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間為夙沙氏(來源網絡)

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醃菜和醃肉。根據《周禮》來看,西周的人們不僅會醃製韭菜、茆、葵、菁、筍等,稱之為“菹”;還會醃製鹿肉、魚肉、兔肉、雁肉、豬肉等,稱之為“醢”。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醢、茆菹、麇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周禮·天官》

由此可見,當時醃製食物的種類十分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脩”,早在《禮記》中就出現過,指十條臘肉。孔子這句話,意思就是,凡是帶著臘肉來的人,我都會教誨他。說明孔子不計酬勞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醃肉頗為難得,甚至承擔著貨幣的功能。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間為夙沙氏(來源網絡)

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醃菜和醃肉。根據《周禮》來看,西周的人們不僅會醃製韭菜、茆、葵、菁、筍等,稱之為“菹”;還會醃製鹿肉、魚肉、兔肉、雁肉、豬肉等,稱之為“醢”。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醢、茆菹、麇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周禮·天官》

由此可見,當時醃製食物的種類十分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脩”,早在《禮記》中就出現過,指十條臘肉。孔子這句話,意思就是,凡是帶著臘肉來的人,我都會教誨他。說明孔子不計酬勞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醃肉頗為難得,甚至承擔著貨幣的功能。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孔子聖蹟圖(明·仇英)

一言以蔽之,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了醃菜、醃魚等醃製食物。而“鮓”,就是醃魚。

各時期的“鮓”

從字形來看,“鮓”最初只是指魚類醃製。

鮓,菹也,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東漢劉熙《釋名》

所謂“菹”,就是醃菜。這裡可以發現,當時醃製魚,還會用到米和酒。其實“菹”本意就是“阻”,是用鹽和酒阻止食物腐壞,並使其發酵成為美食。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間為夙沙氏(來源網絡)

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醃菜和醃肉。根據《周禮》來看,西周的人們不僅會醃製韭菜、茆、葵、菁、筍等,稱之為“菹”;還會醃製鹿肉、魚肉、兔肉、雁肉、豬肉等,稱之為“醢”。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醢、茆菹、麇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周禮·天官》

由此可見,當時醃製食物的種類十分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脩”,早在《禮記》中就出現過,指十條臘肉。孔子這句話,意思就是,凡是帶著臘肉來的人,我都會教誨他。說明孔子不計酬勞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醃肉頗為難得,甚至承擔著貨幣的功能。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孔子聖蹟圖(明·仇英)

一言以蔽之,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了醃菜、醃魚等醃製食物。而“鮓”,就是醃魚。

各時期的“鮓”

從字形來看,“鮓”最初只是指魚類醃製。

鮓,菹也,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東漢劉熙《釋名》

所謂“菹”,就是醃菜。這裡可以發現,當時醃製魚,還會用到米和酒。其實“菹”本意就是“阻”,是用鹽和酒阻止食物腐壞,並使其發酵成為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漢昭帝影視形象

《漢書》記載,漢昭帝有一回去釣魚,釣上來一條三丈長的“蛟”。漢昭帝看到後,就讓御廚把這個“蛟”做成了“鮓”。做成之後,骨肉青紫,十分美味。不過,這裡的“蛟”可不是蛟龍,而是鱔一類的大魚。

但是,從三國時,“鮓”就不再侷限於魚了,凡是醃製食品都可以稱為“鮓”。

曹丕在《列異傳》中記載,漢中有位鬼奕侯,很喜歡吃“鮓菜”,這裡的鮓菜,就包括魚肉蔬菜等;東晉名將陶侃,年輕時利用權力,把官府的魚做成一罈“鮓”,送給母親,以表孝心,不過他母親並不開心,反而責備陶侃;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恩寵無比,每月都會賜給他“野豬鮓”。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間為夙沙氏(來源網絡)

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醃菜和醃肉。根據《周禮》來看,西周的人們不僅會醃製韭菜、茆、葵、菁、筍等,稱之為“菹”;還會醃製鹿肉、魚肉、兔肉、雁肉、豬肉等,稱之為“醢”。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醢、茆菹、麇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周禮·天官》

