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

在中醫處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藥,調和諸藥,藥方中常常離不了它。

而甘草的“甘”和“甜”是有區別的,像我們平常吃的加工類的糖類多是“甜”,這類的甜吃多了會吸收我們人體之津液,而“甘”是植物本來的味道,是和緩的,先有點苦後再是微甜,有一種回甘之氣。

作為一種多年生的豆科植物,甘草多用其乾燥根和根莖入藥。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甘草,我們發現甘草的莖稈葉為對生圓狀形,而頂端卻是單葉尖狀,這樣的一種物性入藥,就能升能降,可陰可陽,具有調和陰陽百藥的作用。

"

在中醫處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藥,調和諸藥,藥方中常常離不了它。

而甘草的“甘”和“甜”是有區別的,像我們平常吃的加工類的糖類多是“甜”,這類的甜吃多了會吸收我們人體之津液,而“甘”是植物本來的味道,是和緩的,先有點苦後再是微甜,有一種回甘之氣。

作為一種多年生的豆科植物,甘草多用其乾燥根和根莖入藥。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甘草,我們發現甘草的莖稈葉為對生圓狀形,而頂端卻是單葉尖狀,這樣的一種物性入藥,就能升能降,可陰可陽,具有調和陰陽百藥的作用。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春生秋採,味歸根,微苦、回甘綿長,得土氣之厚,又微帶苦味,而苦為火之正味,因此甘草又自帶有生長之氣,能大益人體之脾胃。

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洩。故李時珍說:“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謂藥中之良相。”

如甘草與熟地、當歸、白芍、黨蔘、白朮、黃芪等藥同用,可使補益藥作用和緩持久而不驟急;與石膏、知母、黃芩、黃連等寒涼藥並進,可緩和其寒涼之性,使寒涼清熱而不傷陽、不敗胃;與附子、乾薑、吳茱萸等溫熱藥共施,可緩和其燥熱之性,使溫裡散寒而不損真陰。

"

在中醫處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藥,調和諸藥,藥方中常常離不了它。

而甘草的“甘”和“甜”是有區別的,像我們平常吃的加工類的糖類多是“甜”,這類的甜吃多了會吸收我們人體之津液,而“甘”是植物本來的味道,是和緩的,先有點苦後再是微甜,有一種回甘之氣。

作為一種多年生的豆科植物,甘草多用其乾燥根和根莖入藥。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甘草,我們發現甘草的莖稈葉為對生圓狀形,而頂端卻是單葉尖狀,這樣的一種物性入藥,就能升能降,可陰可陽,具有調和陰陽百藥的作用。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春生秋採,味歸根,微苦、回甘綿長,得土氣之厚,又微帶苦味,而苦為火之正味,因此甘草又自帶有生長之氣,能大益人體之脾胃。

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洩。故李時珍說:“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謂藥中之良相。”

如甘草與熟地、當歸、白芍、黨蔘、白朮、黃芪等藥同用,可使補益藥作用和緩持久而不驟急;與石膏、知母、黃芩、黃連等寒涼藥並進,可緩和其寒涼之性,使寒涼清熱而不傷陽、不敗胃;與附子、乾薑、吳茱萸等溫熱藥共施,可緩和其燥熱之性,使溫裡散寒而不損真陰。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據統計,仲景用甘草方計124方(《傷寒論》70方,《金匱要略》54方)。

其中以甘草為君的方有甘草湯、甘草乾薑湯、甘草瀉心湯、炙甘草湯、甘草附子湯等10方,以甘草為臣的方有芍藥甘草湯、桂枝甘草湯、茯苓甘草湯、桔梗湯、梔子甘草豉湯等11方。可見甘草之功也絕非止於“調和諸藥”而已。

"

在中醫處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藥,調和諸藥,藥方中常常離不了它。

而甘草的“甘”和“甜”是有區別的,像我們平常吃的加工類的糖類多是“甜”,這類的甜吃多了會吸收我們人體之津液,而“甘”是植物本來的味道,是和緩的,先有點苦後再是微甜,有一種回甘之氣。

作為一種多年生的豆科植物,甘草多用其乾燥根和根莖入藥。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甘草,我們發現甘草的莖稈葉為對生圓狀形,而頂端卻是單葉尖狀,這樣的一種物性入藥,就能升能降,可陰可陽,具有調和陰陽百藥的作用。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春生秋採,味歸根,微苦、回甘綿長,得土氣之厚,又微帶苦味,而苦為火之正味,因此甘草又自帶有生長之氣,能大益人體之脾胃。

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洩。故李時珍說:“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謂藥中之良相。”

