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野生菌正在靠近,玉溪發佈野生菌中毒預警

隨著氣溫升高,

野生菌將進入生長旺季,即將大量上市。

我國已知可食用的野生菌 1000 多種

有毒野生菌 400 多種

其中含劇毒、有致死危險的 40 多種。

為防範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菌

造成中毒事件,

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紅塔區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特發佈如下預警公告:

一、不隨意採食野生菌

野生菌(蘑菇)屬於大型真菌,多樣性十分豐富、複雜,目前人類對有毒真菌的研究還不夠透徹和全面,存在大片的未知領域。雲南被譽為“真菌王國”,玉溪市、紅塔區作為雲南野生菌重要產區,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毒品種也多)、分佈廣泛,由於有毒、無毒菌種外觀區分特徵不明顯(容易混淆)、野生菌中毒類型複雜(生物毒素多樣性),導致廣大群眾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菌中毒的風險程度較高。特別是誤食白毒傘、毒蠅傘、死亡帽、灰花紋鵝膏菌、亞稀褶紅菇、肉褐鱗環柄菇、秋盔孢傘等多種劇毒野生菌中毒後,病情凶險,病死率高,且沒有特效療法。目前尚無簡易科學的方法鑑別野生菌是否有毒,所以呼籲廣大市民不要隨意採食野生菌。對於市場上售賣的野生菌,也不能放鬆警惕,不要購買、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

二、謹防誤食有毒野生菌

有毒野生菌與普通可食用野生菌的鑑別難度較大,僅依靠民間流傳下來的“經驗”並不能保證可以避免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菌。民間流傳的一些鑑別毒蘑菇的方法和“訣竅”是不科學、不嚴謹、不可靠的,很容易誤導公眾。例如:顏色鮮豔的有毒,顏色普通的沒毒;野生菌和大蒜、大米、銀器、瓷片等一起煮,顏色變黑有毒,沒變顏色無毒;生蟲、生蛆、動物吃過的野生菌沒毒;受傷變色或者有分泌物的野生菌有毒等。根據以往誤食劇毒野生菌情況,提醒公眾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只採食常見熟悉的野生菌,不採食不常見、不熟悉的野生菌。特別是不採食有菌環和菌托的野生菌,避免誤食劇毒的鵝膏菌屬(該菌屬包攬了 90%以上的毒蘑菇致死案例);不採食火炭菌(密褶紅菇),避免誤食到劇毒的亞稀褶紅菇(近年來,玉溪市已有多人誤食該菌中毒死亡);謹慎採食白色的野生菌,避免誤食到致命的白毒傘;謹慎採食棕色的野生菌,以避開黃絲蓋傘、秋盔孢傘等很多棕色的劇毒野生菌;謹慎採食小型菌類,以避開栗色環柄菇、秋盔孢傘等小型劇毒野生菌。

三、出現中毒症狀立即就醫

野生菌中毒類型複雜,不同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狀也各不相同,一般分為胃腸中毒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肝臟損害型、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光過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腸中毒型最為普遍,特別提醒:出現消化道噁心、嘔吐、腹疼、腹瀉等症狀,可以是普通毒菌單純作用於消化道黏膜引起,也可能是劇毒野生菌嚴重類型中毒的早期表現,例如:劇毒菌白毒傘,誤食大約一天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等類似急性胃腸炎的症狀,經過處理後,第二天這些症狀會緩解,進入“假愈期”,讓人誤以為身體好轉而耽誤治療。但第三天就會進入肝損害期,病人轉氨酶急劇升高,嚴重的出現肝衰竭,搶救成功機會非常微小。所以,一旦食用野生菌後出現頭昏、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中毒症狀,不要掉以輕心,要立即催吐、並及時送醫。要保留食用的野生菌樣品或者圖片,就醫時提供給醫生,以便醫生辨別中毒菌種,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四、生產經營者做到“一禁三不”

嚴禁學校、單位等各類食堂和農村集體聚餐、會議、宴席等群體性用餐活動供餐單位加工出售野生菌類菜品,避免發生誤食有毒野生菌引起的群體性中毒事件。生產經營者在加工、銷售野生菌及其製品時,應做到不採摘、不加工、不經營不常見或不熟悉的野生菌及其製品,並確保所加工、銷售的野生菌及其製品中未混入有毒菌種,以避免因發生中毒事件而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餐飲經營單位要按規定做好野生菌類菜品的留樣備查。

五、 相關部門各司其職

在野生菌成熟、採食期(6 至 9 月),各鄉街道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要通過電視專題片、農村廣播、入戶走訪等多種形式,做到防控宣傳教育全覆蓋。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對各類食堂、野生菌交易市場、餐飲單位等的日常巡查,嚴防有毒野生菌流入市場和餐桌;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強預防野生菌中毒健康教育宣傳,加強野生菌中毒監測和風險預警,並做好應急救治各項準備。附:玉溪市常見可食野生菌、中毒野生菌(市疾控中心制)

一大波野生菌正在靠近,玉溪發佈野生菌中毒預警一大波野生菌正在靠近,玉溪發佈野生菌中毒預警

紅塔區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2019 年 4 月 29 日

—END—

來源:紅塔區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