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
"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地安橋畔鼓樓前,妙手當爐煥盛筵。紅宇更添湘饌彩,馬龍車水客流涎。”在不少老北京人的記憶中,都存有一間老字號的身影,它地處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早前是一間冷飲西餐廳,因為天津增益洋行馬凱的參股,被命名為馬凱餐廳。1953年,十三位湖南老鄉盤下它,專制湘菜,他們沿用了馬凱的名字,頗具聲名的冷飲西餐廳馬凱由此漸成聲名陡起的湖南菜館。

今年初,因地鐵工程歇業十五年的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復建重張,近日,前任馬凱餐廳經理任連營、前大堂經理蘇西芬、現任經理呂永傑講述了馬凱的傳奇過往和復建艱辛。

"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地安橋畔鼓樓前,妙手當爐煥盛筵。紅宇更添湘饌彩,馬龍車水客流涎。”在不少老北京人的記憶中,都存有一間老字號的身影,它地處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早前是一間冷飲西餐廳,因為天津增益洋行馬凱的參股,被命名為馬凱餐廳。1953年,十三位湖南老鄉盤下它,專制湘菜,他們沿用了馬凱的名字,頗具聲名的冷飲西餐廳馬凱由此漸成聲名陡起的湖南菜館。

今年初,因地鐵工程歇業十五年的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復建重張,近日,前任馬凱餐廳經理任連營、前大堂經理蘇西芬、現任經理呂永傑講述了馬凱的傳奇過往和復建艱辛。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兩代馬凱人任連營、呂永傑、蘇西芬(左起)

第一代名廚王進仁為主席主廚

馬凱曾經經營菜品300餘種,其中既有東安子雞、湯泡肚尖等傳統風味菜餚,又有別於其他湘菜館的佳品,如玉帶鱖魚卷、火腿柴巴雞等菜餚,烹製方法都頗為講究。馬凱成為京城名流宴請聚會的一時之選,田漢、齊白石、啟功、歐陽予倩等均曾為座上客。

當時的馬凱餐廳技術力量雄厚,具有50年烹飪經驗的湖南籍老技師王進仁主理廚政,還有其高徒郭錫桐,第三代技藝傳承人就是現場的前任馬凱經理任連營。任經理說:“我是70年代參加工作,一直在地安門馬凱店。”

"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地安橋畔鼓樓前,妙手當爐煥盛筵。紅宇更添湘饌彩,馬龍車水客流涎。”在不少老北京人的記憶中,都存有一間老字號的身影,它地處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早前是一間冷飲西餐廳,因為天津增益洋行馬凱的參股,被命名為馬凱餐廳。1953年,十三位湖南老鄉盤下它,專制湘菜,他們沿用了馬凱的名字,頗具聲名的冷飲西餐廳馬凱由此漸成聲名陡起的湖南菜館。

今年初,因地鐵工程歇業十五年的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復建重張,近日,前任馬凱餐廳經理任連營、前大堂經理蘇西芬、現任經理呂永傑講述了馬凱的傳奇過往和復建艱辛。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兩代馬凱人任連營、呂永傑、蘇西芬(左起)

第一代名廚王進仁為主席主廚

馬凱曾經經營菜品300餘種,其中既有東安子雞、湯泡肚尖等傳統風味菜餚,又有別於其他湘菜館的佳品,如玉帶鱖魚卷、火腿柴巴雞等菜餚,烹製方法都頗為講究。馬凱成為京城名流宴請聚會的一時之選,田漢、齊白石、啟功、歐陽予倩等均曾為座上客。

當時的馬凱餐廳技術力量雄厚,具有50年烹飪經驗的湖南籍老技師王進仁主理廚政,還有其高徒郭錫桐,第三代技藝傳承人就是現場的前任馬凱經理任連營。任經理說:“我是70年代參加工作,一直在地安門馬凱店。”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第一代老師傅,就是我的師爺王進仁是湖南本地人,50年代就進中南海為毛主席和彭老總兩位領導人主廚了。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是因為經常在一起,所以他說家鄉話大家也都能聽懂。”王進仁是國寶級大廚,任經理說師爺的廚藝精湛,並且善於創新,比如他做的當時讓人非常震驚的無黃蛋。

任經理介紹無黃蛋做法:先用工具在雞蛋頂端戳一個小圓孔,由小孔中伸進一根小棒,將蛋內的蛋清蛋黃攪碎倒出,清水洗淨蛋殼內部後晾乾,大油稀釋灌入蛋中,使蛋殼內壁油脂均沾後將油倒出,放入冰箱冷凍一段時間,再取出蛋殼灌入調味後的蛋清,上鍋蒸七八分鐘出鍋。“無黃蛋打開託在手中像託一塊果凍似的,食用時口感極嫩。食客往往感到很神奇,明明就是一個普通雞蛋,可就是沒有蛋黃。”任經理笑著說。

王進仁師傅的刀工也是爐火純青,任經理舉例,“玉蘭片是湖南特產,也是湖南風味的主要原料。玉蘭片是乾製的,我們一般用淘米水泡12個小時,讓其增白,這是原始的方式。”過去馬凱有道菜叫蘭片魷魚裡脊絲,現在叫冬筍魷魚裡脊絲,因為玉蘭片的質量魚目混珠,所以改用冬筍了。玉蘭片有柔韌勁兒,切片和切絲的時候特別考驗刀工。

“王師傅切蘭片時用正刀反片法,就是左手按住蘭片,右手片,用的是腕力,一片一片寬窄薄厚均勻一致,切好片重疊起來,再用‘剁刀斬’手法切絲,這時要的是一氣呵成,刀切下去噹噹噹當不斷,聽著跟音樂似的。”任經理介紹,做蘭片魷魚裡脊絲這道菜切蘭片絲必須剁刀斬手法,直接切不行。“王師傅甚至可以坐著切,我們站著都切不好。”

第二代大師郭錫桐聽音辨菜 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王進仁的高徒是郭錫桐,國寶級烹飪大師,也是任連營經理的師父。任經理說那時他天天得跟著師父,師父工作的點點滴滴也就此深深印在了他的腦中。“我師父的絕招是聽音辨菜。他的工作臺背對著其他灶,他不用回身,就聽你今天的炒勺配合得好不好,情緒配合到不到位,就能判斷你今天的菜炒得怎麼樣。”

徒弟佩服師父,也是師父的好幫手,“我們那時是9點半上班,我師父9點前準到,我就再早一點兒,先給師父把茶泡好,菜墩子放好,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我們那時候師徒之間都是這樣的。”

但師父批評起來也不留情面。“有一次我炒了一個冬筍魷魚裡脊絲,自我感覺不錯,正好師父過來,我就請師父給看看。我師父看了看說:‘還行哈,油大不壞菜。’”什麼叫“油大不壞菜”?就是說菜炒得不錯,但油放多了。“我當時也是行政總廚呢,當著好多人被師父這麼說,臉上真有點兒掛不住,但從此我就記住了炒菜一定要控制油,現在馬凱也堅持炒菜少用油。”任連營說。

聽任經理說到這事,現任經理呂永傑忍不住插話:“現在大家都講究健康飲食,少油少鹽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另外我們現在也還注意廚師情緒,說今天哪位廚師家裡有事情緒不好,那就不能上灶炒菜了,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地安橋畔鼓樓前,妙手當爐煥盛筵。紅宇更添湘饌彩,馬龍車水客流涎。”在不少老北京人的記憶中,都存有一間老字號的身影,它地處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早前是一間冷飲西餐廳,因為天津增益洋行馬凱的參股,被命名為馬凱餐廳。1953年,十三位湖南老鄉盤下它,專制湘菜,他們沿用了馬凱的名字,頗具聲名的冷飲西餐廳馬凱由此漸成聲名陡起的湖南菜館。

