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告訴你,古代皇帝一天吃幾頓飯,現在的你們一天吃幾頓呢?

中餐 白居易 糕點 戰國策 歷史告訴你 歷史告訴你 2017-10-21

如果我問你,一天吃幾餐?

吃貨們回答:早中晚餐一日三餐,上午吃點兒點心,下午吃些水果,晚上麼,夜宵大排檔串串擼起來!

對於現代人來說,吃已經是一個極其講究的事情。正如孔子早就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做的食物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這其實是祭禮當中對食物的要求。普通老百姓還是吃的十分隨意的。

歷史告訴你,古代皇帝一天吃幾頓飯,現在的你們一天吃幾頓呢?

  那麼古人一天吃幾餐呢?

從史料上來看,秦漢及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隋唐時期,“午食”的概念才逐漸形成,一天吃三頓飯成為尋常人家的基本用餐習俗……

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吃兩頓飯“朝食”為主餐

朱熹《集註》記載:“朝曰饔,夕曰飧”。

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

歷史告訴你,古代皇帝一天吃幾頓飯,現在的你們一天吃幾頓呢?

 一日三餐從什麼時候開始?

《戰國策·齊策四》“管燕得罪齊王”條稱:“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

意思是讀書人一天三頓飯都吃不飽,而你的鵝、鴨卻吃不了。

這說明當時已存在一天吃三頓飯的現象,不過,這時候的三餐還只是士族以及貴族的特權。普通老百姓家可是不講究這些的。而且,此時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兩餐的補充,其中的第三頓飯有點“夜餐”的味道。

秦漢時期,普通人或是級別較低官員多為“兩餐制”,但在貴族中已普遍實行“三餐制”。

 隋唐時期“午飯”成為“一日三餐”中的主餐

白居易《詠閒》詩云:“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

歷史告訴你,古代皇帝一天吃幾頓飯,現在的你們一天吃幾頓呢?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以後,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其時民間基本一天都吃三頓飯,與現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幾無區別。

其標誌是,“中餐”、“午飯”這類詞彙開始流行,並大量出現在當時文人的詩文中。中餐即中間那頓飯,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中便有“中餐”

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

白居易的《詠閒》詩中則有“午飯”

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

歷史告訴你,古代皇帝一天吃幾頓飯,現在的你們一天吃幾頓呢?

中餐、午飯都是“中飯”的意思,因處於早、晚兩頓飯中間,又在一天最中間的時分吃,故名。到了唐朝,中餐已成為三餐中的主餐,普通老百姓也開始一天吃三頓飯。

不過,早期的兩餐習俗並沒有消失,全國各地,有的地方習慣三餐,有的地方還是習慣兩餐。這跟當時的生活習慣和經濟水平有很大關係。

現在的你們一天吃幾頓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