由此可見,當時醃製食物的種類十分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脩”,早在《禮記》中就出現過,指十條臘肉。孔子這句話,意思就是,凡是帶著臘肉來的人,我都會教誨他。說明孔子不計酬勞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醃肉頗為難得,甚至承擔著貨幣的功能。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孔子聖蹟圖(明·仇英)

一言以蔽之,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了醃菜、醃魚等醃製食物。而“鮓”,就是醃魚。

各時期的“鮓”

從字形來看,“鮓”最初只是指魚類醃製。

鮓,菹也,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東漢劉熙《釋名》

所謂“菹”,就是醃菜。這裡可以發現,當時醃製魚,還會用到米和酒。其實“菹”本意就是“阻”,是用鹽和酒阻止食物腐壞,並使其發酵成為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漢昭帝影視形象

《漢書》記載,漢昭帝有一回去釣魚,釣上來一條三丈長的“蛟”。漢昭帝看到後,就讓御廚把這個“蛟”做成了“鮓”。做成之後,骨肉青紫,十分美味。不過,這裡的“蛟”可不是蛟龍,而是鱔一類的大魚。

但是,從三國時,“鮓”就不再侷限於魚了,凡是醃製食品都可以稱為“鮓”。

曹丕在《列異傳》中記載,漢中有位鬼奕侯,很喜歡吃“鮓菜”,這裡的鮓菜,就包括魚肉蔬菜等;東晉名將陶侃,年輕時利用權力,把官府的魚做成一罈“鮓”,送給母親,以表孝心,不過他母親並不開心,反而責備陶侃;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恩寵無比,每月都會賜給他“野豬鮓”。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唐玄宗畫像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魚“鮓”。從文獻記載來看,鯉魚、銀魚、石斑魚、鱣魚、鯖魚等都可以做“鮓”。

宋代各種各樣的“鮓”

從宋代開始,“鮓”種類激增,除了各種魚以外,包括蓮藕、桃花、鵝、黃雀、蛤、冬瓜、筍、茭白、海蜇等,都能做成鮓。這一點,翻看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能發現。還有,《吳氏中饋錄》中有蟶鮓、胡蘿蔔鮓;《事林廣記》中記有海棠鮓、玉鉤鮓、清涼蝦鮓等。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間為夙沙氏(來源網絡)

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醃菜和醃肉。根據《周禮》來看,西周的人們不僅會醃製韭菜、茆、葵、菁、筍等,稱之為“菹”;還會醃製鹿肉、魚肉、兔肉、雁肉、豬肉等,稱之為“醢”。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醢、茆菹、麇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周禮·天官》

由此可見,當時醃製食物的種類十分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脩”,早在《禮記》中就出現過,指十條臘肉。孔子這句話,意思就是,凡是帶著臘肉來的人,我都會教誨他。說明孔子不計酬勞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醃肉頗為難得,甚至承擔著貨幣的功能。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孔子聖蹟圖(明·仇英)

一言以蔽之,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了醃菜、醃魚等醃製食物。而“鮓”,就是醃魚。

各時期的“鮓”

從字形來看,“鮓”最初只是指魚類醃製。

鮓,菹也,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東漢劉熙《釋名》

所謂“菹”,就是醃菜。這裡可以發現,當時醃製魚,還會用到米和酒。其實“菹”本意就是“阻”,是用鹽和酒阻止食物腐壞,並使其發酵成為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漢昭帝影視形象

《漢書》記載,漢昭帝有一回去釣魚,釣上來一條三丈長的“蛟”。漢昭帝看到後,就讓御廚把這個“蛟”做成了“鮓”。做成之後,骨肉青紫,十分美味。不過,這裡的“蛟”可不是蛟龍,而是鱔一類的大魚。