今年初,因地鐵工程歇業十五年的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復建重張,近日,前任馬凱餐廳經理任連營、前大堂經理蘇西芬、現任經理呂永傑講述了馬凱的傳奇過往和復建艱辛。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兩代馬凱人任連營、呂永傑、蘇西芬(左起)

第一代名廚王進仁為主席主廚

馬凱曾經經營菜品300餘種,其中既有東安子雞、湯泡肚尖等傳統風味菜餚,又有別於其他湘菜館的佳品,如玉帶鱖魚卷、火腿柴巴雞等菜餚,烹製方法都頗為講究。馬凱成為京城名流宴請聚會的一時之選,田漢、齊白石、啟功、歐陽予倩等均曾為座上客。

當時的馬凱餐廳技術力量雄厚,具有50年烹飪經驗的湖南籍老技師王進仁主理廚政,還有其高徒郭錫桐,第三代技藝傳承人就是現場的前任馬凱經理任連營。任經理說:“我是70年代參加工作,一直在地安門馬凱店。”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第一代老師傅,就是我的師爺王進仁是湖南本地人,50年代就進中南海為毛主席和彭老總兩位領導人主廚了。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是因為經常在一起,所以他說家鄉話大家也都能聽懂。”王進仁是國寶級大廚,任經理說師爺的廚藝精湛,並且善於創新,比如他做的當時讓人非常震驚的無黃蛋。

任經理介紹無黃蛋做法:先用工具在雞蛋頂端戳一個小圓孔,由小孔中伸進一根小棒,將蛋內的蛋清蛋黃攪碎倒出,清水洗淨蛋殼內部後晾乾,大油稀釋灌入蛋中,使蛋殼內壁油脂均沾後將油倒出,放入冰箱冷凍一段時間,再取出蛋殼灌入調味後的蛋清,上鍋蒸七八分鐘出鍋。“無黃蛋打開託在手中像託一塊果凍似的,食用時口感極嫩。食客往往感到很神奇,明明就是一個普通雞蛋,可就是沒有蛋黃。”任經理笑著說。

王進仁師傅的刀工也是爐火純青,任經理舉例,“玉蘭片是湖南特產,也是湖南風味的主要原料。玉蘭片是乾製的,我們一般用淘米水泡12個小時,讓其增白,這是原始的方式。”過去馬凱有道菜叫蘭片魷魚裡脊絲,現在叫冬筍魷魚裡脊絲,因為玉蘭片的質量魚目混珠,所以改用冬筍了。玉蘭片有柔韌勁兒,切片和切絲的時候特別考驗刀工。

“王師傅切蘭片時用正刀反片法,就是左手按住蘭片,右手片,用的是腕力,一片一片寬窄薄厚均勻一致,切好片重疊起來,再用‘剁刀斬’手法切絲,這時要的是一氣呵成,刀切下去噹噹噹當不斷,聽著跟音樂似的。”任經理介紹,做蘭片魷魚裡脊絲這道菜切蘭片絲必須剁刀斬手法,直接切不行。“王師傅甚至可以坐著切,我們站著都切不好。”

第二代大師郭錫桐聽音辨菜 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王進仁的高徒是郭錫桐,國寶級烹飪大師,也是任連營經理的師父。任經理說那時他天天得跟著師父,師父工作的點點滴滴也就此深深印在了他的腦中。“我師父的絕招是聽音辨菜。他的工作臺背對著其他灶,他不用回身,就聽你今天的炒勺配合得好不好,情緒配合到不到位,就能判斷你今天的菜炒得怎麼樣。”

徒弟佩服師父,也是師父的好幫手,“我們那時是9點半上班,我師父9點前準到,我就再早一點兒,先給師父把茶泡好,菜墩子放好,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我們那時候師徒之間都是這樣的。”

但師父批評起來也不留情面。“有一次我炒了一個冬筍魷魚裡脊絲,自我感覺不錯,正好師父過來,我就請師父給看看。我師父看了看說:‘還行哈,油大不壞菜。’”什麼叫“油大不壞菜”?就是說菜炒得不錯,但油放多了。“我當時也是行政總廚呢,當著好多人被師父這麼說,臉上真有點兒掛不住,但從此我就記住了炒菜一定要控制油,現在馬凱也堅持炒菜少用油。”任連營說。

聽任經理說到這事,現任經理呂永傑忍不住插話:“現在大家都講究健康飲食,少油少鹽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另外我們現在也還注意廚師情緒,說今天哪位廚師家裡有事情緒不好,那就不能上灶炒菜了,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第三代傳承人任連營的絕技菜品是脫骨鴨,“脫骨鴨是宴會中的一件菜品,做的時候必須在一隻整鴨背部開個一寸二長的刀口,從這個小口中取出整隻鴨的內臟,不能破。”任經理說:“我重新回到馬凱後,要將這個技藝傳下去,不能丟。50年代沒有冰箱,老師傅想要凍住什麼材料基本是沒辦法的,就是靠刀工。雖然現在進步了,但我們還是保留著這些傳統工藝。”

呂永傑講起和郭錫桐老師傅學手藝的過程令人忍俊不已。他聽說郭老喜歡下棋,便每天中午去找他殺幾盤,“我是臭棋簍子,每下必輸,他贏得開心,我輸得有點鬱悶。我就說要不每天下午您教我做個菜吧。”之後大家沒聽出來郭老是否答應了他的請求,反正呂永傑是每天下完棋就把原料配好,等著郭老教他,一個炒一個學,持續了挺長時間。呂永傑感覺每天通過這種情感交流,師傅更願意傳給你手藝。“這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師傅得提溜著徒弟去學。”

"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地安橋畔鼓樓前,妙手當爐煥盛筵。紅宇更添湘饌彩,馬龍車水客流涎。”在不少老北京人的記憶中,都存有一間老字號的身影,它地處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早前是一間冷飲西餐廳,因為天津增益洋行馬凱的參股,被命名為馬凱餐廳。1953年,十三位湖南老鄉盤下它,專制湘菜,他們沿用了馬凱的名字,頗具聲名的冷飲西餐廳馬凱由此漸成聲名陡起的湖南菜館。

今年初,因地鐵工程歇業十五年的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復建重張,近日,前任馬凱餐廳經理任連營、前大堂經理蘇西芬、現任經理呂永傑講述了馬凱的傳奇過往和復建艱辛。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兩代馬凱人任連營、呂永傑、蘇西芬(左起)

第一代名廚王進仁為主席主廚

馬凱曾經經營菜品300餘種,其中既有東安子雞、湯泡肚尖等傳統風味菜餚,又有別於其他湘菜館的佳品,如玉帶鱖魚卷、火腿柴巴雞等菜餚,烹製方法都頗為講究。馬凱成為京城名流宴請聚會的一時之選,田漢、齊白石、啟功、歐陽予倩等均曾為座上客。

當時的馬凱餐廳技術力量雄厚,具有50年烹飪經驗的湖南籍老技師王進仁主理廚政,還有其高徒郭錫桐,第三代技藝傳承人就是現場的前任馬凱經理任連營。任經理說:“我是70年代參加工作,一直在地安門馬凱店。”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第一代老師傅,就是我的師爺王進仁是湖南本地人,50年代就進中南海為毛主席和彭老總兩位領導人主廚了。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是因為經常在一起,所以他說家鄉話大家也都能聽懂。”王進仁是國寶級大廚,任經理說師爺的廚藝精湛,並且善於創新,比如他做的當時讓人非常震驚的無黃蛋。

