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公眾號:jjzsnxn)

"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公眾號:jjzsnxn)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公元1214年,距離金朝滅亡還有二十年,金朝集團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遷都,把首都從北京遷到開封。

話說,這已經不是金朝第一次搬家了。金朝最早定都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哈爾濱。上京位於廣闊的東北平原腹地,西有大興安嶺,東有長白山,進可攻,退可守,選擇定都在此,對於發跡於東北的金朝創業集團而言,無疑是一個上好的選擇。

到了金朝第四任皇帝海陵王上位後,金朝第一次遷都——從上京遷到了中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當時金朝的勢力已經到達淮河一帶,如果指揮中心還設在大東北,確實存在很多不便。而燕京,自古便是農耕文明與塞外的遊牧、漁獵文明的一個分界點。遷都於此,既不妨礙與東北老區的聯繫,也有助於穩固中原勢力。

所以儘管海陵王在歷史上風評極差,但他的遷都計劃還是得到了普遍好評。史家多認為,後來金朝得以進入半個世紀的繁榮盛世,也離不開這次遷都所帶來的種種實惠。


"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公眾號:jjzsnxn)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公元1214年,距離金朝滅亡還有二十年,金朝集團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遷都,把首都從北京遷到開封。

話說,這已經不是金朝第一次搬家了。金朝最早定都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哈爾濱。上京位於廣闊的東北平原腹地,西有大興安嶺,東有長白山,進可攻,退可守,選擇定都在此,對於發跡於東北的金朝創業集團而言,無疑是一個上好的選擇。

到了金朝第四任皇帝海陵王上位後,金朝第一次遷都——從上京遷到了中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當時金朝的勢力已經到達淮河一帶,如果指揮中心還設在大東北,確實存在很多不便。而燕京,自古便是農耕文明與塞外的遊牧、漁獵文明的一個分界點。遷都於此,既不妨礙與東北老區的聯繫,也有助於穩固中原勢力。

所以儘管海陵王在歷史上風評極差,但他的遷都計劃還是得到了普遍好評。史家多認為,後來金朝得以進入半個世紀的繁榮盛世,也離不開這次遷都所帶來的種種實惠。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金朝怎麼又遷都?

但是,隨著北方蒙古的崛起,金朝的處境也在不斷髮生變化。

到金朝第八任皇帝金宣宗上位時,正值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大肆擴張之際。

金宣宗的皇位還沒坐熱,就遭到了蒙古鐵騎的攻襲。他派出精兵強將在城外防禦,誰料根本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金軍接連幾戰都大敗而歸。接著,蒙古兵又兵分三路南進,連破河東、河北、山東九十餘州……

被圍困中都的金宣宗,陷入了極大的被動。萬般無奈,只好委曲求全。他將衛紹王之女岐國公主,連同童男童女500、馬3000,一併獻給蒙古軍,這才換來了成吉思汗的點頭議和。

這次中都被圍,對於新上任不久的金宣宗打擊頗大。於是蒙古一撤兵,他就開始琢磨遷都的事了。

遷還是不遷?這是一個問題

金宣宗想要遷都,倒也不是心血來潮。當時中都的處境確實堪憂——金朝邊境上的邊關、寨、城堡幾乎全部被蒙古軍攻毀,長城沿線的城邑官寨也基本淪陷,這意味著,蒙古鐵騎可以隨時置中都於險境,所謂“巍巍帝都鄰為敵境,兵戈朝起夕已到京”。

早就有大臣提出過遷都的建議了。但是,在金宣宗提出遷都設想後,朝野中還是引發巨大爭議——

反對遷都者理由很充分。如元老重臣徒單鎰認為,如果南遷,北路都難保了。現在既然已經講和了,就不如召集士兵,積攢糧食,固守京師。霍王完顏從彝也表示:“祖宗山陵,宗廟社稷,百司庶府,皆在燕京,豈宜棄之而去。”還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也都上書極言利害,反對遷都。總之他們認為,中都是金朝的根本所在,一旦放棄,必將動盪人心。


當然,也不乏支持者。比如元帥完顏弼就認為:“現在雖然議和了,但是萬一他們過陣子再殺回來怎麼辦?民眾豈不又要遭殃?”

