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來說說清明節日

大家一起來說說清明節日

清明時節人們最容易想起的一首詩,唐代杜牧寫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寫的是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此時天公也不作美,將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想找個酒家避避雨,消消心頭的愁苦,可酒家在哪兒呢?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

大家一起來說說清明節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弘揚孝道、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主要活動有盪鞦韆、蹴鞠、春遊、植樹、放風箏、掃墓、插柳。

大家一起來說說清明節日

第一個清明掃墓的:晉文公 第一個清明被掃的墓:介子推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

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清明美食

大家一起來說說清明節日

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餈、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餈、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餈粑、艾粄、艾草糕、清明糰子等。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大家一起來說說清明節日

“子福”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大家還知道哪些清明節日的故事,可以分享一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