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2010年4月7日上午,筆者與郭文秋聊了一上午,感覺她的經歷曲折而又豐富,可以折射出時代的光怪陸離。

"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2010年4月7日上午,筆者與郭文秋聊了一上午,感覺她的經歷曲折而又豐富,可以折射出時代的光怪陸離。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在濟南一個兩居室的老房子裡,76歲的郭文秋老人為我興奮地唱起了河南墜子《送梳子》,雖然聲音已經蒼老,但旋律依然優美。郭文秋是我國“ 喬派” 河南墜子的正宗傳人,山東省、濟南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濟南市曲藝團原團長,國家一級演員,2008年在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中獲終身成就獎。2010年一個初春的上午,記者在郭文秋老人家裡,聽她回憶往事,聽她輕聲低唱。她頭腦清醒,說話有條有理,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將散落的歷史碎片連接起來,組成了她生命的年輪。

"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2010年4月7日上午,筆者與郭文秋聊了一上午,感覺她的經歷曲折而又豐富,可以折射出時代的光怪陸離。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在濟南一個兩居室的老房子裡,76歲的郭文秋老人為我興奮地唱起了河南墜子《送梳子》,雖然聲音已經蒼老,但旋律依然優美。郭文秋是我國“ 喬派” 河南墜子的正宗傳人,山東省、濟南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濟南市曲藝團原團長,國家一級演員,2008年在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中獲終身成就獎。2010年一個初春的上午,記者在郭文秋老人家裡,聽她回憶往事,聽她輕聲低唱。她頭腦清醒,說話有條有理,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將散落的歷史碎片連接起來,組成了她生命的年輪。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1935年出生於河北省冀縣,原姓崔。1944年,家鄉鬧蝗蟲、水災,家貧捱餓的她9 歲時被賣給濟寧的郭立軒(梨花大鼓班主)為養女,取名郭文秋,從此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她在濟寧呆了幾個月,就同郭立軒一同來到濟南。聰明伶俐的郭文秋,開始向師傅、姐姐學習山東大鼓,1945年又向曹永才學習河南墜子。她邊學邊演唱邊掙錢,早晨六點就站在老師面前,跟著老師一板一眼地學。學完戲然後再化妝,跟師傅從經二路東頭的丁家崖一直走到西市場的新生戲園去演出。從十點半開始,她既要演出,又要斂錢,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點鐘才能回家。有時她實在太累了,走在半道上能靠著師傅、師姐睡著了。郭文秋說,他的兩個姐姐那裡很時很有氣派,包了人力車,曾為軍閥司令演出。

"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2010年4月7日上午,筆者與郭文秋聊了一上午,感覺她的經歷曲折而又豐富,可以折射出時代的光怪陸離。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在濟南一個兩居室的老房子裡,76歲的郭文秋老人為我興奮地唱起了河南墜子《送梳子》,雖然聲音已經蒼老,但旋律依然優美。郭文秋是我國“ 喬派” 河南墜子的正宗傳人,山東省、濟南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濟南市曲藝團原團長,國家一級演員,2008年在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中獲終身成就獎。2010年一個初春的上午,記者在郭文秋老人家裡,聽她回憶往事,聽她輕聲低唱。她頭腦清醒,說話有條有理,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將散落的歷史碎片連接起來,組成了她生命的年輪。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1935年出生於河北省冀縣,原姓崔。1944年,家鄉鬧蝗蟲、水災,家貧捱餓的她9 歲時被賣給濟寧的郭立軒(梨花大鼓班主)為養女,取名郭文秋,從此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她在濟寧呆了幾個月,就同郭立軒一同來到濟南。聰明伶俐的郭文秋,開始向師傅、姐姐學習山東大鼓,1945年又向曹永才學習河南墜子。她邊學邊演唱邊掙錢,早晨六點就站在老師面前,跟著老師一板一眼地學。學完戲然後再化妝,跟師傅從經二路東頭的丁家崖一直走到西市場的新生戲園去演出。從十點半開始,她既要演出,又要斂錢,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點鐘才能回家。有時她實在太累了,走在半道上能靠著師傅、師姐睡著了。郭文秋說,他的兩個姐姐那裡很時很有氣派,包了人力車,曾為軍閥司令演出。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就這樣,一年四季,她從不間斷,像一棵幼苗逐漸成長。嶄露頭角的郭文秋,於1947年下半年應邀至南京演出,然後又到上海,經常和名家高元鈞、劉寶瑞、落玉笙等曲藝名家同臺獻藝。演出之餘,她細心觀察,用心琢磨,“偷”著學習這些名家的手法眼法步法,學習他們在舞臺上的“精氣神”,這些曲藝名家對郭文秋藝術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郭文秋從徐州來到濟南。開始在明湖曲藝二隊表演。1952年,她來到了山東省人民廣播電臺。每天除了演出,她還參加了文化掃盲班。白天晚上都要學習文化,堅持了三四年,終於拿到了初中畢業證。後來,郭文秋又調到濟南市曲藝團工作。她勤學苦練,對音樂、曲風、表演都進行了改革,創作了《田桂英開火車》、《蘭花翻身》、《送梳子》等一批反映新氣象、宣傳新思想的作品,深受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功夫不負有心人,郭文秋說新唱新,大膽革新,終於使她脫穎而出。1958年8 月,文化部在北京舉辦“ 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大會”,當時只有23歲的郭文秋站在長安大戲院的舞臺上,一開始還有些害怕,沒想她演出的新曲目《送梳子》時,剛唱了第一句就贏得的喝彩,她信心更足了。嗓音清脆,曲調優美,聲情並茂,充滿激情的表演,受到好評,這個節目被評為優秀節目。她還被樹為全國曲藝界的“四面紅旗”之一,成為當年山東省唯一獲文化部嘉獎殊榮的人。