任經理介紹無黃蛋做法:先用工具在雞蛋頂端戳一個小圓孔,由小孔中伸進一根小棒,將蛋內的蛋清蛋黃攪碎倒出,清水洗淨蛋殼內部後晾乾,大油稀釋灌入蛋中,使蛋殼內壁油脂均沾後將油倒出,放入冰箱冷凍一段時間,再取出蛋殼灌入調味後的蛋清,上鍋蒸七八分鐘出鍋。“無黃蛋打開託在手中像託一塊果凍似的,食用時口感極嫩。食客往往感到很神奇,明明就是一個普通雞蛋,可就是沒有蛋黃。”任經理笑著說。

王進仁師傅的刀工也是爐火純青,任經理舉例,“玉蘭片是湖南特產,也是湖南風味的主要原料。玉蘭片是乾製的,我們一般用淘米水泡12個小時,讓其增白,這是原始的方式。”過去馬凱有道菜叫蘭片魷魚裡脊絲,現在叫冬筍魷魚裡脊絲,因為玉蘭片的質量魚目混珠,所以改用冬筍了。玉蘭片有柔韌勁兒,切片和切絲的時候特別考驗刀工。

“王師傅切蘭片時用正刀反片法,就是左手按住蘭片,右手片,用的是腕力,一片一片寬窄薄厚均勻一致,切好片重疊起來,再用‘剁刀斬’手法切絲,這時要的是一氣呵成,刀切下去噹噹噹當不斷,聽著跟音樂似的。”任經理介紹,做蘭片魷魚裡脊絲這道菜切蘭片絲必須剁刀斬手法,直接切不行。“王師傅甚至可以坐著切,我們站著都切不好。”

第二代大師郭錫桐聽音辨菜 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王進仁的高徒是郭錫桐,國寶級烹飪大師,也是任連營經理的師父。任經理說那時他天天得跟著師父,師父工作的點點滴滴也就此深深印在了他的腦中。“我師父的絕招是聽音辨菜。他的工作臺背對著其他灶,他不用回身,就聽你今天的炒勺配合得好不好,情緒配合到不到位,就能判斷你今天的菜炒得怎麼樣。”

徒弟佩服師父,也是師父的好幫手,“我們那時是9點半上班,我師父9點前準到,我就再早一點兒,先給師父把茶泡好,菜墩子放好,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我們那時候師徒之間都是這樣的。”

但師父批評起來也不留情面。“有一次我炒了一個冬筍魷魚裡脊絲,自我感覺不錯,正好師父過來,我就請師父給看看。我師父看了看說:‘還行哈,油大不壞菜。’”什麼叫“油大不壞菜”?就是說菜炒得不錯,但油放多了。“我當時也是行政總廚呢,當著好多人被師父這麼說,臉上真有點兒掛不住,但從此我就記住了炒菜一定要控制油,現在馬凱也堅持炒菜少用油。”任連營說。

聽任經理說到這事,現任經理呂永傑忍不住插話:“現在大家都講究健康飲食,少油少鹽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另外我們現在也還注意廚師情緒,說今天哪位廚師家裡有事情緒不好,那就不能上灶炒菜了,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第三代傳承人任連營的絕技菜品是脫骨鴨,“脫骨鴨是宴會中的一件菜品,做的時候必須在一隻整鴨背部開個一寸二長的刀口,從這個小口中取出整隻鴨的內臟,不能破。”任經理說:“我重新回到馬凱後,要將這個技藝傳下去,不能丟。50年代沒有冰箱,老師傅想要凍住什麼材料基本是沒辦法的,就是靠刀工。雖然現在進步了,但我們還是保留著這些傳統工藝。”

呂永傑講起和郭錫桐老師傅學手藝的過程令人忍俊不已。他聽說郭老喜歡下棋,便每天中午去找他殺幾盤,“我是臭棋簍子,每下必輸,他贏得開心,我輸得有點鬱悶。我就說要不每天下午您教我做個菜吧。”之後大家沒聽出來郭老是否答應了他的請求,反正呂永傑是每天下完棋就把原料配好,等著郭老教他,一個炒一個學,持續了挺長時間。呂永傑感覺每天通過這種情感交流,師傅更願意傳給你手藝。“這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師傅得提溜著徒弟去學。”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梅葆玖最愛油燜大蝦

蘇西芬是1981年到馬凱餐廳當服務員,她說那時叫地安門基層店,當時地安門一條街屬於一個支部。那時馬凱還是半經營狀態,只有一樓營業。馬凱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年被定級為一級店,除了供應鏈比一級以外的店豐富,毛利額還可以上升到50%。九幾年我們一個月獎金就能拿400多元了,單位組織活動坐飛機去桂林,好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蘇大姐興奮地說道。

蘇西芬回憶,當時馬凱在一樓設有小賣部,考慮的是旁邊地安門百貨商場的工作人員和周邊居民,專賣經濟餐。“王進仁師傅把墨魚皮切絲細炒,放在小賣部賣4毛錢一盤。別看是下腳料做的菜,但特別好吃,我們自己也買,到現在我還特別回憶這道菜,是磨滅不了的口味。”老馬凱人至今最回味的兩道菜是肉末炒酸豆角和泡菜,泡菜也是用下腳料做的。

回憶起菜品,任連營說:“郭師傅創制的軟炸裡脊是一絕,特別考驗技術,蛋清要打發,澱粉要加得特別合適,要不加多了容易塌蛋糊,加少了又吸油。”蘇西芬說:“我一直主張賣這道菜,一是因為這道菜是郭老創制的,二是因為這道菜的利潤空間大。軟炸裡脊最主要的用料是裡脊肉,用三兩,那沒多少錢,80年代這道菜賣22元,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36元。”

"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地安橋畔鼓樓前,妙手當爐煥盛筵。紅宇更添湘饌彩,馬龍車水客流涎。”在不少老北京人的記憶中,都存有一間老字號的身影,它地處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早前是一間冷飲西餐廳,因為天津增益洋行馬凱的參股,被命名為馬凱餐廳。1953年,十三位湖南老鄉盤下它,專制湘菜,他們沿用了馬凱的名字,頗具聲名的冷飲西餐廳馬凱由此漸成聲名陡起的湖南菜館。

今年初,因地鐵工程歇業十五年的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復建重張,近日,前任馬凱餐廳經理任連營、前大堂經理蘇西芬、現任經理呂永傑講述了馬凱的傳奇過往和復建艱辛。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兩代馬凱人任連營、呂永傑、蘇西芬(左起)

第一代名廚王進仁為主席主廚

馬凱曾經經營菜品300餘種,其中既有東安子雞、湯泡肚尖等傳統風味菜餚,又有別於其他湘菜館的佳品,如玉帶鱖魚卷、火腿柴巴雞等菜餚,烹製方法都頗為講究。馬凱成為京城名流宴請聚會的一時之選,田漢、齊白石、啟功、歐陽予倩等均曾為座上客。

當時的馬凱餐廳技術力量雄厚,具有50年烹飪經驗的湖南籍老技師王進仁主理廚政,還有其高徒郭錫桐,第三代技藝傳承人就是現場的前任馬凱經理任連營。任經理說:“我是70年代參加工作,一直在地安門馬凱店。”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第一代老師傅,就是我的師爺王進仁是湖南本地人,50年代就進中南海為毛主席和彭老總兩位領導人主廚了。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是因為經常在一起,所以他說家鄉話大家也都能聽懂。”王進仁是國寶級大廚,任經理說師爺的廚藝精湛,並且善於創新,比如他做的當時讓人非常震驚的無黃蛋。

任經理介紹無黃蛋做法:先用工具在雞蛋頂端戳一個小圓孔,由小孔中伸進一根小棒,將蛋內的蛋清蛋黃攪碎倒出,清水洗淨蛋殼內部後晾乾,大油稀釋灌入蛋中,使蛋殼內壁油脂均沾後將油倒出,放入冰箱冷凍一段時間,再取出蛋殼灌入調味後的蛋清,上鍋蒸七八分鐘出鍋。“無黃蛋打開託在手中像託一塊果凍似的,食用時口感極嫩。食客往往感到很神奇,明明就是一個普通雞蛋,可就是沒有蛋黃。”任經理笑著說。