但是,從三國時,“鮓”就不再侷限於魚了,凡是醃製食品都可以稱為“鮓”。

曹丕在《列異傳》中記載,漢中有位鬼奕侯,很喜歡吃“鮓菜”,這裡的鮓菜,就包括魚肉蔬菜等;東晉名將陶侃,年輕時利用權力,把官府的魚做成一罈“鮓”,送給母親,以表孝心,不過他母親並不開心,反而責備陶侃;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恩寵無比,每月都會賜給他“野豬鮓”。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唐玄宗畫像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魚“鮓”。從文獻記載來看,鯉魚、銀魚、石斑魚、鱣魚、鯖魚等都可以做“鮓”。

宋代各種各樣的“鮓”

從宋代開始,“鮓”種類激增,除了各種魚以外,包括蓮藕、桃花、鵝、黃雀、蛤、冬瓜、筍、茭白、海蜇等,都能做成鮓。這一點,翻看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能發現。還有,《吳氏中饋錄》中有蟶鮓、胡蘿蔔鮓;《事林廣記》中記有海棠鮓、玉鉤鮓、清涼蝦鮓等。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武林舊事》中的“鮓”

看完這些“鮓”,就能發現,宋朝不愧是中國飲食史上的又一高峰期。

水滸中,因為好漢們愛吃肥肉,而且“肥鮓”前面有提到“鮮魚”,所以,宋江、魯智深所吃的“肥鮓”,應屬醃製的肥肉。

除了這些外,宋代還有幾種特殊的“鮓”,值得一說。

其一是“羊肉旋鮓”。

趙匡胤建國之初,吳越王錢俶曾來朝覲。趙匡胤很高興,為了拉近關係,他讓御廚做南方美食。倉促之間,御廚只好把用羊肉做成“鮓”獻上。趙匡胤和錢俶一嘗,嘿,還真是不錯。後來,每次皇帝搞宴會,都會用這道菜。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間為夙沙氏(來源網絡)

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醃菜和醃肉。根據《周禮》來看,西周的人們不僅會醃製韭菜、茆、葵、菁、筍等,稱之為“菹”;還會醃製鹿肉、魚肉、兔肉、雁肉、豬肉等,稱之為“醢”。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醢、茆菹、麇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周禮·天官》

由此可見,當時醃製食物的種類十分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脩”,早在《禮記》中就出現過,指十條臘肉。孔子這句話,意思就是,凡是帶著臘肉來的人,我都會教誨他。說明孔子不計酬勞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醃肉頗為難得,甚至承擔著貨幣的功能。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孔子聖蹟圖(明·仇英)

一言以蔽之,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了醃菜、醃魚等醃製食物。而“鮓”,就是醃魚。

各時期的“鮓”

從字形來看,“鮓”最初只是指魚類醃製。

鮓,菹也,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東漢劉熙《釋名》

所謂“菹”,就是醃菜。這裡可以發現,當時醃製魚,還會用到米和酒。其實“菹”本意就是“阻”,是用鹽和酒阻止食物腐壞,並使其發酵成為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漢昭帝影視形象

《漢書》記載,漢昭帝有一回去釣魚,釣上來一條三丈長的“蛟”。漢昭帝看到後,就讓御廚把這個“蛟”做成了“鮓”。做成之後,骨肉青紫,十分美味。不過,這裡的“蛟”可不是蛟龍,而是鱔一類的大魚。

但是,從三國時,“鮓”就不再侷限於魚了,凡是醃製食品都可以稱為“鮓”。

曹丕在《列異傳》中記載,漢中有位鬼奕侯,很喜歡吃“鮓菜”,這裡的鮓菜,就包括魚肉蔬菜等;東晉名將陶侃,年輕時利用權力,把官府的魚做成一罈“鮓”,送給母親,以表孝心,不過他母親並不開心,反而責備陶侃;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恩寵無比,每月都會賜給他“野豬鮓”。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唐玄宗畫像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魚“鮓”。從文獻記載來看,鯉魚、銀魚、石斑魚、鱣魚、鯖魚等都可以做“鮓”。