"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2010年4月7日上午,筆者與郭文秋聊了一上午,感覺她的經歷曲折而又豐富,可以折射出時代的光怪陸離。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在濟南一個兩居室的老房子裡,76歲的郭文秋老人為我興奮地唱起了河南墜子《送梳子》,雖然聲音已經蒼老,但旋律依然優美。郭文秋是我國“ 喬派” 河南墜子的正宗傳人,山東省、濟南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濟南市曲藝團原團長,國家一級演員,2008年在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中獲終身成就獎。2010年一個初春的上午,記者在郭文秋老人家裡,聽她回憶往事,聽她輕聲低唱。她頭腦清醒,說話有條有理,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將散落的歷史碎片連接起來,組成了她生命的年輪。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1935年出生於河北省冀縣,原姓崔。1944年,家鄉鬧蝗蟲、水災,家貧捱餓的她9 歲時被賣給濟寧的郭立軒(梨花大鼓班主)為養女,取名郭文秋,從此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她在濟寧呆了幾個月,就同郭立軒一同來到濟南。聰明伶俐的郭文秋,開始向師傅、姐姐學習山東大鼓,1945年又向曹永才學習河南墜子。她邊學邊演唱邊掙錢,早晨六點就站在老師面前,跟著老師一板一眼地學。學完戲然後再化妝,跟師傅從經二路東頭的丁家崖一直走到西市場的新生戲園去演出。從十點半開始,她既要演出,又要斂錢,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點鐘才能回家。有時她實在太累了,走在半道上能靠著師傅、師姐睡著了。郭文秋說,他的兩個姐姐那裡很時很有氣派,包了人力車,曾為軍閥司令演出。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就這樣,一年四季,她從不間斷,像一棵幼苗逐漸成長。嶄露頭角的郭文秋,於1947年下半年應邀至南京演出,然後又到上海,經常和名家高元鈞、劉寶瑞、落玉笙等曲藝名家同臺獻藝。演出之餘,她細心觀察,用心琢磨,“偷”著學習這些名家的手法眼法步法,學習他們在舞臺上的“精氣神”,這些曲藝名家對郭文秋藝術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郭文秋從徐州來到濟南。開始在明湖曲藝二隊表演。1952年,她來到了山東省人民廣播電臺。每天除了演出,她還參加了文化掃盲班。白天晚上都要學習文化,堅持了三四年,終於拿到了初中畢業證。後來,郭文秋又調到濟南市曲藝團工作。她勤學苦練,對音樂、曲風、表演都進行了改革,創作了《田桂英開火車》、《蘭花翻身》、《送梳子》等一批反映新氣象、宣傳新思想的作品,深受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功夫不負有心人,郭文秋說新唱新,大膽革新,終於使她脫穎而出。1958年8 月,文化部在北京舉辦“ 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大會”,當時只有23歲的郭文秋站在長安大戲院的舞臺上,一開始還有些害怕,沒想她演出的新曲目《送梳子》時,剛唱了第一句就贏得的喝彩,她信心更足了。嗓音清脆,曲調優美,聲情並茂,充滿激情的表演,受到好評,這個節目被評為優秀節目。她還被樹為全國曲藝界的“四面紅旗”之一,成為當年山東省唯一獲文化部嘉獎殊榮的人。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1958年演出照。這兩張是我反拍的。