"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公眾號:jjzsnxn)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公元1214年,距離金朝滅亡還有二十年,金朝集團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遷都,把首都從北京遷到開封。

話說,這已經不是金朝第一次搬家了。金朝最早定都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哈爾濱。上京位於廣闊的東北平原腹地,西有大興安嶺,東有長白山,進可攻,退可守,選擇定都在此,對於發跡於東北的金朝創業集團而言,無疑是一個上好的選擇。

到了金朝第四任皇帝海陵王上位後,金朝第一次遷都——從上京遷到了中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當時金朝的勢力已經到達淮河一帶,如果指揮中心還設在大東北,確實存在很多不便。而燕京,自古便是農耕文明與塞外的遊牧、漁獵文明的一個分界點。遷都於此,既不妨礙與東北老區的聯繫,也有助於穩固中原勢力。

所以儘管海陵王在歷史上風評極差,但他的遷都計劃還是得到了普遍好評。史家多認為,後來金朝得以進入半個世紀的繁榮盛世,也離不開這次遷都所帶來的種種實惠。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金朝怎麼又遷都?

但是,隨著北方蒙古的崛起,金朝的處境也在不斷髮生變化。

到金朝第八任皇帝金宣宗上位時,正值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大肆擴張之際。

金宣宗的皇位還沒坐熱,就遭到了蒙古鐵騎的攻襲。他派出精兵強將在城外防禦,誰料根本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金軍接連幾戰都大敗而歸。接著,蒙古兵又兵分三路南進,連破河東、河北、山東九十餘州……

被圍困中都的金宣宗,陷入了極大的被動。萬般無奈,只好委曲求全。他將衛紹王之女岐國公主,連同童男童女500、馬3000,一併獻給蒙古軍,這才換來了成吉思汗的點頭議和。

這次中都被圍,對於新上任不久的金宣宗打擊頗大。於是蒙古一撤兵,他就開始琢磨遷都的事了。

遷還是不遷?這是一個問題

金宣宗想要遷都,倒也不是心血來潮。當時中都的處境確實堪憂——金朝邊境上的邊關、寨、城堡幾乎全部被蒙古軍攻毀,長城沿線的城邑官寨也基本淪陷,這意味著,蒙古鐵騎可以隨時置中都於險境,所謂“巍巍帝都鄰為敵境,兵戈朝起夕已到京”。

早就有大臣提出過遷都的建議了。但是,在金宣宗提出遷都設想後,朝野中還是引發巨大爭議——

反對遷都者理由很充分。如元老重臣徒單鎰認為,如果南遷,北路都難保了。現在既然已經講和了,就不如召集士兵,積攢糧食,固守京師。霍王完顏從彝也表示:“祖宗山陵,宗廟社稷,百司庶府,皆在燕京,豈宜棄之而去。”還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也都上書極言利害,反對遷都。總之他們認為,中都是金朝的根本所在,一旦放棄,必將動盪人心。


當然,也不乏支持者。比如元帥完顏弼就認為:“現在雖然議和了,但是萬一他們過陣子再殺回來怎麼辦?民眾豈不又要遭殃?”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遷到哪裡最完美?

遷還是不遷,這是一個問題。若真的要遷,遷到哪裡,又是一個問題。

有老臣認為,應該遷回金朝興起的地方——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認為此乃“根本之地”,而且依山靠水,可以憑險固守。

有人提出,應該遷到關中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因為“關中有金城、天府之險, 按秦之舊,進可以圖恢復,而退不失其為自強 ”。

有人認為,應該遷到山東,理由是山東富裕,且有地利之便,“海道可以通遼東,兵運直接上京”, 如果“開黃河故道,由滄景而入海”,則“河南、山東為一大河險阻共之也。”

還有人主張將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作為新都。除了有山險可依外,河南及其周邊地帶,還是金朝重要的產糧區。所以遷到開封,糧食起碼有保障。且開封是多朝國都,宮殿設施相對完善,直接搬去,都省的大動土木了。曾在開封地區長期駐守的南京留守僕散端,對當地情況最有發言權,他曾三次上表,力求遷都南京。金宣宗最終的決定,也很大程度上受了他的影響。


