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NO.69 經略西方復唐土


文|寒山憶雪


話接上回,3850年前-3690年前這160年的時間內,夏王國不斷(至少兩次)征討東夷,重新恢復了夏王國在東方的霸權。

在解決了東方的威脅之後,夏王國的統治者得以把目光轉向西部,這時候他們發現,西方的某個兄弟族群早已被異族入侵,丟失了自己的領地。

5000年前左右,黃土高原的古羌人族群,分化成古西戎人與東羌人兩個族群。擁有家羊的古西戎人轉變為半農半牧的族群,並逐漸擴張到隴東高原、陝北高原和山西中北部地區,形成北狄的先民。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北狄先民與從漠南草原南下的古匈奴人發生交流,兩者或戰爭或貿易,文化風格逐漸趨同,形成與隴西古西戎人的「馬家窯文化」不一樣的「阿善文化」,後期演變成「老虎山文化」。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4200年前左右,位於陝北高原北部的一個部落崛起,成為晉陝北部最強大的部落。這一地區的文化也很快融合成風格統一的「朱開溝文化」。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朱開溝文化形成的同時,陝北北部的部族也在建立屬於他們的霸權統治。4000年前左右,北狄先民中最強大的部落,在現在的榆林神木境內的高土梁山,建造了一座石城,面積最大時達到400萬平米,是陶寺中期大城的兩倍,300多年後中原地區的夏王都二里頭古城,才達到這個規模。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這座石城被稱作「石峁古城」,除了面積巨大,在當時的黃河流域位列第一外,它還有最早的甕城結構。在石峁古城周邊的陝北、晉北一帶,還有十餘個面積在十幾萬到幾十萬平米的小城。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這樣的規模,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的古唐國、古虞國和先夏部族,因此有很多人認為,石峁古城下的部族,很有可能是黃帝部落的城邑,或者是夏王國大禹的都城,甚至還有猜測是帝舜和顓頊等「三皇五帝」中某一位部落首領的都城。

不過,石峁部族和內地的農耕族群文化並沒有多大關係,朱開溝文化和石峁古城遺蹟中濃厚的草原風貌,比如奇特的玉器奠基風俗、草原風格的口絃琴,表明他們與後世的戎狄關係更為密切。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由於石峁部族並非夷夏系統的族群,他們的先祖傳說並沒有在後世的華夏人中流傳下來,以至於在我們的上古神話傳說中,並沒有關於陝北地區這一繁盛強大的上古王國的任何痕跡。

正因如此,我們無法得知石峁部族是後世的白狄先民,還是林胡先民?不過,我們大體上可以判定,他們是古西戎人或古匈奴人的一支。

3900年前左右,石峁古城突然衰落,石峁部族的去留難以考證。不過與此同時,石峁部族南方300多公里的臨汾盆地,古唐人的陶寺文化也突然衰落。

侯楊方先生的考古研究顯示,陶寺文化最晚期,臨汾盆地有70%的人口是外來人口(鍶同位素測定),而且陶器的風格也與晉中光社文化、晉陝北部的石峁遺址有類似的器型。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此外,陶寺最晚期,綿羊養殖業迅速發展,而且綿羊的死亡年齡偏大,推測這個時期的綿羊多用來產奶和產毛,而不是食用。這與之前陶寺文化中山羊居多而且多用來食用,紡織也多用麻類的植物纖維等情況大不一樣。

多種證據可以判定,4000年前左右,古唐國王族後人帶領國人暴動,報復並驅逐了古虞國貴族,殺其族人,毀壞其王墓之後,回到了古唐人自治的時代。但百年不到的時間,陝北石峁部族因為某些原因遷離故土。3900年前左右,一部分石峁部落經過晉中呂梁山和太原盆地,混合了一部分「光社文化」下的部落,南侵臨汾盆地,征服了那裡的古唐人。

這個時段,恰好是先夏國末代君主「夏後相」與東夷人中的古寒國激戰,並被古寒國攻破都城的時段。在中原地區霸權混亂的情況下,沒有力量能援助古唐國抵擋外敵的入侵,求援無門的古唐國,只能獨自對抗戎狄,並最終亡國。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隨後的歷史,就是少康輾轉回到洛陽盆地,聯絡西方的盟友,成功復興夏國。在這段時期內,古東夷族群是夏王國最大的威脅,因而夏王國無暇西顧,主要把精力放在東方。

直到大約200年後,夏王國才得以把目光轉到西方。

公元前1680年前,在夏王洩死後,夏王不降即位的第六年,夏王國的軍隊發起了「收復」臨汾盆地的戰爭,史籍(傳說)記載為「伐九苑」。

在這場戰爭之後,夏王國的「夏文化」傳播到了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與古唐、古虞文化,以及從北方南下的入侵者的戎狄文化相融合,形成夏文化河東類型(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夏王國的行動並沒有到此結束,「收復」臨汾盆地之後,夏王國的軍隊繼續北伐,深入晉中、晉西北和陝北地區,打敗那裡的戎狄部落,並徹底摧毀了陝北地區比夏王都規模還大的「石峁古城」。

在這場戰爭之後,夏文化也傳播到了晉陝北部,使得這一時期的「朱開溝文化」,帶上了夏文化(二里頭文化)的因素。

為了鞏固新佔領的臨汾盆地,夏王不降甚至將夏王都臨時遷到了運城盆地的東部,現在的夏縣一帶。這裡處在運城盆地和陝原盆地連接通道——虞阪的北端出口處,很明顯是依託夏王國腹地,監視並消化新獲得的晉西南領地。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不降之後,扃、廑、孔甲三代夏王都居住在運城盆地的新都邑中,西北方的古戎狄各部基本上臣服了夏王國,臨汾盆地的領地也得到鞏固,夏王國直接控制的領地增加到了11萬平方公里,達到了王國最鼎盛的時期。

古語有云,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夏王國似乎也不例外。

鼎盛時期的夏王國,回過頭才發現,在它的東北方,一個原本弱小的方國,已經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夏王國最危險敵人。

那麼,這個原本弱小的方國,是哪個方國呢?它又是如何迅速崛起,成為夏王國最危險的敵人的呢?下節繼續解讀。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 寒山噴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