宋代各種各樣的“鮓”

從宋代開始,“鮓”種類激增,除了各種魚以外,包括蓮藕、桃花、鵝、黃雀、蛤、冬瓜、筍、茭白、海蜇等,都能做成鮓。這一點,翻看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能發現。還有,《吳氏中饋錄》中有蟶鮓、胡蘿蔔鮓;《事林廣記》中記有海棠鮓、玉鉤鮓、清涼蝦鮓等。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武林舊事》中的“鮓”

看完這些“鮓”,就能發現,宋朝不愧是中國飲食史上的又一高峰期。

水滸中,因為好漢們愛吃肥肉,而且“肥鮓”前面有提到“鮮魚”,所以,宋江、魯智深所吃的“肥鮓”,應屬醃製的肥肉。

除了這些外,宋代還有幾種特殊的“鮓”,值得一說。

其一是“羊肉旋鮓”。

趙匡胤建國之初,吳越王錢俶曾來朝覲。趙匡胤很高興,為了拉近關係,他讓御廚做南方美食。倉促之間,御廚只好把用羊肉做成“鮓”獻上。趙匡胤和錢俶一嘗,嘿,還真是不錯。後來,每次皇帝搞宴會,都會用這道菜。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趙匡胤影視形象

開寶末,吳越王錢俶始來朝。垂至,太祖謂大官:“錢王,浙人也。來朝宿共帳內殿矣,宜創作南食一二以燕衎之。”於是大官倉卒被命,一夕取羊為醢,以獻焉,因號“旋鮓”。至今大宴,首薦是味。——《鐵圍山叢談》

實際上,“鮓”作為醃製食物,一般要醃幾個月才可以吃。因為是匆忙之間做出的鮓,所以御廚命名為“旋鮓”(旋有旋即、很快的意思)。御廚大概也想不到,自己無意中做出的菜餚,居然成了當時國宴中的第一美味。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間為夙沙氏(來源網絡)

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醃菜和醃肉。根據《周禮》來看,西周的人們不僅會醃製韭菜、茆、葵、菁、筍等,稱之為“菹”;還會醃製鹿肉、魚肉、兔肉、雁肉、豬肉等,稱之為“醢”。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醢、茆菹、麇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周禮·天官》

由此可見,當時醃製食物的種類十分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脩”,早在《禮記》中就出現過,指十條臘肉。孔子這句話,意思就是,凡是帶著臘肉來的人,我都會教誨他。說明孔子不計酬勞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醃肉頗為難得,甚至承擔著貨幣的功能。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孔子聖蹟圖(明·仇英)

一言以蔽之,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了醃菜、醃魚等醃製食物。而“鮓”,就是醃魚。

各時期的“鮓”

從字形來看,“鮓”最初只是指魚類醃製。

鮓,菹也,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東漢劉熙《釋名》

所謂“菹”,就是醃菜。這裡可以發現,當時醃製魚,還會用到米和酒。其實“菹”本意就是“阻”,是用鹽和酒阻止食物腐壞,並使其發酵成為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漢昭帝影視形象

《漢書》記載,漢昭帝有一回去釣魚,釣上來一條三丈長的“蛟”。漢昭帝看到後,就讓御廚把這個“蛟”做成了“鮓”。做成之後,骨肉青紫,十分美味。不過,這裡的“蛟”可不是蛟龍,而是鱔一類的大魚。

但是,從三國時,“鮓”就不再侷限於魚了,凡是醃製食品都可以稱為“鮓”。

曹丕在《列異傳》中記載,漢中有位鬼奕侯,很喜歡吃“鮓菜”,這裡的鮓菜,就包括魚肉蔬菜等;東晉名將陶侃,年輕時利用權力,把官府的魚做成一罈“鮓”,送給母親,以表孝心,不過他母親並不開心,反而責備陶侃;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恩寵無比,每月都會賜給他“野豬鮓”。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唐玄宗畫像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魚“鮓”。從文獻記載來看,鯉魚、銀魚、石斑魚、鱣魚、鯖魚等都可以做“鮓”。