"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公眾號:jjzsnxn)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公元1214年,距離金朝滅亡還有二十年,金朝集團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遷都,把首都從北京遷到開封。

話說,這已經不是金朝第一次搬家了。金朝最早定都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哈爾濱。上京位於廣闊的東北平原腹地,西有大興安嶺,東有長白山,進可攻,退可守,選擇定都在此,對於發跡於東北的金朝創業集團而言,無疑是一個上好的選擇。

到了金朝第四任皇帝海陵王上位後,金朝第一次遷都——從上京遷到了中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當時金朝的勢力已經到達淮河一帶,如果指揮中心還設在大東北,確實存在很多不便。而燕京,自古便是農耕文明與塞外的遊牧、漁獵文明的一個分界點。遷都於此,既不妨礙與東北老區的聯繫,也有助於穩固中原勢力。

所以儘管海陵王在歷史上風評極差,但他的遷都計劃還是得到了普遍好評。史家多認為,後來金朝得以進入半個世紀的繁榮盛世,也離不開這次遷都所帶來的種種實惠。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金朝怎麼又遷都?

但是,隨著北方蒙古的崛起,金朝的處境也在不斷髮生變化。

到金朝第八任皇帝金宣宗上位時,正值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大肆擴張之際。

金宣宗的皇位還沒坐熱,就遭到了蒙古鐵騎的攻襲。他派出精兵強將在城外防禦,誰料根本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金軍接連幾戰都大敗而歸。接著,蒙古兵又兵分三路南進,連破河東、河北、山東九十餘州……

被圍困中都的金宣宗,陷入了極大的被動。萬般無奈,只好委曲求全。他將衛紹王之女岐國公主,連同童男童女500、馬3000,一併獻給蒙古軍,這才換來了成吉思汗的點頭議和。

這次中都被圍,對於新上任不久的金宣宗打擊頗大。於是蒙古一撤兵,他就開始琢磨遷都的事了。

遷還是不遷?這是一個問題

金宣宗想要遷都,倒也不是心血來潮。當時中都的處境確實堪憂——金朝邊境上的邊關、寨、城堡幾乎全部被蒙古軍攻毀,長城沿線的城邑官寨也基本淪陷,這意味著,蒙古鐵騎可以隨時置中都於險境,所謂“巍巍帝都鄰為敵境,兵戈朝起夕已到京”。

早就有大臣提出過遷都的建議了。但是,在金宣宗提出遷都設想後,朝野中還是引發巨大爭議——

反對遷都者理由很充分。如元老重臣徒單鎰認為,如果南遷,北路都難保了。現在既然已經講和了,就不如召集士兵,積攢糧食,固守京師。霍王完顏從彝也表示:“祖宗山陵,宗廟社稷,百司庶府,皆在燕京,豈宜棄之而去。”還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也都上書極言利害,反對遷都。總之他們認為,中都是金朝的根本所在,一旦放棄,必將動盪人心。


當然,也不乏支持者。比如元帥完顏弼就認為:“現在雖然議和了,但是萬一他們過陣子再殺回來怎麼辦?民眾豈不又要遭殃?”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遷到哪裡最完美?

遷還是不遷,這是一個問題。若真的要遷,遷到哪裡,又是一個問題。

有老臣認為,應該遷回金朝興起的地方——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認為此乃“根本之地”,而且依山靠水,可以憑險固守。

有人提出,應該遷到關中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因為“關中有金城、天府之險, 按秦之舊,進可以圖恢復,而退不失其為自強 ”。

有人認為,應該遷到山東,理由是山東富裕,且有地利之便,“海道可以通遼東,兵運直接上京”, 如果“開黃河故道,由滄景而入海”,則“河南、山東為一大河險阻共之也。”

還有人主張將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作為新都。除了有山險可依外,河南及其周邊地帶,還是金朝重要的產糧區。所以遷到開封,糧食起碼有保障。且開封是多朝國都,宮殿設施相對完善,直接搬去,都省的大動土木了。曾在開封地區長期駐守的南京留守僕散端,對當地情況最有發言權,他曾三次上表,力求遷都南京。金宣宗最終的決定,也很大程度上受了他的影響。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關於遷都之事,朝堂上始終難以形成統一的聲音。最終,金宣宗以“燕京乏糧,不能應辦朝廷百官諸軍,今暫往南京,俟一二年間糧儲豐足復,歸未晚也”為藉口,宣佈暫時南遷。可事實上,他到達開封一個月後,就把留守中都的太子召來了。這意味著,中都燕京被徹底放棄。從此,南京開封府成為金朝新的首都。

遷都開封,他錯了嗎?

