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

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他自幼接受嚴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

南懷瑾堪稱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書”,是近代少有的能夠貫通儒釋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話語能給我們帶來極深的人生啟迪。今日我們選取了南懷瑾先生的20段話,相信大家讀後必定受益匪淺。

"

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他自幼接受嚴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

南懷瑾堪稱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書”,是近代少有的能夠貫通儒釋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話語能給我們帶來極深的人生啟迪。今日我們選取了南懷瑾先生的20段話,相信大家讀後必定受益匪淺。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

讀書是為明理,而非謀生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3

多為別人想一想


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

4

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

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他自幼接受嚴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

南懷瑾堪稱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書”,是近代少有的能夠貫通儒釋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話語能給我們帶來極深的人生啟迪。今日我們選取了南懷瑾先生的20段話,相信大家讀後必定受益匪淺。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

讀書是為明理,而非謀生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3

多為別人想一想


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

4

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5

交友有藝術


我們知道,有時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難的事。《里仁》篇中子游曾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對上位者如有不對的地方,做幹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但勸告多次以後,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的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交情就疏遠了。

孔子告訴子貢,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可則止”,就不再勉強。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變成冤家了。

從表面上看起來,孔子教學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蠻滑頭的樣子,適可而止,不要過分。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驗,就知道孔子的話並不滑頭。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更要注意。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實不可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還保持朋友的感情。

6

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7

莫“道人之惡”,要“道人之善”


一般人喜歡批評人家的壞處,是普遍的現象,尤其中國民族性,喜歡對人問長問短,像調查戶口一樣,太關心人。中國人這許多習慣,人與人之間一碰到就談論別人,這是樂道人人之惡,這就要講到我們必讀的兩本書,一本是《太上感應篇》,一本是《文昌帝君陰隲文》,這兩本書,中國過去讀書人,為了功名,第一要隱惡揚善。

朋友有錯誤,要關起門來勸,在外面總是替人掩蓋醜惡的事,這是道德。但是隻是過去爭取功名的教條,人的習慣並不是這樣,而是喜歡道人之惡。所以應該培養道人之善的的樂趣。尤其朋友之間,誰無短處?但要多講別人的長處,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做到。“揚善公庭,規過私室”,這是必要的修養。一個成功的人物,在修養上自有他的長處,就是現在數十年來,看到各界成功的朋友,都各有他們的長處。道人之善,有真正的好處。

8

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

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他自幼接受嚴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

南懷瑾堪稱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書”,是近代少有的能夠貫通儒釋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話語能給我們帶來極深的人生啟迪。今日我們選取了南懷瑾先生的20段話,相信大家讀後必定受益匪淺。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

讀書是為明理,而非謀生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3

多為別人想一想


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

4

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5

交友有藝術


我們知道,有時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難的事。《里仁》篇中子游曾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對上位者如有不對的地方,做幹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但勸告多次以後,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的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交情就疏遠了。

孔子告訴子貢,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可則止”,就不再勉強。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變成冤家了。

從表面上看起來,孔子教學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蠻滑頭的樣子,適可而止,不要過分。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驗,就知道孔子的話並不滑頭。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更要注意。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實不可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還保持朋友的感情。

6

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7

莫“道人之惡”,要“道人之善”


一般人喜歡批評人家的壞處,是普遍的現象,尤其中國民族性,喜歡對人問長問短,像調查戶口一樣,太關心人。中國人這許多習慣,人與人之間一碰到就談論別人,這是樂道人人之惡,這就要講到我們必讀的兩本書,一本是《太上感應篇》,一本是《文昌帝君陰隲文》,這兩本書,中國過去讀書人,為了功名,第一要隱惡揚善。

朋友有錯誤,要關起門來勸,在外面總是替人掩蓋醜惡的事,這是道德。但是隻是過去爭取功名的教條,人的習慣並不是這樣,而是喜歡道人之惡。所以應該培養道人之善的的樂趣。尤其朋友之間,誰無短處?但要多講別人的長處,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做到。“揚善公庭,規過私室”,這是必要的修養。一個成功的人物,在修養上自有他的長處,就是現在數十年來,看到各界成功的朋友,都各有他們的長處。道人之善,有真正的好處。

8

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9

文質彬彬,然後才能君子


有些人有天賦,本質很好可惜學識不夠,乃至於寫—封信也寫不好。在前一輩的朋友當中,我發現很多人了不起。民國建立以後,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各方面有許多人都了不起,對社會國家蠻有貢獻,文字雖然差點可是也沒有關係,他有氣魄,有修養。另一些人文章作得好,書讀得好,但我不大敢和他們多討論,有時候覺得他們不通人情世故,令人啼笑皆非。反不如有些人,學問並不高,文學也不懂,但是非常了不起,他們很聰明,一點就透,這是“質”。

