心出現不同程度的主要原因是跟父母如何情感引導孩子有關。

"

多年前,重慶10歲女孩電梯內摔打男童案,還讓我們歷歷在目吧。那個小小年紀就暴虐的10歲女孩,對一個不到2歲的男童拳打腳踢,還將男童由25樓拋下。新聞一出,引起一片譁然。其實翻翻女孩的成長經歷就知道,女孩的爸爸媽媽經常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女孩,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暴力的一面。這其實是女孩不知道如何表達她的情緒,近而採用了父母經常對待她的方式。這種情緒暴發式失控,只是因為孩子同理心的缺失,她就像父母的縮影,很早就學會了殘暴的迴應方式。

同理心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這也是一種能瞭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但是“同理心”與“同情心”又不盡相同,同情心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並沒有體會到和別人一樣的感受。

小到與人交往,養兒育女,大到政治談判、商業交流等,同理心都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很多場合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能力其實在小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一直持續到童年期的後期,如果父母能夠抓住這段培養同理心的最佳時期,就可以讓孩子擁有一顆良好的同理心,進而用更健康的方式來回應情感。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原因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在出生的時候,嬰兒如果聽到別的嬰兒啼哭,他們也會感到不安而哭泣,有專家把這叫做同理心的萌芽期。一歲大的寶寶在看到媽媽哭泣的時候,也會去抹自己的眼睛,感到緊張和不安,儘管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哭泣。

我們更多的會把嬰兒的這種行為叫做“動作模仿”,這其實是同理心的原始含義。小嬰兒通過動作模仿,引發相同的感受。

大約在兩歲半的時候,在這個時期的寶寶能夠區分出別人的痛苦不是自己的痛苦,動作模仿現象就消失了,寶寶在這個時候,面對別人的痛苦,有的寶寶能夠積極做出反應,他們會去安慰哭泣的同伴, 而有的寶寶反應則遲鈍一些。

同理心的最高水平出現在童年期後期,孩子們已經能夠分清,是別人的因素使自己困擾,還能夠很好的解讀別人非語言情緒,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能夠更受歡迎,也是情緒最穩定的人。但是如果在童年期前期家長沒有呵護好孩子的同理心,就會引起同理心錯誤的偏差,甚至缺失。

經過研究發現,同理心出現不同程度的主要原因是跟父母如何情感引導孩子有關。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引導對培養孩子同理心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對孩子情感的培養至關重要,這樣做可以使他在成年後具有豐富的同理心,減少冷漠。

父母如何做,才能呵護好孩子的同理心呢?

1、積極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媽媽在嬰兒時期都有一種錯誤的論調,在嬰兒哭泣時,會故意不去理會他,讓他自己哭一會,等哭的差不多了,才會把嬰兒抱起,這樣子,孩子就會慢慢減少哭泣。其實這對於嬰兒時期的同理心有著毀滅性的打擊,當嬰兒哭泣時,媽媽及時的迴應(如抱起、撫摸、對話)都是對嬰兒情感需求的互動。

當媽媽通過抱起輕輕搖晃,或是撫摸能夠讓小嬰兒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迴應,這時他就會知道,自己得到了理解,也會與媽媽建立情感鏈接。但是如果這種情感鏈接沒有及時建立,或是不被認可,嬰兒就會慢慢停止再發出此類需求,最終變得消極被動。

這種情感需求的迴應還表現在童年的其他時候,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特定情緒,如高興、哭泣、尋求擁抱都視而不見的時候,孩子會慢慢停止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鏈接,他們會逐漸迴避表達,甚至可能不再願意去感受同樣的情緒感受。

如果這時,父母又做出錯誤的示範,如看到孩子哭泣,會用暴力致止,這樣會給孩子錯誤的情感鏈接,會讓他們認為,哭泣是錯誤的,是要被暴力致止的,而暴力是快速解決哭泣的最好辦法。當他們遇到同樣哭泣的孩子,也會用暴力去制止其他孩子的哭泣。

2、父母要做出正確的感受引導

幼兒時期的孩子會比嬰兒期有更多的社交,這體現在他們有了更多的玩伴,這時期其實是最好的感受引導期。這時,父母要更注意感受引導,而不是情緒引導。

小區兒童樂園的沙場,是很多媽媽願意帶孩子來的地方,突然一陣哭聲吸引了大人們的注意力,大家跑過去一瞭解,原來是3歲的琪琪把一鏟子沙倒在了妙妙的頭上,妙妙感到非常難受,大聲哭起來,而琪琪也被妙妙的哭聲嚇壞了,也大聲哭起來。琪琪的媽媽氣極敗壞的拽著琪琪大聲呵斥說:“你一個女孩子,那麼淘氣!看你幹得好事!。”

