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兒科醫生 錢 乙,他看兒科的方法值得我們家長學習'

"
"
中國最早的兒科醫生 錢 乙,他看兒科的方法值得我們家長學習


最近新聞報道很多醫院出現兒科醫生緊缺,兒科看病難的問題。

今天我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古代一些歎為觀止的兒科針對方法,也介紹一位古代有名的兒科醫生錢乙

錢乙寫過一本書叫《小兒藥證直訣》他也是六味地黃丸的創立者

我們常說求醫不如求己,對孩子最瞭解的,莫過於孩子父母,假如家長們能夠學習掌握這些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不僅可以在孩子生病時提供給大夫最有價值的信息,甚至可以自己分析出孩子體質特點,從日常生活方式上加以調整,這不就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嗎?

錢乙的診斷方法嚴格來說不屬於望聞問切,而是觀察孩子的一些特殊的舉動,甚至是癖好,然後從這些行為中分析出背後的原因,達到診斷的目的。

手尋衣領及亂捻物”。這個動作我們會時而在孩子身上發現,

錢乙說,“主肝熱,瀉青圓主之。”

肝者,厥陰風木,風主動,當孩子有肝熱時,會不由自主想動,手裡有個衣領衣角捻著玩,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更何況,孩子在對周圍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候,不但用手在把玩,同時眼睛也在觀察,

但是“手尋衣領及亂捻物”通常是不需要眼觀的,這也是這個動作的特殊之處。

延伸一步去想,我們成人的很多行為習慣,也許是從幼兒時期一個身體原因引發,未經正確調理,最後隨著年齡增長,病自愈了,習慣卻經過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癖好了。

風寒專打下虛人。很多病看似急病,其實已經有了一個較長階段的積累,因為某個情況使量變產生質變。而在這個較長的積累階段,身體會不斷髮出各種信號,如果能夠及時覺察,也許用很輕柔的調理方法就可以改變,根本無須名醫猛藥,竊以為,這才是所謂養生。

再比如,合面睡,及上竄咬牙。

這個更有意思,孩子睡覺喜歡趴著,而且往床頭方向頂。

錢乙說,此為心熱,導赤散主之。

睡覺時的狀態,完全是身體狀態的自然反應,非常值得大家認真觀察。

比如,孩子睡覺是不是很深?老實不老實?有沒有驚悸?呼吸急促還是綿長?喜歡什麼姿勢?有沒有吧唧嘴?有沒有磨牙?有沒有流口水?這些都有醫學意義。

合面睡,及上竄咬牙這一條

孩子有段時間就特別喜歡頂著床頭睡覺,

怕孩子頂著床頭腦袋不舒服,每次都給往下拉,

但過一會還是會往上睡,有時甚至整個身體橫在床頭。

有一次我看著孩子這個狀態,忽然感覺到,這不就是所謂的“火性炎上”嗎?

因為感覺到這個狀態比較誇張,再不加以調理,可能會生病,所以我就根據這些特徵做了一些診斷和調理,很快就緩解了。

其實,孩子睡覺是不是舒服,做父母的是非常容易看出來的。這次調理之後,看到孩子甜甜的睡相,萌萌的睡姿,心裡油然生出對錢乙先生的感激、讚歎和仰慕。

注意孩子這些動作

對中醫而言,兒科和其它科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不同,

就是兒科很少有情志病,他們沒有過多的慾望,

也不懂得諂媚、記仇等等,言語、動作、心理不像大人那般受意識的壓制,

所以小孩子的大多數舉動都是由內而外的、自然而然的,

因此這些舉動對於中醫診斷就有了意義。

比如,“口頻撮”,錢乙說,此為氣不合,益黃散主之。

口頻撮這種動作,如果沒有人刻意教,小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去做的,應該是有生理原因的。其實不僅僅是口頻撮,不同孩子可能出現玩嘴脣、翻嘴脣、咬嘴脣等不同的行為,大家都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和前面兩例不同,這個動作代表著一箇中焦(脾胃)的虛症。

重在診斷,診斷結果準確的話,未必非要服用書中提到的這些藥,我們更傾向於建議大家根據診斷結果進行食療調整。比如這裡提到的中焦虛症,生活中我們用食療的方法來處理的話,方法就太多了。

我從很多優秀的中醫大夫那裡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慢即快。我們可能都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用雷霆之力鎮壓了病症,待藥力減退之後,病症又如春風吹又生般纏綿不絕。反而用持續不斷的柔和方法,更容易剷除病根。所以,食療在中醫裡,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的作用。

比如,“弄舌”,錢乙說,此為脾臟微熱,少與瀉黃散漸服之。

弄舌,這個也是非常常見,舌頭翻、卷、咬、伸,甚至用手捏、拽、撓等等。舌頭,對於中醫診病來說,有著非常特殊的功效,有的醫生甚至視舌診重於脈診。對於舌診,我們可能不僅僅要看舌面、舌苔等,舌頭的大小、胖瘦、顏色、光澤、有力無力、是否抖動等等,都是很重要的特徵,當然,對於孩子來說,弄舌也是很重要的特徵。

錢乙在這裡還特意講到“微熱”、“少與”,小兒脾虛者多,所以在用到中焦瀉法時,一定要注意適可而止。

再比如,“手掐眉目鼻面”,錢乙說,此為肺熱,甘桔湯主之。

這個特徵也特有意思,我們可能都曾經見過很多表現不同、但性質一樣的情況,除了手掐眉目鼻面,有的孩子喜歡揪眉毛,有的孩子喜歡撓太陽穴,更奇特的是有的小女孩喜歡用自己的頭髮梢扎自己的額頭兩側,不一而足。肺主皮毛,屬上焦,出現問題時在面部的上部會有所反映。

錢乙生活的北宋,跟我們今天已經相距千年之久了,人們的飲食結構、生活方式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孩子們的易發的病症也不盡相同。所以,學習錢乙的著作,不能懷著一切照搬的心理。診斷思路是不變的,具體情況卻是千變萬化的。比如我們今天的孩子,因為看電視、PAD、手機,吃炸雞、巧克力造成的眼睛乾澀、擠眉弄眼、手足多動等情況,《小兒藥證直訣》就不可能提及,但是秉承錢乙的思想,這些不也是很容易可以洞察並診治的嗎?再比如,現在很多孩子出現的所謂“夾腿綜合症”,以女孩多見,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錢乙的思路來考慮分析,反思一下原因?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這些觀察,目的在於通過孩子的外在表現,發現孩子的內在問題,正所謂“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至於治療,還是交給可靠的大夫更合適。我相信,優秀的中醫大夫是決不會忽視這些問題的。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溫病條辨》裡就提到:聖人不忽於細,必謹於微。醫者於此等處,尤當加意也。

讀醫經典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切記,中醫最忌諱教條化,把生動靈活的東西僵化,這叫八股中醫。其實,孩子的這些動作,我們不應該機械地與病症一一對應,而是找到這些動作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舉一反三,相信這才是錢乙先生的真意。

“使幼者免橫夭之苦,老者無哭子之悲,此餘之志也。因以明仲陽(錢乙,字仲陽)之術於無窮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