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開封的老街——右司官口街'

"

右司官口街在開封市區北部,南北走向,北起東棚板街和西棚板街接口處,與北道門街南口相對,南止文廟街東口和雙龍巷街西口,與北興街(該街於2006年併入解放路右司官口段)北口相接,長240米。街東側接聯合街,西側通老河廳街。相傳,清代布政司(藩臺衙門)的捕廳(俗稱右司館)設於該街南口東側(雙龍巷街西口),故名右司館街,後稱右司官口街。民國時期曾為共和路一段,後複稱原名。

這段文字系本人在《開封市地名志》(2000年)中所寫,因當時查不到更多的歷史資料,但總感到沒有說清該街名的來歷。2008年吳凱先生在《汴梁晚報》發表文章並在《開封衚衕與角巷》一書中對這段文字中的名稱來歷加以引用和發揮推論,使人看後感到還是未能真正說清右司官口街的名稱來歷。

吳凱先生寫道:“可如今又出現了個‘右司’,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也很平常,讓我們面向北方,也就是衙門口的方向看,藩司——也就是東司在右側,臬司——西司在左側,故藩司,東司就又有了‘右司’的別稱。但這只是個例,至今還未聽說有西司是左司之說。明白了右司的所指,緊接著要說的是這個‘官’字。這個‘官’是‘館’字之誤,這道街曾名右司館街即是證明。不過這個‘館’,雖然確實也是個住人的地方,卻既不是賓館,也不是旅館,而是布政使署下屬捕廳臨時拘押人犯的地方,這就是‘右司館’—— ‘右司官’的全部含義和來由。該‘館’——河南布政司捕廳原設在今右司官口街南端東側,亦即今雙龍巷街西口處,故在‘右司官’之後又加了一個口字,成為右司官口。原館早已無存,卻留下了右司館、右司官、右司官口這一段史話。”

右司官口街在清代所設的捕廳到底是什麼機構,布政司下屬是否設有捕廳?很值得推敲。以往相傳的右司官口的名稱來歷有必要進一步考證。

布政司是什麼機構?管理什麼?布政司,全稱為承宣布政使司,為明清兩朝的地方行政機關,前身為元朝的行中書省,意義取自“朝廷有德澤、禁令、承流宣播,以下於有司”。

明朝時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其轄區是國家一級行政區。布政使,即一級行政區最高行政長官。而一省之刑名、軍事則分別由提刑按察使司與都指揮使司管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稱為“三司”,皆為省級行政區最高機關;三司首長同秩同階從二品。清朝沿襲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布政使司轄區通稱為“行省”,並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制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布政使成為巡撫的屬官,專管一省或數個府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等,對各府縣進行溝通督撫。由此看,布政司不管捕廳,其內設機構也沒有捕廳。

清代曾設有督捕廳,簡稱捕廳,是掌管緝捕八旗及各省駐防逃亡者的機構。設在開封的捕廳,應是清軍御史察院或清軍察院署的下屬機構或內設機構。在這裡,“清軍”的含義是清理軍籍或兵役管理。明代實行世籍兵制,後期雖出現招募制,但只是補兵源之不足,仍以世籍為主。軍籍與民籍不得相混。發配罪犯為兵,是明代的兵源之一。由於軍士大量逃亡以及死亡老疾,使衛所缺員,而建立根捕、勾補、清軍制度。根捕,即捉拿逃亡軍士;勾補,即軍士死亡或老疾,由戶丁補役;清軍,即由清軍御史及清軍官定期清理軍籍戶口,檢查落實根捕、勾補事項。清初的清軍御史察院也應是沿襲明代“清軍”體制,但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清代,清兵以八旗兵、綠營兵為主,雖有所添減,但設有定額。八旗子弟以當兵為業,領取錢糧,養贍家庭。為照顧八旗,尤其是滿洲人,特在正規兵士之外設有養育兵。隨著八旗人口的繁衍與老化,兵缺也隨之增加。八旗兵的拔補有一定要求,錯誤拔補或徇情、失察,其經手及主管官員要受處分。綠營兵實行招募制,設定錄用資格,要求秉公選取。作弊及失察者也要受處分。防軍、鄉兵也是招募制,但不設常額。

設在開封的清軍御史察院,見《開封府志》(康熙三十四年)(市史志辦整理本)記載:“清軍御史察院,舊在布政司東。今廢。”清光緒年間《祥符縣誌》第九卷記載:“清軍察院署,裁,舊在布政使署東,今淤。”“裁”是指撤銷的意思,原來有這個部門,已經撤銷。“淤”是指淹沒,開封城在清道光年間又遭遇到黃河水患,大水灌城,清軍察院署的舊址就不存在了。

右司官口街的地名來歷是什麼?右司,不是按方向分左右,而是布政司內的分工區別。在宋朝就有左、右司之分,尚書省所轄六部二十四司,分屬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轄司封、司勳、考功)、戶部(下轄度支、金部、倉部)、禮部(下轄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轄職方、駕部、庫部)、刑部(下轄都官、比部、司門)、工部(下轄屯田、虞部、水部)。左、右司各設郎中1人、員外郎1人。清代,作為省級地方政府的布政司其內部職能也有類似之分,設左、右承宣佈政使各一人。開封作為省城,關於布政司下設左、右布政使司,志書有記載。《開封府志》(康熙三十四年)(市史志辦整理本)記載:“承宣布政使司,舊在按察司東。明末,河水沒,駐節杞縣。國朝康熙二年(1663年)左布政使徐化成改建今署(現今汴京飯店地址),右布政使司在布政使司(今汴京飯店位置)東北。康熙二年(1663年)右布政使郎(未標人名)創建。今官裁,廢為公館。”由此可見,右司官口街的“右司”二字是指右布政使司的官署地點,乃今汴京飯店後面的東北處、雙龍巷西口以北的路東位置。

在“右司”裁去後,其地址成為“公館”,初稱右司館街,演變為右司官街,“官”是“館”的同音字,也很正常,因“右司”本來就是官署。至於“口”字,因右司地處該街南口路東,又稱右司官口。右司官口街的街名來歷,可以說是該街有右布政使司這個官署,故名。不是因有捕廳而得名,捕廳只是臨近右司,但不等同於右司。該街名沿用至2006年,在北門至火車站道路更名時,改稱解放路右司官口段,但許多開封人在口頭上仍稱右司官口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