儘管金宣宗的遷都決策,是經過綜合權衡後的結果。但是遷都之後,並沒有改變金朝的命運——二十年後,金朝還是倒在了蒙古大軍的鐵蹄之下。

後世很多人都把這次南遷視為金朝滅亡的前兆。比如,金末文人劉祁認為“其遷都大梁可謂失謀”;《金史》的修撰者認為,“大抵宣宗既遷,則中都必不能守,中都不守,則土崩之勢決矣”;清人李慈銘指出,“惟宣宗一敗之後,即遷汴都,為大失計耳”

可是,我們也不禁發問:以金朝當時內外交困的處境,如果不南遷,就一定能守得住中都嗎?恐怕,也未必。

金朝最終的敗亡,一方面是源於金朝後期實力確實遠遜於蒙古。另一方面則源於金朝對南宋的外交失誤,以至於遭到蒙古和南宋的兩面夾擊,最終腹背受敵,無力迴天。所以從某種角度說——遷亦是亡,不遷亦是亡

儘管遷都不見得是金朝衰亡的直接原因,但是搬遷所帶來的風險,依然值得後人警惕。

公司搬家是大事兒

"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公眾號:jjzsnxn)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公元1214年,距離金朝滅亡還有二十年,金朝集團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遷都,把首都從北京遷到開封。

話說,這已經不是金朝第一次搬家了。金朝最早定都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哈爾濱。上京位於廣闊的東北平原腹地,西有大興安嶺,東有長白山,進可攻,退可守,選擇定都在此,對於發跡於東北的金朝創業集團而言,無疑是一個上好的選擇。

到了金朝第四任皇帝海陵王上位後,金朝第一次遷都——從上京遷到了中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當時金朝的勢力已經到達淮河一帶,如果指揮中心還設在大東北,確實存在很多不便。而燕京,自古便是農耕文明與塞外的遊牧、漁獵文明的一個分界點。遷都於此,既不妨礙與東北老區的聯繫,也有助於穩固中原勢力。

所以儘管海陵王在歷史上風評極差,但他的遷都計劃還是得到了普遍好評。史家多認為,後來金朝得以進入半個世紀的繁榮盛世,也離不開這次遷都所帶來的種種實惠。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金朝怎麼又遷都?

但是,隨著北方蒙古的崛起,金朝的處境也在不斷髮生變化。

到金朝第八任皇帝金宣宗上位時,正值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大肆擴張之際。

金宣宗的皇位還沒坐熱,就遭到了蒙古鐵騎的攻襲。他派出精兵強將在城外防禦,誰料根本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金軍接連幾戰都大敗而歸。接著,蒙古兵又兵分三路南進,連破河東、河北、山東九十餘州……

被圍困中都的金宣宗,陷入了極大的被動。萬般無奈,只好委曲求全。他將衛紹王之女岐國公主,連同童男童女500、馬3000,一併獻給蒙古軍,這才換來了成吉思汗的點頭議和。

這次中都被圍,對於新上任不久的金宣宗打擊頗大。於是蒙古一撤兵,他就開始琢磨遷都的事了。

遷還是不遷?這是一個問題

金宣宗想要遷都,倒也不是心血來潮。當時中都的處境確實堪憂——金朝邊境上的邊關、寨、城堡幾乎全部被蒙古軍攻毀,長城沿線的城邑官寨也基本淪陷,這意味著,蒙古鐵騎可以隨時置中都於險境,所謂“巍巍帝都鄰為敵境,兵戈朝起夕已到京”。

早就有大臣提出過遷都的建議了。但是,在金宣宗提出遷都設想後,朝野中還是引發巨大爭議——

反對遷都者理由很充分。如元老重臣徒單鎰認為,如果南遷,北路都難保了。現在既然已經講和了,就不如召集士兵,積攢糧食,固守京師。霍王完顏從彝也表示:“祖宗山陵,宗廟社稷,百司庶府,皆在燕京,豈宜棄之而去。”還有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也都上書極言利害,反對遷都。總之他們認為,中都是金朝的根本所在,一旦放棄,必將動盪人心。


當然,也不乏支持者。比如元帥完顏弼就認為:“現在雖然議和了,但是萬一他們過陣子再殺回來怎麼辦?民眾豈不又要遭殃?”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遷到哪裡最完美?

