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掀起“食安風暴”

食品安全 三農 農業 農產品 哈爾濱新聞網 2017-04-30

一場前所未有的“食安風暴”登陸冰城。

昨天,哈爾濱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動員大會召開。會議提出,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打造“哈爾濱食品名片”。

史上最嚴食品安全監管宣言的背後,是哈爾濱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的精準發力。

3月3日,哈爾濱市委常委會會議通過了《哈爾濱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實施方案》,標誌著創建工作大幕開啟。哈爾濱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監管力度一浪高過一浪——

“3·15”期間,春園烤肉王、福將烤肉、名島烤肉等多家自助餐廳用合成肉欺騙消費者的非法行為被媒體曝光。

3月22日,有知情人爆料,哈爾濱一鴨血加工廠用牛血兌水冒充鴨血,產品直供演員包貝爾所投資的辣莊火鍋……

食以安為先,有過必嚴懲。事發後,哈爾濱食藥監管部門第一時間責令涉事企業停業整頓,並對其涉嫌商業欺詐行為進行了嚴厲懲處。

雷厲風行的處置不僅規範了市場秩序,也贏得了群眾點贊,更昭示著哈爾濱食品產業即將在“食安風暴”下,迎來一場深層次變革——

瞄準“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的新目標,哈爾濱正邁出由食品生產大市向食品安全強市進軍的堅實步伐。

用“四個最嚴”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健康哈爾濱”成為政治任務——

2014年7月,國家啟動河北、山東等4省15個城市首批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試點;2015年9月,啟動北京、上海、遼寧等11省(市)21個城市第二批試點;2016年4月,啟動黑龍江、內蒙古等16省37個城市第三批試點,哈爾濱市進入創建行列。

“哈爾濱市被列為第三批國家創建試點城市,既表明了國家和省對哈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認可,也對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食藥監局局長姜濱說,“食品安全事關群眾身體健康、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創建食品安全城市不僅是重大的經濟任務、民生任務,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務,為建設‘健康哈爾濱’,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振興發展提供著有力支撐。”

5年來,哈爾濱市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可控,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響惡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全省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年度綜合考評中,哈爾濱市始終名列第一。

但面對食品安全日趨複雜的形勢,特別是與發達城市相比、與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標準相比,哈爾濱仍有較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風險隱患大量存在、檢測監管能力較為薄弱、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滯後等方面。

按照國家創城標準和城市戶籍人口規模,哈爾濱市年需檢測樣本要達到4萬份,但現有的檢測機構年檢能力僅為2萬份,只及全市需檢量的一半,市食品藥品檢驗中心檢測量也只能達到年度應檢總量的1/5左右。

相比北、上、廣等發達地區,哈市食品安全立法工作也相對滯後,特別是針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攤販、肉菜流通追溯及保健食品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尚未出臺,部分食品衛生標準、質量標準、安全標準和行業標準缺失,沒有形成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這些都是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亟待彌補的“短板”。

對此,哈爾濱提出,對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醫療器械“四品一械”加強法治建設,提升安全標準,強化日常監管和監督抽驗。對違法違規的食品生產企業,發現一個、關停一個、嚴懲一個,徹底斬斷這些“黑心商”擾亂市場秩序、侵害人民健康的利益鏈條。

“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是提升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持續改善民生的現實需求和重要抓手。”姜濱說,“哈爾濱創建食品安全城市,絕不是為了爭個名號、拿塊牌子,而是要以創建為契機、以群眾滿意為根本標準,進一步補短板、治隱患、防風險,在更高層面上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從粗放模式到科學管理,從政府主導到社會共治,從問題導向到風險防控。“食安風暴”撬動“監管改革”——

近日,《哈爾濱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工作實施方案》出臺,明確了創建目標:三年內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響惡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國家食品安全抽樣檢驗顯示哈爾濱市生產的食品安全狀況較好;食品安全狀況得到人民群眾認可,總體滿意度達到70%。

圍繞這一目標,哈爾濱的食品安全規定達到“史上最嚴”,不僅要求“食品安全事故後處置率達到100%”,更對轉基因食品的種植、加工、銷售做出嚴格管理。

《方案》要求,哈爾濱嚴格執行《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依法禁止種植轉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禁止非法生產、經營和為種植者提供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禁止非法生產、加工、經營、進境轉基因或者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用農產品,並要求“轉基因食用農產品和食品應專櫃或專區銷售,並在顯著位置明示”。