如甘草與熟地、當歸、白芍、黨蔘、白朮、黃芪等藥同用,可使補益藥作用和緩持久而不驟急;與石膏、知母、黃芩、黃連等寒涼藥並進,可緩和其寒涼之性,使寒涼清熱而不傷陽、不敗胃;與附子、乾薑、吳茱萸等溫熱藥共施,可緩和其燥熱之性,使溫裡散寒而不損真陰。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據統計,仲景用甘草方計124方(《傷寒論》70方,《金匱要略》54方)。

其中以甘草為君的方有甘草湯、甘草乾薑湯、甘草瀉心湯、炙甘草湯、甘草附子湯等10方,以甘草為臣的方有芍藥甘草湯、桂枝甘草湯、茯苓甘草湯、桔梗湯、梔子甘草豉湯等11方。可見甘草之功也絕非止於“調和諸藥”而已。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臨床上,甘草還常與人蔘、白朮、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湯,以健脾益氣,主治脾胃氣虛證;若中焦虛寒,則可用甘草配伍桂枝、芍藥、生薑、大棗、飴糖等,如小建中湯。

此外,甘草入心經,還能補益心氣,治療心氣陰兩虛之心動悸、脈結代,每與生地、人蔘、桂枝、生薑、大棗、麥冬、阿膠、火麻仁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

在中醫處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藥,調和諸藥,藥方中常常離不了它。

而甘草的“甘”和“甜”是有區別的,像我們平常吃的加工類的糖類多是“甜”,這類的甜吃多了會吸收我們人體之津液,而“甘”是植物本來的味道,是和緩的,先有點苦後再是微甜,有一種回甘之氣。

作為一種多年生的豆科植物,甘草多用其乾燥根和根莖入藥。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甘草,我們發現甘草的莖稈葉為對生圓狀形,而頂端卻是單葉尖狀,這樣的一種物性入藥,就能升能降,可陰可陽,具有調和陰陽百藥的作用。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春生秋採,味歸根,微苦、回甘綿長,得土氣之厚,又微帶苦味,而苦為火之正味,因此甘草又自帶有生長之氣,能大益人體之脾胃。

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洩。故李時珍說:“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謂藥中之良相。”

如甘草與熟地、當歸、白芍、黨蔘、白朮、黃芪等藥同用,可使補益藥作用和緩持久而不驟急;與石膏、知母、黃芩、黃連等寒涼藥並進,可緩和其寒涼之性,使寒涼清熱而不傷陽、不敗胃;與附子、乾薑、吳茱萸等溫熱藥共施,可緩和其燥熱之性,使溫裡散寒而不損真陰。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據統計,仲景用甘草方計124方(《傷寒論》70方,《金匱要略》54方)。

其中以甘草為君的方有甘草湯、甘草乾薑湯、甘草瀉心湯、炙甘草湯、甘草附子湯等10方,以甘草為臣的方有芍藥甘草湯、桂枝甘草湯、茯苓甘草湯、桔梗湯、梔子甘草豉湯等11方。可見甘草之功也絕非止於“調和諸藥”而已。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臨床上,甘草還常與人蔘、白朮、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湯,以健脾益氣,主治脾胃氣虛證;若中焦虛寒,則可用甘草配伍桂枝、芍藥、生薑、大棗、飴糖等,如小建中湯。

此外,甘草入心經,還能補益心氣,治療心氣陰兩虛之心動悸、脈結代,每與生地、人蔘、桂枝、生薑、大棗、麥冬、阿膠、火麻仁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解毒,古人謂其能“解百毒”。《本草綱目·第十二卷》:“甘草解百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毒、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

"

在中醫處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藥,調和諸藥,藥方中常常離不了它。

而甘草的“甘”和“甜”是有區別的,像我們平常吃的加工類的糖類多是“甜”,這類的甜吃多了會吸收我們人體之津液,而“甘”是植物本來的味道,是和緩的,先有點苦後再是微甜,有一種回甘之氣。

作為一種多年生的豆科植物,甘草多用其乾燥根和根莖入藥。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甘草,我們發現甘草的莖稈葉為對生圓狀形,而頂端卻是單葉尖狀,這樣的一種物性入藥,就能升能降,可陰可陽,具有調和陰陽百藥的作用。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春生秋採,味歸根,微苦、回甘綿長,得土氣之厚,又微帶苦味,而苦為火之正味,因此甘草又自帶有生長之氣,能大益人體之脾胃。

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洩。故李時珍說:“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謂藥中之良相。”