王進仁師傅的刀工也是爐火純青,任經理舉例,“玉蘭片是湖南特產,也是湖南風味的主要原料。玉蘭片是乾製的,我們一般用淘米水泡12個小時,讓其增白,這是原始的方式。”過去馬凱有道菜叫蘭片魷魚裡脊絲,現在叫冬筍魷魚裡脊絲,因為玉蘭片的質量魚目混珠,所以改用冬筍了。玉蘭片有柔韌勁兒,切片和切絲的時候特別考驗刀工。

“王師傅切蘭片時用正刀反片法,就是左手按住蘭片,右手片,用的是腕力,一片一片寬窄薄厚均勻一致,切好片重疊起來,再用‘剁刀斬’手法切絲,這時要的是一氣呵成,刀切下去噹噹噹當不斷,聽著跟音樂似的。”任經理介紹,做蘭片魷魚裡脊絲這道菜切蘭片絲必須剁刀斬手法,直接切不行。“王師傅甚至可以坐著切,我們站著都切不好。”

第二代大師郭錫桐聽音辨菜 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王進仁的高徒是郭錫桐,國寶級烹飪大師,也是任連營經理的師父。任經理說那時他天天得跟著師父,師父工作的點點滴滴也就此深深印在了他的腦中。“我師父的絕招是聽音辨菜。他的工作臺背對著其他灶,他不用回身,就聽你今天的炒勺配合得好不好,情緒配合到不到位,就能判斷你今天的菜炒得怎麼樣。”

徒弟佩服師父,也是師父的好幫手,“我們那時是9點半上班,我師父9點前準到,我就再早一點兒,先給師父把茶泡好,菜墩子放好,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我們那時候師徒之間都是這樣的。”

但師父批評起來也不留情面。“有一次我炒了一個冬筍魷魚裡脊絲,自我感覺不錯,正好師父過來,我就請師父給看看。我師父看了看說:‘還行哈,油大不壞菜。’”什麼叫“油大不壞菜”?就是說菜炒得不錯,但油放多了。“我當時也是行政總廚呢,當著好多人被師父這麼說,臉上真有點兒掛不住,但從此我就記住了炒菜一定要控制油,現在馬凱也堅持炒菜少用油。”任連營說。

聽任經理說到這事,現任經理呂永傑忍不住插話:“現在大家都講究健康飲食,少油少鹽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另外我們現在也還注意廚師情緒,說今天哪位廚師家裡有事情緒不好,那就不能上灶炒菜了,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第三代傳承人任連營的絕技菜品是脫骨鴨,“脫骨鴨是宴會中的一件菜品,做的時候必須在一隻整鴨背部開個一寸二長的刀口,從這個小口中取出整隻鴨的內臟,不能破。”任經理說:“我重新回到馬凱後,要將這個技藝傳下去,不能丟。50年代沒有冰箱,老師傅想要凍住什麼材料基本是沒辦法的,就是靠刀工。雖然現在進步了,但我們還是保留著這些傳統工藝。”

呂永傑講起和郭錫桐老師傅學手藝的過程令人忍俊不已。他聽說郭老喜歡下棋,便每天中午去找他殺幾盤,“我是臭棋簍子,每下必輸,他贏得開心,我輸得有點鬱悶。我就說要不每天下午您教我做個菜吧。”之後大家沒聽出來郭老是否答應了他的請求,反正呂永傑是每天下完棋就把原料配好,等著郭老教他,一個炒一個學,持續了挺長時間。呂永傑感覺每天通過這種情感交流,師傅更願意傳給你手藝。“這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師傅得提溜著徒弟去學。”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梅葆玖最愛油燜大蝦

蘇西芬是1981年到馬凱餐廳當服務員,她說那時叫地安門基層店,當時地安門一條街屬於一個支部。那時馬凱還是半經營狀態,只有一樓營業。馬凱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年被定級為一級店,除了供應鏈比一級以外的店豐富,毛利額還可以上升到50%。九幾年我們一個月獎金就能拿400多元了,單位組織活動坐飛機去桂林,好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蘇大姐興奮地說道。

蘇西芬回憶,當時馬凱在一樓設有小賣部,考慮的是旁邊地安門百貨商場的工作人員和周邊居民,專賣經濟餐。“王進仁師傅把墨魚皮切絲細炒,放在小賣部賣4毛錢一盤。別看是下腳料做的菜,但特別好吃,我們自己也買,到現在我還特別回憶這道菜,是磨滅不了的口味。”老馬凱人至今最回味的兩道菜是肉末炒酸豆角和泡菜,泡菜也是用下腳料做的。

回憶起菜品,任連營說:“郭師傅創制的軟炸裡脊是一絕,特別考驗技術,蛋清要打發,澱粉要加得特別合適,要不加多了容易塌蛋糊,加少了又吸油。”蘇西芬說:“我一直主張賣這道菜,一是因為這道菜是郭老創制的,二是因為這道菜的利潤空間大。軟炸裡脊最主要的用料是裡脊肉,用三兩,那沒多少錢,80年代這道菜賣22元,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36元。”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震店名菜東安子雞產生於唐朝,先有醋雞之名,做這道菜,醋是關鍵。任連營說他們試用了幾十種市面上的醋,最後選用米醋和北京產白醋調製,“米醋提香,白醋加酸,這兩個味道加在一起合適了。”東安子雞甫一出鍋,醋香撲鼻。

任連營有一道“一魚雙吃”的名菜,“90年代魚貴,做成雙吃顧客可以多品嚐一種口味。”端上桌的雙吃魚是清蒸和松鼠鱖魚兩種口味,色彩和味覺都是絕搭。

呂永傑說:“你們來馬凱可以多點我們的傳統菜品,比如東安子雞、酸辣肚尖、豆豉辣椒炒肉絲、酸辣魷魚片、響油鱔糊,這些菜一定是頭火廚師才能做的,二火到六火廚師都不能做。”“每個火炒什麼菜有規定啊?”“是啊!每個火的廚師能炒什麼菜是按級的。”

"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地安橋畔鼓樓前,妙手當爐煥盛筵。紅宇更添湘饌彩,馬龍車水客流涎。”在不少老北京人的記憶中,都存有一間老字號的身影,它地處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早前是一間冷飲西餐廳,因為天津增益洋行馬凱的參股,被命名為馬凱餐廳。1953年,十三位湖南老鄉盤下它,專制湘菜,他們沿用了馬凱的名字,頗具聲名的冷飲西餐廳馬凱由此漸成聲名陡起的湖南菜館。

今年初,因地鐵工程歇業十五年的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復建重張,近日,前任馬凱餐廳經理任連營、前大堂經理蘇西芬、現任經理呂永傑講述了馬凱的傳奇過往和復建艱辛。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兩代馬凱人任連營、呂永傑、蘇西芬(左起)

第一代名廚王進仁為主席主廚

馬凱曾經經營菜品300餘種,其中既有東安子雞、湯泡肚尖等傳統風味菜餚,又有別於其他湘菜館的佳品,如玉帶鱖魚卷、火腿柴巴雞等菜餚,烹製方法都頗為講究。馬凱成為京城名流宴請聚會的一時之選,田漢、齊白石、啟功、歐陽予倩等均曾為座上客。