學問好的文人,不一定質是好的。舉個前輩刻薄的例子,像舒位罵陳眉公的一首詩,一看就知道了,這首詩說:“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功名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誇。獺祭詩書稱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翩然—只雲中鶴,飛去妹宰相衙。”

這一首詩,就表明了一個人對於文與質修養的重要。人不能沒有學問,不能沒有知識,僅為了學問而鑽到牛角尖裡去又有什麼用?像這樣的學問,我們不大讚成。文才好是好,知識是了不起,但是請他出來做事沒有不亂的,這就是文好質不好的弊病。一定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就是這個道理。

10

一切修養方法,都只是三個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11

英雄與聖賢之別


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12

古代經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裡高興,一邊嘴裡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裡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裡默唸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

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他自幼接受嚴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

南懷瑾堪稱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書”,是近代少有的能夠貫通儒釋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話語能給我們帶來極深的人生啟迪。今日我們選取了南懷瑾先生的20段話,相信大家讀後必定受益匪淺。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

讀書是為明理,而非謀生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3

多為別人想一想


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

4

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5

交友有藝術


我們知道,有時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難的事。《里仁》篇中子游曾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對上位者如有不對的地方,做幹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但勸告多次以後,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的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交情就疏遠了。

孔子告訴子貢,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可則止”,就不再勉強。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變成冤家了。

從表面上看起來,孔子教學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蠻滑頭的樣子,適可而止,不要過分。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驗,就知道孔子的話並不滑頭。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更要注意。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實不可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還保持朋友的感情。

6

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7

莫“道人之惡”,要“道人之善”


一般人喜歡批評人家的壞處,是普遍的現象,尤其中國民族性,喜歡對人問長問短,像調查戶口一樣,太關心人。中國人這許多習慣,人與人之間一碰到就談論別人,這是樂道人人之惡,這就要講到我們必讀的兩本書,一本是《太上感應篇》,一本是《文昌帝君陰隲文》,這兩本書,中國過去讀書人,為了功名,第一要隱惡揚善。

朋友有錯誤,要關起門來勸,在外面總是替人掩蓋醜惡的事,這是道德。但是隻是過去爭取功名的教條,人的習慣並不是這樣,而是喜歡道人之惡。所以應該培養道人之善的的樂趣。尤其朋友之間,誰無短處?但要多講別人的長處,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做到。“揚善公庭,規過私室”,這是必要的修養。一個成功的人物,在修養上自有他的長處,就是現在數十年來,看到各界成功的朋友,都各有他們的長處。道人之善,有真正的好處。

8

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9

文質彬彬,然後才能君子


有些人有天賦,本質很好可惜學識不夠,乃至於寫—封信也寫不好。在前一輩的朋友當中,我發現很多人了不起。民國建立以後,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各方面有許多人都了不起,對社會國家蠻有貢獻,文字雖然差點可是也沒有關係,他有氣魄,有修養。另一些人文章作得好,書讀得好,但我不大敢和他們多討論,有時候覺得他們不通人情世故,令人啼笑皆非。反不如有些人,學問並不高,文學也不懂,但是非常了不起,他們很聰明,一點就透,這是“質”。

學問好的文人,不一定質是好的。舉個前輩刻薄的例子,像舒位罵陳眉公的一首詩,一看就知道了,這首詩說:“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功名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誇。獺祭詩書稱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翩然—只雲中鶴,飛去妹宰相衙。”

這一首詩,就表明了一個人對於文與質修養的重要。人不能沒有學問,不能沒有知識,僅為了學問而鑽到牛角尖裡去又有什麼用?像這樣的學問,我們不大讚成。文才好是好,知識是了不起,但是請他出來做事沒有不亂的,這就是文好質不好的弊病。一定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就是這個道理。

10

一切修養方法,都只是三個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11

英雄與聖賢之別


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12

古代經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裡高興,一邊嘴裡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裡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裡默唸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3

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14

人有三個基本的錯誤不能犯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15

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16

做人不能“自欺欺人”


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聰明都相等,誰也騙不了誰,別人看你,你看別人,都是很明顯的,尤其不能裝假,明眼人一看,便會把你的心肝肺臟都看透了似的。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騙,誰又能騙了你呢?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

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他自幼接受嚴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