匯演過後,她的表演還被拍成電影。隨後,郭文秋隨團到瀋陽、天津、南京、上海、福建等地參加全國巡演。走到福建時,正好趕上國民黨叫叫囂反攻中國大陸。郭文秋被前線官兵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一晚上都沒睡覺,與王去峰連夜編寫出了《3:0 勝仗打得好》,第二天,連說帶唱,表演了8 分鐘,鼓舞了士氣。

此後,她與李自愛合演的唱段被選進中南海,向周總理等中央首長彙報演出。1959年5月毛主席來濟南,在一個為毛主席組織的舞會上,郭文秋為毛主席演出,演出完還向毛主席鞠了個躬,毛主席稱讚她唱得好。他還同毛澤東跳了一支舞,不小心踩了毛主席的腳,毛用手按了下她的後背。後來她還曾作為代表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這次會議,也就相當於全國勞模了。

"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2010年4月7日上午,筆者與郭文秋聊了一上午,感覺她的經歷曲折而又豐富,可以折射出時代的光怪陸離。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在濟南一個兩居室的老房子裡,76歲的郭文秋老人為我興奮地唱起了河南墜子《送梳子》,雖然聲音已經蒼老,但旋律依然優美。郭文秋是我國“ 喬派” 河南墜子的正宗傳人,山東省、濟南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濟南市曲藝團原團長,國家一級演員,2008年在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中獲終身成就獎。2010年一個初春的上午,記者在郭文秋老人家裡,聽她回憶往事,聽她輕聲低唱。她頭腦清醒,說話有條有理,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將散落的歷史碎片連接起來,組成了她生命的年輪。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1935年出生於河北省冀縣,原姓崔。1944年,家鄉鬧蝗蟲、水災,家貧捱餓的她9 歲時被賣給濟寧的郭立軒(梨花大鼓班主)為養女,取名郭文秋,從此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她在濟寧呆了幾個月,就同郭立軒一同來到濟南。聰明伶俐的郭文秋,開始向師傅、姐姐學習山東大鼓,1945年又向曹永才學習河南墜子。她邊學邊演唱邊掙錢,早晨六點就站在老師面前,跟著老師一板一眼地學。學完戲然後再化妝,跟師傅從經二路東頭的丁家崖一直走到西市場的新生戲園去演出。從十點半開始,她既要演出,又要斂錢,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點鐘才能回家。有時她實在太累了,走在半道上能靠著師傅、師姐睡著了。郭文秋說,他的兩個姐姐那裡很時很有氣派,包了人力車,曾為軍閥司令演出。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就這樣,一年四季,她從不間斷,像一棵幼苗逐漸成長。嶄露頭角的郭文秋,於1947年下半年應邀至南京演出,然後又到上海,經常和名家高元鈞、劉寶瑞、落玉笙等曲藝名家同臺獻藝。演出之餘,她細心觀察,用心琢磨,“偷”著學習這些名家的手法眼法步法,學習他們在舞臺上的“精氣神”,這些曲藝名家對郭文秋藝術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郭文秋從徐州來到濟南。開始在明湖曲藝二隊表演。1952年,她來到了山東省人民廣播電臺。每天除了演出,她還參加了文化掃盲班。白天晚上都要學習文化,堅持了三四年,終於拿到了初中畢業證。後來,郭文秋又調到濟南市曲藝團工作。她勤學苦練,對音樂、曲風、表演都進行了改革,創作了《田桂英開火車》、《蘭花翻身》、《送梳子》等一批反映新氣象、宣傳新思想的作品,深受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功夫不負有心人,郭文秋說新唱新,大膽革新,終於使她脫穎而出。1958年8 月,文化部在北京舉辦“ 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大會”,當時只有23歲的郭文秋站在長安大戲院的舞臺上,一開始還有些害怕,沒想她演出的新曲目《送梳子》時,剛唱了第一句就贏得的喝彩,她信心更足了。嗓音清脆,曲調優美,聲情並茂,充滿激情的表演,受到好評,這個節目被評為優秀節目。她還被樹為全國曲藝界的“四面紅旗”之一,成為當年山東省唯一獲文化部嘉獎殊榮的人。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1958年演出照。這兩張是我反拍的。

