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豬肉做出的美味,以前年節的稀罕物,小時候都用它“打饞蟲”

爆肚 肉乾 蔬菜 炒肝 明朝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2018-11-30
青島:豬肉做出的美味,以前年節的稀罕物,小時候都用它“打饞蟲”

山東青島 實拍大集上的美味 五花肉脂渣

青島地區,很久以前就流傳著一種美食。它完全是豬肉製成的,香脆可口,入口留香,令人回味無窮,愛不釋手。當地人都把它當成佐餐的美味,也是熬煮清燉蔬菜的上佳配料,還是日常的一味解饞零食。這個東西叫"脂渣"。

脂渣大約有四百年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明代。顧名思義,脂渣即"油脂的渣滓",最初它的製法確實如此,是煉製豬油之後的剩料。以前物資匱乏,這東西並非隨時可以吃到的,只在年節採買,大集上見到會買一點,做年飯配菜的時候用,或者給一年沒見到肉味的孩子解解饞。

青島:豬肉做出的美味,以前年節的稀罕物,小時候都用它“打饞蟲”

青島大集年味漸濃 土特產走俏年貨市場

記得小時候,李村大集還是露天集市,遇二逢七,趕集的人山人海,尤其是過節的正日子。大集經常會傳來陣陣脂渣的香味,都是支著鍋現場加工,混合著叫賣聲,非常誘人的場景。攤位上還有專門製作的脂渣燴餅,現場售賣價格不高,蔬菜、烙餅和脂渣的混合,連湯帶水來上一碗,不過幾毛,卻是人間至美,給個皇帝也未必肯換。

除了李村大集的脂渣,家裡還有一種"山寨脂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實行統購統銷政策,糧油副食品全部憑票供應,每當年節或者每月固定時候,家大人會改善一下生活,叫做"打饞蟲"。老人會吩咐一下,出去割(音ga)兩斤肉,特別囑咐要肥膘,去了跟售貨員一說,就知道幹嘛使。拿回來以後,把豬肥肉切好成塊,放到大鍋裡煉製豬大油,用來炒菜或者包餃子和餡。

別說,這個大鐵鍋煉製的豬油格外的香,煉油剩下的肉渣,家裡叫"肉脂渣",瀝乾油之後擱在小碗裡存放,注意保存的話,可以放很長時間,有時候去廚房,偷著蹭上一點吃。其實,單純幹嚼一點肉脂渣,在當時都是很幸福的事情。

青島:豬肉做出的美味,以前年節的稀罕物,小時候都用它“打饞蟲”

山東青島 實拍大集上的美味 五花肉脂渣

妄自揣測,脂渣一味,無論何時產生,都應當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個東西,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京地區的兩種食品——"爆肚"和"炒肝",這兩味食品,都是老北京常見的東西,一般人都吃過,它的配料最初就是採用豬內臟的下腳料,就是平常說的下貨邊角料。

它的出現,源自出苦力的勞動者,每天出工回來,急需補充體力,昂貴的豬牛羊又吃不起,只好撿一些不要的邊角料,放在一起熬煮,製法略有區別,就變成了"爆肚"和"炒肝",來上一大碗,第二天出工還有力氣。

脂渣的最初出現,有可能也是這個原因。作為煉油的衍生品,沒有利用價值,又沒有地方處理。畢竟是肉製品,就被有心人利用起來,作為配料加入日常飲食,在那個“嘴裡淡出個鳥來”的時代,沾點油性口感好又解饞,也能增加體力。一來二去,製作方法逐漸改良,就變成了一道食品。

青島:豬肉做出的美味,以前年節的稀罕物,小時候都用它“打饞蟲”

呼倫貝爾:風味食品

脂渣有個經典的做法是"脂渣燉白菜"。準備好基本原料——白菜和脂渣,白菜要選用膠州地區的優質白菜,脂渣選上好的豬五花製作。然後開始備湯,用成年的公雞加上脊骨慢火熬製高湯。這幾樣都準備齊了,然後白菜加工下鍋,放入脂渣,加入高湯慢火清燉,至開鍋即成,實際上屬於燴菜。據說這個做法明代就有了,絲毫不遜於國宴傳統名品"開水白菜"。