此時,琪琪的媽媽錯誤地引導了琪琪的感受,琪琪的哭泣是因為被妙妙的哭泣嚇壞了,而並沒有意識到把沙子倒在妙妙頭上是錯誤的。如果此時琪琪的媽媽把話語換成:“你把沙子倒在妙妙頭上,妙妙會很不舒服。”比強調“你真淘氣”要好得多。這時會用別人的感受去引導孩子體會,更能讓孩子保持良好的同理心,而不是一味得強調錯誤。

要求孩子注意是自己的錯誤行為對他人造成困擾,是對孩子同理心的正確引導,而很多父母會常常忽視這一點,會去過度關注孩子錯誤的本身,而不是跟別人感同身受。觀察大人在處理別人困擾時如何反應會影響孩子的同理心塑造,通過模仿,會讓孩子同理心得到發展而不是打擊,也會讓孩子懂得如何幫助受到困擾的人。

3、教會孩子合理的利用同理心

之前我們講過,對待孩子的情感需求要給予積極的迴應,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度,如果驕縱過度,這種迴應就變成了傷害。

我們也許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新聞,日本留學生跟媽媽要錢無果,在上海浦東機場連刺媽媽9刀。一個女孩逼爸爸給自己買一個新蘋果手機,而只靠做苦力的爸爸無奈,帶女兒買手機的過程中,全程都沒有笑過。一個母親在商場給自己的女兒下跪,只因買不起手機,下跪求女兒別買。

父母要學會區分孩子正確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凡有需求都要積極迴應,尤其是在童年期的後期,這時的孩子同理心水平達到高峰期,已經能夠超越當下來理解困擾。這時,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處理同理心,將同理心與利他主義和道德準則有效結合,帶領孩子走向健康的心理建設。

同理心是道德準則和利他主義的基石,正因為能夠對他人感同身受,能夠理解他人的痛苦,所以才會促使孩子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並能夠將同理心與利他主義建立聯繫。而父母的作用就是引導孩子,如何合理的利用同理心,而不是矯枉過正。

"

多年前,重慶10歲女孩電梯內摔打男童案,還讓我們歷歷在目吧。那個小小年紀就暴虐的10歲女孩,對一個不到2歲的男童拳打腳踢,還將男童由25樓拋下。新聞一出,引起一片譁然。其實翻翻女孩的成長經歷就知道,女孩的爸爸媽媽經常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女孩,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暴力的一面。這其實是女孩不知道如何表達她的情緒,近而採用了父母經常對待她的方式。這種情緒暴發式失控,只是因為孩子同理心的缺失,她就像父母的縮影,很早就學會了殘暴的迴應方式。

同理心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這也是一種能瞭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但是“同理心”與“同情心”又不盡相同,同情心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並沒有體會到和別人一樣的感受。

小到與人交往,養兒育女,大到政治談判、商業交流等,同理心都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很多場合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能力其實在小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一直持續到童年期的後期,如果父母能夠抓住這段培養同理心的最佳時期,就可以讓孩子擁有一顆良好的同理心,進而用更健康的方式來回應情感。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原因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在出生的時候,嬰兒如果聽到別的嬰兒啼哭,他們也會感到不安而哭泣,有專家把這叫做同理心的萌芽期。一歲大的寶寶在看到媽媽哭泣的時候,也會去抹自己的眼睛,感到緊張和不安,儘管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哭泣。

我們更多的會把嬰兒的這種行為叫做“動作模仿”,這其實是同理心的原始含義。小嬰兒通過動作模仿,引發相同的感受。

大約在兩歲半的時候,在這個時期的寶寶能夠區分出別人的痛苦不是自己的痛苦,動作模仿現象就消失了,寶寶在這個時候,面對別人的痛苦,有的寶寶能夠積極做出反應,他們會去安慰哭泣的同伴, 而有的寶寶反應則遲鈍一些。

同理心的最高水平出現在童年期後期,孩子們已經能夠分清,是別人的因素使自己困擾,還能夠很好的解讀別人非語言情緒,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能夠更受歡迎,也是情緒最穩定的人。但是如果在童年期前期家長沒有呵護好孩子的同理心,就會引起同理心錯誤的偏差,甚至缺失。

經過研究發現,同理心出現不同程度的主要原因是跟父母如何情感引導孩子有關。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引導對培養孩子同理心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對孩子情感的培養至關重要,這樣做可以使他在成年後具有豐富的同理心,減少冷漠。

父母如何做,才能呵護好孩子的同理心呢?