匯演過後,她的表演還被拍成電影。隨後,郭文秋隨團到瀋陽、天津、南京、上海、福建等地參加全國巡演。走到福建時,正好趕上國民黨叫叫囂反攻中國大陸。郭文秋被前線官兵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一晚上都沒睡覺,與王去峰連夜編寫出了《3:0 勝仗打得好》,第二天,連說帶唱,表演了8 分鐘,鼓舞了士氣。

此後,她與李自愛合演的唱段被選進中南海,向周總理等中央首長彙報演出。1959年5月毛主席來濟南,在一個為毛主席組織的舞會上,郭文秋為毛主席演出,演出完還向毛主席鞠了個躬,毛主席稱讚她唱得好。他還同毛澤東跳了一支舞,不小心踩了毛主席的腳,毛用手按了下她的後背。後來她還曾作為代表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這次會議,也就相當於全國勞模了。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文革時郭文秋曾被批鬥,遊街,三年不能登臺演出。1971年她調入濟南市文工團,到農村、工廠、部隊去演出。1979年又調回濟南市曲藝團。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她都依然保持著對曲藝的執著追求。1996年秋,郭文秋不幸得了腦血栓,自此告別了舞臺,但她對墜子依然充滿了深情。採訪中,郭文秋為記者演唱了《送梳子》選段,雖然嗓子不行了,只能小聲唱,但從她的眼神、動作中,記者依然能想像她當年的風采。

"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2010年4月7日上午,筆者與郭文秋聊了一上午,感覺她的經歷曲折而又豐富,可以折射出時代的光怪陸離。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在濟南一個兩居室的老房子裡,76歲的郭文秋老人為我興奮地唱起了河南墜子《送梳子》,雖然聲音已經蒼老,但旋律依然優美。郭文秋是我國“ 喬派” 河南墜子的正宗傳人,山東省、濟南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濟南市曲藝團原團長,國家一級演員,2008年在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中獲終身成就獎。2010年一個初春的上午,記者在郭文秋老人家裡,聽她回憶往事,聽她輕聲低唱。她頭腦清醒,說話有條有理,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將散落的歷史碎片連接起來,組成了她生命的年輪。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1935年出生於河北省冀縣,原姓崔。1944年,家鄉鬧蝗蟲、水災,家貧捱餓的她9 歲時被賣給濟寧的郭立軒(梨花大鼓班主)為養女,取名郭文秋,從此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她在濟寧呆了幾個月,就同郭立軒一同來到濟南。聰明伶俐的郭文秋,開始向師傅、姐姐學習山東大鼓,1945年又向曹永才學習河南墜子。她邊學邊演唱邊掙錢,早晨六點就站在老師面前,跟著老師一板一眼地學。學完戲然後再化妝,跟師傅從經二路東頭的丁家崖一直走到西市場的新生戲園去演出。從十點半開始,她既要演出,又要斂錢,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點鐘才能回家。有時她實在太累了,走在半道上能靠著師傅、師姐睡著了。郭文秋說,他的兩個姐姐那裡很時很有氣派,包了人力車,曾為軍閥司令演出。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就這樣,一年四季,她從不間斷,像一棵幼苗逐漸成長。嶄露頭角的郭文秋,於1947年下半年應邀至南京演出,然後又到上海,經常和名家高元鈞、劉寶瑞、落玉笙等曲藝名家同臺獻藝。演出之餘,她細心觀察,用心琢磨,“偷”著學習這些名家的手法眼法步法,學習他們在舞臺上的“精氣神”,這些曲藝名家對郭文秋藝術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郭文秋從徐州來到濟南。開始在明湖曲藝二隊表演。1952年,她來到了山東省人民廣播電臺。每天除了演出,她還參加了文化掃盲班。白天晚上都要學習文化,堅持了三四年,終於拿到了初中畢業證。後來,郭文秋又調到濟南市曲藝團工作。她勤學苦練,對音樂、曲風、表演都進行了改革,創作了《田桂英開火車》、《蘭花翻身》、《送梳子》等一批反映新氣象、宣傳新思想的作品,深受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功夫不負有心人,郭文秋說新唱新,大膽革新,終於使她脫穎而出。1958年8 月,文化部在北京舉辦“ 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大會”,當時只有23歲的郭文秋站在長安大戲院的舞臺上,一開始還有些害怕,沒想她演出的新曲目《送梳子》時,剛唱了第一句就贏得的喝彩,她信心更足了。嗓音清脆,曲調優美,聲情並茂,充滿激情的表演,受到好評,這個節目被評為優秀節目。她還被樹為全國曲藝界的“四面紅旗”之一,成為當年山東省唯一獲文化部嘉獎殊榮的人。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1958年演出照。這兩張是我反拍的。

