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醫藥文化

藥品 中醫 傷寒 華佗 鳴久 鳴久 2017-10-27

點亮心靈之燈,開啟智慧之窗;

參悟成敗之鑑,塑造滿意人生。

中國是醫藥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5000多年的醫藥文化與文明,一脈相承,綿延不斷,創造出了很多醫學奇蹟,傳承了大量古典醫學書籍,湧現出一大批著名醫藥學家,他們的醫學貢獻在當時發揮了很大作用,今天依然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醫藥文化

華佗

中國醫藥學的歷史源頭已有170萬年。黃帝、炎帝、岐伯等留下了美麗醫學傳說;有文字可考的中國醫學史計5000年,夏商西周時期已有的醫學記載,積累了一些醫學經驗,鍼灸、推拿、導引、湯液、外治已應用於醫療實踐;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醫巫分離,出現了醫緩、醫和、醫竘、文摯、扁鵲等著名醫家,《黃帝內經》的問世,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至今仍對中醫藥學有指導作用。

秦漢時期,《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和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三部醫學經典問世,中醫基礎醫學、藥物方劑學和臨床醫學進入新的階段。

出現了淳于意、華佗、張仲景等名醫,淳于意主要成就的寫出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醫案——《診籍》,華佗精通內、外、婦、兒、鍼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被後人稱為

“外科聖手” 、“外科鼻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後世稱《傷寒雜病論》為“方書之祖”,稱該書所列方劑為“經方”。這一時期,傷寒、雜病、外科等臨床醫學達到新的高度,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出現了第一次高峰。

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醫藥文化

張仲景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脈學、鍼灸學、藥物方劑、傷科、養生保健等方面碩果累累,出現了一大批醫學名家,王叔和編著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皇甫謐一生以著述為業,所著《鍼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鍼灸學專著,他被譽為“鍼灸鼻祖”。葛洪集教學家、化學家、醫藥學家於一身,所著《肘後救卒方》堪稱中醫史上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山中宰相”陶弘景《本草經集註》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成為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徐之才在藥劑學、婦產科上造詣頗深,雷斆的《雷公炮炙論》是對中藥炮製技術的第一次全面總結,中藥炮製正式成為一門學科。

隋唐時期,中國醫學全面發展,《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祕要》、《新修本草》、《四海類聚方》等醫藥學書籍湧現出來,巢元方奉詔)編撰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專述病源和證候的專著;甄權繪有《明堂人形圖》、撰有《針經鈔》、《針方》、《脈訣賦》、《藥性論》,為隋唐時期一代鍼灸巨擘;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史上的一顆巨星,在中外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勳;王燾為保存古醫籍原貌和總結唐以前的醫學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鑑真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孟詵的《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被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王冰對運氣學說很有研究,其理論見解為後世運氣學說之本;昝殷為唐代婦產科學家,所著《經效產寶》是我國現存最早之婦產科專書;李殉是“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還是個藥物學家,所著《海藥草本》,“多記海外名香奇草”,為中外醫藥交流做出貢獻。隋唐時期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醫藥文化

孫思邈

兩宋時期,中醫藥學迅速發展。解剖學、病因學、診斷學等基礎醫學不斷深化,各科臨床醫學、養生學、法醫學等向更廣闊的領域開拓,中外醫藥的交流頻繁,出現了王懷隱奉命與副使王祜等人等編修《太平聖惠方》,載述了中國10世紀前的醫藥學成就;劉翰兩次奉命修訂本草,編成《開寶本草》,為保存古本草文獻作出重大貢獻;許叔微是宋代研究《傷寒論》的大家之一,對辨證施治理論多有闡述和補充;王惟一對對針灸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鍼灸銅人的設計和製造,是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蘇頌領導完成了流傳至今的第一部有圖的本草書——《圖經本草》;唐慎微對發展藥物學和收集民間單驗方作出重大貢獻,龐安常撰成《傷寒總病論》6卷,主張把溫病和傷寒區分開來,這對外感病學是一大發展。朱肱對《傷寒論》的整理和闡釋,為發展仲景學說作出了一定貢獻;郭雍晚年博採醫書,撰《傷寒補亡論》,補《傷寒論》之殘缺;陳自明是我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婦產科專家。所編《婦人大全良方》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婦產科專著;錢乙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專著。與兩宋並立至元統一全國的遼、夏、金、元時期,以劉完素為代表的火熱論派、張元素為代表的臟腑辨證論派、張從正為代表的攻邪派、李東垣為代表的脾胃論派、王好古為代表的陰證論派和朱丹溪為代表的相火論派,各派的爭鳴將此期的醫學學術推向新的高潮。除上述醫學家外,成無己、張子和、滑伯仁、羅天益等對中國醫學發展也做出了貢獻。

明代吳有性的《瘟疫論》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國醫林中兩朵奇葩,傷寒學派的中興,溫熱學派崛起,使學派爭鳴進入一個新的層次。戴思恭治疾多獲神效,傳揚丹溪學說;樓英治病多有奇效,民間 “神仙太公”;薛己精於內外婦兒各科,自立一家之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乃“東方醫藥巨典”,《瀕湖脈學》為中醫典範之作;徐春甫用藥不泥守古方,臨證能變通加減,煌煌鉅著《古今醫統》,是一部內容豐富的醫學全書;孫一奎為人治病多驗,學術理論有創建;繆希雍精通醫藥學,治病多奇效;王肯堂是一位全面發展的著名醫學家,《證治準繩》是不朽的醫學鉅著;陳實功為中國傑出外科醫學家、張景嶽是中醫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談允賢是明代著名婦科女醫生;秦昌遇久病成醫,終成醫學大師。一個個醫藥學名家如一顆顆璀璨的星。

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醫藥文化

李時珍

清代是醫學趨於普及與昇華發展的時期。葉天士診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藥每有奇效;治療常多變通。人稱其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溫病學派的奠基人物。薛雪溼熱證治特稱高手,與葉天士開創瘟病學研究之先河;吳有性創立了溫疫學說,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是溫病學的一座里程碑;王孟英把溫熱病學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反映了中國醫界大膽的開拓進取精神。傅青主是婦科醫學的聖手,徐大椿為無師自通的清代偉大醫學家,陳修園是中醫教育普及的推動者、吳謙稱得上品學兼優的御醫、黃元卿乃妙手回春的溫病大家。他們各有建樹。明清時期,中國醫學達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峰。

鳴久通過講述一些歷代名醫成功成才的故事,展現中國古代醫學的輝煌成就和發展歷程,展現名醫的人生經歷、奮鬥過程、道德品質、敬業精神、歷史貢獻,給人以成功的啟迪與敬業修身的影響。從一個側面,使更多的人瞭解中醫的歷史,認識中醫的成就,認識中醫文化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