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五月節食粽,你知道這種粽子是用'肥皂'做的嗎?

五月五,過端午,到市場上逛一圈,賣梔粽的那幾家老店門口又升起了嫋嫋的白煙。明黃色的梔粽裹著白紗布,一塊塊軟軟彈彈顫巍巍,盛在竹匾裡上鍋蒸,遠遠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你如果詢問一個潮汕老人梔粽是怎麼做的,十有八九聽到這樣的答案:"用黃肥皂做的",聽得人滿臉黑人問號,還有這種操作?

還別說,真的有。不過躍躍欲試的各位請先放下手中的雕牌皁,製作梔粽的用的這種可不是一般肥皂,裡面大有門道。

又到五月節食粽,你知道這種粽子是用'肥皂'做的嗎?

梔粽,又叫梔粿,在潮汕名目繁多的粿品裡算是格外小眾的一種。外地老饕可能聽過無米粿鼠殼粿紅粿,卻也很少有能認識梔粽的,箇中原因就是出品時間太短,只有端午前後這麼短短半個月,但製做梔粽的準備工作卻早早開始了。

又到五月節食粽,你知道這種粽子是用'肥皂'做的嗎?

農曆三月左右,製作端午梔粽的人們就要進山採集梔子花的樹枝。將這些木料集中焚燒,獲得的灰燼過篩,兌入開水後還要不厭其煩地濾渣、靜置沉澱、再濾渣,最終獲得的精華——一盆盆純天然鹼液,叫做梔水,也就是潮汕人所說的"黃肥皂水"了。合格的"肥皂水"色澤清透鮮亮,散發出獨特的鹼味。

又到五月節食粽,你知道這種粽子是用'肥皂'做的嗎?

我們在市區裡買到的梔粽,一般是圓圓的大盤,按斤稱重切下一方,配上一小包摻著碎花生或黑芝麻的白糖和一根切粿用的白棉線。外貌上看,整塊梔粽顏色和質地均勻柔韌,富有彈性。這種梔粽是將糯米磨成米漿後,兌入梔水做成的。

在農村地區,很多家庭還保存著自制梔粽的習慣。這種梔粽更像我們理解中的粽子,用梔水浸泡糯米,再用竹葉包成三角型或者枕型。這樣做出來的梔粽,剝開葉片還能看到顆粒分明的糯米,咬下去卻軟滑綿柔,渾然一體,帶有淡淡的葉片清香。

又到五月節食粽,你知道這種粽子是用'肥皂'做的嗎?

梔粽的吃法才是其精髓。潮汕人切梔粽用的不用刀,而是靠這根白色的粗棉線。看似結實的梔粽,用線纏繞一圈束緊,輕鬆就能卸成一片片的小方,讓人直想誇耀自己內力之純厚武功之高強。梔粽本身沒有調味,要蘸上甜度較低的花生糖、芝麻糖或蜂蜜食用,糯米本身的黏度也十分適合蘸取。

又到五月節食粽,你知道這種粽子是用'肥皂'做的嗎?

用筷子挑起一片梔粽品嚐,涼喉解膩,軟糯不粘牙,上到不喜嚼硬的老人下到牙沒長齊的小孩皆可食用。先前加入的"黃肥皂水",既作為天然色素為糯米著上了特殊的明黃色,又賦予了梔粽清冽的藥香味,含在口中苦裡帶甘,回味無窮,只想為它高歌一首征服。

又到五月節食粽,你知道這種粽子是用'肥皂'做的嗎?

梔粽的做法乍聽起來有點魔幻,但端午食用它並不是古人們一時的腦洞大開,而是有特殊的祝福和養生意義的。

古人又稱五月為"惡月",稱陰陽之氣相爭,想盡辦法祛病祛魅。潮汕人發明的梔粽,既可以用作祭祖貢品,又可以作為老少咸宜的保健食品。梔粽性涼,在暑熱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可以起到清熱涼腸、增進食慾的功效。

又到五月節食粽,你知道這種粽子是用'肥皂'做的嗎?

食在潮汕,講究"時節做時粿",時令小吃便是潮汕人的味蕾日曆。回憶小時候初食梔粽,還覺得這個味道"奇怪",現在梔粽早已成為舌尖上的記憶。一個人在異地過端午,不由惦記起晶瑩軟糯的它。一方梔粽,勾起無限鄉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