當時的馬凱餐廳技術力量雄厚,具有50年烹飪經驗的湖南籍老技師王進仁主理廚政,還有其高徒郭錫桐,第三代技藝傳承人就是現場的前任馬凱經理任連營。任經理說:“我是70年代參加工作,一直在地安門馬凱店。”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第一代老師傅,就是我的師爺王進仁是湖南本地人,50年代就進中南海為毛主席和彭老總兩位領導人主廚了。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是因為經常在一起,所以他說家鄉話大家也都能聽懂。”王進仁是國寶級大廚,任經理說師爺的廚藝精湛,並且善於創新,比如他做的當時讓人非常震驚的無黃蛋。

任經理介紹無黃蛋做法:先用工具在雞蛋頂端戳一個小圓孔,由小孔中伸進一根小棒,將蛋內的蛋清蛋黃攪碎倒出,清水洗淨蛋殼內部後晾乾,大油稀釋灌入蛋中,使蛋殼內壁油脂均沾後將油倒出,放入冰箱冷凍一段時間,再取出蛋殼灌入調味後的蛋清,上鍋蒸七八分鐘出鍋。“無黃蛋打開託在手中像託一塊果凍似的,食用時口感極嫩。食客往往感到很神奇,明明就是一個普通雞蛋,可就是沒有蛋黃。”任經理笑著說。

王進仁師傅的刀工也是爐火純青,任經理舉例,“玉蘭片是湖南特產,也是湖南風味的主要原料。玉蘭片是乾製的,我們一般用淘米水泡12個小時,讓其增白,這是原始的方式。”過去馬凱有道菜叫蘭片魷魚裡脊絲,現在叫冬筍魷魚裡脊絲,因為玉蘭片的質量魚目混珠,所以改用冬筍了。玉蘭片有柔韌勁兒,切片和切絲的時候特別考驗刀工。

“王師傅切蘭片時用正刀反片法,就是左手按住蘭片,右手片,用的是腕力,一片一片寬窄薄厚均勻一致,切好片重疊起來,再用‘剁刀斬’手法切絲,這時要的是一氣呵成,刀切下去噹噹噹當不斷,聽著跟音樂似的。”任經理介紹,做蘭片魷魚裡脊絲這道菜切蘭片絲必須剁刀斬手法,直接切不行。“王師傅甚至可以坐著切,我們站著都切不好。”

第二代大師郭錫桐聽音辨菜 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王進仁的高徒是郭錫桐,國寶級烹飪大師,也是任連營經理的師父。任經理說那時他天天得跟著師父,師父工作的點點滴滴也就此深深印在了他的腦中。“我師父的絕招是聽音辨菜。他的工作臺背對著其他灶,他不用回身,就聽你今天的炒勺配合得好不好,情緒配合到不到位,就能判斷你今天的菜炒得怎麼樣。”

徒弟佩服師父,也是師父的好幫手,“我們那時是9點半上班,我師父9點前準到,我就再早一點兒,先給師父把茶泡好,菜墩子放好,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我們那時候師徒之間都是這樣的。”

但師父批評起來也不留情面。“有一次我炒了一個冬筍魷魚裡脊絲,自我感覺不錯,正好師父過來,我就請師父給看看。我師父看了看說:‘還行哈,油大不壞菜。’”什麼叫“油大不壞菜”?就是說菜炒得不錯,但油放多了。“我當時也是行政總廚呢,當著好多人被師父這麼說,臉上真有點兒掛不住,但從此我就記住了炒菜一定要控制油,現在馬凱也堅持炒菜少用油。”任連營說。

聽任經理說到這事,現任經理呂永傑忍不住插話:“現在大家都講究健康飲食,少油少鹽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另外我們現在也還注意廚師情緒,說今天哪位廚師家裡有事情緒不好,那就不能上灶炒菜了,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第三代傳承人任連營的絕技菜品是脫骨鴨,“脫骨鴨是宴會中的一件菜品,做的時候必須在一隻整鴨背部開個一寸二長的刀口,從這個小口中取出整隻鴨的內臟,不能破。”任經理說:“我重新回到馬凱後,要將這個技藝傳下去,不能丟。50年代沒有冰箱,老師傅想要凍住什麼材料基本是沒辦法的,就是靠刀工。雖然現在進步了,但我們還是保留著這些傳統工藝。”

呂永傑講起和郭錫桐老師傅學手藝的過程令人忍俊不已。他聽說郭老喜歡下棋,便每天中午去找他殺幾盤,“我是臭棋簍子,每下必輸,他贏得開心,我輸得有點鬱悶。我就說要不每天下午您教我做個菜吧。”之後大家沒聽出來郭老是否答應了他的請求,反正呂永傑是每天下完棋就把原料配好,等著郭老教他,一個炒一個學,持續了挺長時間。呂永傑感覺每天通過這種情感交流,師傅更願意傳給你手藝。“這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師傅得提溜著徒弟去學。”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梅葆玖最愛油燜大蝦

蘇西芬是1981年到馬凱餐廳當服務員,她說那時叫地安門基層店,當時地安門一條街屬於一個支部。那時馬凱還是半經營狀態,只有一樓營業。馬凱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年被定級為一級店,除了供應鏈比一級以外的店豐富,毛利額還可以上升到50%。九幾年我們一個月獎金就能拿400多元了,單位組織活動坐飛機去桂林,好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蘇大姐興奮地說道。

蘇西芬回憶,當時馬凱在一樓設有小賣部,考慮的是旁邊地安門百貨商場的工作人員和周邊居民,專賣經濟餐。“王進仁師傅把墨魚皮切絲細炒,放在小賣部賣4毛錢一盤。別看是下腳料做的菜,但特別好吃,我們自己也買,到現在我還特別回憶這道菜,是磨滅不了的口味。”老馬凱人至今最回味的兩道菜是肉末炒酸豆角和泡菜,泡菜也是用下腳料做的。

回憶起菜品,任連營說:“郭師傅創制的軟炸裡脊是一絕,特別考驗技術,蛋清要打發,澱粉要加得特別合適,要不加多了容易塌蛋糊,加少了又吸油。”蘇西芬說:“我一直主張賣這道菜,一是因為這道菜是郭老創制的,二是因為這道菜的利潤空間大。軟炸裡脊最主要的用料是裡脊肉,用三兩,那沒多少錢,80年代這道菜賣22元,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36元。”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震店名菜東安子雞產生於唐朝,先有醋雞之名,做這道菜,醋是關鍵。任連營說他們試用了幾十種市面上的醋,最後選用米醋和北京產白醋調製,“米醋提香,白醋加酸,這兩個味道加在一起合適了。”東安子雞甫一出鍋,醋香撲鼻。

任連營有一道“一魚雙吃”的名菜,“90年代魚貴,做成雙吃顧客可以多品嚐一種口味。”端上桌的雙吃魚是清蒸和松鼠鱖魚兩種口味,色彩和味覺都是絕搭。

呂永傑說:“你們來馬凱可以多點我們的傳統菜品,比如東安子雞、酸辣肚尖、豆豉辣椒炒肉絲、酸辣魷魚片、響油鱔糊,這些菜一定是頭火廚師才能做的,二火到六火廚師都不能做。”“每個火炒什麼菜有規定啊?”“是啊!每個火的廚師能炒什麼菜是按級的。”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蘇西芬想起當年接待梅葆玖,“他還送給我簽名戲照。他特別喜歡吃馬凱的菜,最愛吃油燜大蝦,每次必點。40塊錢一隻,他要四隻。他有個習慣,吃完後讓廚師用蝦汁再做一道炒飯。”蘇西芬自己回去也試過,說特別好吃。

蘇西芬還碰上過犯罪團伙來馬凱消費,“好幾回,點著菜呢,有的時候都吃上了,警察來了直接銬上手銬給帶走了!”團員問:“那誰結賬啊?”蘇西芬說:“那還結什麼賬啊!沒法結啦!”

