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有一段時間,有一篇網文火了,題目是《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這樣的文章能夠得到大家的熱捧,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是一些人對領導關心過度,對領導的關心,已經遠遠超出了同志之間的平等的工作關係;

二是已經有很多人對父母的關心已經不如對領導了。

其實,古人的教導不是這樣的,如何正確處理單位領導和父母的關係,

孔子在《孝經.士章》裡寫的很明確: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詩經·小雅·小宛》裡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有一段時間,有一篇網文火了,題目是《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這樣的文章能夠得到大家的熱捧,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是一些人對領導關心過度,對領導的關心,已經遠遠超出了同志之間的平等的工作關係;

二是已經有很多人對父母的關心已經不如對領導了。

其實,古人的教導不是這樣的,如何正確處理單位領導和父母的關係,

孔子在《孝經.士章》裡寫的很明確: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詩經·小雅·小宛》裡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提倡用對奉事父親的態度,去奉事領導,而不是那篇網文所提倡的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本末倒置的事情太多,人們反倒以為本來很正常的事情為新奇了。

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幹部,對領導的謙卑和恭順,都是裝出來的,一旦這個領導調走或者退休,翻臉就會比翻書還快。

所以,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也就是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

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是有道理的,連家裡事都處理不好,怎麼能做好單位的領導呢?!

《孝經》裡把孝順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兒女最大的孝敬是兒女能讓父母得到榮耀,也就是精神上的滿足;

二是兒女的行為不要讓父母受辱,這也是道德上的最基本的標準;

第三才是對父母物質生活上的保證。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有一段時間,有一篇網文火了,題目是《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這樣的文章能夠得到大家的熱捧,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是一些人對領導關心過度,對領導的關心,已經遠遠超出了同志之間的平等的工作關係;

二是已經有很多人對父母的關心已經不如對領導了。

其實,古人的教導不是這樣的,如何正確處理單位領導和父母的關係,

孔子在《孝經.士章》裡寫的很明確: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詩經·小雅·小宛》裡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提倡用對奉事父親的態度,去奉事領導,而不是那篇網文所提倡的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本末倒置的事情太多,人們反倒以為本來很正常的事情為新奇了。

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幹部,對領導的謙卑和恭順,都是裝出來的,一旦這個領導調走或者退休,翻臉就會比翻書還快。

所以,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也就是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

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是有道理的,連家裡事都處理不好,怎麼能做好單位的領導呢?!

《孝經》裡把孝順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兒女最大的孝敬是兒女能讓父母得到榮耀,也就是精神上的滿足;

二是兒女的行為不要讓父母受辱,這也是道德上的最基本的標準;

第三才是對父母物質生活上的保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由於有了孔夫子的這套理論,國家很早就提倡以孝治國,所以,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很重要的標準,

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都不孝順,能對朋友好嗎?

一個人連父母都拋棄,能對國家忠誠嗎?

看孝看心不看行,久病床前無孝子。

道理都是一套一套的。

甚至還有網上熱傳的那個反面的故事:

一個在外打工的人,聽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回家,說我只請了七天假,你到底死不死呀!

這是逼的!金錢社會讓人性扭曲,也都不是很情願的事。

世事艱難,有多少人能提前退休回家侍奉父母呢?

子欲養而親不待,都是人間悲劇。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有一段時間,有一篇網文火了,題目是《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這樣的文章能夠得到大家的熱捧,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是一些人對領導關心過度,對領導的關心,已經遠遠超出了同志之間的平等的工作關係;

二是已經有很多人對父母的關心已經不如對領導了。

其實,古人的教導不是這樣的,如何正確處理單位領導和父母的關係,

孔子在《孝經.士章》裡寫的很明確: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詩經·小雅·小宛》裡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提倡用對奉事父親的態度,去奉事領導,而不是那篇網文所提倡的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本末倒置的事情太多,人們反倒以為本來很正常的事情為新奇了。

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幹部,對領導的謙卑和恭順,都是裝出來的,一旦這個領導調走或者退休,翻臉就會比翻書還快。

所以,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也就是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

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是有道理的,連家裡事都處理不好,怎麼能做好單位的領導呢?!

《孝經》裡把孝順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兒女最大的孝敬是兒女能讓父母得到榮耀,也就是精神上的滿足;

二是兒女的行為不要讓父母受辱,這也是道德上的最基本的標準;

第三才是對父母物質生活上的保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由於有了孔夫子的這套理論,國家很早就提倡以孝治國,所以,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很重要的標準,

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都不孝順,能對朋友好嗎?

一個人連父母都拋棄,能對國家忠誠嗎?

看孝看心不看行,久病床前無孝子。

道理都是一套一套的。

甚至還有網上熱傳的那個反面的故事:

一個在外打工的人,聽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回家,說我只請了七天假,你到底死不死呀!

這是逼的!金錢社會讓人性扭曲,也都不是很情願的事。

世事艱難,有多少人能提前退休回家侍奉父母呢?

子欲養而親不待,都是人間悲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前幾天有朋友約我去廊坊三河,三河有一座靈山寺,山上有一座遼塔。最早的時候還有很多附屬的廟,也就是現在的靈山寺,幾經戰亂直到文革時,除了那座塔以外,所有的建築都被毀掉了。

一九八幾年的時候,周邊的村民開始重新修廟,又恢復了現在的樣子,

欄杆上有這個古代二十四孝圖“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

很恐怖,感覺這位郭巨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有一段時間,有一篇網文火了,題目是《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這樣的文章能夠得到大家的熱捧,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是一些人對領導關心過度,對領導的關心,已經遠遠超出了同志之間的平等的工作關係;

二是已經有很多人對父母的關心已經不如對領導了。

其實,古人的教導不是這樣的,如何正確處理單位領導和父母的關係,

孔子在《孝經.士章》裡寫的很明確: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詩經·小雅·小宛》裡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提倡用對奉事父親的態度,去奉事領導,而不是那篇網文所提倡的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本末倒置的事情太多,人們反倒以為本來很正常的事情為新奇了。

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幹部,對領導的謙卑和恭順,都是裝出來的,一旦這個領導調走或者退休,翻臉就會比翻書還快。

所以,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也就是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

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是有道理的,連家裡事都處理不好,怎麼能做好單位的領導呢?!