如甘草與熟地、當歸、白芍、黨蔘、白朮、黃芪等藥同用,可使補益藥作用和緩持久而不驟急;與石膏、知母、黃芩、黃連等寒涼藥並進,可緩和其寒涼之性,使寒涼清熱而不傷陽、不敗胃;與附子、乾薑、吳茱萸等溫熱藥共施,可緩和其燥熱之性,使溫裡散寒而不損真陰。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據統計,仲景用甘草方計124方(《傷寒論》70方,《金匱要略》54方)。

其中以甘草為君的方有甘草湯、甘草乾薑湯、甘草瀉心湯、炙甘草湯、甘草附子湯等10方,以甘草為臣的方有芍藥甘草湯、桂枝甘草湯、茯苓甘草湯、桔梗湯、梔子甘草豉湯等11方。可見甘草之功也絕非止於“調和諸藥”而已。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臨床上,甘草還常與人蔘、白朮、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湯,以健脾益氣,主治脾胃氣虛證;若中焦虛寒,則可用甘草配伍桂枝、芍藥、生薑、大棗、飴糖等,如小建中湯。

此外,甘草入心經,還能補益心氣,治療心氣陰兩虛之心動悸、脈結代,每與生地、人蔘、桂枝、生薑、大棗、麥冬、阿膠、火麻仁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解毒,古人謂其能“解百毒”。《本草綱目·第十二卷》:“甘草解百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毒、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藥性雖平,也不是人人皆宜、多多益善的。清代名醫徐靈胎說:“誤用致害,雖甘草、人蔘亦毒藥之類也。”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脘腹脹滿等。

嘔家不喜甘,溼盛中滿及嘔吐患者不宜服用。甘草與海藻、甘遂、大戟、芫花葯性相反,也不可同用。

推薦食譜:

黃芪甘草代茶飲

"

在中醫處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藥,調和諸藥,藥方中常常離不了它。

而甘草的“甘”和“甜”是有區別的,像我們平常吃的加工類的糖類多是“甜”,這類的甜吃多了會吸收我們人體之津液,而“甘”是植物本來的味道,是和緩的,先有點苦後再是微甜,有一種回甘之氣。

作為一種多年生的豆科植物,甘草多用其乾燥根和根莖入藥。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甘草,我們發現甘草的莖稈葉為對生圓狀形,而頂端卻是單葉尖狀,這樣的一種物性入藥,就能升能降,可陰可陽,具有調和陰陽百藥的作用。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春生秋採,味歸根,微苦、回甘綿長,得土氣之厚,又微帶苦味,而苦為火之正味,因此甘草又自帶有生長之氣,能大益人體之脾胃。

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洩。故李時珍說:“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謂藥中之良相。”

如甘草與熟地、當歸、白芍、黨蔘、白朮、黃芪等藥同用,可使補益藥作用和緩持久而不驟急;與石膏、知母、黃芩、黃連等寒涼藥並進,可緩和其寒涼之性,使寒涼清熱而不傷陽、不敗胃;與附子、乾薑、吳茱萸等溫熱藥共施,可緩和其燥熱之性,使溫裡散寒而不損真陰。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據統計,仲景用甘草方計124方(《傷寒論》70方,《金匱要略》54方)。

其中以甘草為君的方有甘草湯、甘草乾薑湯、甘草瀉心湯、炙甘草湯、甘草附子湯等10方,以甘草為臣的方有芍藥甘草湯、桂枝甘草湯、茯苓甘草湯、桔梗湯、梔子甘草豉湯等11方。可見甘草之功也絕非止於“調和諸藥”而已。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臨床上,甘草還常與人蔘、白朮、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湯,以健脾益氣,主治脾胃氣虛證;若中焦虛寒,則可用甘草配伍桂枝、芍藥、生薑、大棗、飴糖等,如小建中湯。

此外,甘草入心經,還能補益心氣,治療心氣陰兩虛之心動悸、脈結代,每與生地、人蔘、桂枝、生薑、大棗、麥冬、阿膠、火麻仁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解毒,古人謂其能“解百毒”。《本草綱目·第十二卷》:“甘草解百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毒、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甘草藥性雖平,也不是人人皆宜、多多益善的。清代名醫徐靈胎說:“誤用致害,雖甘草、人蔘亦毒藥之類也。”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脘腹脹滿等。

嘔家不喜甘,溼盛中滿及嘔吐患者不宜服用。甘草與海藻、甘遂、大戟、芫花葯性相反,也不可同用。

推薦食譜:

黃芪甘草代茶飲

甘草:解百毒,和諸藥,藥中國老

黃芪5克、甘草3克

針對氣虛,說話、爬樓梯喘氣,又無中滿症狀的患者。可以直接泡水或者煮水飲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