宋代各種各樣的“鮓”

從宋代開始,“鮓”種類激增,除了各種魚以外,包括蓮藕、桃花、鵝、黃雀、蛤、冬瓜、筍、茭白、海蜇等,都能做成鮓。這一點,翻看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能發現。還有,《吳氏中饋錄》中有蟶鮓、胡蘿蔔鮓;《事林廣記》中記有海棠鮓、玉鉤鮓、清涼蝦鮓等。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武林舊事》中的“鮓”

看完這些“鮓”,就能發現,宋朝不愧是中國飲食史上的又一高峰期。

水滸中,因為好漢們愛吃肥肉,而且“肥鮓”前面有提到“鮮魚”,所以,宋江、魯智深所吃的“肥鮓”,應屬醃製的肥肉。

除了這些外,宋代還有幾種特殊的“鮓”,值得一說。

其一是“羊肉旋鮓”。

趙匡胤建國之初,吳越王錢俶曾來朝覲。趙匡胤很高興,為了拉近關係,他讓御廚做南方美食。倉促之間,御廚只好把用羊肉做成“鮓”獻上。趙匡胤和錢俶一嘗,嘿,還真是不錯。後來,每次皇帝搞宴會,都會用這道菜。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趙匡胤影視形象

開寶末,吳越王錢俶始來朝。垂至,太祖謂大官:“錢王,浙人也。來朝宿共帳內殿矣,宜創作南食一二以燕衎之。”於是大官倉卒被命,一夕取羊為醢,以獻焉,因號“旋鮓”。至今大宴,首薦是味。——《鐵圍山叢談》

實際上,“鮓”作為醃製食物,一般要醃幾個月才可以吃。因為是匆忙之間做出的鮓,所以御廚命名為“旋鮓”(旋有旋即、很快的意思)。御廚大概也想不到,自己無意中做出的菜餚,居然成了當時國宴中的第一美味。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興四將圖》中的張俊(最右)

公元1151年,作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曾大擺筵宴,奉請宋高宗趙構。這次宴席,至少有180道美食,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這些美食中,就有“旋鮓”。

其二是“黃雀鮓”。

黃雀不是麻雀,二者體型差不多,但前者羽毛兼有紅、黃、黑、綠等顏色,比麻雀漂亮多了。黃雀不僅好看,還被宋人制成了美食。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間為夙沙氏(來源網絡)

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醃菜和醃肉。根據《周禮》來看,西周的人們不僅會醃製韭菜、茆、葵、菁、筍等,稱之為“菹”;還會醃製鹿肉、魚肉、兔肉、雁肉、豬肉等,稱之為“醢”。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醢、茆菹、麇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周禮·天官》

由此可見,當時醃製食物的種類十分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脩”,早在《禮記》中就出現過,指十條臘肉。孔子這句話,意思就是,凡是帶著臘肉來的人,我都會教誨他。說明孔子不計酬勞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醃肉頗為難得,甚至承擔著貨幣的功能。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孔子聖蹟圖(明·仇英)

一言以蔽之,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了醃菜、醃魚等醃製食物。而“鮓”,就是醃魚。

各時期的“鮓”

從字形來看,“鮓”最初只是指魚類醃製。

鮓,菹也,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東漢劉熙《釋名》

所謂“菹”,就是醃菜。這裡可以發現,當時醃製魚,還會用到米和酒。其實“菹”本意就是“阻”,是用鹽和酒阻止食物腐壞,並使其發酵成為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漢昭帝影視形象

《漢書》記載,漢昭帝有一回去釣魚,釣上來一條三丈長的“蛟”。漢昭帝看到後,就讓御廚把這個“蛟”做成了“鮓”。做成之後,骨肉青紫,十分美味。不過,這裡的“蛟”可不是蛟龍,而是鱔一類的大魚。