南懷瑾堪稱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書”,是近代少有的能夠貫通儒釋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話語能給我們帶來極深的人生啟迪。今日我們選取了南懷瑾先生的20段話,相信大家讀後必定受益匪淺。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

讀書是為明理,而非謀生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3

多為別人想一想


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

4

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5

交友有藝術


我們知道,有時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難的事。《里仁》篇中子游曾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對上位者如有不對的地方,做幹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但勸告多次以後,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的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交情就疏遠了。

孔子告訴子貢,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可則止”,就不再勉強。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變成冤家了。

從表面上看起來,孔子教學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蠻滑頭的樣子,適可而止,不要過分。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驗,就知道孔子的話並不滑頭。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更要注意。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實不可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還保持朋友的感情。

6

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7

莫“道人之惡”,要“道人之善”


一般人喜歡批評人家的壞處,是普遍的現象,尤其中國民族性,喜歡對人問長問短,像調查戶口一樣,太關心人。中國人這許多習慣,人與人之間一碰到就談論別人,這是樂道人人之惡,這就要講到我們必讀的兩本書,一本是《太上感應篇》,一本是《文昌帝君陰隲文》,這兩本書,中國過去讀書人,為了功名,第一要隱惡揚善。

朋友有錯誤,要關起門來勸,在外面總是替人掩蓋醜惡的事,這是道德。但是隻是過去爭取功名的教條,人的習慣並不是這樣,而是喜歡道人之惡。所以應該培養道人之善的的樂趣。尤其朋友之間,誰無短處?但要多講別人的長處,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做到。“揚善公庭,規過私室”,這是必要的修養。一個成功的人物,在修養上自有他的長處,就是現在數十年來,看到各界成功的朋友,都各有他們的長處。道人之善,有真正的好處。

8

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9

文質彬彬,然後才能君子


有些人有天賦,本質很好可惜學識不夠,乃至於寫—封信也寫不好。在前一輩的朋友當中,我發現很多人了不起。民國建立以後,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各方面有許多人都了不起,對社會國家蠻有貢獻,文字雖然差點可是也沒有關係,他有氣魄,有修養。另一些人文章作得好,書讀得好,但我不大敢和他們多討論,有時候覺得他們不通人情世故,令人啼笑皆非。反不如有些人,學問並不高,文學也不懂,但是非常了不起,他們很聰明,一點就透,這是“質”。

學問好的文人,不一定質是好的。舉個前輩刻薄的例子,像舒位罵陳眉公的一首詩,一看就知道了,這首詩說:“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功名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誇。獺祭詩書稱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翩然—只雲中鶴,飛去妹宰相衙。”

這一首詩,就表明了一個人對於文與質修養的重要。人不能沒有學問,不能沒有知識,僅為了學問而鑽到牛角尖裡去又有什麼用?像這樣的學問,我們不大讚成。文才好是好,知識是了不起,但是請他出來做事沒有不亂的,這就是文好質不好的弊病。一定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就是這個道理。

10

一切修養方法,都只是三個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11

英雄與聖賢之別


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12

古代經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裡高興,一邊嘴裡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裡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裡默唸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3

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14

人有三個基本的錯誤不能犯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15

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16

做人不能“自欺欺人”


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聰明都相等,誰也騙不了誰,別人看你,你看別人,都是很明顯的,尤其不能裝假,明眼人一看,便會把你的心肝肺臟都看透了似的。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騙,誰又能騙了你呢?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7

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18

人生的最好是“得其時、得其位”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

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可是放在某一場合便毫無用處;假如一個美玉的花瓶,放在廁所裡,這個位置便不太對。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時、得其位。時就是運氣。光有運氣,沒有位也不行。等於人家請客吃飯,請帖上請到你,你跑錯了地方,那個房間沒你的座位,照樣吃不到東西。

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知道機會到了,要把握機會,應該做的就做。

19

關於事業


什麼叫做事業呢?孔子《易經·系傳》叫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對國家民族,對整個的社會,都是一種貢獻,這才算是事業。

20

做好自己


“終身逌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這就是人生哲學。人為什麼要外面人講你好,你才覺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認為好就好,愛笑就笑,愛哭就哭,跟別人不相干。

水木然兩本新書

《價值規律》+《世界在變軟》

正式上市!