脂渣的製作很有講究,據說正統選料,都是採用人工方式,選擇成年豬下胸肉,因為這個部位的肉瘦多肥少(基本肥瘦度為二八開),肉質嫩滑,做出的脂渣"香脆可口、酥而不膩"。但是一頭豬幾百公斤,身上符合標準的肉,只有十斤左右,五斤肉出一斤脂渣,最終的成品率不足兩成,可謂"精中選優"。配料上也只是以最基本的精鹽、味精醃製入味,完全依靠鮮香的肉質本身取勝。

當然,目前的市場上,除了純正的脂渣之外,還有好幾種周邊產品,比如五花肉脂渣、圍心肉脂渣,還有碎脂渣壓的餅。這些品類,都是同樣的方法煉製而成,選用的材料不同,價格也就天差地別。每次到了李村的大超市,接近脂渣的售賣專櫃,就能聽到店員們操著地道的李村方言,賣力地招攬著來往顧客,倒也是一方別緻的風景。

青島:豬肉做出的美味,以前年節的稀罕物,小時候都用它“打饞蟲”

南市老建築之文廟

喜聞樂見的民間大眾食品,往往沒有宮廷廟堂的精細炙膾那樣,有著明確的出身和詳細的記載。但是傳遞在百姓口中的那些故事傳說,反而更具有親和力,更有家庭的溫馨感覺。關於脂渣的傳說,大約有兩個:

秀才趕考說。據說在明朝時期,即墨縣城的一位公子要赴京趕考。古時候交通匱乏,有錢的僱車馬,次一些的僱個驢車或者騎著驢,最次的只能靠雙腳走過去。一路行來,乾糧和盤纏都用的差不多,秀才餓的厲害,突然想起背囊裡面還有些許肉乾,是煉油時候的剩料,預備路上補充體力充飢的。他拿出來嚼了一點,發現沒有變質,而且香脆可口。秀才回鄉之後,把這個東西精細加工,變成了一道美食,起名就叫"脂渣"。

慈母疼兒說。這個故事也在明朝時期,有一戶人家貧困得很,母親含辛茹苦供養自己的孩兒讀書趕考,好改變家族的命運。到了赴京趕考的日子,母親為兒子準備衣食行囊,卻發現連一口像樣的乾糧都沒有。百般無奈,老母親把家裡盤纏之外的最後的一點錢,換了幾斤豬肉回來,加上平常吃的糙米鍋巴,權當路上的糧食。怕豬肉變質,就用鍋煉幹變成肉乾,給孩子帶著,自己一口也沒捨得吃。孩子就靠著這點糧食,走到了京城,一舉得中衣錦返鄉。誰知家中已經無人,詢問鄉里,才知道母親在他離開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這位高中的官老爺,就把母親臨行時候的肉乾製法記下來,每次思念母親就做一點吃。後來這種煉製脂渣的做法以及孝子賢母的故事就傳了下來。

青島:豬肉做出的美味,以前年節的稀罕物,小時候都用它“打饞蟲”

不同類型的肉

目前來說,在青島地區,製作脂渣的企業都集中在李滄區,大致有三家比較大:

一家是"李村脂渣",成立於2005年,叫豐力苑食品有限公司,"李村脂渣"是旗下產品,據說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生產的脂渣品牌。

一家是"鄭莊脂渣",創始於1993年,超市裡見到的,作為伴手禮的,較多是它家的產品,也經營餐飲店面。

一家是"鵬程脂渣",它家經營各種脂渣為主打的菜品,特色脂渣煲、脂渣燴餅等等味道都還不錯。2010年,被收入市級非遺名錄。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留言給我。如果對文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也請在下方留言賜教。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