《孝經》裡把孝順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兒女最大的孝敬是兒女能讓父母得到榮耀,也就是精神上的滿足;

二是兒女的行為不要讓父母受辱,這也是道德上的最基本的標準;

第三才是對父母物質生活上的保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由於有了孔夫子的這套理論,國家很早就提倡以孝治國,所以,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很重要的標準,

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都不孝順,能對朋友好嗎?

一個人連父母都拋棄,能對國家忠誠嗎?

看孝看心不看行,久病床前無孝子。

道理都是一套一套的。

甚至還有網上熱傳的那個反面的故事:

一個在外打工的人,聽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回家,說我只請了七天假,你到底死不死呀!

這是逼的!金錢社會讓人性扭曲,也都不是很情願的事。

世事艱難,有多少人能提前退休回家侍奉父母呢?

子欲養而親不待,都是人間悲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前幾天有朋友約我去廊坊三河,三河有一座靈山寺,山上有一座遼塔。最早的時候還有很多附屬的廟,也就是現在的靈山寺,幾經戰亂直到文革時,除了那座塔以外,所有的建築都被毀掉了。

一九八幾年的時候,周邊的村民開始重新修廟,又恢復了現在的樣子,

欄杆上有這個古代二十四孝圖“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

很恐怖,感覺這位郭巨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郭巨,晉代河南人,最早家境還好,可父親去世後,弟兄倆分家另過,日子就逐漸的困頓下來。很不幸,妻子生了一個兒子,郭巨就擔心,兒子來了會讓母親吃不飽,於是就要挖個坑把兒子埋掉......

他的理由是:兒子還可以再生,母親只有這一個!

於是就被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二十四孝之一。

為滿足母親最基本的吃飯的要求,不去努力工作賺錢,而是要把兒子埋掉,

這是典型的不孝

所謂的不孝有三,郭巨都佔全了。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也就是說,不孝有三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有一段時間,有一篇網文火了,題目是《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這樣的文章能夠得到大家的熱捧,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是一些人對領導關心過度,對領導的關心,已經遠遠超出了同志之間的平等的工作關係;

二是已經有很多人對父母的關心已經不如對領導了。

其實,古人的教導不是這樣的,如何正確處理單位領導和父母的關係,

孔子在《孝經.士章》裡寫的很明確: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詩經·小雅·小宛》裡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提倡用對奉事父親的態度,去奉事領導,而不是那篇網文所提倡的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本末倒置的事情太多,人們反倒以為本來很正常的事情為新奇了。

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幹部,對領導的謙卑和恭順,都是裝出來的,一旦這個領導調走或者退休,翻臉就會比翻書還快。

所以,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也就是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

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是有道理的,連家裡事都處理不好,怎麼能做好單位的領導呢?!

《孝經》裡把孝順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兒女最大的孝敬是兒女能讓父母得到榮耀,也就是精神上的滿足;

二是兒女的行為不要讓父母受辱,這也是道德上的最基本的標準;

第三才是對父母物質生活上的保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由於有了孔夫子的這套理論,國家很早就提倡以孝治國,所以,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很重要的標準,

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都不孝順,能對朋友好嗎?

一個人連父母都拋棄,能對國家忠誠嗎?

看孝看心不看行,久病床前無孝子。

道理都是一套一套的。

甚至還有網上熱傳的那個反面的故事:

一個在外打工的人,聽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回家,說我只請了七天假,你到底死不死呀!

這是逼的!金錢社會讓人性扭曲,也都不是很情願的事。

世事艱難,有多少人能提前退休回家侍奉父母呢?

子欲養而親不待,都是人間悲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前幾天有朋友約我去廊坊三河,三河有一座靈山寺,山上有一座遼塔。最早的時候還有很多附屬的廟,也就是現在的靈山寺,幾經戰亂直到文革時,除了那座塔以外,所有的建築都被毀掉了。

一九八幾年的時候,周邊的村民開始重新修廟,又恢復了現在的樣子,

欄杆上有這個古代二十四孝圖“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

很恐怖,感覺這位郭巨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郭巨,晉代河南人,最早家境還好,可父親去世後,弟兄倆分家另過,日子就逐漸的困頓下來。很不幸,妻子生了一個兒子,郭巨就擔心,兒子來了會讓母親吃不飽,於是就要挖個坑把兒子埋掉......

他的理由是:兒子還可以再生,母親只有這一個!

於是就被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二十四孝之一。

為滿足母親最基本的吃飯的要求,不去努力工作賺錢,而是要把兒子埋掉,

這是典型的不孝

所謂的不孝有三,郭巨都佔全了。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也就是說,不孝有三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兩個不孝是什麼?


世事艱難,人心不古。

人生在世,經常感到困惑。

我們是不是做錯了?

家庭事業婚姻愛情,都是凡夫俗子,都吃五穀雜糧。

一地雞毛,常常顧此失彼。

還是《圍爐夜話》裡的這句話吧:

百善孝為先,看心不看跡,看跡天下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看跡不看心,看心世上無好人。

日子,慢慢過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