但是,從三國時,“鮓”就不再侷限於魚了,凡是醃製食品都可以稱為“鮓”。

曹丕在《列異傳》中記載,漢中有位鬼奕侯,很喜歡吃“鮓菜”,這裡的鮓菜,就包括魚肉蔬菜等;東晉名將陶侃,年輕時利用權力,把官府的魚做成一罈“鮓”,送給母親,以表孝心,不過他母親並不開心,反而責備陶侃;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恩寵無比,每月都會賜給他“野豬鮓”。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唐玄宗畫像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魚“鮓”。從文獻記載來看,鯉魚、銀魚、石斑魚、鱣魚、鯖魚等都可以做“鮓”。

宋代各種各樣的“鮓”

從宋代開始,“鮓”種類激增,除了各種魚以外,包括蓮藕、桃花、鵝、黃雀、蛤、冬瓜、筍、茭白、海蜇等,都能做成鮓。這一點,翻看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能發現。還有,《吳氏中饋錄》中有蟶鮓、胡蘿蔔鮓;《事林廣記》中記有海棠鮓、玉鉤鮓、清涼蝦鮓等。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武林舊事》中的“鮓”

看完這些“鮓”,就能發現,宋朝不愧是中國飲食史上的又一高峰期。

水滸中,因為好漢們愛吃肥肉,而且“肥鮓”前面有提到“鮮魚”,所以,宋江、魯智深所吃的“肥鮓”,應屬醃製的肥肉。

除了這些外,宋代還有幾種特殊的“鮓”,值得一說。

其一是“羊肉旋鮓”。

趙匡胤建國之初,吳越王錢俶曾來朝覲。趙匡胤很高興,為了拉近關係,他讓御廚做南方美食。倉促之間,御廚只好把用羊肉做成“鮓”獻上。趙匡胤和錢俶一嘗,嘿,還真是不錯。後來,每次皇帝搞宴會,都會用這道菜。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趙匡胤影視形象

開寶末,吳越王錢俶始來朝。垂至,太祖謂大官:“錢王,浙人也。來朝宿共帳內殿矣,宜創作南食一二以燕衎之。”於是大官倉卒被命,一夕取羊為醢,以獻焉,因號“旋鮓”。至今大宴,首薦是味。——《鐵圍山叢談》

實際上,“鮓”作為醃製食物,一般要醃幾個月才可以吃。因為是匆忙之間做出的鮓,所以御廚命名為“旋鮓”(旋有旋即、很快的意思)。御廚大概也想不到,自己無意中做出的菜餚,居然成了當時國宴中的第一美味。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興四將圖》中的張俊(最右)

公元1151年,作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曾大擺筵宴,奉請宋高宗趙構。這次宴席,至少有180道美食,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這些美食中,就有“旋鮓”。

其二是“黃雀鮓”。

黃雀不是麻雀,二者體型差不多,但前者羽毛兼有紅、黃、黑、綠等顏色,比麻雀漂亮多了。黃雀不僅好看,還被宋人制成了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的蔡京形象

北宋末期,大奸臣蔡京做太師,他酷愛吃黃雀鮓。蔡京倒臺後,有人去他家抄家,結果發現,他家三間大房子裡堆滿了罐子,罐子裡全都是“黃雀鮓”。要知道黃雀體積很小,醃製後更小,一個罐子裡都能放不少。這個故事,見於南宋周煇的《清波雜誌》。

粗略一算,就算蔡京每天吃上20只,這些“黃雀鮓”都夠他吃幾輩子的。

徽宗讓位後,蔡京因為作惡太多,被宋欽宗貶到儋州。走到潭州時,因為天下人都痛恨他,所以沒人肯賣食給他,蔡京活活餓死。這種結局,恐怕蔡京做夢也想不到。

不過,像“羊肉旋鮓”“黃雀鮓”等成本不菲,所以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的。

"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淺說水滸》第451期(文/焦目)