“食安風暴”還體現在對食品安全重點問題的治理上,哈爾濱將以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三小”為重點行業,通過目錄管理、登記卡制度、承諾制度、固定區域經營、提高檢查頻次、鼓勵其改善生產條件等措施強化日常監管、實施長效治理。其中,力爭5年內基本解決小作坊無證問題;3年內,小作坊核准發證率要從目前的10%提升到60%以上。

《方案》中,哈爾濱確立了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的“十大任務”。具體包括:夯實“一個基礎”,即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日常監管體系、風險防控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打造“兩個平臺”,即打造信息化監管和檢驗檢測平臺;強化“三項能力”,即提升日常監管、違法行為查處和社會共治能力;實現“四個強化”,即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食品源頭質量管控、重點問題治理、發展食品產業四個方面實現強化。

“‘十大任務’的確立和落實,將帶來哈爾濱食安管理體制從粗放到精細、從他律到自律、從傳統模式到科學管理、從政府主管到社會共治、從問題導向到風險防控的巨大轉變。”姜濱說,“安全食品既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通過完善監管制度、強化監管手段,哈爾濱將構建覆蓋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全程可追溯的監管體系,打造一張食品安全監管‘天網’,切實把好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關口。”

食品安全是城市競爭力、城市形象的重要體現。鼓勵企業制定國際水平的食安標準,打造哈爾濱食品“美譽度”——

隨著哈爾濱進入競爭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的競技場,素有盛譽的“哈爾濱食品”也再度被置於聚光燈下。

食品安全是城市競爭力、城市形象的重要體現。作為農業大市、國家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成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是哈爾濱面臨的一次重大機遇。

目前,食品產業已成為哈爾濱市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撐,是全市首個超千億級產業,去年總產值已突破1600億元。

在食品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上,哈爾濱還湧現出五常大米、尚志黑木耳、巴彥生豬等一批叫響全國的知名農畜產品品牌和“哈肉聯”“秋林”“哈啤”“老鼎豐”等一批擁有近百年曆史、享譽海內外的傳統食品品牌。

截至去年底,哈爾濱市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超過3000萬畝、認證數量達到2000多個,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達到28個。可以說,來自哈爾濱的綠色食品已經成為安全、有機、健康食品的代名詞,成為一張響噹噹的城市名片。

然而,食品產業的基礎越好、資源越優,食品安全問題一旦爆發的“殺傷力”也越大。不僅會對消費需求產生巨大影響,更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危及整個產業和經濟發展。

2008年受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重創,中國乳業的銷量和聲譽迅速跌入谷底,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2014年被曝光的康師傅“黑心油”事件,直接導致頂新集團連續兩年收入、利潤雙下降,公司市值5年蒸發近900億港元。

再有實力的企業、再大規模的市場,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對一個行業乃至整個產業和對城市形象的影響都是致命的。這些前車之鑑無疑為哈爾濱食品安全敲響了警鐘。

哈爾濱提出,國家出臺的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標準是對創建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哈爾濱作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城市,必須要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推進創建工作,真正在全國發揮出應有的示範帶動作用。

對哈爾濱而言,推動食品產業升級自然成為食品安全城市創建的戰略目標。在發展食品產業上,哈爾濱鼓勵企業制定並執行高於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在鼓勵支持企業自主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市場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著力培育一批名優品牌,提升哈爾濱食品產業競爭力。

下一步,哈爾濱將著重在提升食品產業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上下功夫,研究制定一批起點高、要求嚴,與國際水平相當的地方性食品安全標準、綠色食品質量標準。這不僅是創建食品安全城市的一個加分項,更重要的是,可以此為契機,倒逼全市食品企業提高生產標準,為哈爾濱食品進入歐美及香港等地市場奠定基礎。

“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是推動哈爾濱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機遇和重大舉措。”姜濱說,“深入開展創建活動,就是要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引領、督導和促進企業嚴格落實質量主體責任、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提高食品產業集約化、標準化和品牌化水平,通過打造一批放心品牌、培育一批優秀企業、建設一批示範園區,推動哈爾濱市食品產業提質增效、做大做強,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城市影響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