"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地安橋畔鼓樓前,妙手當爐煥盛筵。紅宇更添湘饌彩,馬龍車水客流涎。”在不少老北京人的記憶中,都存有一間老字號的身影,它地處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早前是一間冷飲西餐廳,因為天津增益洋行馬凱的參股,被命名為馬凱餐廳。1953年,十三位湖南老鄉盤下它,專制湘菜,他們沿用了馬凱的名字,頗具聲名的冷飲西餐廳馬凱由此漸成聲名陡起的湖南菜館。

今年初,因地鐵工程歇業十五年的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復建重張,近日,前任馬凱餐廳經理任連營、前大堂經理蘇西芬、現任經理呂永傑講述了馬凱的傳奇過往和復建艱辛。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兩代馬凱人任連營、呂永傑、蘇西芬(左起)

第一代名廚王進仁為主席主廚

馬凱曾經經營菜品300餘種,其中既有東安子雞、湯泡肚尖等傳統風味菜餚,又有別於其他湘菜館的佳品,如玉帶鱖魚卷、火腿柴巴雞等菜餚,烹製方法都頗為講究。馬凱成為京城名流宴請聚會的一時之選,田漢、齊白石、啟功、歐陽予倩等均曾為座上客。

當時的馬凱餐廳技術力量雄厚,具有50年烹飪經驗的湖南籍老技師王進仁主理廚政,還有其高徒郭錫桐,第三代技藝傳承人就是現場的前任馬凱經理任連營。任經理說:“我是70年代參加工作,一直在地安門馬凱店。”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第一代老師傅,就是我的師爺王進仁是湖南本地人,50年代就進中南海為毛主席和彭老總兩位領導人主廚了。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是因為經常在一起,所以他說家鄉話大家也都能聽懂。”王進仁是國寶級大廚,任經理說師爺的廚藝精湛,並且善於創新,比如他做的當時讓人非常震驚的無黃蛋。

任經理介紹無黃蛋做法:先用工具在雞蛋頂端戳一個小圓孔,由小孔中伸進一根小棒,將蛋內的蛋清蛋黃攪碎倒出,清水洗淨蛋殼內部後晾乾,大油稀釋灌入蛋中,使蛋殼內壁油脂均沾後將油倒出,放入冰箱冷凍一段時間,再取出蛋殼灌入調味後的蛋清,上鍋蒸七八分鐘出鍋。“無黃蛋打開託在手中像託一塊果凍似的,食用時口感極嫩。食客往往感到很神奇,明明就是一個普通雞蛋,可就是沒有蛋黃。”任經理笑著說。

王進仁師傅的刀工也是爐火純青,任經理舉例,“玉蘭片是湖南特產,也是湖南風味的主要原料。玉蘭片是乾製的,我們一般用淘米水泡12個小時,讓其增白,這是原始的方式。”過去馬凱有道菜叫蘭片魷魚裡脊絲,現在叫冬筍魷魚裡脊絲,因為玉蘭片的質量魚目混珠,所以改用冬筍了。玉蘭片有柔韌勁兒,切片和切絲的時候特別考驗刀工。

“王師傅切蘭片時用正刀反片法,就是左手按住蘭片,右手片,用的是腕力,一片一片寬窄薄厚均勻一致,切好片重疊起來,再用‘剁刀斬’手法切絲,這時要的是一氣呵成,刀切下去噹噹噹當不斷,聽著跟音樂似的。”任經理介紹,做蘭片魷魚裡脊絲這道菜切蘭片絲必須剁刀斬手法,直接切不行。“王師傅甚至可以坐著切,我們站著都切不好。”

第二代大師郭錫桐聽音辨菜 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王進仁的高徒是郭錫桐,國寶級烹飪大師,也是任連營經理的師父。任經理說那時他天天得跟著師父,師父工作的點點滴滴也就此深深印在了他的腦中。“我師父的絕招是聽音辨菜。他的工作臺背對著其他灶,他不用回身,就聽你今天的炒勺配合得好不好,情緒配合到不到位,就能判斷你今天的菜炒得怎麼樣。”

徒弟佩服師父,也是師父的好幫手,“我們那時是9點半上班,我師父9點前準到,我就再早一點兒,先給師父把茶泡好,菜墩子放好,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我們那時候師徒之間都是這樣的。”

但師父批評起來也不留情面。“有一次我炒了一個冬筍魷魚裡脊絲,自我感覺不錯,正好師父過來,我就請師父給看看。我師父看了看說:‘還行哈,油大不壞菜。’”什麼叫“油大不壞菜”?就是說菜炒得不錯,但油放多了。“我當時也是行政總廚呢,當著好多人被師父這麼說,臉上真有點兒掛不住,但從此我就記住了炒菜一定要控制油,現在馬凱也堅持炒菜少用油。”任連營說。

聽任經理說到這事,現任經理呂永傑忍不住插話:“現在大家都講究健康飲食,少油少鹽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另外我們現在也還注意廚師情緒,說今天哪位廚師家裡有事情緒不好,那就不能上灶炒菜了,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第三代傳承人任連營的絕技菜品是脫骨鴨,“脫骨鴨是宴會中的一件菜品,做的時候必須在一隻整鴨背部開個一寸二長的刀口,從這個小口中取出整隻鴨的內臟,不能破。”任經理說:“我重新回到馬凱後,要將這個技藝傳下去,不能丟。50年代沒有冰箱,老師傅想要凍住什麼材料基本是沒辦法的,就是靠刀工。雖然現在進步了,但我們還是保留著這些傳統工藝。”

呂永傑講起和郭錫桐老師傅學手藝的過程令人忍俊不已。他聽說郭老喜歡下棋,便每天中午去找他殺幾盤,“我是臭棋簍子,每下必輸,他贏得開心,我輸得有點鬱悶。我就說要不每天下午您教我做個菜吧。”之後大家沒聽出來郭老是否答應了他的請求,反正呂永傑是每天下完棋就把原料配好,等著郭老教他,一個炒一個學,持續了挺長時間。呂永傑感覺每天通過這種情感交流,師傅更願意傳給你手藝。“這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師傅得提溜著徒弟去學。”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梅葆玖最愛油燜大蝦

蘇西芬是1981年到馬凱餐廳當服務員,她說那時叫地安門基層店,當時地安門一條街屬於一個支部。那時馬凱還是半經營狀態,只有一樓營業。馬凱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年被定級為一級店,除了供應鏈比一級以外的店豐富,毛利額還可以上升到50%。九幾年我們一個月獎金就能拿400多元了,單位組織活動坐飛機去桂林,好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蘇大姐興奮地說道。

蘇西芬回憶,當時馬凱在一樓設有小賣部,考慮的是旁邊地安門百貨商場的工作人員和周邊居民,專賣經濟餐。“王進仁師傅把墨魚皮切絲細炒,放在小賣部賣4毛錢一盤。別看是下腳料做的菜,但特別好吃,我們自己也買,到現在我還特別回憶這道菜,是磨滅不了的口味。”老馬凱人至今最回味的兩道菜是肉末炒酸豆角和泡菜,泡菜也是用下腳料做的。

回憶起菜品,任連營說:“郭師傅創制的軟炸裡脊是一絕,特別考驗技術,蛋清要打發,澱粉要加得特別合適,要不加多了容易塌蛋糊,加少了又吸油。”蘇西芬說:“我一直主張賣這道菜,一是因為這道菜是郭老創制的,二是因為這道菜的利潤空間大。軟炸裡脊最主要的用料是裡脊肉,用三兩,那沒多少錢,80年代這道菜賣22元,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36元。”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震店名菜東安子雞產生於唐朝,先有醋雞之名,做這道菜,醋是關鍵。任連營說他們試用了幾十種市面上的醋,最後選用米醋和北京產白醋調製,“米醋提香,白醋加酸,這兩個味道加在一起合適了。”東安子雞甫一出鍋,醋香撲鼻。