"

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他自幼接受嚴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讀不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天文曆法、醫藥武藝、詩詞曲賦,對儒釋道經典皆有很深體悟。

南懷瑾堪稱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書”,是近代少有的能夠貫通儒釋道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話語能給我們帶來極深的人生啟迪。今日我們選取了南懷瑾先生的20段話,相信大家讀後必定受益匪淺。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

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

讀書是為明理,而非謀生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於“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後,那是當然、必然的事。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3

多為別人想一想


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

4

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5

交友有藝術


我們知道,有時候交朋友也是一件很難的事。《里仁》篇中子游曾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對上位者如有不對的地方,做幹部的,為了盡忠心,有勸告的責任。但勸告多次以後,他都不聽,再勉強去說,自己就招來侮辱了。對朋友也是這樣,過分的要求或勸告,次數多了,交情就疏遠了。

孔子告訴子貢,交朋友之道,在“忠告而善道之”。盡我們的忠心,勸勉他,好好誘導他,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可則止”,就不再勉強。假如過分了,那就不行;“毋自辱焉”,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變成冤家了。

從表面上看起來,孔子教學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蠻滑頭的樣子,適可而止,不要過分。實際上,加上我們自己的經驗,就知道孔子的話並不滑頭。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更要注意。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實不可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還保持朋友的感情。

6

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7

莫“道人之惡”,要“道人之善”


一般人喜歡批評人家的壞處,是普遍的現象,尤其中國民族性,喜歡對人問長問短,像調查戶口一樣,太關心人。中國人這許多習慣,人與人之間一碰到就談論別人,這是樂道人人之惡,這就要講到我們必讀的兩本書,一本是《太上感應篇》,一本是《文昌帝君陰隲文》,這兩本書,中國過去讀書人,為了功名,第一要隱惡揚善。

朋友有錯誤,要關起門來勸,在外面總是替人掩蓋醜惡的事,這是道德。但是隻是過去爭取功名的教條,人的習慣並不是這樣,而是喜歡道人之惡。所以應該培養道人之善的的樂趣。尤其朋友之間,誰無短處?但要多講別人的長處,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做到。“揚善公庭,規過私室”,這是必要的修養。一個成功的人物,在修養上自有他的長處,就是現在數十年來,看到各界成功的朋友,都各有他們的長處。道人之善,有真正的好處。

8

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9

文質彬彬,然後才能君子


有些人有天賦,本質很好可惜學識不夠,乃至於寫—封信也寫不好。在前一輩的朋友當中,我發現很多人了不起。民國建立以後,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各方面有許多人都了不起,對社會國家蠻有貢獻,文字雖然差點可是也沒有關係,他有氣魄,有修養。另一些人文章作得好,書讀得好,但我不大敢和他們多討論,有時候覺得他們不通人情世故,令人啼笑皆非。反不如有些人,學問並不高,文學也不懂,但是非常了不起,他們很聰明,一點就透,這是“質”。

學問好的文人,不一定質是好的。舉個前輩刻薄的例子,像舒位罵陳眉公的一首詩,一看就知道了,這首詩說:“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功名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誇。獺祭詩書稱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翩然—只雲中鶴,飛去妹宰相衙。”

這一首詩,就表明了一個人對於文與質修養的重要。人不能沒有學問,不能沒有知識,僅為了學問而鑽到牛角尖裡去又有什麼用?像這樣的學問,我們不大讚成。文才好是好,知識是了不起,但是請他出來做事沒有不亂的,這就是文好質不好的弊病。一定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就是這個道理。

10

一切修養方法,都只是三個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11

英雄與聖賢之別


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12

古代經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裡高興,一邊嘴裡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裡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裡默唸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效果。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3

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14

人有三個基本的錯誤不能犯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15

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16

做人不能“自欺欺人”


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聰明都相等,誰也騙不了誰,別人看你,你看別人,都是很明顯的,尤其不能裝假,明眼人一看,便會把你的心肝肺臟都看透了似的。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騙,誰又能騙了你呢?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17

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18

人生的最好是“得其時、得其位”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

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可是放在某一場合便毫無用處;假如一個美玉的花瓶,放在廁所裡,這個位置便不太對。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時、得其位。時就是運氣。光有運氣,沒有位也不行。等於人家請客吃飯,請帖上請到你,你跑錯了地方,那個房間沒你的座位,照樣吃不到東西。

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知道機會到了,要把握機會,應該做的就做。

19

關於事業


什麼叫做事業呢?孔子《易經·系傳》叫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對國家民族,對整個的社會,都是一種貢獻,這才算是事業。

20

做好自己


“終身逌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這就是人生哲學。人為什麼要外面人講你好,你才覺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認為好就好,愛笑就笑,愛哭就哭,跟別人不相干。

水木然兩本新書

《價值規律》+《世界在變軟》

正式上市!

20句人生精言: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兩本書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四個字購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