遷還是不遷,這是一個問題。若真的要遷,遷到哪裡,又是一個問題。

有老臣認為,應該遷回金朝興起的地方——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認為此乃“根本之地”,而且依山靠水,可以憑險固守。

有人提出,應該遷到關中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因為“關中有金城、天府之險, 按秦之舊,進可以圖恢復,而退不失其為自強 ”。

有人認為,應該遷到山東,理由是山東富裕,且有地利之便,“海道可以通遼東,兵運直接上京”, 如果“開黃河故道,由滄景而入海”,則“河南、山東為一大河險阻共之也。”

還有人主張將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作為新都。除了有山險可依外,河南及其周邊地帶,還是金朝重要的產糧區。所以遷到開封,糧食起碼有保障。且開封是多朝國都,宮殿設施相對完善,直接搬去,都省的大動土木了。曾在開封地區長期駐守的南京留守僕散端,對當地情況最有發言權,他曾三次上表,力求遷都南京。金宣宗最終的決定,也很大程度上受了他的影響。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關於遷都之事,朝堂上始終難以形成統一的聲音。最終,金宣宗以“燕京乏糧,不能應辦朝廷百官諸軍,今暫往南京,俟一二年間糧儲豐足復,歸未晚也”為藉口,宣佈暫時南遷。可事實上,他到達開封一個月後,就把留守中都的太子召來了。這意味著,中都燕京被徹底放棄。從此,南京開封府成為金朝新的首都。

遷都開封,他錯了嗎?

儘管金宣宗的遷都決策,是經過綜合權衡後的結果。但是遷都之後,並沒有改變金朝的命運——二十年後,金朝還是倒在了蒙古大軍的鐵蹄之下。

後世很多人都把這次南遷視為金朝滅亡的前兆。比如,金末文人劉祁認為“其遷都大梁可謂失謀”;《金史》的修撰者認為,“大抵宣宗既遷,則中都必不能守,中都不守,則土崩之勢決矣”;清人李慈銘指出,“惟宣宗一敗之後,即遷汴都,為大失計耳”

可是,我們也不禁發問:以金朝當時內外交困的處境,如果不南遷,就一定能守得住中都嗎?恐怕,也未必。

金朝最終的敗亡,一方面是源於金朝後期實力確實遠遜於蒙古。另一方面則源於金朝對南宋的外交失誤,以至於遭到蒙古和南宋的兩面夾擊,最終腹背受敵,無力迴天。所以從某種角度說——遷亦是亡,不遷亦是亡

儘管遷都不見得是金朝衰亡的直接原因,但是搬遷所帶來的風險,依然值得後人警惕。

公司搬家是大事兒

金朝為什麼要從“北京”遷都到“開封”?

對於現代企業而言,“搬家”也是一件費腦子的事。

不同量級、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往往有著不同的搬遷原因。

比如,初創型企業,每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刃上,搬遷動機多是為了“節流”。他們的搬遷目的地,往往是租金更低或稅收優惠政策更好的產業園區;而大中型企業搬家更多是為了“開源”,即業務擴張或吸引人才。不過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成本和空間考量,像京東公司因為人員過多,在北京市區的負擔越來越重,於是外遷至“遠郊”亦莊。

還有許多高科技企業搬家是為追求產業聚集區的工作氛圍和規模效應,一方面能精準吸引到周邊企業流出的人才,另一方面是為了享受更完善的服務,提高員工辦公幸福感……


但不管怎麼說,公司搬家是大事,領導者切莫一拍腦袋就做決定。很多時候,正如網友吐槽得那樣——“選址一時爽,搬家火葬場”。一場搬遷所帶來的人心動盪,可能是很多決策者所想象不到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