任連營有一道“一魚雙吃”的名菜,“90年代魚貴,做成雙吃顧客可以多品嚐一種口味。”端上桌的雙吃魚是清蒸和松鼠鱖魚兩種口味,色彩和味覺都是絕搭。

呂永傑說:“你們來馬凱可以多點我們的傳統菜品,比如東安子雞、酸辣肚尖、豆豉辣椒炒肉絲、酸辣魷魚片、響油鱔糊,這些菜一定是頭火廚師才能做的,二火到六火廚師都不能做。”“每個火炒什麼菜有規定啊?”“是啊!每個火的廚師能炒什麼菜是按級的。”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蘇西芬想起當年接待梅葆玖,“他還送給我簽名戲照。他特別喜歡吃馬凱的菜,最愛吃油燜大蝦,每次必點。40塊錢一隻,他要四隻。他有個習慣,吃完後讓廚師用蝦汁再做一道炒飯。”蘇西芬自己回去也試過,說特別好吃。

蘇西芬還碰上過犯罪團伙來馬凱消費,“好幾回,點著菜呢,有的時候都吃上了,警察來了直接銬上手銬給帶走了!”團員問:“那誰結賬啊?”蘇西芬說:“那還結什麼賬啊!沒法結啦!”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雙吃魚

湖南菜“並不是一把辣椒辣到底”

湖南菜即湘菜,在長沙地區又被稱為本味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漢朝就已形成菜系。但呂永傑不認為大家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湖南菜,他說很多年輕人問馬凱的什麼菜品是正宗湖南菜,那天他還在大眾點評上回復這樣的提問,他說:“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這是兩道非常有名的湖南菜,麻辣子雞、湯泡肚尖,我們都有。我們還有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東安子雞。湘菜有高中低檔,不只是單純的幹鍋和小炒。”

湖南菜有官府菜、酒樓菜、家常菜,口味相間,“並不是一把辣椒辣到底。很多人認為湖南土菜是正宗湖南菜,那個口味之辣不是一般人消受得了的,如果我們完全按那個引入馬凱,也是不行的。”馬凱湖南菜定位於老百姓的請客聚會,菜品高中低檔都有,以中檔為主,保留了馬凱多年的特色菜,也借鑑了市場上受歡迎的流行菜品,比如農家小炒肉、茶樹菇炒肉絲。

早年呂永傑學徒時就熟悉菜分高中低檔,比如魚翅,最貴的是通天翅,一碗都是魚翅;差一點的是三絲魚翅,魚翅配火腿絲、香菇絲;再下來是清湯翅,湯中漂浮一些魚翅。“當時馬凱的大廚給領導人掌廚,所以能接觸到一些優質原材料,能接觸到才能練出手藝,再把手藝帶回馬凱,這也是造就馬凱菜特色的原因之一。那時候能到馬凱請一次客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地安橋畔鼓樓前,妙手當爐煥盛筵。紅宇更添湘饌彩,馬龍車水客流涎。”在不少老北京人的記憶中,都存有一間老字號的身影,它地處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早前是一間冷飲西餐廳,因為天津增益洋行馬凱的參股,被命名為馬凱餐廳。1953年,十三位湖南老鄉盤下它,專制湘菜,他們沿用了馬凱的名字,頗具聲名的冷飲西餐廳馬凱由此漸成聲名陡起的湖南菜館。

今年初,因地鐵工程歇業十五年的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復建重張,近日,前任馬凱餐廳經理任連營、前大堂經理蘇西芬、現任經理呂永傑講述了馬凱的傳奇過往和復建艱辛。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兩代馬凱人任連營、呂永傑、蘇西芬(左起)

第一代名廚王進仁為主席主廚

馬凱曾經經營菜品300餘種,其中既有東安子雞、湯泡肚尖等傳統風味菜餚,又有別於其他湘菜館的佳品,如玉帶鱖魚卷、火腿柴巴雞等菜餚,烹製方法都頗為講究。馬凱成為京城名流宴請聚會的一時之選,田漢、齊白石、啟功、歐陽予倩等均曾為座上客。

當時的馬凱餐廳技術力量雄厚,具有50年烹飪經驗的湖南籍老技師王進仁主理廚政,還有其高徒郭錫桐,第三代技藝傳承人就是現場的前任馬凱經理任連營。任經理說:“我是70年代參加工作,一直在地安門馬凱店。”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第一代老師傅,就是我的師爺王進仁是湖南本地人,50年代就進中南海為毛主席和彭老總兩位領導人主廚了。他的湖南口音很重,但是因為經常在一起,所以他說家鄉話大家也都能聽懂。”王進仁是國寶級大廚,任經理說師爺的廚藝精湛,並且善於創新,比如他做的當時讓人非常震驚的無黃蛋。

任經理介紹無黃蛋做法:先用工具在雞蛋頂端戳一個小圓孔,由小孔中伸進一根小棒,將蛋內的蛋清蛋黃攪碎倒出,清水洗淨蛋殼內部後晾乾,大油稀釋灌入蛋中,使蛋殼內壁油脂均沾後將油倒出,放入冰箱冷凍一段時間,再取出蛋殼灌入調味後的蛋清,上鍋蒸七八分鐘出鍋。“無黃蛋打開託在手中像託一塊果凍似的,食用時口感極嫩。食客往往感到很神奇,明明就是一個普通雞蛋,可就是沒有蛋黃。”任經理笑著說。

王進仁師傅的刀工也是爐火純青,任經理舉例,“玉蘭片是湖南特產,也是湖南風味的主要原料。玉蘭片是乾製的,我們一般用淘米水泡12個小時,讓其增白,這是原始的方式。”過去馬凱有道菜叫蘭片魷魚裡脊絲,現在叫冬筍魷魚裡脊絲,因為玉蘭片的質量魚目混珠,所以改用冬筍了。玉蘭片有柔韌勁兒,切片和切絲的時候特別考驗刀工。

“王師傅切蘭片時用正刀反片法,就是左手按住蘭片,右手片,用的是腕力,一片一片寬窄薄厚均勻一致,切好片重疊起來,再用‘剁刀斬’手法切絲,這時要的是一氣呵成,刀切下去噹噹噹當不斷,聽著跟音樂似的。”任經理介紹,做蘭片魷魚裡脊絲這道菜切蘭片絲必須剁刀斬手法,直接切不行。“王師傅甚至可以坐著切,我們站著都切不好。”

第二代大師郭錫桐聽音辨菜 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王進仁的高徒是郭錫桐,國寶級烹飪大師,也是任連營經理的師父。任經理說那時他天天得跟著師父,師父工作的點點滴滴也就此深深印在了他的腦中。“我師父的絕招是聽音辨菜。他的工作臺背對著其他灶,他不用回身,就聽你今天的炒勺配合得好不好,情緒配合到不到位,就能判斷你今天的菜炒得怎麼樣。”

徒弟佩服師父,也是師父的好幫手,“我們那時是9點半上班,我師父9點前準到,我就再早一點兒,先給師父把茶泡好,菜墩子放好,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我們那時候師徒之間都是這樣的。”

但師父批評起來也不留情面。“有一次我炒了一個冬筍魷魚裡脊絲,自我感覺不錯,正好師父過來,我就請師父給看看。我師父看了看說:‘還行哈,油大不壞菜。’”什麼叫“油大不壞菜”?就是說菜炒得不錯,但油放多了。“我當時也是行政總廚呢,當著好多人被師父這麼說,臉上真有點兒掛不住,但從此我就記住了炒菜一定要控制油,現在馬凱也堅持炒菜少用油。”任連營說。

