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朋友圈比拼步數?走路的這些誤區,你中了幾個

人到中年難免有點小病痛,學會養生變得十分重要。走路是一種簡單實惠的養生方法,只要邁開腿就能為骨骼、肌肉和關節提供很多好處。民間有句老話:“百練走為先。”走路的好處很多,可以活動筋骨,使淤滯的脈絡暢通,四肢健壯;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每天堅持走路,還能提高夜間睡眠質量。古人云:“散步以養神”,走路能使因為一天緊張工作而疲憊的大腦得到調整恢復,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體力。走路還是最安全的運動方式,它不像踢球、游泳、跑步、爬山等那樣激烈,男女老少皆宜。更重要的是,能使糖尿病大幅減少。然而,走得多不代表就越好,走路多了也傷身,容易患上膝關節滑膜炎、腰肌勞損等疾病。走路為什麼會讓膝關節提前“退休”呢?怎樣走路才不傷膝蓋呢?生活中又有哪些走路的誤區呢?

還在朋友圈比拼步數?走路的這些誤區,你中了幾個

走路為什麼會讓膝關節提前“退休”?

還在朋友圈比拼步數?走路的這些誤區,你中了幾個

臨床上除了因年齡增大而發生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的患者以外,80%-90%都是運動過度造成的膝骨關節的損傷。運動不正確,會導讓膝蓋提前“退休”!我們的膝關節表面都有一層軟骨,能夠潤滑、吸收衝擊、減緩摩擦和保護關節。然而,軟骨也是會被磨損的。隨著年齡增長、過度使用或者外來損傷,軟骨表面不再光滑,就會產生令人不適的摩擦感,加上滑膜上神經豐富,疼痛和炎症隨之而來。

怎樣走路不傷膝蓋?

還在朋友圈比拼步數?走路的這些誤區,你中了幾個

1. 走路步數:6000步

人常說“萬步走”,不過中國膳食營養指南建議是日行6000步。6000步比較安全,萬步只是利於記憶。能走多少,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必過於刻板,要循序漸進。兼顧有氧運動的安全與效果。出現身體不舒服或者感覺疲勞,建議停止運動。

2. 走路時間:至少30分鐘

步行的速度可分為:慢走(70~90步/分鐘);中速走(90~120步/分鐘);快走(120~140步/分鐘);極速走(140步以上/分鐘)。有一定運動能力的老人可採取中速或快走,每次30~40分鐘,可進一步強化心肺功能。走路以微微出汗為宜。

3. 走路地點:公園或塑膠場地

走路最好還是在公園、體育場等遠離馬路,清靜又幹淨的地方。最好是塑膠場地,而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上走,也避免上下坡行走或上下臺階。因為這些路段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大,膝蓋部位容易受傷。

4. 走路姿勢:抬頭挺胸

最理想的走路姿勢,頭部應該是垂直的,不要盯著腳下看,一定不要含胸,而是將胸部挺起來,同時收緊小腹和臀部,最好讓手臂輕微彎曲,隨著步伐自然擺動,體現出韻律感。走路時可有意地調整呼吸,建議走三步吸氣一次,再走三步呼氣一次。

5. 走路準備:一定要拉伸

健走前最好做做拉伸或者原地小跑5-10分鐘,增加關節的靈活度。健走後也要做做放鬆和拉伸活動。

6. 走路裝備:鞋底要微軟有彈性

走路一定要選雙舒服的鞋,因為健走時腳底所受到的衝擊是全身體重的1.2~1.5倍。一雙合腳的軟底跑鞋,可緩衝走路時腳底的壓力,保護腳踝關節免受傷害。“掰”一下鞋底應該較自如的彎曲,穿上走幾步,鞋底有輕微的彈力但不至於太軟。

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走路誤區?

還在朋友圈比拼步數?走路的這些誤區,你中了幾個

1. 飯後立馬行走

大部分人都喜歡在飯後立即散步,這個不好的習慣。容易給胃部壓力,正確的散步時間應該是飯後半小時。

2. 早起猛走

很多人有早起走路鍛鍊的習慣,這個習慣很好,但是如果不吃早餐或者不喝水就開始猛走路,容易導致血糖過低。早晨人體的血液比較黏稠,此時進行劇烈運動的風險更大,特別是心腦血管病患者要注意。早晨,身體器官剛剛甦醒,此時較為適合散步或者其他舒緩的運動。

3. 亂晃手臂

很多老年人喜歡走路的過程中手臂前後大幅度搖晃,認為這樣既能增加運動量,又能避免四肢僵硬的問題,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的。在走路的過程中,這麼做會越走越累,越走越慢。正確的走路方式應該是手臂放鬆,自然地前後搖擺,晃動的最高點不要超過肩的水平線。

4. 負重前行

揹著重東西走路能讓減肥的效果更好的想法是錯的。如果在走路的時候揹負太重的東西,會讓膝蓋承受太大壓力,有可能造成小腿和大腿的肌肉、膝蓋關節受損。正確的做法是在走路的時候不要帶太多東西,帶個小包放出門必需的東西即可。

5. 速度過快

特別是剛開始運動的人,如果快走快停,有可能給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建議剛開始運動的人從緩慢走路開始,等自己的運動狀態越來越好時再慢慢加快速度,並逐漸增加運動量。

6. 挺著肚子

如果走路的時候挺著肚子,不但形態看起來不好看,而且還會讓整個走路運動的過程更吃力。應該在走路的過程中挺直腰桿、收緊小腹。

來源:CCTV生活圈

點擊【在看】有驚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