有人說,梁山好漢中沒有農民。其實這話不對,至少宋江的弟弟宋清,就是個正兒八經的農民。其實,上梁山之前,108將大多都有工作,只是行業不同。有造船的孟康,有打魚的三阮,有鄉村教師吳用,有賣柴的石秀,有鐵匠湯隆,有販賣馬匹的燕順、段景住,也有獵戶解珍和解寶,甚至還有盜墓賊時遷。

可以發現,好漢們基本來自底層。

底層人生活不容易,吃肉喝酒都難,所以他們常說“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水滸中,好漢們特別愛吃肉,尤其是牛肉、肥雞、肥鵝、肥羊等。光是魚類,就有魚羹、魚膾、魚湯等。​

除了這些美食外,好漢們還吃過一種叫“鮓”的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魯智深形象

“鮓”在水滸中出現過兩次。第四回中,魯達逃到代州雁門縣,金老漢認出了他,於是請他吃鮮魚、嫩雞、釀鵝以及“肥鮓”;第二十一回中,閻婆為了留住宋江,也買了鮮魚、嫩雞以及“肥鮓”等。

那麼,“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美食?是不是隻有魚才能做成“鮓”?現在還有沒有呢?

從醃製食物說起

要說“鮓”,得先說鹽。中國人食鹽、製鹽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年。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夙沙氏煮海製鹽的故事。夙沙氏也因為製鹽有功,被後人奉為製鹽業的鼻祖,也有人尊其為“鹽宗”“鹽聖”。

發現鹽之後,各種醃製食物也隨之出現。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間為夙沙氏(來源網絡)

至遲到西周,就出現了醃菜和醃肉。根據《周禮》來看,西周的人們不僅會醃製韭菜、茆、葵、菁、筍等,稱之為“菹”;還會醃製鹿肉、魚肉、兔肉、雁肉、豬肉等,稱之為“醢”。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菁菹、鹿醢、茆菹、麇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周禮·天官》

由此可見,當時醃製食物的種類十分多。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脩”,早在《禮記》中就出現過,指十條臘肉。孔子這句話,意思就是,凡是帶著臘肉來的人,我都會教誨他。說明孔子不計酬勞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醃肉頗為難得,甚至承擔著貨幣的功能。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孔子聖蹟圖(明·仇英)

一言以蔽之,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了醃菜、醃魚等醃製食物。而“鮓”,就是醃魚。

各時期的“鮓”

從字形來看,“鮓”最初只是指魚類醃製。

鮓,菹也,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東漢劉熙《釋名》

所謂“菹”,就是醃菜。這裡可以發現,當時醃製魚,還會用到米和酒。其實“菹”本意就是“阻”,是用鹽和酒阻止食物腐壞,並使其發酵成為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漢昭帝影視形象

《漢書》記載,漢昭帝有一回去釣魚,釣上來一條三丈長的“蛟”。漢昭帝看到後,就讓御廚把這個“蛟”做成了“鮓”。做成之後,骨肉青紫,十分美味。不過,這裡的“蛟”可不是蛟龍,而是鱔一類的大魚。

但是,從三國時,“鮓”就不再侷限於魚了,凡是醃製食品都可以稱為“鮓”。

曹丕在《列異傳》中記載,漢中有位鬼奕侯,很喜歡吃“鮓菜”,這裡的鮓菜,就包括魚肉蔬菜等;東晉名將陶侃,年輕時利用權力,把官府的魚做成一罈“鮓”,送給母親,以表孝心,不過他母親並不開心,反而責備陶侃;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恩寵無比,每月都會賜給他“野豬鮓”。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唐玄宗畫像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魚“鮓”。從文獻記載來看,鯉魚、銀魚、石斑魚、鱣魚、鯖魚等都可以做“鮓”。

宋代各種各樣的“鮓”

從宋代開始,“鮓”種類激增,除了各種魚以外,包括蓮藕、桃花、鵝、黃雀、蛤、冬瓜、筍、茭白、海蜇等,都能做成鮓。這一點,翻看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能發現。還有,《吳氏中饋錄》中有蟶鮓、胡蘿蔔鮓;《事林廣記》中記有海棠鮓、玉鉤鮓、清涼蝦鮓等。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武林舊事》中的“鮓”

