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寒熱溫涼

根據中藥經典《本草綱目》的說法,食物或藥物可分為寒、熱、溫、涼,亦即“四氣”。人吃了某種食物後如呈現舌幹、口燥、口臭、眼乾、眼屎多、小便黃、頭皮屑多、臉紅甚至會牙痛等症狀,則該食物屬於“熱”性;若是身體的各種分泌增加、大便稀、臉青等症狀者,食物則屬“寒”性。其他症狀如介於寒、熱之間,偏向寒則為“涼”;偏向熱則為“溫”;不溫不涼則為“平”。

依據“本草”的記載:

食物的寒熱溫涼

(1)寒性食物:梨、西瓜、甘蔗、茶、荸薺、菱、小麥、黑大豆、綠豆、豆豉、薏仁、冬瓜、豆腐、食鹽、豬肉、豬腰、豬脂、牛乳、蟹、牡蠣、田螺、人乳、竹筍、胡瓜、紫菜、大麥、醬、田雞等。

食物的寒熱溫涼

(2)熱性食物:羊肉、酒、荔枝、生薑、胡椒、川椒等。

食物的寒熱溫涼

(3)溫性食物:木瓜、糯米、雞肉、熟人蔘、東洋蔘、檳榔、五加皮、杏仁、烏梅、粟、橄欖、白果、龍蝦、蓮子、麥芽、醋、熟蔥、大蒜、生薑、狗肉、羊肉、鯽魚、鱔魚、胎盤、陳皮、楊梅、白沙糖、菠菜、南瓜、黍、黃大豆、蠶豆、雀、雀卵、鵝、鹿角、鯇魚、蝦、河豚、帶魚、海蔘、淡菜等。

食物的寒熱溫涼

(4)涼性食物:鴨肉、粳米、大豆、生人蔘、西洋菜、萵苣、絲瓜、茭白筍、麵筋等。

食物的寒熱溫涼

(5)平性食物:烏骨雞、鯉魚、鴿、鰻、魚翅、黨蔘、枸杞子、柿幹、藕、刀豆、蛤蚧、蔥、蘿蔔、胡蘿蔔、白菜、水芹、芋、木耳、玉蜀黍、豌豆、陳米、燕窩、鯧魚、海蝦等。

食物的寒熱溫涼

寒、熱是食物的本性,與食物的溫度高低無關,但經烹製加工處理後,可能改變其性。例如小麥本為寒性食物,若加工做成燒餅或餅乾,就成了熱性食物,吃多了,身體會有“熱”的症狀出現。中醫治療和理論是“對症下藥致中和”,先判斷病患體質所呈現的症狀是熱性或寒性反應,再依“熱者涼之,寒者溫之”的原則,以食物或藥物來平衡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