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養尊處優過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誰人都不陌生,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養生。人們一旦享受了安逸,就意志消沉,從而喪失了積極奮鬥的心。在養生中,一味地享受安逸,不利於身體健康,一味地縱慾更是於身有害。人活著,就不應該過分地安於現狀,不能只懂得貪圖享樂!

曾國藩對於逸與勞的辯證關係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養身之道,以“君逸臣勞”為要。省思慮、除煩惱,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謂也;行動常勤,筋骨常動,“臣勞”之謂也。閣下雖自命為懶人,實則懶於“臣”而不甚懶於“君”。蓋早歲偏激之處至今尚未盡化,放思慮,煩惱二字不能悉除。以後望全數摒絕,不輕服藥,當可漸漸奏效。所以他無論何時都時常自省,省查自己是否滋養於安逸的溫床,忘記了憂患,更是時刻提醒自己,警醒自己,縱慾的後果。

雖然曾國藩的嗜好給他帶來了種種益處,但是他也時常為自己過分沉溺於其中而感到懊悔。“每日除下棋看書之外,一味懶散!日內荒淫於棋,有似惡醉而強酒者,姝為愧悔。”他總是將自己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之中,時刻準備好迎接命運的挑戰。他更是用書中先哲的例子教育自己“職份所在,雖曰讀古書,其曠官廢馳,與廢於酒色遊戲者一也。莊生所謂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世上的人們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貴、長壽和善名;所愛好和喜歡的是身體的安適、豐盛的食物、漂亮的服飾、絢麗的色彩和動聽的樂聲;所認為低下的是貧窮、卑微、短命和惡名;所痛苦和煩惱的是身體不能獲得舒適安逸,口裡不能獲得美味佳餚,外形不能獲得漂亮的服飾,眼睛不能看到絢麗的色彩,耳朵不能聽到悅耳的樂聲。我們總是在無形之中一步步朝著安逸靠近,一步步遠離憂患意識,最終慢慢的走向死亡。就拿魚和飛蛾的一生來對比說。它們的一生雖簡單而平凡,卻各有不同。飛蛾的前大半生是生活在蛹裡的,它在裡面沉默的生活、成長。終於到了破蛹而出的時刻,可飛蛾的身體每向前移一步,身上便要承受蛹殼的割劃,就像舞會上的美人魚,一邊美麗著,一邊承受著錐心之痛。終於,飛蛾戰勝了磨難,撲向藍天,與白雲共舞。

魚一生都生活在柔軟的水中,它的生活是安逸順暢的。每當風浪即將來臨時,魚便慌亂的游到水面,東遊西竄,驚慌失措,風浪一到便躲到水底,再也不敢出來了。終於有一天,魚遇到了自己所謂的“磨難”,這磨難只是碰掉了一塊鱗,魚就怕得不得了,把這碰掉的一塊魚鱗當成是什麼天大的磨難,結果在擔驚受怕中魚把自己生生的嚇死了。魚其實是可以不死的,如果他能夠懂得居安思危,正視苦難,早早的鍛鍊悠遊的本領,學會鯉魚躍龍門的本領,它自然可以在風浪中活得逍遙自在。

人們或者應該時刻有一種憂患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加註重關心自己的身體,不會養尊處優,丟掉延年益壽的機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