看完這些“鮓”,就能發現,宋朝不愧是中國飲食史上的又一高峰期。

水滸中,因為好漢們愛吃肥肉,而且“肥鮓”前面有提到“鮮魚”,所以,宋江、魯智深所吃的“肥鮓”,應屬醃製的肥肉。

除了這些外,宋代還有幾種特殊的“鮓”,值得一說。

其一是“羊肉旋鮓”。

趙匡胤建國之初,吳越王錢俶曾來朝覲。趙匡胤很高興,為了拉近關係,他讓御廚做南方美食。倉促之間,御廚只好把用羊肉做成“鮓”獻上。趙匡胤和錢俶一嘗,嘿,還真是不錯。後來,每次皇帝搞宴會,都會用這道菜。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趙匡胤影視形象

開寶末,吳越王錢俶始來朝。垂至,太祖謂大官:“錢王,浙人也。來朝宿共帳內殿矣,宜創作南食一二以燕衎之。”於是大官倉卒被命,一夕取羊為醢,以獻焉,因號“旋鮓”。至今大宴,首薦是味。——《鐵圍山叢談》

實際上,“鮓”作為醃製食物,一般要醃幾個月才可以吃。因為是匆忙之間做出的鮓,所以御廚命名為“旋鮓”(旋有旋即、很快的意思)。御廚大概也想不到,自己無意中做出的菜餚,居然成了當時國宴中的第一美味。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中興四將圖》中的張俊(最右)

公元1151年,作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曾大擺筵宴,奉請宋高宗趙構。這次宴席,至少有180道美食,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這些美食中,就有“旋鮓”。

其二是“黃雀鮓”。

黃雀不是麻雀,二者體型差不多,但前者羽毛兼有紅、黃、黑、綠等顏色,比麻雀漂亮多了。黃雀不僅好看,還被宋人制成了美食。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的蔡京形象

北宋末期,大奸臣蔡京做太師,他酷愛吃黃雀鮓。蔡京倒臺後,有人去他家抄家,結果發現,他家三間大房子裡堆滿了罐子,罐子裡全都是“黃雀鮓”。要知道黃雀體積很小,醃製後更小,一個罐子裡都能放不少。這個故事,見於南宋周煇的《清波雜誌》。

粗略一算,就算蔡京每天吃上20只,這些“黃雀鮓”都夠他吃幾輩子的。

徽宗讓位後,蔡京因為作惡太多,被宋欽宗貶到儋州。走到潭州時,因為天下人都痛恨他,所以沒人肯賣食給他,蔡京活活餓死。這種結局,恐怕蔡京做夢也想不到。

不過,像“羊肉旋鮓”“黃雀鮓”等成本不菲,所以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的。

水滸中,兩次提到的美食“鮓”,究竟是什麼?

央視水滸中的宋徽宗形象

​宋代以後,元明清的文獻中依然能見到“鮓”。

元代《全元曲》中,有“釣鯉新為鮓”;明代《涉異志》中,說過“肉芝勝比蓮花鮓”;清代黃遵憲的詩中,也提到過“千里封鮓羹”。時至今日,“鮓”也沒消失,一些地方仍然有關於“鮓”的美食。比如鹽城有“茄子鮓”;孝感一些農村有“蝦鮓”;四川也有“鮓菜”“鮓肉”等。

不光是中國,連日本都有“鮓”。只是,日本人不叫“鮓”,而是稱為“鮨”。從這個字就能發現,日本的“鮓”源自中國,因為在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就有“鮨”字。

參考資料:

施耐庵《水滸傳》、王瑩燕《釋“鮓”》

蔡絛《鐵圍山叢談》、周密《武林舊事》

周煇《清波雜誌》、吳氏《吳氏中饋錄》

陳元靚《事林廣記》、《漢書》《周禮》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