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人奉為至寶的'中庸',難道僅僅指'中間'和'平庸'嗎?

被中國人奉為至寶的'中庸',難道僅僅指'中間'和'平庸'嗎?

1. "中庸"起源

"中庸"的概念最早是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的"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大致意思是中庸作為一種品德大概已經到達了極致,而且人們已經長久的缺乏它了。雖然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的概念,但是"中"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關於"中"最早是堯在禪讓於舜時傳授給舜一句"允執厥中"。《禮記》解釋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大致意思就是在對立的兩方中,找到其中間的位置來對待人民,類似於今天的辯證法。之後舜又將這句話傳授給了禹。那麼"中"和"庸"在經過孔子重新整合之後具體含義又是什麼呢?孔子沒有留下明確的解釋。但是在後世流傳的關於儒家經典的注和疏中各家眾說紛紜。關於"中"的解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偏不倚,無過亦無不及。第二種說法就是"中和"其實兩種解釋方法都是成立的不偏不倚的目的正是為了求和,以達成一個互惠互利的局面。

關於"庸"字的解釋大致也可分為兩種。一種認為"庸者,用也"(孔穎達《禮記正義》)另一種則是認為"庸,常也"(何晏注《論語》)將"庸"解釋成"用"很少見於古書當中,大概是因為讀音上的相似才做此解。而將"庸"解釋成"常"即可以解釋為平常、常態似乎更為合理。這樣一來"中庸"二字就可以解釋為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常道。大概意思就是運用中庸之道達到一個求和共贏的效果。

被中國人奉為至寶的'中庸',難道僅僅指'中間'和'平庸'嗎?

2. 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的思想既是儒家的世界觀也是儒家的方法論。因此在討論"中庸"思想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孤立的看待這個詞語,而是要將他放在儒傢俱體的思想當中加以把握和體會。

首先是儒家的鬼神思想。孔子對待鬼神的態度一直是敬而遠之的。在《論語·八佾》中曾經提到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以看出孔子並非不信鬼神,他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他同時又覺得"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因此孔子雖然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他反對過度強調鬼神的作用。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很多王公貴族採用的都是人殉,因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殺戮。孔子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仁政,認為在敬天地敬鬼神的同時也應當"保民"。所以孔子的鬼神思想和政治思想其實都是"中庸"的一種體現。

孔子提倡"仁"認為"仁"最重要的是"孝"。因此後世很多時候在提到"愚忠""愚孝"的時候都會去批判孔子的思想。其實孔子提出的孝道中也包含著他的中庸思想。例如《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在強調如果父母犯下過錯,做子女的應當及時的勸諫。但是這種勸諫應當是委婉的,並且如果父母執意不聽就應當暫時的放棄。等父母"悅則復諫"。這種適度的原則不僅體現在父母子女的關係上也體現在君臣朋友之間。

另外孔子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其中庸思想在教育方面的運用也是十分值得借鑑的。比如我們熟知的因人施教的原則實際上就是中庸思想的體現。同樣是《論語·先進》就在論述針對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而形成的兩種教育方法。冉有的性格較為平和,因此孔子希望他遇事可以勇敢一點。而子路的性格較為莽撞,孔子就希望他遇事可以冷靜一點。這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中間就包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同樣,在文學作品的創作方面,孔子亦是在倡導"中庸"的思想。認為好的文學應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不會過分的快樂以至得意忘形,也不會過分的哀傷。包括我們常說的"文質彬彬""思無邪"等等都是其中庸思想的一種體現。

被中國人奉為至寶的'中庸',難道僅僅指'中間'和'平庸'嗎?

3. "中庸"思想的發展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就確立了思想上權威地位。後世衍生出的兩漢經學宋明理學和明清實學實際上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之下對儒家經典的發展和重構。兩漢經學重在詮釋儒家經典,因此陷入了枯燥無味的考據。宋明理學,雖然強調"理"但是其對於儒家的"中庸"思想明顯存在著繼承和發展的關係。例如朱熹就認為"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如為君須仁,為臣須敬,為子須孝,為父須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異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我們所說的儒家中庸之道中的社會和倫理綱常關係有著密切的關係。強調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在世界觀方面理學家就認為"天地之化,雖廓然無窮,然而陰陽之度,日月寒暑晝夜之變,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為中庸。"天地的變化雖然是廣闊而無法捉摸的,但是陰陽日月的變化,季節的更替都是有著不變的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中庸之道。這種思想明顯的就是在傳統"中庸"思想的基礎上加入了"天理"的思想。

隨著宋明理學的過度發展,儒家思想的經世致用性減弱。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王夫之等人推動了明清時期"實學"的興起。王夫之駁斥了朱熹等人的觀點,認為"中庸"不應當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有著實際意義的。因此他將"庸"解釋為"用"認為中庸之道應該是在變化中尋求變化,在恆常中實現恆常。也就是說要依據客觀現實來決定,"中"的點應當在哪裡。

4. 何以變為"中間""平庸"

那麼被中國人奉為至寶的"中庸"為何到如今會被曲解成"中間"和"平庸"這種矛盾調和論呢?原來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先生等人為了矯枉過正,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全面的批判。而"中庸"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被抨擊為"和稀泥"。認為正是這種思想才造成了中國人不敢出頭的"劣根性"。發展至今,中庸又被很多人曲解,甚至作為了自己不上進的藉口,變成了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阿Q精神。

但其實中庸思想確實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其中的一些經驗對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於時代的限制,中庸思想依舊存在著許多封建糟粕,這就需要我們辯證的看待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