聽任經理說到這事,現任經理呂永傑忍不住插話:“現在大家都講究健康飲食,少油少鹽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的。另外我們現在也還注意廚師情緒,說今天哪位廚師家裡有事情緒不好,那就不能上灶炒菜了,帶著情緒炒不好菜。”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第三代傳承人任連營的絕技菜品是脫骨鴨,“脫骨鴨是宴會中的一件菜品,做的時候必須在一隻整鴨背部開個一寸二長的刀口,從這個小口中取出整隻鴨的內臟,不能破。”任經理說:“我重新回到馬凱後,要將這個技藝傳下去,不能丟。50年代沒有冰箱,老師傅想要凍住什麼材料基本是沒辦法的,就是靠刀工。雖然現在進步了,但我們還是保留著這些傳統工藝。”

呂永傑講起和郭錫桐老師傅學手藝的過程令人忍俊不已。他聽說郭老喜歡下棋,便每天中午去找他殺幾盤,“我是臭棋簍子,每下必輸,他贏得開心,我輸得有點鬱悶。我就說要不每天下午您教我做個菜吧。”之後大家沒聽出來郭老是否答應了他的請求,反正呂永傑是每天下完棋就把原料配好,等著郭老教他,一個炒一個學,持續了挺長時間。呂永傑感覺每天通過這種情感交流,師傅更願意傳給你手藝。“這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師傅得提溜著徒弟去學。”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梅葆玖最愛油燜大蝦

蘇西芬是1981年到馬凱餐廳當服務員,她說那時叫地安門基層店,當時地安門一條街屬於一個支部。那時馬凱還是半經營狀態,只有一樓營業。馬凱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年被定級為一級店,除了供應鏈比一級以外的店豐富,毛利額還可以上升到50%。九幾年我們一個月獎金就能拿400多元了,單位組織活動坐飛機去桂林,好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蘇大姐興奮地說道。

蘇西芬回憶,當時馬凱在一樓設有小賣部,考慮的是旁邊地安門百貨商場的工作人員和周邊居民,專賣經濟餐。“王進仁師傅把墨魚皮切絲細炒,放在小賣部賣4毛錢一盤。別看是下腳料做的菜,但特別好吃,我們自己也買,到現在我還特別回憶這道菜,是磨滅不了的口味。”老馬凱人至今最回味的兩道菜是肉末炒酸豆角和泡菜,泡菜也是用下腳料做的。

回憶起菜品,任連營說:“郭師傅創制的軟炸裡脊是一絕,特別考驗技術,蛋清要打發,澱粉要加得特別合適,要不加多了容易塌蛋糊,加少了又吸油。”蘇西芬說:“我一直主張賣這道菜,一是因為這道菜是郭老創制的,二是因為這道菜的利潤空間大。軟炸裡脊最主要的用料是裡脊肉,用三兩,那沒多少錢,80年代這道菜賣22元,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36元。”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馬凱的震店名菜東安子雞產生於唐朝,先有醋雞之名,做這道菜,醋是關鍵。任連營說他們試用了幾十種市面上的醋,最後選用米醋和北京產白醋調製,“米醋提香,白醋加酸,這兩個味道加在一起合適了。”東安子雞甫一出鍋,醋香撲鼻。

任連營有一道“一魚雙吃”的名菜,“90年代魚貴,做成雙吃顧客可以多品嚐一種口味。”端上桌的雙吃魚是清蒸和松鼠鱖魚兩種口味,色彩和味覺都是絕搭。

呂永傑說:“你們來馬凱可以多點我們的傳統菜品,比如東安子雞、酸辣肚尖、豆豉辣椒炒肉絲、酸辣魷魚片、響油鱔糊,這些菜一定是頭火廚師才能做的,二火到六火廚師都不能做。”“每個火炒什麼菜有規定啊?”“是啊!每個火的廚師能炒什麼菜是按級的。”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蘇西芬想起當年接待梅葆玖,“他還送給我簽名戲照。他特別喜歡吃馬凱的菜,最愛吃油燜大蝦,每次必點。40塊錢一隻,他要四隻。他有個習慣,吃完後讓廚師用蝦汁再做一道炒飯。”蘇西芬自己回去也試過,說特別好吃。

蘇西芬還碰上過犯罪團伙來馬凱消費,“好幾回,點著菜呢,有的時候都吃上了,警察來了直接銬上手銬給帶走了!”團員問:“那誰結賬啊?”蘇西芬說:“那還結什麼賬啊!沒法結啦!”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雙吃魚

湖南菜“並不是一把辣椒辣到底”

湖南菜即湘菜,在長沙地區又被稱為本味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漢朝就已形成菜系。但呂永傑不認為大家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湖南菜,他說很多年輕人問馬凱的什麼菜品是正宗湖南菜,那天他還在大眾點評上回復這樣的提問,他說:“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這是兩道非常有名的湖南菜,麻辣子雞、湯泡肚尖,我們都有。我們還有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東安子雞。湘菜有高中低檔,不只是單純的幹鍋和小炒。”

湖南菜有官府菜、酒樓菜、家常菜,口味相間,“並不是一把辣椒辣到底。很多人認為湖南土菜是正宗湖南菜,那個口味之辣不是一般人消受得了的,如果我們完全按那個引入馬凱,也是不行的。”馬凱湖南菜定位於老百姓的請客聚會,菜品高中低檔都有,以中檔為主,保留了馬凱多年的特色菜,也借鑑了市場上受歡迎的流行菜品,比如農家小炒肉、茶樹菇炒肉絲。

早年呂永傑學徒時就熟悉菜分高中低檔,比如魚翅,最貴的是通天翅,一碗都是魚翅;差一點的是三絲魚翅,魚翅配火腿絲、香菇絲;再下來是清湯翅,湯中漂浮一些魚翅。“當時馬凱的大廚給領導人掌廚,所以能接觸到一些優質原材料,能接觸到才能練出手藝,再把手藝帶回馬凱,這也是造就馬凱菜特色的原因之一。那時候能到馬凱請一次客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田漢、齊白石、啟功等均曾為座上客,梅葆玖最愛這裡的油燜大蝦

廚藝像畫畫,有遠有近有重有輕,才是一件藝術品

在馬凱學藝考驗的是徒弟,要眼尖,耳靈,手勤。練習炒菜的材料基本就是邊角下料,比如用拆骨肉練習炒酸辣系列口味的菜,用鱔魚皮練習燒鱔魚糊、燒鱔片,“學徒從殺雞、宰魚、切菜開始,通過切和看了解原材料的結構,我們是這樣與師傅達成手藝傳承的。”呂永傑回憶。

“廚師為什麼能稱為師?因為其中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和需要傳承的理論知識。現在很多中餐企業做成了中式快餐企業,原料由中央廚房配送,就是A料+B料+翻勺=出品,這實際上失去了中餐特有的質感,包括味覺的層次感。”呂永傑說自2000年以後應該就沒吃過像樣的宮保雞丁,“以前的宮保雞丁蔥、醋、糖是有先後順序的層次味覺,和現在的酸甜小荔枝口絕不一樣。”呂永傑的感慨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共鳴。

呂永傑覺得廚藝像畫畫,菜是不同的師傅、不同的時間做出來的,口味有時難免略有差別,這也是傳統餐廳和時尚餐廳因技法不同而存在的最大差別。“就像書法是人寫出來的,我們喜歡,如果成批打印出來掛在家裡你也會覺得不如意吧?我恰恰覺得不一致才是中餐的靈魂,要尊重這種價值,中餐傳承的是廚藝,重要的是人。在品嚐和認知一道菜的時候我們講究的是有味的出味,沒味的入味,所謂五味調和百味香,味要分不同層次。就像一幅畫,有遠有近有重有輕,才是一件藝術品。” (文並圖/王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