匯演過後,她的表演還被拍成電影。隨後,郭文秋隨團到瀋陽、天津、南京、上海、福建等地參加全國巡演。走到福建時,正好趕上國民黨叫叫囂反攻中國大陸。郭文秋被前線官兵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一晚上都沒睡覺,與王去峰連夜編寫出了《3:0 勝仗打得好》,第二天,連說帶唱,表演了8 分鐘,鼓舞了士氣。

此後,她與李自愛合演的唱段被選進中南海,向周總理等中央首長彙報演出。1959年5月毛主席來濟南,在一個為毛主席組織的舞會上,郭文秋為毛主席演出,演出完還向毛主席鞠了個躬,毛主席稱讚她唱得好。他還同毛澤東跳了一支舞,不小心踩了毛主席的腳,毛用手按了下她的後背。後來她還曾作為代表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這次會議,也就相當於全國勞模了。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文革時郭文秋曾被批鬥,遊街,三年不能登臺演出。1971年她調入濟南市文工團,到農村、工廠、部隊去演出。1979年又調回濟南市曲藝團。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她都依然保持著對曲藝的執著追求。1996年秋,郭文秋不幸得了腦血栓,自此告別了舞臺,但她對墜子依然充滿了深情。採訪中,郭文秋為記者演唱了《送梳子》選段,雖然嗓子不行了,只能小聲唱,但從她的眼神、動作中,記者依然能想像她當年的風采。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老人生活簡樸,她老伴去世多年了,平時由保姆照顧她的生活。只是身體不太好,右手右腿活動起來不是很靈活。她每月工資大概四千多元,濟南市總工會這幾年資助她一萬元。她長年僱用保姆,每年吃藥就要花不少錢,兩項加起來,工資基本上就快花完了。聽說,原來看病單位只能保銷一小部分,現在已可有醫療保險,看病花錢比以前少多了。她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在北京,大女兒唱京劇,二女兒當護士,兒子叫陳雲龍,在濟南曲藝團搞音樂,曾跟著她學習河南墜子,受益匪淺。她曾經教過的徒弟,目前依然活躍在舞臺上。

"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2010年4月7日上午,筆者與郭文秋聊了一上午,感覺她的經歷曲折而又豐富,可以折射出時代的光怪陸離。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在濟南一個兩居室的老房子裡,76歲的郭文秋老人為我興奮地唱起了河南墜子《送梳子》,雖然聲音已經蒼老,但旋律依然優美。郭文秋是我國“ 喬派” 河南墜子的正宗傳人,山東省、濟南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濟南市曲藝團原團長,國家一級演員,2008年在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中獲終身成就獎。2010年一個初春的上午,記者在郭文秋老人家裡,聽她回憶往事,聽她輕聲低唱。她頭腦清醒,說話有條有理,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將散落的歷史碎片連接起來,組成了她生命的年輪。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1935年出生於河北省冀縣,原姓崔。1944年,家鄉鬧蝗蟲、水災,家貧捱餓的她9 歲時被賣給濟寧的郭立軒(梨花大鼓班主)為養女,取名郭文秋,從此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她在濟寧呆了幾個月,就同郭立軒一同來到濟南。聰明伶俐的郭文秋,開始向師傅、姐姐學習山東大鼓,1945年又向曹永才學習河南墜子。她邊學邊演唱邊掙錢,早晨六點就站在老師面前,跟著老師一板一眼地學。學完戲然後再化妝,跟師傅從經二路東頭的丁家崖一直走到西市場的新生戲園去演出。從十點半開始,她既要演出,又要斂錢,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點鐘才能回家。有時她實在太累了,走在半道上能靠著師傅、師姐睡著了。郭文秋說,他的兩個姐姐那裡很時很有氣派,包了人力車,曾為軍閥司令演出。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年輕時的照片。