1、積極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媽媽在嬰兒時期都有一種錯誤的論調,在嬰兒哭泣時,會故意不去理會他,讓他自己哭一會,等哭的差不多了,才會把嬰兒抱起,這樣子,孩子就會慢慢減少哭泣。其實這對於嬰兒時期的同理心有著毀滅性的打擊,當嬰兒哭泣時,媽媽及時的迴應(如抱起、撫摸、對話)都是對嬰兒情感需求的互動。

當媽媽通過抱起輕輕搖晃,或是撫摸能夠讓小嬰兒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迴應,這時他就會知道,自己得到了理解,也會與媽媽建立情感鏈接。但是如果這種情感鏈接沒有及時建立,或是不被認可,嬰兒就會慢慢停止再發出此類需求,最終變得消極被動。

這種情感需求的迴應還表現在童年的其他時候,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特定情緒,如高興、哭泣、尋求擁抱都視而不見的時候,孩子會慢慢停止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鏈接,他們會逐漸迴避表達,甚至可能不再願意去感受同樣的情緒感受。

如果這時,父母又做出錯誤的示範,如看到孩子哭泣,會用暴力致止,這樣會給孩子錯誤的情感鏈接,會讓他們認為,哭泣是錯誤的,是要被暴力致止的,而暴力是快速解決哭泣的最好辦法。當他們遇到同樣哭泣的孩子,也會用暴力去制止其他孩子的哭泣。

2、父母要做出正確的感受引導

幼兒時期的孩子會比嬰兒期有更多的社交,這體現在他們有了更多的玩伴,這時期其實是最好的感受引導期。這時,父母要更注意感受引導,而不是情緒引導。

小區兒童樂園的沙場,是很多媽媽願意帶孩子來的地方,突然一陣哭聲吸引了大人們的注意力,大家跑過去一瞭解,原來是3歲的琪琪把一鏟子沙倒在了妙妙的頭上,妙妙感到非常難受,大聲哭起來,而琪琪也被妙妙的哭聲嚇壞了,也大聲哭起來。琪琪的媽媽氣極敗壞的拽著琪琪大聲呵斥說:“你一個女孩子,那麼淘氣!看你幹得好事!。”

此時,琪琪的媽媽錯誤地引導了琪琪的感受,琪琪的哭泣是因為被妙妙的哭泣嚇壞了,而並沒有意識到把沙子倒在妙妙頭上是錯誤的。如果此時琪琪的媽媽把話語換成:“你把沙子倒在妙妙頭上,妙妙會很不舒服。”比強調“你真淘氣”要好得多。這時會用別人的感受去引導孩子體會,更能讓孩子保持良好的同理心,而不是一味得強調錯誤。

要求孩子注意是自己的錯誤行為對他人造成困擾,是對孩子同理心的正確引導,而很多父母會常常忽視這一點,會去過度關注孩子錯誤的本身,而不是跟別人感同身受。觀察大人在處理別人困擾時如何反應會影響孩子的同理心塑造,通過模仿,會讓孩子同理心得到發展而不是打擊,也會讓孩子懂得如何幫助受到困擾的人。

3、教會孩子合理的利用同理心

之前我們講過,對待孩子的情感需求要給予積極的迴應,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度,如果驕縱過度,這種迴應就變成了傷害。

我們也許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新聞,日本留學生跟媽媽要錢無果,在上海浦東機場連刺媽媽9刀。一個女孩逼爸爸給自己買一個新蘋果手機,而只靠做苦力的爸爸無奈,帶女兒買手機的過程中,全程都沒有笑過。一個母親在商場給自己的女兒下跪,只因買不起手機,下跪求女兒別買。

父母要學會區分孩子正確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凡有需求都要積極迴應,尤其是在童年期的後期,這時的孩子同理心水平達到高峰期,已經能夠超越當下來理解困擾。這時,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處理同理心,將同理心與利他主義和道德準則有效結合,帶領孩子走向健康的心理建設。

同理心是道德準則和利他主義的基石,正因為能夠對他人感同身受,能夠理解他人的痛苦,所以才會促使孩子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並能夠將同理心與利他主義建立聯繫。而父母的作用就是引導孩子,如何合理的利用同理心,而不是矯枉過正。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孩子如何會對同伴大打出手?那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同理心教育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健康、陽光、暖心的天使,但是殊不知,天使也是需要呵護、引導的,如果沒有好的同理心引導,天使終有一天也會變成魔鬼。不要小看了同理心建設,那是我們建設孩子健康人格的最基本因素,也是為孩子日後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