就這樣,一年四季,她從不間斷,像一棵幼苗逐漸成長。嶄露頭角的郭文秋,於1947年下半年應邀至南京演出,然後又到上海,經常和名家高元鈞、劉寶瑞、落玉笙等曲藝名家同臺獻藝。演出之餘,她細心觀察,用心琢磨,“偷”著學習這些名家的手法眼法步法,學習他們在舞臺上的“精氣神”,這些曲藝名家對郭文秋藝術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郭文秋從徐州來到濟南。開始在明湖曲藝二隊表演。1952年,她來到了山東省人民廣播電臺。每天除了演出,她還參加了文化掃盲班。白天晚上都要學習文化,堅持了三四年,終於拿到了初中畢業證。後來,郭文秋又調到濟南市曲藝團工作。她勤學苦練,對音樂、曲風、表演都進行了改革,創作了《田桂英開火車》、《蘭花翻身》、《送梳子》等一批反映新氣象、宣傳新思想的作品,深受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功夫不負有心人,郭文秋說新唱新,大膽革新,終於使她脫穎而出。1958年8 月,文化部在北京舉辦“ 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大會”,當時只有23歲的郭文秋站在長安大戲院的舞臺上,一開始還有些害怕,沒想她演出的新曲目《送梳子》時,剛唱了第一句就贏得的喝彩,她信心更足了。嗓音清脆,曲調優美,聲情並茂,充滿激情的表演,受到好評,這個節目被評為優秀節目。她還被樹為全國曲藝界的“四面紅旗”之一,成為當年山東省唯一獲文化部嘉獎殊榮的人。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1958年演出照。這兩張是我反拍的。

匯演過後,她的表演還被拍成電影。隨後,郭文秋隨團到瀋陽、天津、南京、上海、福建等地參加全國巡演。走到福建時,正好趕上國民黨叫叫囂反攻中國大陸。郭文秋被前線官兵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一晚上都沒睡覺,與王去峰連夜編寫出了《3:0 勝仗打得好》,第二天,連說帶唱,表演了8 分鐘,鼓舞了士氣。

此後,她與李自愛合演的唱段被選進中南海,向周總理等中央首長彙報演出。1959年5月毛主席來濟南,在一個為毛主席組織的舞會上,郭文秋為毛主席演出,演出完還向毛主席鞠了個躬,毛主席稱讚她唱得好。他還同毛澤東跳了一支舞,不小心踩了毛主席的腳,毛用手按了下她的後背。後來她還曾作為代表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這次會議,也就相當於全國勞模了。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文革時郭文秋曾被批鬥,遊街,三年不能登臺演出。1971年她調入濟南市文工團,到農村、工廠、部隊去演出。1979年又調回濟南市曲藝團。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她都依然保持著對曲藝的執著追求。1996年秋,郭文秋不幸得了腦血栓,自此告別了舞臺,但她對墜子依然充滿了深情。採訪中,郭文秋為記者演唱了《送梳子》選段,雖然嗓子不行了,只能小聲唱,但從她的眼神、動作中,記者依然能想像她當年的風采。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老人生活簡樸,她老伴去世多年了,平時由保姆照顧她的生活。只是身體不太好,右手右腿活動起來不是很靈活。她每月工資大概四千多元,濟南市總工會這幾年資助她一萬元。她長年僱用保姆,每年吃藥就要花不少錢,兩項加起來,工資基本上就快花完了。聽說,原來看病單位只能保銷一小部分,現在已可有醫療保險,看病花錢比以前少多了。她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在北京,大女兒唱京劇,二女兒當護士,兒子叫陳雲龍,在濟南曲藝團搞音樂,曾跟著她學習河南墜子,受益匪淺。她曾經教過的徒弟,目前依然活躍在舞臺上。

河南墜子大家郭文秋的藝術人生

郭文秋孫女陳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